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網課爆破”的刑法規制研究

2023-11-05 22:16:04劉昕帥
荊楚學刊 2023年5期

摘要:“網課爆破”指侵入并干擾網絡正常授課的行為,具有主體不確定、方式不可控、危害結果特殊和依賴網絡平臺的特點,可劃分為侵入式網課爆破行為與內應式網課爆破行為。“網課爆破”通過網絡空間破壞網課秩序,并利用網課實施辱罵、傳播淫穢物品行為,具有嚴重法益侵害性。對“網課爆破”的刑法規制在追責觀念、入罪適用、責任判斷、共犯處理方面存在尚待厘清的刑法問題。應貫徹積極主義刑法觀,通過刑法規制應對“網課爆破”帶來的社會風險,在罪刑法定主義原則下按照具體行為方式適用相應罪名,以緩和的結果歸屬判斷因果關系,并明確不同類型“網課爆破”共同犯罪主體責任。

關鍵詞:刑事規制;網課爆破;擴大解釋

中圖分類號:D924? ? ? ?文獻標志碼:A? ? ? 文章編號:1672-0768(2023)05-0071-06

2022年10月28日,河南省新鄭市某中學教師在網絡授課中遭遇“網課爆破”,其課堂闖入數名成員,通過語音辱罵、強占共享屏幕、播放刺耳音樂等方式干擾授課秩序,導致教師無法正常授課,課程結束后該名教師被發現猝死家中( 1 )。此前,“網課爆破”現象時有發生,在深圳、沈陽、西安、大連等地均曾出現,但并未得到充分關注( 2 )。新冠疫情出現以來,網課成為教師授課的主要途徑,承擔重要教學職能,在特別時期早已成為教育的主戰場。網絡課堂關涉學習質量,關乎升學與命運,在學生成長中舉足輕重。本應成為 “象牙塔”的網絡課堂頻頻出現“網課爆破”現象,不僅打破正常教學秩序,危害萬千學子身心健康,對三觀尚未成型的學生來說,負面影響深遠且不可逆。探析“網課爆破”的刑法規制路徑,是助力學生成長的現實所需,也是刑法發揮打擊犯罪機能,保障網課秩序的應有之義。

一、“網課爆破”的內涵與分類

“網課爆破”又稱“網課入侵”,是疫情以來網絡授課數量驟增情形下的現象,學界對其內涵尚無權威界定,外在表現為進入網課課堂,采取聲音、視頻等方式實施侮辱、謾罵等干擾課堂秩序的行為,因而“網課爆破”的內涵可概括為:侵入并干擾網絡正常授課的行為。這一概括旨在通過抽象表達,統一評價現實中多種多樣的“網課爆破”行為,為研究其刑法規制提供內涵概念基礎,并為后文刑法規范解讀劃定評價領屬。從具體形態來看,“網課爆破”行為具有以下特征:(1)主體不確定。授課過程中成員未實名標注亦可進入,在實施“網課爆破”過程中,行為人往往采取匿名形式,難以明確行為人身份;(2)方式不可控。行為人采取播放哀樂、黃色視屏、謾罵侮辱等多種方式破壞課堂秩序,方式多樣且由多人實施,授課教師難以及時制止;(3)危害結果特殊。“網課爆破”導致網課難以繼續,受害者除教師外多為未成年人,惡劣的影響易通過網絡擴大蔓延;(4)過程依賴平臺。“網課爆破”行為無法脫離網課平臺開展,提供中立技術支持的平臺僅在特殊情形下需承擔刑事責任。

網絡課堂需獲取課堂信息方可進入,按照進入方式可劃分為兩種類型:一種為入侵式,即通過破解課堂信息自行侵入網絡課堂;另一種為內應式,即通過班級成員獲得進入信息。對“網課爆破”行為的分類有助于根據行為具體特點研究其入罪路徑,劃分“內應式網課爆破”行為與“侵入式網課爆破行為”的不同刑事責任,明確網課成員泄露信息的刑事責任認定,實現刑法適用準確化、精細化,貫徹罪刑法定原則要求。

