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喜紅 王潔
摘要:目的:《風蕭瑟》是我國早期一部具有重要意義的歌劇《傷逝》中的唱段之一,該唱段使用美聲的演唱形式,對演唱者的演唱與表現技巧有極高的要求。文章對此唱段展開深入分析,結合筆者的演唱實踐,探索美聲演唱技巧,以此加深音樂愛好者對中國歌劇的了解。方法:文章主要從創作背景、音樂分析、演唱分析這三個方面對歌曲《風蕭瑟》展開研究,使筆者在演唱這首作品時能有效代入歌曲的場景,同時為其他聲樂愛好者提供一些幫助。結果:歌劇的表演不是一股腦地亂唱,而是要從作品的細節入手,保證歌詞的準確性,把作品的情感傳達出來,了解作品的曲式、情感的遞進,精確地表現人物的性格特征。結論:作為一個優秀的演唱者,要從上述方面入手,不斷提升演唱技能。
關鍵詞:《風蕭瑟》;音樂;美聲;演唱技巧
中圖分類號:J617.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3)21-00-03
1 歌曲《風蕭瑟》的創作背景
《傷逝》是由施光南作曲,王泉、韓偉編劇的經典歌劇,其題材來源于魯迅先生的同名小說《傷逝》[1]。《傷逝》是1919年五四運動之后第一部以新青年的愛情為主線的歌劇,區別于當時大部分以鞭撻舊社會為題材的歌劇。歌劇《傷逝》講述了五四運動期間兩個思想先進的知識分子相愛但遭受封建禮教及冰冷現實殘害,最終以悲劇結尾的凄美愛情故事。歌劇唱段主要由女主人公子君演唱,子君是一個有新思想、新道德、新知識的進步青年,歌劇刻畫出一個對愛情、生活有美好的追求,敢于和封建體制作斗爭的人物形象,也反映了封建社會對五四青年的荼毒和封建體制的弊端。
在歌劇《傷逝》中,音樂家施光南以子君和涓生的愛情為主線,打破了五四運動前歌曲以從日本傳來的校園歌曲為主的現狀。主人公子君和涓生都是新思潮影響下的“五四青年”[2],他們的眼里只有彼此,別人的冷眼一點都不被放在心上。起初,他們生活得很甜蜜,認為什么困難都能克服,但時間久了,生活中的柴米油鹽和當時的大環境使他們的生活支離破碎,整部歌劇的轉折點就是歌曲《風蕭瑟》。子君的形象由最初追求自由和平等愛情的小女生,變成了對生活和愛情絕望的人。最后子君用自盡的方式結束了自己的一生,整部歌劇通過子君遭遇的人生挫折帶給觀眾巨大的震撼,使觀眾思考人生。《風蕭瑟》這首詠嘆調描述了子君和涓生婚后破碎的生活,承接了歌劇《傷逝》前面表現的在舊時代子君對愛情、自由的追求,結尾引出了現實生活的殘酷。
2 歌曲《風蕭瑟》的音樂分析
2.1 曲式分析
歌曲《風蕭瑟》為降G大調,曲式結構為“A+B+C+A”的復三部曲式,曲調跌宕起伏,具有戲劇性,表達了主人公子君對生活感到迷茫,被生活壓迫,從而出現迷茫、痛苦、掙扎的情緒。
呈示部可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14~25小節)為降G大調,開始的“風蕭瑟,葉飄落”旋律以力度mp弱起,用三連音加長音的組合方式暗示秋天的到來,“人生是這樣地令人迷惑”節奏徐緩,給人娓娓道來的感覺,為子君接下來的訴說奠定了背景基調。
呈示部第二部分(26~39小節)為降G大調,“你突然襲來暴風雨”一句,不僅歌詞帶給人急促的感覺,而且伴奏織體突然加快,加上了一拍的休止,伴奏聲部用和弦加強,密集連續的三連音作為伴奏織體,與歌詞“暴風雨”相呼應。“把那甜蜜的笑聲淹沒”,旋律和伴奏織體都重復了上一句。“那斑斕光彩的理想,在你怒吼中剝落”,伴奏聲部改用四分和二分音符,與歌詞“剝落”相呼應。
呈示部第三部分(40~63小節)可分為兩個小段,“秋風啊,請你告訴我……漩渦”是第一小段,這一小段的伴奏織體用大量的連續性八分音符模仿秋風吹來的凄涼感覺,與歌詞呼應;“落葉啊,請你告訴我……苦果”是第二小段,這一小段的旋律聲部與第一小段一樣,但伴奏聲部與第一小段相比,節奏更加密集,力度越來越強,伴奏織體基本以柱式和弦為主。
