黃小真
隨著國家“互聯網+”計劃的提出及大力推進,人機交互成為時代關鍵詞。現旨在通過H5交互平臺,以具有人文價值的泉州西街為研究對象,將其文化元素轉換為可視的交互內容,針對受眾需求進行精準定位,對H5的視覺界面進行統一設計,并考慮人機之間的互動,增強網絡傳播力。提高當地的文化聲譽,使即將消失的非物質遺產以及民間民俗得以呈現并得到保護。
新技術支持下出現的媒介——H5,是依托智能設備的發展而發展的。國內的H5內容多基于微信平臺進行傳播,并形成了圍繞微信的生態圈。H5交互技術的介入使信息的傳播從單向接收轉變為雙向的互動,為諸如泉州西街的文化城市的信息多元化、多向度、互動性提供了傳播平臺。
H5交互為形式的媒介載體
H5的概念與發展現狀
H5是HTML5的縮寫,其中HTML是超文本標記語言(HyperText Markup Language)的英文單詞縮寫。簡單說,就是一種規范和標準,受眾接收的信息都依托網頁的形式。HTML經歷了一個不斷升級優化的漫長周期,最終推出H5。H5最主要的特點是可以靈活兼容各種終端和設備,具有跨平臺性,以及啟動時間遠低于App的本地存儲性。可以說H5技術的成熟,為移動互聯網開辟了新天地。
宋婧雯的《技術型H5在傣族剪紙文化傳播中的應用研究》對H5廣告的交互性、參與性、技術性等特征進行了研究概括,并以H5為媒介進行傣族剪紙文化H5廣告的設計實踐,以達到傳播湘西地區文化的目的。
與此同時,國外的H5交互發展已經趨于平穩狀態,H5交互源于Html5技術,愛爾蘭學者Lan Devlin在《Html5多媒體應用開發》一書中對Html5的優勢特征以及其產生的連鎖效應做了總結。國外H5交互更注重體驗感和趣味性。例如,新西蘭教育部出品的“Oat The Goat”H5廣告,通過友好的交互體驗使孩子通過互動故事獲取知識。GUCCI與日本畫家Yuko Higuchi出品的“Yuko Higuchi-The Puzzle”H5廣告,采用產品圖案拼圖游戲的方式吸引受眾,注重受眾的交互體驗和趣味性。
H5交互介入文化傳播的優勢
從開發者角度來看,文化傳播的初衷是為受眾提供文化信息,所以H5介入下的文化產品,首先在實用功能上有更大的優化升級。其將本地文化涉及的各類數量龐大的信息進行儲存、匯總,通過提煉整合,在H5界面展示其內容。利用動效文字、動效圖片等形式,由靜態化向動態化逐漸轉變。雖然H5的界面不大,但是其能通過多種導航條或者各種互動鏈接一步步引導用戶操作,將內容細致全面地呈現出來。反之,因為所有的內容和功能都是通過設計在H5界面體現出來的,所以設計成本低。從受眾的角度來看,了解一個城市的文化可以滿足人們對物質和文化的雙重需求。在智能手機、平板等電子媒介普及的時代,H5形式的旅游導覽能夠吸引游客的注意,即受眾不受時空、流量的限制,不占用手機內存,就能實現即點即看。受眾根據需要自由選擇體驗模塊以及跨平臺鏈接,并且隨著手機性能的不斷提升和微信版本的不斷升級,H5技術也在不斷升級。
從文化城市的角度來看,當地文化借助H5技術更好地與文化產品融合,具有深遠的意義。一方面,H5“輕應用”的特點使其在分享傳播上占據優勢,可以達到線上傳播、線下引流的效果,使當地的商戶受益,提高城市的經濟效益;另一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本地居民的文化認同感,使即將消失的非物質遺產以及民間民俗得以呈現并得到保護。
泉州西街的文化概況
泉州市位于福建省東南部,從唐代便開始進行對外商貿,是“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享有“東方第一大港”的美譽。泉州西街在1300多年前從豐州遷移到鯉城,以開元寺為中心向四周發展,列屋成街。現今位于泉州市鯉城區,是泉州最早開發的區域,今日的泉州片區都是從西街這一街區為原點蔓延開來的,可以說是泉州對外貿易鼎盛時代的縮影。