二、“網課爆破”的法益侵害

網絡犯罪在網絡發展各個階段樣態不同[ 1 ],“網課爆破”法益侵害形式亦因網絡發展而區別于傳統犯罪樣態。一方面,“網課爆破”所破壞的課堂秩序能否評價為“公共秩序”,需圍繞法益內容進一步證立;另一方面,“網課爆破”通過網課平臺以侮辱教師、傳播淫穢物品等方式侵害法益,應比較現實中侮辱、傳播淫穢物品行為以明確法益侵害。

(一)破壞網絡空間公共秩序

“網課爆破”行為最直接的侵害便是破壞正常網課秩序,問題在于:破壞網課秩序是否能夠評價為破壞刑法所保護的公共秩序法益?首先,理論上網絡虛擬空間與現實空間交叉的“雙層社會”已經形成,尤其在疫情特殊時期,網課是師生現實存在的課堂,公共秩序包括網絡公共秩序和現實公共秩序兩部分[ 2 ],“網課爆破”對網絡課堂公共秩序的破壞與侵入現實課堂破壞公共秩序的行為無異。其次,司法實踐已將傳統刑法罪名應用于網絡空間之中( 3 ),網絡空間能夠評價為犯罪空間,網絡非法外之地,即使是網課課堂亦存在公共秩序。再次,將網課課堂秩序擴大解釋為公共秩序不違背罪刑法定原則,為一般公眾所接受,并不違背國民預測可能性原理,現實中網絡亦是公眾生活空間,網課課堂也可解釋為課堂。最后,“網課爆破”現象的出現正體現網課公共秩序尚未有效保護,將網課秩序納入公共秩序范疇是刑法機能實現的現實回應,也是維護網絡空間安定的保障。

(二)侵犯公民名譽權與人格尊嚴

“網課爆破”以侮辱任課教師為行為方式,本質上是對教師名譽權與人格尊嚴的侵犯,作為個人專屬法益,教師的名譽權與人格尊嚴受刑法保護。“網課爆破”采用多種方式公然貶低任課教師人格,破壞任課教師名譽,且情節嚴重,已然屬于刑法規制范圍內的侮辱行為[ 3 ]。通說認為侮辱行為侵害的法益為公民的名譽權與人格尊嚴[ 4 ],與現實中侮辱行為相比較,“網課爆破”采取的侮辱對名譽權與人格尊嚴法益的侵害更甚。首先,“網課爆破”無論是實施地點還是人員受眾,均與現實生活中的侮辱行為無本質區別,為不特定人或多數人知悉,構成公然侮辱。其次,“網課爆破”行為危害性更大,其所實施的侮辱行為較現實中言辭侮辱形式更多樣,包括音頻、視頻、留言等多種方式,侮辱效果更直接、強烈。再次,“網課爆破”中行為人主觀惡意更強,其目的不僅是侮辱任課教師,更意圖使授課無法進行。最后,“網課爆破”中侮辱行為法益侵害程度更高,網絡信息傳輸在時間上更為快捷,內容上更為清晰,導致侮辱行為在短時間內迅速傳播,極大損害任課教師名譽權與人格尊嚴。

(三)損害社會正常性觀念

“網課爆破”往往通過播放淫穢視頻、音頻干擾網課課堂秩序,客觀上傳播淫穢物品,損害社會正常性觀念,使普通人產生羞恥感和厭惡感[ 5 ]。通說認為,傳播淫穢物品侵犯的法益為社會正常性觀念[ 6 ],與一般淫穢物品傳播行為相比,“網課爆破”行為社會危害性更強。首先,從受眾來看,“網課爆破”通過播放淫穢音頻、視頻干擾課堂秩序,受眾范圍為全體課堂成員,多為未成年學生,帶來強烈的視覺、聽覺破壞,是對社會正常性觀念的挑釁。其次,從效果來看,未成年學生尚處于青春期,對性觀念尚無認知,“網課爆破”傳播的淫穢音頻、視頻將對未成年學生性觀念的建立產生不可逆的影響[ 7 ],甚至可能誘發學生走向性犯罪。再次,從范圍來看,網絡空間同樣應遵從現實社會規范,禁止淫穢網絡音頻、視頻傳播。最后,雖然“網課爆破”傳播淫穢音頻、視頻目的在于干擾課堂秩序,但客觀行為已構成傳播淫穢物品,且對傳播行為持放任態度屬于間接故意,具備傳播淫穢物品的主觀惡意。

