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秀玲 李啟虔 朱程 韋巖松
[摘 要]在環境學導論課程教學中,教師應寓價值觀引領于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中,幫助學生塑造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導,將教育教學工作與思想政治工作有機結合,通過專業課程的基礎理論教學,培養能夠學以致用、解決地方環境污染問題、服務地方經濟發展的應用型人才;通過深度挖掘提煉專業知識體系中所蘊含的思想價值和精神內涵,增強課程的人文性,實現知識傳授、能力提升和價值引領的同步強化,增強學生勇于探索的創新精神和善于解決問題的實踐能力。
[關鍵詞]環境學導論;課程思政;生態文明
[中圖分類號] G64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3437(2023)14-0115-03
高校教師需要深刻學習領會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育的重要論述,積極貫徹新時代全國高等學校本科教育工作會議精神,認真落實教育部《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文件精神,在課程教學中,把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的教育與科學精神的培養結合起來,提高學生正確認識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環境工程等工學類專業課程的任課教師還要注重強化工程倫理教育,培養學生精益求精的大國工匠精神,激發學生科技報國的家國情懷和使命擔當。
環境學導論是環境工程專業的一門主干課程,本課程以人類生態系統的基本原理為基礎,闡述了環境問題的發生、發展,人口、能源、資源與環境等問題及可持續發展的理論與實施;較為全面、系統地介紹了人類活動所引起的大氣污染、水體污染、土壤污染、固體廢棄物污染、噪聲污染及其防治技術以及環境影響評價等內容。本課程基本每一章內容都對應環境工程專業的一門專業課,因此,可以幫助學生事先了解將要學習的各門專業課的內容,發揮專業引導的重要作用[1]。任課教師應自覺挖掘本課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在傳授專業知識的同時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充分挖掘和深化環境工程專業課程的思政教育功能,在知識傳授、能力提升和價值引領三個方面對本課程的思政建設進行探索與實踐,從而潛移默化地實現對學生情感與價值觀的引領[2]。
一、課程思政建設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環境工程專業是河池學院的重點學科。河池學院環境工程專業教學團隊已于2021年共同開發并建成了一門自治區級線上一流本科課程——廣西生態環境保護,該課程以提高學生的環境保護意識為目標,以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為主線,簡要介紹人類所面臨的環境現狀,科普性地介紹廣西的特色資源、環境狀況以及廣西生態環境保護的政策、措施和成果等,旨在培養學生正確的環境價值觀和環境倫理觀,增強學生熱愛廣西、建設壯美廣西的家國情懷,使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真正落到實處。目前,該課程已上線運行三期,積累了豐富的線上教學經驗。另外,該課程蘊含豐富的思政元素,可增強學生勇于探索的創新精神和善于解決問題的實踐能力,為環境學導論課程思政建設提供了經驗參考。
當前,“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已成為全社會的共識,全國各地都走上了“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基于此,需要引導學生從環境污染及其防治、國家綠色生態戰略等方面,對生態環境現狀及環境保護政策、措施和成果等進行了解,使學生在樹立正確環境價值觀和環境倫理觀的同時,提高環境保護意識和環境保護素養,同時加深對廣西的認識,增強熱愛廣西、建設廣西的家國情懷。
新時代的中國經濟發展對生態環境保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深挖專業課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構建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格局,本文以環境工程專業基礎課——環境學導論為例, 對思政教育與專業課程的有機融合進行探索。將思政教育與技能培養相結合,可強化工程倫理教育,培養學生的專業奉獻精神,增強學生的服務意識,激發學生科技報國的家國情懷和使命擔當。
二、課程思政建設的主要目標
大學的作用是幫助學生在自身成長過程中修身立德、學習知識、培養能力,做到德才兼備,這是高校人才培養的基本要求,也是課程思政的主要目標[3]。因此,高校在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的過程中要緊緊圍繞這一主要目標,結合學校行業特點和學科專業特色,優化課程思政內容體系,系統進行理想信念教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職業道德和勞動素養教育、生態文明教育等。