中部可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64~78小節)旋律聲部的節奏以切分音加三連音節奏型為主,用休止符弱起,與歌詞“苦苦地思索”相呼應,表達了子君對生活的無奈。
中部第二部分(79~92小節)歌詞“我想虔誠地向你懺悔,卻不清楚自己的過錯”反復兩遍,旋律聲部節奏越來越快,伴奏聲部以柱式和弦為主,最后用高音保持“過錯”兩個字,伴奏聲部上行快速推動,既能表達子君對生活的無奈之情,又能起到引出高潮的作用。
中部第三部分(93~103小節)伴奏聲部依舊采用三連音加長音的伴奏方式,旋律聲部用“啊”帶出一連串的三連音,表現了子君對生活有困惑卻得不到答案的感嘆。
再現部(104~117小節)材料來源于呈示部,該部分是原曲一部分小片段的再現,起到與呈示部首尾呼應的作用,最后伴奏聲部用四小節的高八度結束,與全曲的引子相呼應,完全終止。
2.2 和聲分析
和聲具有陪襯主旋律、增強歌曲表現力的作用,并且對不同的歌曲能起到不一樣的作用。和聲還能避免旋律聲部顯得單調,在歌曲《風蕭瑟》中,為了不使歌曲顯得空洞,作曲家運用了大量的和聲和高八度音程來豐富歌曲,也起到了推動伴奏織體的作用。
在《風蕭瑟》全曲一開頭用一個二級和弦來起到延伸的作用,把秋天來臨的跡象用二級和弦延伸出來,呈示部第一部分(14~25小節)“風蕭瑟”中的“風”字是從主和弦開始的,該和弦是降G大調的中心和弦,具有穩定性的作用,奠定了全曲描述秋天的基調,中間用了二級、四級等和弦過渡,最后的“惑”字結束在主和弦上,表示這一小部分的結束。展開部第一部分(26~39小節)開始用下屬音降C弱起,表明了與呈示部的不同,接著用屬音上的離調和弦暗示“暴風雨”的到來,最后結束在屬七和弦上,造成不和諧的現象,強調屬音,營造緊張的氣氛。展開部第二部分(40~62小節)從主和弦開始,伴奏織體加密到屬和弦,副下屬和弦,六級和弦,一系列和弦的運用使伴奏織體以線性進行,把全曲推向高潮,最后用一個屬四六和弦營造不終止感,推動故事繼續發展。展開部第三部分(63~103小節)使用下屬和弦、三級和弦、六和弦等推動整體旋律,其中“我想虔誠地向你懺悔,卻不清楚自己的過錯……”用了四度模進的手法,最后結束在屬七和弦上,半終止。再現部(104~117小節)是再現段,和聲與呈示部基本一致,最后在主和弦上完滿終止。
3 詠嘆調《風蕭瑟》的演唱分析
3.1 咬字、吐字技巧的把握
要把歌曲唱好,咬字非常重要。歌詞本身就有一種力量,能給聽眾帶來想象空間。語言不同,對應的咬字重點也不同,中文講究字正腔圓,咬字正確了,唱歌的腔體也會隨時保持打開,這是正確的演唱方式。
咬字的第一點是注意字頭發音的準確性,字頭一共有21個聲母,咬字時要輕,不能太死板,如《風蕭瑟》第一句“風蕭瑟,葉飄落”的“風”字,輔音要輕咬“f”,發輔音時氣息通過鼻腔的傳遞就可發聲。
咬字的第二點是注重字腹,重點抓住五個元音字母“a、e、i、o、u”,這幾個字母在發音的過程中,口腔中震動的氣流不會受到阻礙,并且在遇到長音時注重字腹,以便更好地把聲音傳遞出去。如《風蕭瑟》高潮部分“啊”字較多,在演唱時注重“a”音即可,比較容易抒發情感。又如歌詞“秋風啊,請你告訴我……漩渦”中的“漩”字,在演唱時要咬得輕一些,注重元音“a”,嘴巴打開,不能咬得太短,歸韻到“渦”字[2],咬字時應注重元音“o”,甚至可以向“a”靠攏,這樣更能把子君困惑、不解的情緒唱出來。歌詞中“暴風雨”“甜蜜的笑聲”等對比強烈,更容易突出子君激動的情緒。“剝落”“過錯”中的“uo”是雙元音,因此在演唱時需要兼顧兩個元音,這樣能更好地把聲音送出去,也更利于強弱的處理。這些詞的出現徹底打破了子君對美好生活的希望,能更好地體現子君對生活苦難的控訴,直到展開部的最后兩個小節,訴說對象轉向主人公子君[2],子君還是無法找到答案,內心無法釋懷,子君的情感在這里也表現得最為具體和深情。特別是“你突然襲來……”,在咬字時要迅速準確,更能表達出子君強烈的情感,演唱者在把握好咬字的基礎上要以悲戚、哀怨的情感來演唱。