三、“網課爆破”的刑法規制問題

“網課爆破”行為是互聯網時代的產物,雖多發但尚未受到重視,行為方式多樣可能涉及多個罪名,損害結果具有不確定性,嚴重損害結果因果關系需進一步討論,內應式“網課爆破”行為需認定參與人員共犯地位。因此對“網課爆破”的刑法規制可從追責觀念、入罪適用、責任判斷和共犯處理四個方面展開。

(一)追責觀念問題:缺乏刑法介入必要性認知

新鄭市教師網課后猝死家中事件使“網課爆破”進入公眾視野,但早在該案以前,全國各地已出現類似案件,多個網課課堂遭遇“網課爆破”,但司法機關均未介入[ 8 ]。一方面,各地所出現的“網課爆破”雖行為惡劣,但所造成的法益侵害相對抽象化,潛在風險易被忽略。另一方面,“網課爆破”參與者多為未成年人,基于未成年人保護觀念而忽視責任追究。本質上司法機關對“網課追責”缺乏刑法介入的必要性認知,從而陷入“破窗效應”的陷阱( 4 ),使“網課爆破”行為缺乏規制進而有組織化,甚至形成群體[ 9 ],風險社會下潛在風險上升,社會風險不斷變化[ 10 ],“網課爆破”因缺乏刑法介入風險加劇,直至產生嚴重社會影響。

刑法需打擊犯罪行為以實現社會保護,在“網課爆破”風險上升的傾向下恪守謙抑性無異于縱容犯罪,通過刑法規制“網課爆破”行為并不違背刑法原則,而是在刑法罪刑法定原則下保護特殊時期網絡正常授課,維護青少年身心健康,保障任課教師權利。

(二)入罪適用問題:相關罪名適用標準尚待厘清

“網課爆破”行為產生于疫情下網課應用的特殊時期,罪與非罪的界限刑法尚無明確規定,且實踐中無刑事判決。在“網課爆破”行為入罪適用過程中,相關罪名適用標準尚未厘清,需要通過刑法解釋進一步闡明。其一,對網絡課堂公共秩序的擾亂并非均為犯罪行為,要求達到一定程度,但標準無次數、情節、結果等要求而并不明確。其二,“網課爆破”對授課教師的言辭侮辱,可能構成侮辱罪,但該罪成立要求情節嚴重,基于網絡空間的特殊性,情節嚴重的判斷仍需通過刑法解釋證成。其三,“網課爆破”傳播淫穢音頻視頻的行為達到情節嚴重則可認定為傳播淫穢物品罪,但是否達到傳播目的,行為是否符合該罪構成要件,仍需辨明。

徒法不足行,法律并未預見網絡空間發生的“網課爆破”情形,但不代表現行法律難以對其進行規制。“網課爆破”雖發生于網絡空間,具有網絡時代特點,但行為本質是以網絡為犯罪工具或以網絡空間為犯罪空間所實施的傳統犯罪行為,能夠回歸法益侵害,通過刑法評價實現犯罪打擊機能。

(三)責任判斷問題:重大損害因果關系認定存疑

新鄭市教師遭遇“網課爆破”后猝死家中未被追究刑事責任,最大原因為因果關系認定存疑,相關事實難以查明[ 11 ]。從事實層面看,任課教師猝死是否因“網課爆破”引起,有待司法機關進一步調查取證,屬于事實認定問題,與刑法規制無關。但從法律適用看,若教師猝死認定為“網課爆破”引起,則是否應將死亡結果歸屬于“網課爆破”行為人屬于因果關系認定問題,有待刑法理論進一步論證。

問題在于,若教師猝死并非由“網課爆破”所引起,則不存在因果關系,死亡結果無法歸責于“網課爆破”行為人。若由“網課爆破”引起,此時因果關系認定涉及對行為人的刑罰裁量,需要審慎考量因果關系,避免重刑主義。“網課爆破”行為固然惡劣,猝死結果固然惋惜,但刑法是理性的,過嚴與過重的刑罰均將削弱甚至消退刑法的應有作用,應摒棄惋惜情緒,回歸刑法理論內部理性證成因果關系。

