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妍竹

【摘? 要】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使得信息技術在教育領域得到了廣泛運用。小學英語語篇教學不僅能促進學生語言能力的發展、形成良好的思維品質,而且在提高聽、說、讀、寫四項基本能力上也能起到積極作用。然而在實際教學中,有些教師過于享受信息技術帶來的便利,忽略了傳統板書在教學中的重要性。因此,如何將信息技術與傳統板書進行有效結合成為了當前亟待解決的問題。
【關鍵詞】英語教學;信息技術;傳統板書
小學英語教學除了要注重單詞、句子的教授外,還要引導學生運用英語將自己的所思、所想表達出來。如今,信息技術因其內容生動豐富、方便快捷,在教學中得到了廣泛應用。那么,傳統板書如何在信息技術帶來的影響下做到揚長避短、高效運用、實現兩者的有機結合呢?
一、信息技術在小學英語語篇教學中運用的優勢
(一)句型呈現情景化
小學英語教材中大部分句型是以對話形式呈現的,而教材內容有限,在重點句型的練習上未能提供較多例句,且前后缺少相應的語言情景作為導入。在對話教學中,很多教師將重點放在語言知識講解、機械式的重復練習上,學生容易產生枯燥、乏味感。另外,教師所營造的情景不真實,有些教師會制作很多道具作為教學輔助,消耗了大量時間和精力。而運用信息技術則能改善這一狀況。如,教授句型“What is he/she doing?He/She is…”時,教師可利用多媒體出示一張學生在操場上活動的場景圖,學生很容易就能結合自身經驗融入到重點句型的練習。
(二)語篇解讀的立體化
提高語言技能、促進語言知識發展是語篇教學的目標。傳統語篇教學,教師通常以講解文本內容為主,一般會設計幾個問題引導學生關注文本核心內容,運用模仿對話—通讀對話—自由閱讀—表演對話的教學模式學習。整個教學過程中“讀”占據主導地位,學生容易出現讀得乏味、走神等情況。因此,教師可以借助信息技術展開不同形式的練習,如選擇、填空、判斷、連線等豐富的板書內容;也可以將文本知識點整合歸納后利用多媒體呈現,其中包括需要掌握的單詞、語句。當學生對文本內容有一定了解后,教師還可將教材中涉及到的一些動畫、配音展示在屏幕上,培養學生觀察事物的能力、善用英語的思維、英語表達的習慣。這樣的教學模式不僅能做到重難點的有效突破、復雜內容的簡單化、抽象內容的具體化,還能將枯燥、單一的文本講解轉變為有趣的學習,增添語篇教學的立體性。
(三)擴展教學環境
對于已經習慣母語的小學生來講,英語學習本就存有一定困難,而英語環境、英語原材料的缺乏更是阻礙了英語學習。因此,要想提高學生的英語社交能力,就需要提供開展語言實踐活動的自然情景、教學情境。單純依靠傳統的教學模式、板書設計無法滿足這一點,而在信息技術的加持下,借助豐富的畫面、聲音、情景,能讓學生產生身臨其境之感,充分激發對英語的學習熱情,擴寬了教學環境,開闊了英語學習視野。
二、英語教學中信息技術與傳統板書的有效結合策略
(一)借助信息技術手段,引進直觀資源
傳統以粉筆為主的教學方式所展現出來的學習資源形式較單一,還存有諸多不便,如占用時間長、信息量有限等。將信息技術與傳統板書有機結合后,能夠使教學不再受教材、時空的限制,精彩、直觀的學習資源賦予了英語課堂一定的變化性、豐富性,學生實現了在輕松、快樂的氛圍下學習英語。
例如,在Unit 4 “Hobbies”教學中,“hobby”這一主題是學生的“活”資源,教師可以合理運用信息技術,挑選恰當時機,將提前收集的與學生學習生活相關的資源呈現出來,由話題“Students, lets take a look at the video about your hobbies”引入教學,視頻中有的學生說:“My hobby is reading, and in the process of reading, I can learn a lot of knowledge, understand what is not in books, and can read for an hour a day.”有的學生說:“My hobby is playing basketball, sports make me happy, and exercise is an hour a day.”學生引發共鳴,知道了培養愛好的益處。可見,引入信息技術可以豐富學習資源、提供影像資料,轉變傳統單一化的學習形式,拓寬學生的視野,激發其學習英語的內在動機。
(二)整合信息技術手段,提高學習主動性
信息技術與小學英語課堂教學的有機結合,能從感覺、聽覺兩個角度激活學生的感知能力,特別是在一些與教材內容相關的信息畫面上,極易讓學生產生新奇、有趣感,喚醒學習的自覺性。小學高年段英語教材中閱讀文本的篇幅明顯增加,需要學生融入到深度閱讀中,培養整體閱讀分析能力。
例如,在Unit 1 “Cinderella”教學中,為了降低學習難度、提高閱讀興趣,教師可以將動畫電影《灰姑娘》中的原生配音片段剪輯下來運用到教學中,利用小學生喜樂見聞的元素,激發其參與課堂學習的積極性。另外,原生配音還能營造良好的語感環境、訓練聽力。又如,在Unit 3 “Our animal friends”教學中,第一步,準備。多媒體出示一個跳舞的小人,學生在音樂帶動下跟隨小人晃動身體,通過熱身活動點燃學生的學習熱情。第二步,展示圖片,提出問題、回顧已知。如“Who are their animal friends?”學生運用“××× has a …”句型回答;繼續提問“Do they have fish? Do they have dogs?”……以此來介紹動物朋友。在圖片的提示下,引導學生對Story time板塊進行簡答復述。同時在黑板上板書主語為復數fish、第二塊主語為第二人稱單數dog、rabbit等,加深學習印象。可見,信息技術展示的圖片以及師生互動,會讓學生覺得英語學習是一件有趣的事情,學習動力、學習成效就會得到顯著提升。
(三)巧用信息技術手段,營造語言學習情境