環境學導論作為環境工程專業的重要專業課,要引導學生認識到生態環境保護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事業。人類發展活動必須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否則就會遭到大自然的報復。大學生要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身體力行,倡導簡約適度、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為留下天藍、地綠、水清的生產生活環境,為建設美麗中國做出自己應有的貢獻[4]。高校專業課授課教師要全面推進高校課程思政建設,把以“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為核心要義的“兩山”理論等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與授課內容有機融合,結合行業特點和學科專業特色,將具有行業特色的生態文化貫穿教育教學過程,加強生態文明教育,引導學生樹立保護環境、節約資源的生態文明理念,切實增強學生投身生態文明建設的責任感和使命感。要始終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堅持德育為先,將教育教學工作與思想政治工作有機結合,把立德樹人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通過專業課程的基礎理論教學,培養學以致用、能夠助力解決地方環境污染問題、服務地方經濟的應用型人才[5]。
三、課程思政建設的思路與舉措
要做好環境學導論課的課程思政建設,應該從課程教學大綱修訂入手,明確課程思政目標,深入挖掘每個章節蘊含的思政元素,具體可從如下五個方面入手。
(一)培養學生的愛國精神
在講述我國環境保護事業的發展歷程以及我國實施可持續發展、清潔生產、循環經濟戰略等取得的成就時,引導學生充分認識我國對環保工作的重視,對推進全球生態文明的決心和姿態,鼓勵學生以“生態興則文明興”的生態文明歷史觀看待中國的發展,同時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鼓勵學生堅定理想信念, 抓住時代機遇, 立身做人,立志成才[6], 從而提升育人成效。
(二)培養學生的專業奉獻精神
環境工程專業對口單位包括城市污水處理廠、生活垃圾填埋場等,由于工作條件艱苦、工資待遇一般,擇業時往往會被學生排除在外。因此,要引導學生不怕吃苦,熱愛自己的專業,努力學好專業知識、提升專業技能,深刻領悟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主動深入環保一線,弘揚專業奉獻精神,增強服務意識,為中國的環保事業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三)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在解決水污染、大氣污染、固體廢棄物污染等環境污染問題時,要引導學生充分認識末端控制的傳統環境管理模式的弊端,不要一味地將思路定格在研究新的污染治理技術上,而應該創新思路,采用以污染預防為基礎的現代環境管理模式,采用“源削減”“零排放技術”“環境友好技術”等方法和措施,對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實行全過程控制,減少污染物的產生,堅決扭轉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片面追求局部利益和暫時利益的傾向,把傳統的依賴資源消耗的線形增長的經濟轉變為依靠生態型資源循環發展的經濟,建立綠色工業園區、實施綠色管理、建立綠色技術體系、推動綠色消費等,以減少對生態環境的污染。
(四)培養學生服務地方的實踐精神
以發生在廣西的龍江河鎘污染事件、南寧濕地公園建設、北海金海灣紅樹林生態保護區建設、桂林“兩江四湖”建設、河池南丹礦區治理等為例,引導學生學會利用所學專業理論知識解決實際污染問題,并將污染事故的危害降到最低限度,從而保護自然生態環境的安全,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激發學生科技報國的家國情懷和使命擔當。
(五)培養學生的辯證唯物主義思想和生態文明思想
環境學導論課全面、系統地介紹了人類活動引發的各種環境問題,這些環境問題是不合理的資源利用方式和經濟增長模式的產物, 從根本上反映了人與自然的矛盾沖突,而所有生物的生存又都離不開自然,都是與自然環境長期對立統一的結果。因此,應強化學生的思辨能力和社會責任感,引導學生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充分認識到“山水林田湖草沙”是一個生命共同體,大自然是人類賴以生存發展的基本條件,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內在要求。要引導學生正確處理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關系,認清經濟的發展不能以犧牲環境為代價,要秉承綠色發展的環保理念。
四、結語
環境學導論課程融環境工程多門專業課的核心知識于一體,幾乎每個章節都對應將要學習的一門專業課,內容龐雜,是大學四年期間最早開設的專業課程之一,對后續各門專業課的學習具有先行引導的作用。因此,本課程的教學要幫助學生宏觀把握未來本專業即將學習到哪些專業基礎知識,任課教師也要深入挖掘本課程所蘊含的思政元素,努力培養學生的專業奉獻精神、創新精神、服務地方的實踐精神以及辯證唯物主義思想和生態文明思想;幫助學生樹立環境友好型、資源節約型社會的可持續發展觀,形成綠色生產生活方式,培養環境倫理道德,提升生態環保素養;鼓勵學生將自己學習到的專業知識應用于實踐,培養勇于探索的創新精神、提升善于解決問題的實踐能力,增強專業使命感和責任意識,成為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在未來國家生態文明建設、增強國際競爭力方面做出應有的貢獻。
[ 參 考 文 獻 ]
[1] 王藝璇,滕洪輝,湯茜,等.新工科背景下“環境學導論”課程思政教學改革路徑探索[J].西昌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32(1):125-128.
[2] 秦建橋,戴洪文,戴敏,等.化工環境類專業課《物理污染控制工程》課程思政改革的研究與探索[J].廣州化工,2022,50(11):174-176.
[3] 楊金鐸.中國高等院校“課程思政”建設研究[D].長春:吉林大學,2021.
[4] 鄧天天,姜沛汶,劉帥霞,等.《環境學導論》課程思政教學過程的探索與實踐[J].廣州化工,2021,49(17):223-225.
[5] 王莉莉.產教融合背景下“三引領三協同”新工科人才培養的路徑探索[J].高教論壇,2022(5):83-86.
[6] 張秀霞,盧磊,顧瑩瑩,等.“環境保護導論”課程思政教學模式探索與實踐[J].廣東化工,2021,48(17):199-200.
[責任編輯:周侯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