(四)共犯處理問題:參與人員共犯地位仍需認定

“網課爆破”除行為人惡意進入會議進行秩序擾亂活動外,還具有課堂成員故意泄露信息使他人進入會議實施干擾活動的情形,即上文所述入侵式與內應式“網課爆破”行為類型的區分。目前“網課爆破”行為尚無刑事判決,若將新鄭市任課教師遭遇“網課爆破”猝死案中“網課爆破”行為認定為犯罪行為,則需要探討各參與成員屬于共同正犯抑或幫助犯的問題。

在內應式“網課爆破”行為中,網課成員的年齡較小,存在未達刑事責任年齡情形,此時共同犯罪地位的認定直接影響“網課爆破”行為人的刑事責任。若將未達刑事責任年齡的網課成員與“網課爆破”行為人認定為共同正犯,此時基于共犯部分實行、全部負責理論,能夠認定“網課爆破”行為人責任。若將未達刑事責任年齡的網課成員認定為幫助犯,將“網課爆破”行為人認定為正犯,此時亦能夠直接認定“網課爆破”行為人刑事責任。但實踐中存在網課成員買通他人實施“網課爆破”情形,此時若將網課成員認定為正犯,“網課爆破”行為人認定為幫助犯,則按照傳統刑法理論難以認定刑事責任,需要區分不法與責任分別考察[ 12 ]。

四、“網課爆破”的刑法規制路徑

“網課爆破”的刑法規制需要針對問題逐一證立路徑:觀念方面,應充分認識到風險社會背景,以積極主義刑法觀應對“網課爆破”在特殊時期的社會危害性;罪名方面,應恪守刑法謙抑性,在罪刑法定框架內適用罪名;因果認定方面,應考慮實踐中“網課爆破”所造成的嚴重危害結果,平衡現實與規范進行歸責;共犯評價方面,應分情形討論各行為人刑事責任,發揮刑法應有機能。

(一)觀念提倡:貫徹積極主義刑法觀

風險社會下,預防是刑法體系的首要目的。網絡犯罪治理面臨風險社會的時代背景。以“網課爆破”為例,其在網絡虛擬空間展開,基于網絡空間虛擬狀態的不穩定性和時空流動性風險,對國內立法滯后性構成挑戰[ 13 ]。通過“網課爆破”的法益侵害分析可知,行為雖在網絡空間實施,但造成的法益侵害程度更高,需要貫徹積極主義刑法觀預防風險。

積極刑法觀強調刑法權威[ 14 ],能夠對“網課爆破”行為形成震懾作用,在“網課爆破”刑事規制領域貫徹積極主義刑法觀應貫穿司法全過程,但同時應避免過度擴張[ 15 ]。以各地所出現的“網課爆破”為例,相似行為多發且行為人有通過網絡群聊組成群體趨勢,其中是否構成相應犯罪行為,如何追究相應刑事責任,是司法機關應當關注的問題。一方面,司法過程中應貫徹積極主義刑法觀,回歸“網課爆破”行為的法益侵害,打擊犯罪行為以遏制網絡空間社會風險上升。另一方面,應恪守刑法謙抑原則,在刑法犯罪框架內追究刑事責任。

(二)罪名適用:以具體行為方式認定

1.擾亂網課秩序行為可構成尋釁滋事罪

尋釁滋事罪旨在保護公共秩序或社會秩序,存在四種行為方式:(1)隨意毆打他人,情節惡劣。(2)追逐、攔截、辱罵、恐嚇他人,情節惡劣。(3)強拿硬要或者任意毀損、占用公私財物,情節嚴重。(4)在公共場所起哄鬧事,造成公共場所秩序嚴重混亂( 5 )。通過對四種行為方式比較可知,隨意毆打他人的情形中法益保護為個人的身體安全,“網課爆破”行為雖情節惡劣但基于網絡時空分離特點無毆打行為。追逐、攔截、辱罵、恐嚇他人的情形中法益保護對象為公民名譽與活動自由,與侮辱罪中的辱罵、恐嚇行為符合方式不同:其一,侮辱謾罵對象不要求特定,由此與侮辱罪中要求對特定對象辱罵相區分。其二,行為惡劣程度高于隨意毆打他人情形[ 5 ] 1399。強拿硬要或任意毀損、占用公私財物情形中,“網課爆破”因隔空實施并未破壞財物及財產性利益。