信息技術除了能賦予英語教學內容動態性、形象化外,還能借助信息資源營造生動、優質的語言學習情境,強化學生的語言認知能力、理解能力。
例如,在Unit 2 “A new student”教學中,首先,以欣賞歌曲What's in the classroom作為課堂導入,同時提出問題“What's in the classroom in this song?”,學生紛紛回答“There is a TV”,繼續提問“Can you introduce your classroom below?”以一首與本課內容相符的歌曲引出本節重點句型There is/are,并板書在黑板上,以此訓練學生捕獲信息的能力,活躍課堂氛圍。其次,多媒體展示與教師講解同步進行,“A new classmate in our class, Nancy, is here, and now, let's take her on a tour of the new school. Can you know what their school has?”板書句型:Is there a/an …由此對重點句型展開操練。最后,提出問題“What do they have in school?”板書重點詞匯:classroom, library,music room …讓學生帶著問題觀看動畫,介紹新學校、教室以及滲透基數詞和序數詞的含義,帶領學生在句型訓練中掌握知識。可見,信息技術輔助教學不僅能明確重點詞匯,還能在良好的語言情境中開展語法練習,提高學生的英語學習能力。
(四)聚焦中心話題,梳理學習思路
譯林版小學英語教材中,A板塊通常是以會話出現,語篇也是圍繞一個話題展開,并且所有設計的細節、分支都是為本話題服務。為此,信息技術與傳統板書的有機結合應將話題視為核心,并在此基礎上擴展延伸,將原本零散型的信息整合成一個整體,豐富語篇形象。
比如,在Unit 8 “At the weekends”A板塊,是幾個小朋友圍繞“What to do on the weekend?”話題展開討論,所以語篇教學中應以“At the weekends”為側重點。首先,多媒體展示一篇關于如何度過周末的英語片段作為課堂導入,要求學生認真傾聽、了解“他”的周末是如何度過的。At weekends, I always play football with my son. I usually chat on the Internet. I often play tennis with my friends. Sometimes I go to the cinema. My weekends are busy and colourful。提出問題“What are you doing on the weekend?”引入主題。其次,學習文本內容,認識不同國家的人在周末會做些什么?最后,教師將語篇的主要信息,包括對話、思路、難點、詞句等納入板書設計,注意無論人物還是人物所展開的活動都要緊扣話題“weekends”。如時間(weekends)、主要人物(Wang Bing、Mike、Helen等)、具體活動(Do something),這些內容的箭頭都要指向中心詞匯。另外,箭頭上方位置標注“often do something”,下方標注“sometimes do something”,對語篇內容做出全面的釋義。這樣的板書設計不僅能使語篇的整體脈絡有條有理,還能引導學生深入地了解文本內容,既樸素又直觀;既突出話題,又能明晰學習思路。
(五)嘗試繪制思維導圖,優化文本結構
思維導圖是有效的教學手段之一,教師可將思維導圖與學生的學習任務整合起來,讓學生親身參與、體驗,借助思維導圖加深理解文本內容。同樣以Unit 3 “Our animal friends”教學為例,主要講述的是四位同學介紹自己的動物朋友,介紹思路都是按照顏色—特征—能力的順序展開,一方面能讓學生掌握描述動物的思路;另一方面為文本拓展提供了更多可能。Nancy在介紹動物朋友時采用的是復數形式,其他同學是使用單數,故教師可在信息技術的輔助下,與學生共同參與到Nancy、Mike兩位同學的動物朋友介紹中,完成板書設計(如表1),剩下由學生自主閱讀、完成知識梳理、繪制導圖。根據既定的思維導圖引導學生通過自主閱讀完成任務,這屬于一種高效的自主學習策略,能夠幫助學生完善文內結構、建立相對健全的知識體系。
(六)以信息技術為依托,拓寬學習路徑
新技術、新手段打破了傳統學習模式的局限,延伸了英語學習路徑。教師應靈活運用信息技術,引導學生開展創造性學習活動,增強學習能力。
例如,在Unit 7 “Chinese festival”教學中,是圍繞傳統節日的主題展開,教師可帶領學生進行拓展性學習,如布置課后任務“China has a long history of development and is an interesting country.Find content related to Chinese festivals, share and communicate with each other.”學生會利用課后時間,借助信息技術尋找自己感興趣的傳統節日。有的學生說:“August 15 is a festival for delegations”;有的學生說:“The Dragon Boat Festival is in honor of Qu Yuan”等等,不僅能讓學生了解到更多關于傳統節日的信息,并用英語表達出來,還增強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開展個性化學習。
三、結束語
信息技術與傳統板書的有機結合,不但能豐富課堂教學內容,還能為學生帶來優質、良好的學習體驗,實現思維能力的提升。同時也對英語教師提出了更高要求,要合理、善用信息技術;在教學中做到學以致用、提升教學技能,從而將信息技術在英語語篇教學中的價值發揮到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