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德濤
素質教育理念提倡的是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勞動教育作為其中的重點內容之一,是國家新時代教學的重點內容,能夠為學生了解社會和適應社會提供更好的機會。《關于加強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指出:“要把勞動教育納入人才培養的全過程”“要在各學科教學中有機滲透勞動教育”。由此可知,高中歷史教師應該重視高中歷史和勞動教育之間的有效聯結,構建高效融合關系,以此引導學生在掌握歷史知識的過程中樹立正確的觀念。
一、高中歷史教學中滲透勞動教育的萱要價值
(一)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
高中歷史教學中滲透勞動教育,能夠引導學生在學習歷史的過程中了解、認識和熱愛勞動。高中歷史的教學內容是豐富多彩的,這些內容不僅僅是指歷史事件和人物的集合,更多的是核心素養的培養,為學生的未來長久發展創造條件。高中歷史本身就是教育學生銘記歷史和了解、借鑒歷史的相關意識性課程。勞動教育滲透到高中歷史教學之中是將勞動教育的相關理念和高中歷史的教學內容和素養等高效融合,幫助學生在掌握歷史知識的同時對勞動產生敬畏之心,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掌握勞動的技能和感受勞動帶來的價值。高中歷史課中包含了許多勞動工具和人類勞動行為等方面的內容。這能夠幫助學生了解從古至今勞動的演變和發展,從中結合自己的發展狀況選擇個性化的勞動觀念并將其運用到生活中。
(二)能夠推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
高中歷史教學中滲透勞動教育,能夠使學生不再只關注學習成績,而是拓展學生的思路,促進學生個性化發展。勞動教育主要是對學生的精神、價值取向和技術水平等方面進行教育的課程。因此,高中歷史教師應該把握好課內外教學資料與勞動教育之間的匹配度,避免教育的僵化。推進學生智勞發展主要表現在教師會對教學內容等進行整合優化,選擇能夠融入勞動教育的歷史資料和素材,為勞動教育的滲透奠定內容基礎。高中歷史教師應在教學過程中挖掘有用信息和資源,選擇合適的方式融人勞動教育,這樣能夠避免說教式的勞動教育和幫助學生從內到外地尊重和熱愛勞動,并為此付諸行動。
(三)能夠拓展高中歷史的育人價值
高中歷史教學中滲透勞動教育更能幫助學生理解人生的意義和勞動的意義,拓展高中歷史的育人價值,減少高中歷史唯分數論的弊端,為學生探尋歷史奧秘、認識歷史規律和感受勞動魅力提供幫助。高中歷史新課標在課程理念方面,就明確提出了高中歷史教師應該重視立足現實核心素養的發展,重視歷史的育人價值。高中歷史教育中融入勞動教育是高中歷史教學與素質教育的強強聯合,是推進學生綜合素質培養和讓學生樹立責任意識的教學方式。這樣的教育能夠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
二、高中歷史教學中滲透勞動教育初探
(一)了解相關政策,樹立正確教學觀念
高中歷史教學中滲透勞動教育,需要教師了解相應的政策內容,樹立正確的教學觀念。高中歷史教師應該從高中歷史新課標、素質教育和勞動教育等相關政策內容出發,進行分析和理解,從中找出高中歷史與勞動教育有效融合的方法,得出能夠推進高中歷史高效教學的正確的教學觀念。這樣的教學觀念能夠為下一步教學設計、教學方式和教學評價提供理論指導。
新課標還提出教師的教學理念應為以下五點:第一,重視學生核心素養發展,注意發揮歷史的育人作用;第二,重視突出歷史發展的階段性特點;第三,突出教學的思想性和基礎性:第四,重視學生的主體作用;第五,選擇多樣的教學評價。高中歷史教師應該重視新課標的課程教學理念的影響,選擇與高中歷史教學滲透勞動教育相關的教學內容和觀念作為指導教學的理念基礎。這樣的教學能夠有效地幫助學生在學習歷史知識時拓展學習思路,找準正確的學習方向,并逐漸了解和熱愛勞動教育。
例如,在教學部編版選擇性必修2《古代的生產工具與勞作》這篇課文之前,應該結合新課標的教學理念和勞動教育的相關知識內容進行整合,從而幫助學生系統了解古代馬鈞對翻車和織綾機的改進和手工業工具的進步,由此引導學生樹立熱愛勞動和重視使用勞動工具等正確的勞動觀念。教師也應該結合教學內容、新課標和勞動教育的相關內容和理念,選擇適合自己教學實踐的教學觀念,以此來引導學生了解古代勞動生產工具的作用。教師能夠通過課堂上的講解來進一步幫助學生認識更多的勞作方式,感受勞動工具對人類社會發展的革命意義,從而進一步了解生產力和生產之間的變革關系,為學生樹立正確的馬克思主義勞動觀念創造條件。這樣,教師就能在了解相關政策之后樹立正確的教學觀念,為后續歷史勞動教育知識的學習和重要勞動觀念的發展提供幫助。
(二)整合教學內容,設計科學合理的教學內容
