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雨, 董美麗, 張雨, 郝點點, 杜佳霖, 溫曉玉
吉林大學第一醫院 a.感染病與病原生物學中心肝病科, b.小兒內分泌科, 長春 130021
細菌性肝膿腫是一種因細菌進入肝臟而引起肝臟液化、壞死的感染性疾病[1]。在亞洲國家,肝膿腫的發病率為0.012%~0.018%,病死率可高達2%~30%[2]。目前肺炎克雷伯菌已成為細菌性肝膿腫最主要的致病菌。肺炎克雷伯菌所致肝膿腫還可伴有中樞神經系統感染、眼內炎、其他肝外感染以及多器官功能障礙[2]。本研究回顧性收集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新冠)疫情期間(2022年3—6月)本院細菌性肝膿腫患者的臨床資料,并比較該群體與本院近3年同一時期的細菌性肝膿腫患者臨床表現、實驗室數據以及病原學數據,總結新冠疫情期間細菌性肝膿腫的臨床特點及流行病學特征。
1.1 研究對象 選取2022年3月1日—6月30日于本院出院患者中的細菌性肝膿腫患者。同時收集2019年3月1日—6月30日、2020年3月1日—6月30日及2021年3月1日—6月30日同期的細菌性肝膿腫患者臨床資料。細菌性肝膿腫診斷標準(符合以下3個條件之一):(1)肝臟穿刺抽出膿性液體或經過外科手術證實是肝膿腫;(2)有肝膿腫典型的影像學改變;(3)影像學檢查未明確提示肝膿腫改變,但結合癥狀、體征、感染相關的檢查以及抗感染治療的轉歸,考慮為肝膿腫。排除具有以下特征的患者:由寄生蟲、真菌、阿米巴等其他病原體引起的肝膿腫[3]。
1.2 研究方法 回顧性收集患者的基本信息,包括性別、年齡、臨床癥狀、基礎疾病、實驗室檢查、病原學特點,膿腫的大小、數量和位置,并發癥、治療方案、住院時長并追蹤患者出院半年內的預后及轉歸。采用法國梅里埃全自動藥敏及微生物鑒定系統進行血培養、膿液培養及藥敏檢測。好轉以及痊愈判斷標準:患者癥狀、體征好轉,感染指標好轉或恢復正常,膿腔縮小或完全吸收。
1.3 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 27.0軟件分析數據。非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以M(P25~P75)表示,多組間比較采用Kruskal-WallisH檢驗。計數資料多組間比較應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基本信息及實驗室檢查 共納入2022年3月1日—6月30日細菌性肝膿腫患者135例,2019年3月1日—6月30日細菌性肝膿腫患者168例,2020年3月1日—6月30日細菌性肝膿腫患者103例,2021年3月1日—6月30日細菌性肝膿腫患者175例。其中2022年3月1日—6月30日細菌性肝膿腫患者占本院整體收治患者的0.36%(135/37 411),較往年有不同程度增長(表1)。

表1 本院 2019—2022年每年3—6月肝膿腫患者人數及其占比變化Table 1 Number and proportion of patients with bacterial liver abscess from March to June every year from 2019 to 2022
135例細菌性肝膿腫患者的臨床基本特征見表2,年齡為60(49~70)歲,與往年相比大致相同;其中男81例,女54例。患者住院時間為11(6~18) d,主要癥狀為發熱和肝區疼痛,86.67%(117例)患者出現發熱,32.59%(44例)患者出現肝區疼痛。在基礎疾病方面,糖尿病占46.67%,高血壓占33.33%,合并膽道系統疾病或曾行膽囊手術的患者占38.52%。實驗室檢測方面,白細胞計數及C反應蛋白水平較往年有不同程度升高(P值均<0.05)。

表2 2019—2022年每年3—6月肝膿腫患者臨床特點Table 2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patients with bacterial liver abscess from March to June every year from 2019 to 2022
2.2 病原學結果 69例患者行血培養,培養結果依次如下:無菌生長(59.42%),肺炎克雷伯菌(30.43%),大腸埃希菌(4.35%),脆弱擬桿菌(1.45%),屎腸球菌(1.45%),表皮葡萄球菌(1.45%),產酸克雷伯菌(1.45%)。90例患者行膿液培養,培養結果如下:肺炎克雷伯菌(72.22%),無菌生長(14.44%),大腸埃希菌(4.44%),屎腸球菌(2.22%),銅綠假單胞菌(2.22%),鮑曼不動桿菌(1.11%),產氣克雷伯菌(1.11%),產酸克雷伯菌(1.11%),鉛黃腸球菌(1.11%)(表2)。
