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荔 熊玲
(湖北汽車工業學院 湖北十堰 442002)
特殊群體學生一直是我國教育領域的重要話題,教育部2002年印發《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課程教學指導綱要》,在課程結構部分明確指出,“對部分身體異常和病、殘、弱及個別高齡等特殊群體的學生,開設以康復、保健為主的體育課程”[1]。提高體育保健課在普通高校學校體育中的地位,幫助特殊群體學生實現身體、心理和社交等方面的全面發展,提高其學習與生活質量,并推動包容性和公平的教育體系的實現,確保他們能夠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權和機會[2],是每一所高校需要長期堅持的工作之一。因此,加快推進體育保健課程的建設,促進特殊群體學生的終身體育意識,完善高校健康教育體系,是實現健康中國的必經之路。
由表1 可知,湖北汽車工業學院長期存在著因特殊原因無法參加公共體育課的學生群體,主要包括殘疾、心血管疾病、骨骼和關節疾病、免疫系統和炎癥性疾病、精神和心理疾病等方面。針對這類學生采取免修的政策為學生提供醫療證明即可不參加公共體育課的學習。雖然這種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尊重了學生的個體差異,避免其在體育課中可能面臨的身體風險和不適,但反映出了教育不平等的問題,忽略了學生的體育參與需求,以及高校對學生全面發展的教育目標,一系列問題阻礙著高校教育的全面可持續發展。

表1 近四年來湖北汽車工業學院申請免修公體課的特殊學生類別
現階段,湖北汽車工業學院的公共體育課雖涵蓋啦啦操、健美操、足球、籃球、飛盤、武術、網球等多種體育項目,但仍然無法滿足特殊群體學生的個性化需求,隨著招生規模不斷擴大,更多的特殊群體學生將進入校園,如何保證學生能夠接受到公平的教育,達到全面發展的人才目標,體育保健課的特殊作用為這一問題提供了積極指導[3]。
根據教育部體育衛生與藝術教育司發布的數據,近年來我國大學生的體質整體呈現下降趨勢,因疾病等特殊原因無法參加體育活動的特殊群體學生的體質也應得到關注,并提供科學、有效的支持和幫助。隨著健康意識的提高和體育教育的重視,一些大學生開始關注健康促進知識、積極參與體育鍛煉,部分學校推動開展體育活動和健康促進計劃,有助于提高學生對體育積極影響身心發展的認同感,并積極參與到體育鍛煉及體育保健知識的學習中。因此,如何順利在普通高校開展以特殊群體學生為主要教學對象的體育保健課,是學校各部門通力協作、不斷探索的重要工作[4]。
特殊群體學生由于其特殊狀況,更容易面臨身體上的挑戰,例如運動能力下降、肌肉功能受限等。通過參與體育保健課程的學習,學生可以進行適應性的體育鍛煉,增強體質,改善肢體協調性,預防慢性疾病的發生。通過學習身體結構和功能知識,特殊群體學生能更好地了解自己的身體特點和需求,有助于他們在運動中避免潛在的健康風險,提高生活質量。同時,體育鍛煉還能促進心血管系統的健康,提高心肺功能,增強免疫系統的抵抗力,讓學生了解健康生活的重要性,學習如何保持良好的飲食和作息習慣,有助于預防疾病和提高整體健康水平。
另外,特殊群體學生常常面臨來自學業、社交和自我認同等方面的壓力和挑戰。參與體育活動可以釋放緊張情緒,緩解焦慮和抑郁癥狀,提高情緒穩定性。體育保健課程鼓勵學生樹立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堅持鍛煉和健康生活,從而更加自信、樂觀地面對挑戰。此外,體育活動中的團隊合作和競爭性要素有助于提高學生的自尊和自信心,培養積極的心態,從而對學生的心理成長和發展產生積極影響。
學校和教師通常倡導尊重、接納和包容的態度,學生在體育保健課程中感受到被接納和尊重,有助于改善特殊群體學生在社交中的情感體驗,增強他們的社交意愿。體育保健課涉及團隊協作活動,這些活動需要學生之間相互合作、協調和溝通。通過參與這些團隊活動,特殊群體學生可以學會如何與他人協作,培養合作精神,增進與同伴之間的友誼。同時,該課程提供了豐富的社交互動機會,特殊群體學生可以與同齡人一起參與體育活動,共同學習和鍛煉。這種社交互動有助于打破孤立感,培養社交技能,增強社交自信心。
