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中軍
當前,隨著素質教育的不斷發展,教師不僅要全面提高學生的文化知識,同時也應注重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對于學生來說,良好的家庭氛圍有助于形成健康完善的人格。然而,從我國社會發展現狀來看,離婚率整體呈現出上升的趨勢。父母離異,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孩子的心理狀態,如果處理不好、引導不當,甚至會引發孩子心理健康問題。在核心素養教育教學發展背景下,教師應重視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尤其要重點關注離異家庭學生的心理活動以及發展情況等,結合學生的實際生活和學習情況,對學生心理展開調查,并通過科學合理的分析找出解決對策。
一、離異家庭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成因
(一)家庭因素影響
在學生的學習成長過程中,和諧美好的家庭環境有利于學生的人格養成。同時,父母作為孩子成長過程中的堅強后盾,也能夠為學生的心理發展提供重要的引導與支持。然而在父母離異的家庭中,大多數孩子在成長過程中與父母之間的情感交流不暢,容易缺失父愛或者是母愛。有的父母在離異之后經常會詆毀對方。家長不合理的情感宣泄、不理性的處事行為,對孩子帶來的不利影響更甚,甚至可能影響孩子的價值觀,導致孩子性格偏激等。同時,父母離異后,有些學生的生活環境也發生了變化,新的生活環境需要學生重新適應。父母離異可能帶來學生身體與心理的雙重不適應,不利于學生健康成長。
(二)學校因素的影響
有的離異家庭學生還可能因為學校因素出現心理健康問題,其中主要原因是教師對學生的關注程度。比如,有些教師在了解了全班同學的家庭情況后,將離異家庭的學生作為特殊群體進行管理。過度的保護或者關心,雖然在一定程度上給予了這部分學生更多的呵護,但是如果沒有從學生的實際心理需求出發的話,有些學生會認為這種暗示性的保護是對自己的不尊重,因而會產生叛逆心理。也有些教師認為離異家庭出來的學生,其心理發育不健全,對事物的認知存在缺陷。有些教師先人為主地覺得離異家庭學生的成績較差,戴著有色眼鏡看待父母離異的學生。
(三)社會因素的影響
當今社會,離異家庭數量有所上升,雖然大部分父母離異的學生在日常生活以及學習中,認為自己與其他同學之間并沒有差異。但是,社會的輿論也可能會影響他們的自我認知。社會上仍有不少人認為離異家庭的孩子會出現心理不健全的情況,這種先入為主的心理暗示,不利于學生健全人格的養成。
二、離異家庭學生心理問題的表現
(一)孤獨自卑
不少離異家庭的學生會產生孤獨且自卑的心理,他們在日常學習及生活中不愿意與同學或者教師交流,更不愿意與同學交往。在社會輿論的影響下,離異家庭的學生可能會認為自己與其他同學有所不同,從而不敢與外界正常交流,這也會導致他們在人際交往或日常學習中越來越自卑。
(二)敏感逆反
離異家庭的孩子往往比較敏感。由于生活在不完整的家庭環境中,他們對感情的需求較為強烈。然而,由于家庭因素的影響,在與他人溝通交流時,別人難以真正理解他們的感受。此外,在日常生活或學習中,一旦接觸到不愉快的氛圍,他們會長時間處于煩躁、焦慮的狀態,渴望尊嚴得到滿足的需求更強,種種情況使得他們更容易產生嚴重的逆反心理。
(三)迷茫被動
有的離異家庭的學生在心理狀況上還存在著被動性和迷茫性。這部分學生由于和父母其中一方分開,在不完整的家庭中長大,可能會產生“自己是被拋棄的”心理。因此,在面對學習和生活時,他們難以像其他同學一樣及時接受父母雙方的關愛和指導,會對未來感到迷茫。此外,有些離異家庭的孩子缺少父母的指導,在人生道路的選擇中更容易表現出被動性,做選擇時搖擺不定。
三、提高離異家庭學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有效措施
(一)營造良好班級氛圍,拉近學生關系
離異家庭學生在班級里經常會有孤獨感,作為班主任要想辦法為學生營造良好的班級氛圍,使他們能夠和其他同學建立良好的交往關系,減少孤獨感。首先,班主任要多與學生接觸,與他們談談心,了解他們的家庭情況,了解他們內心深處最真實的想法,讓他們感覺到老師是真心地關心自己。其次,班主任要多關注離異家庭學生的學習生活狀況,幫助他們解決遇到的困難。如有的學生學習成績下降了怎么辦?有的學生父母不在身邊了怎么辦?還有的學生由于父母離異、母親再婚而產生自卑心理,如何對其進行疏導等。班主任可以根據情況不同分別采取不同的方法解決問題。最后,為了有效改善離異家庭中學生的心理狀況,教師可以從構建良好的班級氛圍出發,為學生提供一個溫馨的學習環境。作為學生學習和成長的第二場所,構建良好的班級氛圍能夠讓學生從集體生活中感受到關愛和溫暖,從而緩解不完整的家庭可能帶給學生的不良影響,幫助學生更好地學習和成長。
離異家庭中的學生在日常學習中常常會出現自卑心理,遇到不會的問題時傾向于自行解決,而不是與其他同學進行交流溝通。同樣,在校園生活中,遇到不愉快的事情時,他們也常常選擇獨自處理。這種長期處于孤獨環境的情況,容易導致學生產生不良心理情緒。為了改善這一情況,促進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教師可以從班級氛圍的構建出發,采取一些措施。例如,讓性格活潑的學生與離異家庭的學生建立聯系,讓他們互相學習、交流。在遇到生活中的不良情緒時,他們可以相互傾訴,互相支持。此外,教師應給予離異家庭的學生更多的自主權和決策權,幫助他們培養獨立自主的優秀品質,從而提高他們的核心素養。