“網課爆破”是否構成在公共場所起哄鬧事造成秩序嚴重混亂的情形需著重論證。首先,對公共場所進行文理解釋,則指不特定人或多數人自由進入的一定區域,具有主體不特定且多數、場所為一定區域、行為受公共秩序約束的特點,如上文所述,雙層社會背景下網課能夠擴大解釋為公共場所。雖為虛擬世界,但網課亦是行為人行為的外在體現,參與網課本身即是內在思想的外在行為表達。其次,對于“起哄鬧事”需要客觀判斷。一方面,刑法注重人權保障,對起哄鬧事的解釋不能過于寬泛[ 16 ],需要限縮解釋。另一方面,網絡空間亦能夠 “起哄鬧事”。既要避免尋釁滋事罪成為口袋罪名,又不意味著將網絡空間所有行為排除在起哄鬧事的文意范圍之外。我國《刑法》制定的背景為工業社會,網絡尚未興起。隨著網絡技術進步,在網絡空間貫徹積極主義刑法觀為現實所需,現實世界“起哄鬧事”的限縮解釋與在網絡空間的解釋適用并不矛盾,入罪舉輕以明重,現實生活中在任何課堂,辱罵教師、放哀樂等行為均足以評價為起哄鬧事,在網絡空間同樣的行為予以非罪化則顯失妥當,應當然解釋為起哄鬧事。最后,“造成公共場所秩序嚴重混亂”判斷標準在于綜合公共場所的性質、場所活動、重要程度、進入人數、時間、影響范圍進行綜合判斷。“網課爆破”行為打破網課正常進程,發生于教學場所,直接使教學活動無法進行,整體行為符合“公共場所秩序嚴重混亂”的判斷,可構成尋釁滋事罪。

2.辱罵授課教師行為可構成侮辱罪

侮辱罪的行為方式為使用暴力或其他方法,公然敗壞他人名譽且情節嚴重,具有一定抽象性[ 17 ]。侮辱罪中的侮辱要求對特定人作出,根據辱罵對象的不同與尋釁滋事罪中辱罵情形區分。

“網課爆破”行為是否構成侮辱罪,需要回歸具體行為論證,從行為方式、損害結果與情節輕重三個方面展開。首先,刑法將侮辱罪行為方式規定為“使用暴力或其他方法”,問題在于”網課爆破”行為能否解釋為“其他方法”?對“其他方法”進行平義解釋,則其主要指行為人對他人名譽進行毀損的行為。侮辱罪立法目的在于保護當事人名譽權與人格尊嚴不受侵害,“網課爆破”雖未使用現實暴力,但同樣能夠造成教師名譽的損害,且在網課課堂公然進行,是對課堂秩序和師道尊嚴的明確挑釁,帶有歧視、否認與侮辱的意味。其次,通過網課對特定教師進行侮辱,行為危害性較現實中的侮辱違法成本低且情形更低劣。從結果危害性看,網課進行中班級成員能夠隨時獲取網課信息,此時實施“網課爆破”行為進行侮辱活動,不僅直接損害教師名譽,且危害學生身心健康,經過網絡的傳播與發酵,社會危害性更強。最后,侮辱罪中情節嚴重包括手段惡劣與造成嚴重后果兩種方式。一方面,“網課爆破”所實施的侮辱行為面向學生這一弱勢群體,挑戰道德底線,手段性質惡劣。另一方面,“網課爆破”行為可能造成當事人死亡,如上文所述新鄭某中學教師在遭遇“網課爆破”后猝死事件。本質上看,“網課爆破”中的侮辱行為實際以網課為手段實施,正是這一特點,使“網課爆破”中針對特定教師的侮辱社會危害性更強,且違法成本更低。應通過刑法規制“網課爆破”侮辱行為,避免尊師重道的中華傳統遭到破壞,保護教師名譽權與人格尊嚴不受侵犯。