體育保健課程中存在一定的競爭要素,例如體育比賽或成績的比較,適度的積極競爭可以激發學生之間的動力,促進社交互動和友好競爭,能夠更好地認識自己的身體特點和能力水平,增強學生對自己的自信和認知,提高在社交互動中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通過體育保健課的學習,學生可以在鍛煉中獲得樂趣和成就感,這種積極的體驗可以提高他們對學習的動力和興趣,使他們更加愿意投入到學習中。體育鍛煉可以幫助特殊群體學生減輕壓力和緊張情緒,改善心理狀態。一個放松和冷靜的狀態有助于提高學習注意力和集中精力,使他們在學習中更為專注。
身體的健康狀態和精力充沛是高效學習的前提。體育鍛煉對大腦有積極的影響,可以促進神經連接和記憶能力的提升。特殊群體學生通過體育保健課程,可能會在學習中獲得更好的記憶效果,更容易掌握和記住知識,從而有助于提高學習效率,減少學習疲勞。
體育保健課程通常有固定的時間和計劃,參與其中的學生需要遵守課程規律。這種規律性的學習經驗可以幫助特殊群體學生養成學習的良好習慣,建立學習秩序。當學生感受到自己在體育方面的進步時,他們也更有信心應對學業上的挑戰,勇于面對學習中的困難。通過提供積極的學習體驗、改善心理狀態、增強身體素質和培養學習規律等方面的幫助,特殊群體學生在學業上可以更加主動、專注和自信,從而提高學習效率和學業成績。教育機構和教育者應該充分認識到體育保健課程對特殊群體學生的重要意義,并為他們提供適宜的體育教育資源和支持。
體育保健課是教授學生關于身體結構、器官功能、健康狀況評估、常見疾病預防和健康管理等方面的知識,使學生了解身體的基本結構和功能,并學會保護自己的健康;培養學生基本的運動技能,如跑步、跳繩、游泳、球類運動等,幫助學生掌握多種運動方式,提高身體素質和運動能力;培養學生形成良好的健康生活習慣,包括合理飲食、適量運動、良好的睡眠、壓力管理等,使學生在日常生活中能夠自主管理和維護自己的健康。在促進特殊群體學生身體健康、培養健康生活方式、促進心理健康、提高學業表現以及塑造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等方面都有著重要意義。通過提供適應性的體育保健課程,教育機構可以為特殊群體學生創造更加包容和積極的學習環境,推動他們在全面發展和實現個人潛能方面取得更大的成功。
以學院為單位,收集特殊學生材料,建立特殊群體學生檔案,記錄其健康狀況,再通過學生的醫療證明、健康檢查結果、醫生診斷報告等進行判斷。另外,記錄特殊群體學生在體育保健課程中的特殊需求,例如針對身體狀況的適應性活動、個別指導和支持的要求等,這些需求可以通過與學生進行面談、調查問卷等方式獲取。定期更新特殊群體學生的身體狀況和健康進展,包括體質測試結果、醫療治療情況、心理咨詢記錄等。這有助于了解學生的變化和識別是否需要調整課程或提供額外支持。建立特殊群體學生檔案,學??梢愿玫亓私鈱W生的情況,為他們提供個性化的體育保健課程和支持措施。同時,檔案的建立也為體育保健課程后續的工作提供了便利。
與特殊群體學生及其家長或監護人進行充分的溝通,解讀體育保健課程的目的和益處。讓他們了解參與課程對身體和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以及個人進步和發展的機會。尊重特殊群體學生的個人意愿和選擇權,確保學生參與課程的決定是自愿的,并鼓勵他們根據自己的興趣和需求進行選擇。通過激發學生的動力和興趣,增強他們參與體育保健課程的意愿。可以通過游戲化的方式、團隊合作和競爭等手段,創造積極、愉快和有成就感的學習環境。
培養特殊群體學生之間的互助合作精神,建立支持和鼓勵的氛圍。通過小組活動、伙伴制度等方式,促進學生之間的互動和支持,增強他們參與課程的歸屬感和動力。向特殊群體學生詳細說明參與體育保健課程的益處和收益。強調課程對身體健康、心理調適、社交互動等方面的積極影響,以及與其他學科的關聯性,讓學生意識到參與課程的價值。同時,提供良好的學習環境和設施。確保場地、設備和教材的適應性和安全性,讓學生感到舒適和安心,增加他們參與課程的意愿。針對特殊群體學生,提供個案指導和支持。了解學生的特殊需求和挑戰,給予他們適當的個別指導和關懷,幫助他們克服困難,提升學生參與課程的意愿。
首先,利用建立的特殊群體學生檔案,了解他們的身體狀況、健康需求、興趣愛好、能力水平等信息。根據調查和評估的結果,明確個性化課程的目標。目標應該是具體、可衡量和可實現的,與學生的特殊需求和個人目標相匹配[5]。例如:改善某個身體功能,減輕某種疾病的癥狀,提高生活質量等。根據學生的特殊需求和目標,選擇適合的課程內容和活動,可以結合醫學知識、康復理論和專業經驗,跨學科合作,建立資源共享平臺,設計相應的運動、鍛煉和康復活動,以促進綜合性的課程設計和教學實施。