泉州西街的街巷格局
西街根據其空間結構特點分為“一核,一軸,三片”。一核,指的是“千年古寺”開元寺。一軸,指的是從中山路交叉口處為起點,到新華路為終點的東西橫亙的主軸線。三片,是指西街傳統街巷片區、開元寺到臺魁巷片區和舊館驛片區,這三個片區也是構成泉州西街的重要組成部分。泉州西街的街巷肌理具有顯著的特點,以新華路為分界線,西街西段片區呈魚骨狀肌理,西街東段片區則是網格狀的空間布局。
泉州西街的建筑風貌
泉州作為古代對外通商的大港口,閩南文化與外來文化碰撞、交流并漸漸融合,形成了多樣化的建筑風格,泉州西街經過長期的歷史積淀,積累了大量的文化古跡,并繁衍出類型多樣的建筑,如閩南古厝、番仔樓、手巾寨、石頭房等代表性建筑類型。
泉州西街的文化解讀
文化解讀指對文化的研究與釋義,把復雜的簡單化,模糊的明了化,抽象的具體化,隱藏的顯現化。西街中藏著最古老的泉州,直觀地展現了唐代的開元寺、宋代的東西二塔、元代的舊館驛、明代的定心塔、清代的清軍驛、民國的鐘樓和洋樓,歷代風物都在這條古街巷中表現得淋漓盡致。在以開元寺為中心的佛教文化中,百柱殿與甘露戒壇斗拱上的“飛天”被看作是藝術、建筑、宗教和多元文化的完美結合。西街最具特色的當屬民間各種興盛的信仰,與之相隔的新華路上有泉南基督教堂。泉州提線木偶戲、泉州梨園戲、泉州南音都屬于西街的特色非物質文化遺產。清明時節的潤餅菜、元宵節的元宵圓、端午節的肉粽等無不訴說著西街沉淀的傳統美食文化。
泉州西街的文化傳播現狀
泉州西街文化多元性的特點吸引著各地游客,但在文化傳播上,設計元素的選取并沒有體現泉州西街的文化特色,整體的線上傳播設計過于模版化,降低了泉州西街的旅游競爭力。文化信息的單向傳導在日新月異的信息化時代已經不占優勢,這種傳統的導向功能難以與受眾建立交流,在接受文化的過程較為被動,互動參與度較低,無法及時解決受眾反饋,造成泉州西街許多設施和服務優化更新的滯后。泉州西街雖然有文化傳播相關的公眾號,也為受眾設計了提供信息的渠道,但僅僅停留在信息的單向傳導層面,沒有充分利用網絡平臺提升文化傳播的能力和考慮交互的形式。受眾不能感受到西街文化魅力,從而產生情感共鳴,泉州西街旅游的文化附加值尚未得到有效提升。
H5交互搭載下西街文化傳播的設計策略
以用戶實用需求為導向的H5界面設計
文化傳播的目的在于方便使用者了解泉州西街,因此在確定其為人民服務的前提下,首先要滿足用戶的實際需求。結合泉州西街的文化狀況以及用戶實際需求,將西街文化以H5為載體,整合功能模塊,來提高用戶操作的易用性。要增強實用功能,不可忽視的是視覺界面構成要素,二者必須協調統一。高度一致的界面可以創造和諧美,以此來提升使用者的好感度。因此,在設計西街文化傳播界面時,應注重界面的一致性,除了結構層次要清晰一致,界面風格、元素轉換、景點布局、顏色搭配、音效選擇都應服務于功能,讓用戶快速掌握操作方法,降低用戶使用負擔,也在一定程度上優化實用功能,加強導向性(如圖)。
圖 界面要素(作者自繪)
以用戶文化需求為導向的本土文化融入
IP形象常被作為產品與服務的傳播工具而進行廣泛應用,如各大品牌的IP形象常與品牌活動互聯互動。同時,線上數字媒介載體的信息傳播方式打破了傳統媒體線性單向的傳播方式,受眾不再處于被動的地位。在歷史沉淀下的西街,有著各種具有代表性的IP名片,諸如裴道人、飛天和木偶等,這些作為西街獨有的特色,極具開發潛力,通過設計契合其文化調性、兼具個性與符合當代審美的IP形象,來拓展西街文化的傳播方式,從而提高受眾對西街的認知度。此外,獨具西街特色的文化傳播產品可以從眾多文創產品中脫穎而出。例如,敦煌文化旅游產品,有著濃郁的沙漠地域氣息,還打造了代表敦煌文化的九色鹿形象,讓受眾在看到它的瞬間聯想到敦煌。同時,具有代表性的IP形象能夠發揮向導作用,受眾可以通過H5媒介對西街的文化和信息開展各種形式的互動,提高受眾的記憶持久度,為傳播西街文化加碼。