3.傳播淫穢音頻視頻可構成傳播淫穢物品罪

網絡空間傳播淫穢物品罪包括傳播淫穢的書籍、影片、音頻、視頻、圖片等情形[ 18 ],“網課爆破”行為以擾亂課堂為目的,播放淫穢音頻、視頻,本質上是通過網課傳播淫穢物品,與現實中傳播淫穢物品相比,傳播速度更快。

首先,“網課爆破”所實施的淫穢音頻、視頻是否構成傳播?淫穢物品侵害社會正常性觀念,“網課爆破”傳遞淫穢物品甚至可能誘發未成年學生犯罪,有學者甚至將為傳播而運輸、攜帶淫穢物品認定為傳播淫穢物品[ 19 ]。“網課爆破”公然播放淫穢音頻、視頻的行為顯然構成傳播。其次,如何判斷“網課爆破”行為傳播淫穢物品罪情節是否嚴重?一方面,情節是否嚴重,以傳播的數量、次數、后果、社會影響等方面綜合判斷。從數量看,“網課爆破”往往持續一段時間,循環播放淫穢音頻、視頻,影響惡劣;從次數看,在“網課爆破”群體中,部分人為慣犯甚至組成固定群體,多次實施行為;就后果而言,在網課進行中播放淫穢音頻、視頻,直接受眾為未成年學生,經網絡發酵傳播危害范圍將不斷擴大;就社會影響而言,網課在疫情期間承擔師生溝通橋梁的重要作用,在網課期間通過“網課爆破”傳播淫穢音頻、視頻,直接污染網絡授課環境。綜合來看,“網課爆破”能夠評價為刑法所規定的情節嚴重。另一方面,我國《刑法》規定,向不滿18周歲的未成年人傳播淫穢物品的,從重處罰。可見刑法在否認傳播淫穢物品行為的同時,不僅基于傳播淫穢物品對社會管理秩序的破壞,更注重對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保護,淫穢物品是誘發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之一。“網課爆破”所實施的淫穢音頻、視頻傳播行為不僅挑釁社會正常性風向,而且荼毒未成年人身心健康。

(三)因果認定:以緩和的結果歸屬考量

與其他“網課爆破”案件不同,新鄭市任課教師遭遇“網課爆破”后猝死家中的案件出現嚴重結果,若經進一步查明其因“網課爆破”導致猝死,二者存在事實關聯,此時死亡結果能否歸責于“網課爆破”行為人進而構成過失致人死亡罪?需要考察行為與結果之間的因果關系。

我國刑法與司法解釋存在將較輕的基本犯與死亡結果以緩和結果歸屬認定的情形[ 20 ]。如利用信息網絡實施誹謗行為導致被害人親屬精神失常、自殘、自殺等嚴重后果,屬于誹謗行為的嚴重情節( 6 )。“網課爆破”導致他人猝死,能否認定因果關系?根據客觀歸責理論,教師猝死由被害人身體狀況決定,不能歸責于引起猝死的行為。但根據緩和的結果歸屬,首先,“網課爆破”的侮辱行為使教師處于危險狀態,誠然需要考量教師自身體質,但教師所處的可能猝死狀態由“網課爆破”行為引起。其次,任課教師猝死具有明顯社會危害性,綜合來看應歸責于“網課爆破”行為,作為侮辱罪嚴重情節認定,被害人非正常死亡,忽視死亡結果認定因果關系缺乏社會關懷,片面追求刑法體系內理論一致缺乏社會危害現實的審視。再次,緩和結果歸屬并非意味以危害結果定論,而是在侮辱罪框架內追究責任,將猝死結果評價為嚴重情節,并非以過失致人死亡罪論處,而將死亡結果通過侮辱罪構成要件加以評價。最后,新鄭教師猝死案件引起熱議,忽視對嚴重結果的追責不利于打擊“網課爆破”犯罪行為,有損社會穩定。