根據學生的特殊需求和能力水平,制訂個體化的課程計劃??紤]到學生的身體狀況、時間安排、逐步進階等因素,合理安排課程的內容、強度和時長。靈活調整課程計劃,適應學生的變化和需求。教學方法可以采用個別指導、小組合作、反饋調整等方式,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靈活調整。教材可以選擇與特殊群體學生相關的專業書籍、教學資料或線上資源,與普通群體學生的教材有所區別,更具針對性。在課程實施過程中,密切關注學生的學習進展和身體反應,根據需要進行個別調整和指導,與學生建立良好的溝通和信任關系,鼓勵他們積極參與課程。定期對特殊群體學生的課程效果進行評估和反饋,通過身體功能測試、問卷調查、學生反饋等方式,了解學生的進展和滿意度。
高校體育教師既是體育活動的組織者,也是學生體育參與的引導者。因此,教授體育保健課程的教師應該具備扎實的體育保健知識和相關領域的專業技能,包括但不限于運動解剖學、生理學、運動人體科學等方面的知識,并熟悉各種體育鍛煉和健康管理的原理。他們需要清晰地傳達知識和指導,以及與學生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理解學生的需求和興趣,并能夠針對不同的學生制訂適當的教學計劃和方法,創新地設計和實施體育保健課程,根據學生的特點和需求,靈活調整課程內容和活動,以提供最佳的學習體驗和效果。
另外,教師應與學生建立信任和尊重的關系,鼓勵學生積極參與體育活動,克服困難,培養健康的生活習慣。同時,還應具備不斷的學習和自我提升的意識,跟蹤最新的研究成果和教學方法,參加專業培訓和學術交流活動,不斷更新自己的知識和技能,提升教學水平。
特殊群體學生的心理也具有個體差異,有些學生可能由于身體狀況或身體功能的限制,其能力和自尊心受到影響,更容易產生挫折感或自我懷疑;有些學生可能會面臨社交障礙、焦慮、抑郁等心理問題,這可能導致他們對自己的情緒和環境更敏感。然而,也有特殊群體學生在心理上表現出強大的適應能力和韌性。因此,在對待特殊群體學生的心理問題時,需要綜合考慮個體差異和特殊情況,幫助學生學會識別和管理自己的情緒,通過課程中的討論、反思和指導,引導學生了解情緒的起因和影響,提供應對壓力和情緒困擾的方法和技巧。鼓勵學生了解自己的個人特點、優勢和能力,樹立積極的自我形象和自尊心。通過體育活動的參與和成長,促進學生的自我認知和自我肯定,培養健康的自信心。
在體育保健課程中,強調團隊合作和社交技巧的培養。通過團隊項目和合作性的活動,鼓勵學生與他人合作、交流和互動,培養良好的人際關系和溝通能力,增強社交支持和歸屬感。此外,教授學生有效的壓力管理和應對策略,幫助他們應對學業壓力、競爭壓力和生活壓力。通過身體鍛煉和運動釋放壓力,教授放松技巧和調節的方法,為學生提供應對挫折和逆境的心理支持。
引導學生學會自我調節和維持情緒平衡。教授正向思考、調整心態和心理抗壓的技巧,幫助學生培養健康的心理狀態和積極的心理品質。引導學生設定個人目標,并提供激勵和支持機制。通過定期目標檢查和反饋,幫助學生建立自我激勵和自我管理的能力,為學生提供心理咨詢和支持服務,幫助他們應對心理問題和困擾??梢栽O立心理咨詢時間或提供專業心理咨詢師的咨詢服務,為學生提供個別的心理支持和輔導[6]。
在開展體育保健課的過程中,建立評估和反饋機制,及時掌握學生的學習進展和需求。可以通過定期進行體能測試、健康評估或復查,記錄學生在身體和健康方面的變化和進步。同時,通過與學生的交流和觀察,了解他們在課程中的體驗和感受,收集他們的反饋意見和建議。根據評估和反饋結果,調整課程內容、教學方法或支持措施,以提高課程的效果和滿足學生的需求。評估和反饋機制的建立可以為學校提供數據支持,評估體育保健課程的效果和質量,為課程改進和優化提供依據[7]。
新時代普通高校體育保健課的開展還面臨著諸多挑戰,學校設施資源的限制、師資隊伍不足、跨學科合作與整合的阻礙,以及特殊群體學生對體育保健知識的重視程度不高。學校各部門需要進一步加強合作,整合多領域的資源和知識,提供綜合性的支持和服務,加強過程性評價,提高體育保健課程的效果和影響力,推動高校體育保健課程改革,促進特殊群體學生身心全面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