以用戶體驗需求為導向的交互環節設置
1.多感官通道的信息交互
H5是運用編程技術和互動媒介,以多種感官來呈現信息的一種新興媒體形式。因此,建立信息的多感官服務體驗,不僅可以體驗具有沉浸感的信息傳播,還可以加深和延續受眾的記憶,實現“旅游+文化”傳播。在設計西街文化傳播界面過程中,引入視覺感知、聽覺感知和觸覺感知的交互形式。通過視覺的引導,觸發按鈕,獲得多種沉浸式體驗。多種感官的合理配合設計有助于引導受眾更便捷地進行操作,增加操作的趣味性。
2.游戲化設計增強互動趣味性
設置游戲化的互動環節可以增加受眾的體驗感,利用手機觸屏特點,在左右滑動中提升H5界面文化展示的耐性,觸發按鈕產生的交互多變性,激發用戶興趣。在西街文化傳播中,將非遺文化和閩南風俗等融入游戲互動中,引起用戶的興趣,可以采用線上預約、線下體驗的方式。
3.多平臺鏈接實現靈活性體驗
在雅各布·尼爾森的十大設計法則中,第七條提到:“對多半的中級用戶設計,不可低估,也不可忽視,保持靈活高效。”在旅游導覽中,靈活高效的交互設計可以使大量信息在手機界面上靈活的變化和自由地擴展。西街H5旅游導覽搭載在微信平臺上,可以與微信小程序、公眾號等相互跳轉鏈接。
4.針對性路線定制提升人性化體驗
西街文化H5交互平臺面向所有手機端用戶,目標群體較為廣泛,因此,受眾的喜好和需求必然有偏差。在交互環節中了解了泉州西街各文化景點的相關信息后,受眾可以根據喜好選擇推薦路線,或定制個性化路線。
以用戶參與需求為導向的線上線下對接
1.線下主題互動活動,增加用戶黏性
通過線上體驗激發受眾的好奇心,因此,擴充與線下聯系的功能模塊,提供木偶劇場、梨園劇場、開元寺等相關文化景點開放的時間和地點等信息、預約購票平臺的通道以及閩南風俗活動的推送,保證信息的時效性和準確性,獲得受眾的信任,開展更多線上預約和線下體驗的活動,提升活躍度以及用戶黏性。
2.打造網絡交流社區,增進群體歸屬感
西街H5交互平臺是以傳播文化信息功能為核心需求的線上文化產品,那么其線上的交流也應當圍繞西街文化和相關文化景點展開。所以設置西街各文化區的熱門排行榜,并將線上西街文化產品的虛擬游戲體驗延續到線下的西街文化沉浸游玩體驗,通過點贊的形式反饋到線上H5交互平臺,為其他受眾提供借鑒。此外還將設置交流區,該區域可以供游客書寫游玩的體會和經驗。在這一過程中,受眾能夠產生一種群體歸屬感,使游客對西街文化產生一種“想使用”的心理。
3.開發主題衍生品,尋求文化認同
開發西街相關衍生品也必須從目標群體和應用領域出發進行設計。衍生品的開發應基于西街H5交互平臺的推廣來宣揚西街文化,尋求受眾的文化認同。把衍生品的開發中心放在可以贈送的便攜產品上,可以通過贈送的方式提高人們對西街文化的興趣和西街文化的認同度。此外西街H5交互平臺是以微信App為基礎,用戶群體定位是所有手機客戶端用戶,所以,涵蓋游客年齡段較為廣泛。
立足于“互聯網+”迅速發展的趨勢,探討H5交互搭載下西街文化傳播的設計策略,旨在使其設計更具有針對性,并提升H5交互的時效性。強化交互平臺與西街文化的適配,使泉州西街文化得到更直觀的展現,使受眾以更快捷有效、生動有趣的形式了解具有特色的西街文化,以期受到更多人的理解與喜愛,進而得到更好的傳播與發展。在今后相關線上文化傳播產品的設計方面,應與時俱進,不斷嘗試融入新的媒介。
閩南理工學院科研基金項目資助課題(社科)“基于H5交互的泉州西街文化傳播設計研究”(項目編號:23SKX035)。
(作者單位:閩南理工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