緩和的結果歸屬是我國刑法在法律與社會之間平衡的考量結果,罔顧社會所需一味追求刑法理性將走向人類工具化,不顧刑法理性倚重人文關懷將導致刑法權威消減。因此,應將教師死亡結果認定為侮辱罪嚴重情節追究刑事責任,尋求刑法理性與社會人文二者之間的平衡。

(四)共犯歸責:明確行為個體刑事責任

將“網課爆破”行為分為侵入式與內應式的意義即明確行為個體刑事責任。侵入式“網課爆破”不存在共同犯罪歸責問題,而內應式“網課爆破”行為則需要分析。“網課爆破”行為參與者多為未達刑事責任年齡的未成年人,因此需要分情形認定。在內應式“網課爆破”中,網課成員將信息泄露給“網課爆破”實施者,此時構成共同犯罪,需要根據網課成員與“網課爆破”實施者是否達到刑事責任年齡分情形討論,且應區分客觀違法階層和主觀責任階層。

情形一:網課成員未達刑事責任年齡,“網課爆破“實施者亦未達刑事責任年齡,此時雙方行為在客觀違法階層構成犯罪,但由于均未達刑事責任年齡,主觀責任階層阻卻責任。

情形二:網課成員達刑事責任年齡,“網課爆破”實施者未達刑事責任年齡,在客觀違法階層,此時若“網課爆破”實施者缺乏辨別控制能力,不具有非難可能性,應評價為被利用的犯罪工具,此時網課成員構成“網課爆破”間接正犯。若“網課爆破”實施者具備辨別控制能力,則“網課爆破”實施者構成正犯,網課成員根據事實以犯罪貢獻不同認定為幫助犯或共同正犯。在主觀責任階層未達刑事責任年齡則阻卻責任。

情形三:網課成員未達刑事責任年齡,“網課爆破”實施者達刑事責任年齡,在客觀違法階層,此時若網課成員缺乏辨別控制能力,則“網課爆破”實施者構成正犯,以網課成員為利用工具。若網課成員具備辨別控制能力,則“網課爆破”實施者與網課成員按貢獻大小認定,在主觀責任階層未達刑事責任年齡則阻卻責任。

情形四:網課成員與“網課爆破”實施者均達刑事責任年齡,此時按照“部分犯罪、全部負責”處理。行為人在客觀違法階層構成共同犯罪,且在主觀責任階層無阻卻事由。

注釋:

(1)中國網:http://news.china.com.cn/2022-11/03/content_78498901.html.最后訪問時間:2022年12月9日。

(2)網易新聞:https://www.163.com/dy/article/HJHVPK7L

052688TU.html.最后訪問時間:2022年12月9日。

(3)在“秦火火”造謠案件中,將當事人秦火火在網絡空間造謠的行為認定為尋釁滋事罪。

(4)根據破窗效應,不良現象如果被放任存在,將誘使人們模仿,甚至變本加厲。

(5)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293條之規定。

(6)2013年9月6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頒布《關于辦理利用信息網絡實施誹謗等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其中第2條將“造成被害人或者其近親屬精神失常、自殘、自殺等嚴重后果的” 認定為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條第一款規定的“情節嚴重”。

參考文獻:

[1]劉艷紅.Web3.0時代網絡犯罪的代際特征及刑法應對[J].環球法律評論,2020,42(5):100-116.

[2]陳洪兵.雙層社會背景下的刑法解釋[J].法學論壇,2019,34(2):78-87.

[3]劉憲權.刑法學[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21:593.

[4]肖雨.網絡侮辱行為的刑事分析與規制[D].天津:天津師范大學,2022.

[5]張明楷.刑法學:第六版[M].北京:法律出版社,2021:1 538.

[6]田碩.傳播淫穢物品犯罪研究[D].重慶:重慶大學,2020.

[7]張若楣,任思琪,曹雪峰.傳播淫穢物品類犯罪所侵犯的法益和立法改革研究[J].經濟研究導刊,2018(6):186-190,193.

[8]趙麗.“網課爆破”污穢不堪涉嫌違法犯罪[N].法治日報,2022-11-05(004).

[9]趙麗梅.年輕人臥底“網課爆破群”[N].中國青年報,2022-11-08(005).

[10]勞東燕.風險社會與變動中的刑法理論[J].中外法學,2014,26(1):70-102.