2.3 影像學檢查及預后 在130例具有影像學結果的患者中,76例患者膿腫只位于右葉,22例膿腫只位于左葉。86例患者膿腫為單發,44例患者膿腫為多發。92例患者行超聲引導下肝膿腫穿刺引流,4例患者行肝葉或肝部分切除。127例患者經抗感染及超聲引導下膿腫穿刺引流治療后,病情好轉至痊愈;5例患者在院期間治療效果不佳,返回當地;3例患者在住院期間死亡,病死率為2.22%。有5例患者的影像學檢查雖未明確提示肝膿腫,但結合患者癥狀、體征、感染相關的化驗檢查以及抗感染治療的轉歸,考慮為肝膿腫。
細菌性肝膿腫是臨床中最常見的消化系統膿腫,近年來發病率在逐年增高[3]。本研究共納入新冠疫情期間本院收治的135例細菌性肝膿腫患者,占本院同期收治患者的0.36%,較往年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可能與患者血糖控制不佳、情緒焦慮以及缺乏運動相關。細菌性肝膿腫來源包括膽道、門靜脈、血行播散、腹腔感染蔓延、肝臟直接外傷、肝轉移癌繼發感染等。質子泵抑制劑會影響腸道微生物,從而增加細菌性肝膿腫風險[4]。本研究細菌性肝膿腫患者的年齡為60(49~70)歲,男女患者比例為1.5∶1,這一結果與其他研究結果一致[5-6]。肝膿腫患者中最常見的臨床表現是發熱[7],本研究中出現發熱患者占比86.67%,余18例無發熱患者的病死率為11.11%。有相關研究[8]證實:無發熱的細菌性肝膿腫患者年齡更大并有更高的院內病死率。近年來,因不良的生活習慣以及飲食結構的改變,糖尿病合并肝膿腫患者的發病率逐漸上升[9],在本研究中合并糖尿病患者占比為46.67%。這一研究結果也與其他研究結果相似[5]。有相關報道[10]稱膽源性肝膿腫所占比例為40%~60%,以中老年患者多見。在本研究中合并有膽道疾病或膽道手術的細菌性肝膿腫患者占比為38.52%(n=52),其中僅有23例患者膽道系統疾病及手術能明確提示與肝膿腫有關。
近年來,肺炎克雷伯菌已成為亞洲國家肝膿腫最主要的致病菌[11]。在我國,肺炎克雷伯菌引起的肝膿腫占比70%以上[12-13],本研究中肺炎克雷伯菌致肝膿腫所占比例為72.22%,這一結果同樣證實該觀點。
一項日本的研究[14]曾報道肝膿腫患者中血培養的陽性率很低。本研究中有69例患者行血培養檢查,其中59.42%患者無陽性結果。本研究膿液培養結果顯示:肺炎克雷伯菌72.22%,無菌生長14.44%,大腸埃希菌4.44%,其中85.71%為非多重耐藥菌。這一結果也與其他膿液培養結果相符[15-16]。糖尿病是肺炎克雷伯菌所致肝膿腫的易感因素,有研究[17]表明在肺炎克雷伯菌所致肝膿腫中,56.3%的患者合并有糖尿病。考慮膿液培養陰性原因如下:由于培養自身的缺陷,在成人感染性休克的患者中有28%~69.4%為陰性結果[18];在本研究中超過半數的患者在入院前曾經驗性進行抗生素治療。
盡早的抗生素治療可以降低患者病死率、臨床惡化比例以及縮短住院時間[14]。盡管肺炎克雷伯菌已經是細菌性肝膿腫的主要致病菌,但在抗菌藥物的治療中,覆蓋厭氧菌可以降低肝膿腫患者的病死率[19]。本研究中68.15%的患者行超聲引導下肝膿腫穿刺引流。有研究[20]表明盡早的肝膿腫穿刺引流可縮短細菌性肝膿腫患者持續發熱的時長,也可以縮短細菌性肝膿腫合并休克患者的恢復時間、降低不良反應發生率以及患者病死率。本研究中絕大多數患者經抗感染及超聲引導下膿腫穿刺引流后,感染指標好轉、膿腫逐漸縮小至痊愈。3例患者在住院期間死亡,病死率為2.22%。有相關報道[21]稱白球比可以預測細菌性肝膿腫患者的病情嚴重程度及預后,較低白球比的肝膿腫患者臨床表現差,并發癥多,預后較差。在本研究中,3例死亡患者的白球比平均值為1.24,較其余患者白球比明顯增高,與該研究結果并不相符,考慮與患者入院時伴有感染性休克,血液濃縮相關。
綜上,本研究探討了在長春新冠疫情背景下,細菌性肝膿腫患者的臨床特點:肝膿腫患者較往年同期有不同程度增加,患者住院時間延長,白細胞計數、C反應蛋白水平較往年增高,主要致病菌是肺炎克雷伯菌,大部分患者經治療后能夠好轉。但本研究也存在一定局限性,回顧性研究,臨床資料缺少完整性。
倫理學聲明:本研究方案于2022年5月5日經由吉林大學第一醫院倫理委員會審批,批號:(2022年)臨審第2022-573號。
利益沖突聲明:本文不存在任何利益沖突。
作者貢獻聲明:田雨負責課題設計,資料分析,撰寫論文;董美麗、張雨、郝點點、杜佳霖參與收集數據,修改論文;溫曉玉負責擬定寫作思路,指導撰寫文章并最后定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