高中歷史教學包括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等多樣的教學內容。高中歷史教師應該在融合勞動教育之前結合上文的教學觀念的相關知識整合教學內容,設計科學合理的教學內容。整合教學內容能夠幫助教師系統學習、掌握和分析出教學設計的重難點,幫助教師構建整體的教學框架,為教師的課外教學內容的補充提供機會,為勞動教育的有效滲透創造條件。設計科學合理的教學內容能夠幫助教師明確教學的方向和教學的框架,防止偏離正確的教學方向,也能幫助教師和學生構建系統的思維,增加教師教學的有效性,并且為勞動教育的滲透提供各方面的機會。整合教學內容需要教師結合新課標、學生學情、勞動教育的相關內容和課內外教學資源等進行綜合地選擇和整合。科學的教學設計需要教師結合教學內容、學生學習情況、教師教學經驗和勞動教育相關知識從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和教學過程等方面出發進行設計。
例如,教師在設計部編版選擇性必修2《現代科技進步與人類社會發展》的教學方案時,可以結合相關的知識從教學目標、教學策略和教學過程方面出發,進行設計。教師在設計教學目標的時候應該注意從知識、方法和情感三方面出發。在設計此章節的教學目標的時候,教師應該注意引導學生了解人工智能技術給人類帶來的變化。教師可以設計讓學生了解新科技革命相關的教學內容。
高中歷史教師可以設計教學策略,借助先進信息技術,導人問題引導學生進入教學情境,從而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教師設計的第二個教學策略就是開展情境教學,引發學生思考信息化的特點和作用。還可以采用小組合作的方式深度學習歷史信息化教學方法的作用,讓學生更加真實地感受高中歷史教學與勞動教育之間的關聯。
除此以外,高中歷史教師還應該重視教學過程的設計。教師的教學過程可以從新課導入、課程講授、本課小結和課后作業四個方面出發。首先是新課導人,教師可以選擇新媒體設備設置教學情境導入。教師給學生播放“神舟十三號航天員首次出艙”的相關視頻結合熱點引導學生思考問題。接下來,教師可以選擇PPT等形式講解科技彰顯文明、改變生活和引領未來的內容,以此來幫助學生系統了解和掌握勞動教育與信息技術等相關知識。最后,教師就教學內容進行相應的總結,再布置作業。這樣的教學設計是比較系統和完善的,能夠幫助教師了解基本的教學內容,保證教學秩序。
(三)優化教學方式,有機滲透勞動教育
高中歷史的教學方式是比較枯燥的,教師很少在教學方式上進行創新,這不利于勞動教育滲透其中。因此,高中歷史教師應該優化教學方式,有機滲透勞動教育。好的教學方式是提高歷史教學效率的重要手段,是實現教學設計目標的關鍵。筆者認為高中歷史教師可以結合勞動教育的內容開展以“勞動”為主題的教學活動。活動包括但不限于演講、舞蹈、唱歌和戲劇等多方面的內容。這樣的教學方式能夠促進學生自主學習與勞動相關的歷史知識,也能幫助學生拓展思維,還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增強學生的學習效率。
例如,教師在設置“勞動人民最光榮”的主題教學的時候,可以給予學生一些方向,讓學生從高中歷史課本中選擇符合主題內容的人物和事件作為教學內容的導入部分。教師應該明確主題活動的表現形式包括表演戲劇、跳舞、繪畫、唱歌和演講等豐富多彩的形式。教師可以選擇以“詹天佑”為例,讓學生理解歷史人物在完成某件大事前期、中期和后期所要付出的勞動。教師可以選擇播放詹天佑紀錄片引起學生的共鳴,然后指導學生圍繞“勞動”選擇合適的歷史人物。除此以外,教師也可以以一個單元作為主題選擇范圍,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單元主題內容。例如,教師可以選擇選擇性必修2《古代的生產工具與勞作》這篇課文作為“勞動”主題活動的范圍。學生可以選擇演繹不同時代的勞動工具的變化來作為活動內容。學生也可以結合不同時代的勞動工具的歌曲開展活動。這樣有范圍的主題活動能夠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勞動相關教學內容,幫助學生在掌握勞動知識的過程中樹立正確的勞動觀念,形成良好的勞動習慣。
(四)選擇合理教學評價內容,鞏固勞動教育成果
高中歷史教師應該注意選擇合理的教學評價內容來鞏固之前的勞動教育成果。高中歷史教學評價的重點一般在歷史知識和技能方面,很少重視對勞動教育的有效評價。因此,教師應該注意在教學評價內容中融合勞動教育的相關內容評價。完善教學評價,需要教師完善教學評價的內容、形式和標準等多方面的內容。高中歷史教師應該摒棄錯誤、片面、主觀的,以結果為導向的教學評價內容,選擇客觀、全面的,以成長為導向融人勞動教育的教學評價內容。例如,教學部編版《文明的產生與早期發展》這篇課文后進行教學評價時,除了要重視學生對文明產生條件和原因等歷史知識的掌握是否全面等方面之外,還應該適時地融人勞動對文明產生的影響等方面內容進行評價分析。這樣的教學評價能夠進一步幫助學生更加全面地了解勞動,端正自己的勞動態度和養成良好的勞動習慣。這樣的教學評價也是對教學內容和對勞動教育成果的鞏固。
三、結束語
總而言之,高中歷史教師應該注意加強對勞動教育的了解,建立歷史與勞動之間的有效聯系,以此樹立正確的教學觀念,來推動勞動教育在高中歷史課堂的滲透。高中歷史教師應該以正確的教學觀念為基礎設計教學方案、選擇教學方式和完善教學評價,以此來為高中歷史課堂全面滲透勞動教育提供幫助。高中歷史教師應該重視勞動教育的作用,發揮好高中歷史的教學特性,選擇適合的教學內容融入勞動教育,以此來幫助學生在掌握豐富的歷史知識和技能的基礎上培養自己的勞動技能,促進自身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