[11]孟健.斬斷“網課爆破”黑手 法律該如何“亮劍”[N].南方日報,2022-11-12(005).

[12]張明楷.共同犯罪的認定方法[J].法學研究,2014,36(3):3-25.

[13]葉小琴,李靜.風險社會背景下網絡犯罪的刑法應對[J].長江論壇,2022(1):66-73.

[14]付立慶.論積極主義刑法觀[J].政法論壇,2019,37(1):99-111.

[15]付玉明.立法控制與司法平衡:積極刑法觀下的刑法修正[J].當代法學,2021,35(5):15-27.

[16]陳興良.尋釁滋事罪的法教義學形象:以起哄鬧事為中心展開[J].中國法學,2015(3):265-283.

[17]王政勛.強制猥褻、侮辱罪構成要件的法教義學分析——基于原型范疇理論的研究[J].法律科學(西北政法大學學報),2018,36(4):67-79.

[18]金鴻浩.互聯網時代傳播淫穢物品罪的實務反思與規則重塑——基于對368份傳播淫穢物品罪判決書的分析[J].華東政法大學學報,2021,24(6):86-100.

[19]王作富.刑法分則實務研究:第五版[M].北京:中國方正出版社,2013:1 527.

[20]張明楷.論緩和的結果歸屬[J].中國法學,2019(3):261-282.

[責任編輯:馬好義]

收稿日期:2022-11-06

作者簡介:劉昕帥(1999-),男,河南許昌人,西北政法大學刑事法學院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中國刑法學、比較刑法學研究。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人成网18禁| 国产成人你懂的在线观看| 在线观看免费AV网| 亚洲最猛黑人xxxx黑人猛交| 狠狠做深爱婷婷综合一区| 国产精品无码AⅤ在线观看播放| 99精品热视频这里只有精品7| 永久免费精品视频| 丁香六月激情综合| 91香蕉视频下载网站| 婷婷99视频精品全部在线观看 | 热99精品视频| 99久久精品免费看国产免费软件| 97久久精品人人| 成人午夜免费观看| 日本成人精品视频| 中文字幕在线看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激情第一欧美在线| 欧美a√在线| 亚洲va在线∨a天堂va欧美va| 日韩欧美国产三级| 97se亚洲综合在线天天 | a级毛片免费看| 日韩区欧美国产区在线观看| 中文字幕亚洲乱码熟女1区2区| 激情综合五月网| 青青操视频免费观看| 久久伊人操| 婷五月综合| 日韩大片免费观看视频播放| 国产精品一区在线麻豆|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国产成人AV大片大片在线播放 | 日韩成人高清无码| 婷婷伊人久久| 色综合狠狠操| 成人午夜精品一级毛片| 国产一区二区精品高清在线观看| 国产午夜无码专区喷水| 黄色a一级视频| 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区| 久久国产精品国产自线拍| 国产福利小视频高清在线观看| 中文字幕乱码中文乱码51精品| 亚洲第一视频网| 国产在线一区二区视频| 久久久久亚洲精品成人网| 日韩午夜福利在线观看| 97se亚洲综合| 伊人成人在线| 一级毛片免费的| 亚洲国产综合第一精品小说| 亚洲中文精品人人永久免费| 青青草a国产免费观看| 日韩欧美国产中文| 日韩欧美91| 久久精品只有这里有| 亚洲精品另类| 天天综合亚洲| 国产午夜福利亚洲第一| 91视频区| 真实国产乱子伦视频| 欧美高清国产| 久久青草热| 国产综合另类小说色区色噜噜| 亚洲妓女综合网995久久| 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 久久亚洲AⅤ无码精品午夜麻豆| 欧美亚洲一二三区| 国产精品成人一区二区不卡| 中文字幕丝袜一区二区| 青青青国产在线播放| 亚洲精品国产乱码不卡| 欧美色99| 久久综合亚洲鲁鲁九月天| 谁有在线观看日韩亚洲最新视频| 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区秒拍1o| 91一级片| 伊人激情久久综合中文字幕| 看你懂的巨臀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免费网站成人亚洲| 全部无卡免费的毛片在线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