在班級氛圍的構建過程中,教師應該改變自身對離異家庭學生的認知,在教育教學中結合學生的心理變化制訂教學策略,為學生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例如,在進行班級管理時,發現一些離異家庭的學生在日常生活和學習中經常出現自卑、對周圍事物不感興趣的情況,并且在與同學交流過程中,不能正視自己的內心情感,心理較為敏感。教師應該在班級教學過程中引導其樹立正確的交友觀念,同時引導其他同學以平常心對待離異家庭的學生。作為教師,還應該向班級學生普及家庭變故對學生的影響相關內容,讓學生從自己的角度理解離異家庭同學的心理變化,從而拉近班級學生與離異家庭學生之間的距離。教師要構建良好的班級氛圍,為離異家庭學生的健康成長提供重要的環境保障。
(二)鼓勵學生認識自己,加強對學生的學習輔導
對于一些離異家庭的學生來說,他們在日常生活和學習中或多或少會表現出自卑的心理,并且在面對生活中的困難時經常選擇逃避。尤其是在學習中,他們認為自己與其他同學存在較大差異,沒有自信。為了有效提高學生的核心素養和自信心,教師應該積極引導離異家庭學生正確認識自我,充分展現自己的優點,并加強對學生的學習輔導。
有關調查數據顯示,大部分離異家庭出來的學生在日常學習中經常會出現自暴自棄的情況。當考試成績出現退步時,他們往往會產生逃避心理,并且受到家庭環境的影響,不能向其他人傾訴自己在學習生活中遇到的困難。同時,當成績進步時,他們也不能在家長的正確指引下表達喜悅的情緒。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給予學生肯定,引導他們正確認識自我,科學合理地分析學習和成長中的不足和優點,更好地成長進步。
例如,同學A在一次綜合考試中成績有所下滑,且每天精神狀態不佳,難以集中注意力上課。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日常表現進行開導和鼓勵,讓學生認識到自己的優秀能力,并強調成績下滑并不代表綜合素質不足。通過教師的肯定和鼓勵,學生能夠深刻感受到教師的認可,并經過教師的引導全面分析自己日常學習和生活中的表現。這將有助于學生努力克服遇到困難時的逃避心理,促進學生的進步。在素質教育背景下,只有讓離異家庭學生充分認識自我,才能更好地引導他們不斷進步和享受健康快樂的生活。
教師應該結合離異家庭學生的表現,分析他們的學習情況,并采取有針對性的教學輔導。教學輔導可以主要從學生的心理發展特點出發。如針對離異家庭學生難以注意力集中于課堂學習的現狀,教師可以針對這部分學生展開課后輔導,并強調學習方法的重要性。幫助學生樹立學習自信心,并引導學生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正視自己的情緒與當下面臨的問題,結合自己的優勢,提高核心素養。
(三)與家長溝通,建立社會慈善
教師應該加強與家長的交流溝通。在了解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基礎上,讓學生充分認識到自己的家庭情況,并讓家長意識到要關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問題。學校和家長共同管理、教育和幫助學生,讓他們平安快樂地生活。同時,社會各界也應該加強對離異家庭學生的關注,為學生提供良好的生存環境,幫助學生完善人格發展。研究離異家庭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既要從個人方面入手,也要從家庭方面進行分析。如果教師不與家長建立良好的溝通渠道,那么就難以了解到離異家庭學生的真實心理狀況,在學生出現心理問題時就無法做到及時有效地干預。教師可以通過閱讀書籍、上網搜索資料等途徑去了解離異家庭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形成原因及應對策略。只有了解了離異家庭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產生的原因,教師才能有針對地去解決。
首先,在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中,教師應該與家長建立密切的聯系。通過交流溝通,教師可以了解家長對孩子的想法,并將這些信息傳達給學生,讓學生能夠正確認識到父母離異的原因,并正確面對現狀。在必要時,家長可以向孩子解釋父母離異的情況,并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生活態度。家長在提高學生的心理綜合素質中扮演著重要的引導角色,因此教師應該加強與家長之間的溝通,學校也應該認識到與家庭建立聯系的必要性。
其次,社會輿論對離異家庭學生的心理狀況也會產生影響。社會有關部門應該加強對離異家庭子女心理狀況的關注,建立相關的心理咨詢機構,讓學生在生活中遇到困難時能夠得到及時正確的引導與幫助,樹立生活自信。最后,媒體也應該加強相關報道,呼吁社會大眾在面對離異家庭學生時給予關愛,而不是輕視他。美好的社會環境能夠讓離異家庭學生深切地感受到社會的溫暖,從而保持樂觀的人生態度。
綜上所述,隨著社會的發展,離異家庭學生的數量逐漸增多。為了給他們提供更好的學習和成長環境,提高他們的綜合素養,我們需要從家庭環境、學校教育和社會幫扶等多個方面共同努力,為離異家庭學生提供溫暖的成長環境,確保他們健康快樂地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