咬字的第三點是歸韻,做好歸韻非常重要,它決定了一個字字意的正確表達。例如歌詞“秋風啊……”中的“秋”字,“iu”是復韻母,咬字時,口型向“ou”上咬,這句歌詞表現了子君的情感處于有苦不能說的狀態,這時演唱者要把子君追求愛情無果卻又無法向人訴說的凄慘境地表達出來。演唱者在演唱時應熟練掌握咬字技巧,咬字發音時動作要迅速靈活,字頭必須咬得短促有力且準確,但又不能咬得過于死板。咬住字頭后,舌尖及時過渡到字腹,字腹要飽滿,字尾要清晰,不能吞字。總之,咬字要保證字頭、字腹、字尾三個部分的銜接過渡自然順暢,含糊不清的咬字不利于發音。
3.2 演唱氣息的把握
在《風蕭瑟》中,作曲家精巧地把音樂作曲手法與人物心理完美融合在一起,使這首詠嘆調具有強烈的抒情性和戲劇性[3]。《風蕭瑟》作為一首詠嘆調,演唱者在扮演子君這個角色時要滿懷深情,塑造抒情女高音角色。同時,在歌曲的高潮處要用充滿激情的聲音刻畫女主人公子君的心理活動,因此需要有充足的氣息和高超的氣息運用技巧。在我國傳統唱法中,歷來有“沉于底,貫于頂,聲音立住,氣息落肚”的說法。在這首作品中,子君的情感變化巨大,因此要把氣息的控制和演唱力度的把握做到極致。
歌詞“風蕭瑟,葉飄落”描述了秋天來臨的場景,演唱者要把秋天到來且蕭條凄涼的感覺唱出來,要做到“低音高唱”,不能因為是低音而松懈,這樣唱出來的聲音不會散,還會把聲音的美感唱出來。“人生是這樣地令人迷惑”,這句歌詞很好地體現了主人公子君的苦惱,用“惑”來表示子君對生活的不解,演唱時要把這種困惑感唱出來。緊接著,歌詞“你突然襲來暴風雨,把那甜蜜的笑聲淹沒”,用弱起引出,節奏緊湊,這時要做到“聲斷氣不斷”,歌詞“暴風雨”“笑聲淹沒”等描述了生活的困境。下一句是“那斑斕光彩的理想,在你怒吼中剝落”,在唱這句歌詞的過程中要注意合理均勻地運用氣息,并且歌詞描述了子君生活現狀的不幸,在子君和涓生的婚后生活中,激情早已被柴米油鹽等瑣事沖淡,因此演唱時要用訴苦般的感覺唱出子君現在的生活。下一句“秋風啊,請你告訴我”呼應了第一句,用中弱引出,演唱者要唱出子君的無奈之情。
3.3 演唱音色的把握
音色在演唱中是很重要的,由于作曲家所處的時代背景不同,所以他們所作歌曲所要表達的情感也是不同的,《風蕭瑟》作為一首詠嘆調歌曲,演唱者在扮演子君這個角色時要滿懷深情。同時,在歌曲的高潮處要用充滿激情的聲音展現子君的心理活動。在《風蕭瑟》中,從緩慢地描述秋天到急促詢問秋風,再到懷疑自己卻沒有得到答案以及最后的緩慢訴說,演唱者保持收放自如的狀態,對整首歌曲的音樂表現非常重要。《風蕭瑟》這首歌曲的篇幅較長,需要演唱者的音色具有渾厚、有力等特性。
“風蕭瑟,葉飄落,人生是這樣地令人迷惑”,這一段的音區有些許跨度,演唱者要巧妙運用歌唱方法,以充足的氣息唱出秋天來臨、秋風瑟瑟的感覺,用秋天的到來暗示子君生活的慘淡;“你突然襲來暴風雨,把那甜蜜的笑聲淹沒”,這一段的旋律急促,演唱時要用暗淡的音色表現出子君人生的悲痛與苦悶;“啊生活,啊生活,我為你苦苦地思索……”是全曲的高潮部分,演唱者在演唱時要把音色亮出來,唱出蕩氣回腸的感覺,用充足的氣息把渾厚的聲音由弱到強地推出來,加上頭腔共鳴和氣息的結合,就可以把全曲帶到高潮,帶給聽眾身臨其境的感覺。最后的結尾部分,全曲高潮結束,“啊生活,啊生活……”旋律聲部到了女高音的中聲區,音色柔和暗淡下來,回歸平靜,唱出此時無聲勝有聲的感覺,象征著子君重新思考人生。
4 結語
詠嘆調《風蕭瑟》作為歌劇《傷逝》中的唱段之一,創作者以子君和涓生的愛情故事為主線進行創作,從緩慢地描述秋天到急促詢問秋風,再到懷疑自己、苦苦哀求卻沒有得到答案以及最后的緩慢訴說,重新思考人生。要想唱好這首作品,演唱者必須從作品的背景、內容、所要表達的情感等方面入手,做到人聲合一,體現歌曲的真正意義。
參考文獻:
[1] 周小群.子君的彷徨與吶喊:詠嘆調《風蕭瑟》的音樂分析與演唱詮釋[D].濟南:山東藝術學院,2018.
[2] 廖學秋.歌劇《傷逝》中子君的音樂形象塑造與演唱分析:以《風蕭瑟》為例[D].成都:成都大學,2020.
[3] 楊霞.《傷逝》中子君主要唱段的演唱分析與藝術處理[D].成都:四川師范大學,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