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華美
(遼寧理工學院工商管理學院,遼寧 錦州 121000)
截至目前,錦州地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有百余項,其中世界級名錄1 項、國家級名錄7 項、省級名錄28 項、市級名錄117 項、縣級名錄165 項。[1]錦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如表1 所示(由于市、縣級名錄較多,就不在此列舉)。根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種類劃分,錦州非物質文化遺產種類如表2 所示。

表1 錦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1.層次較高。通過分析錦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可知,醫巫閭山滿族剪紙作為中國剪紙的一個派別,已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黑山二人轉、遼西高蹺秧歌、遼西木偶戲和錦州滿族民間刺繡等七項非物質文化遺產已入選國家級名錄。由此可見,錦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開發層次和開發價值較高,有利于與旅游業相融合,推動錦州非遺旅游的高質量發展。
2.種類豐富。通過分析錦州非物質文化遺產種類可知,錦州非物質文化遺產包括傳統美術、傳統技藝、傳統戲劇、曲藝、傳統體育、游藝、雜技、民間文學、傳統舞蹈和民俗等多種類型,幾乎涵蓋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所有領域。由此可見,錦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種類豐富,有利于結合不同的旅游項目展開深度融合,形成錦州非遺旅游的獨特優勢。
3.特色鮮明。通過統計錦州非物質文化遺產可知,以醫巫閭山滿族剪紙、錦州滿族民間刺繡和醫巫閭山民間文學等為代表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突出的滿族薩滿文化色彩;以遼西木偶戲、遼西高蹺秧歌和黑山二人轉等為代表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鮮明的東北地域文化色彩。由此可見,錦州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鮮明的地域特色,形成了區別于其他地域非遺文化的獨特地方色彩。
目前,錦州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開發和展示與當地旅游項目的融合不夠深入,仍局限于在固定文化場所的展覽和表演。政府部門在建設展覽館、檔案館時,一般將重心放在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保護上,主要由非遺主管部門自行組織非遺表演與展示,缺乏系統的規劃。[2]沒有將非遺文化的展示、表演和體驗深入景區,開發非遺演藝、非遺博物館、非遺小鎮、非遺特色街區等旅游活動,形成非遺旅游的規模化發展,難以形成持續的旅游效應。
目前,錦州積極開展非遺的保護和傳承工作,但較少在網絡、媒體上進行宣傳推廣,導致錦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知名度較低,弱化了錦州非遺文化的吸引力。甚至沒有將已經開發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展覽館等作為吸引旅游者前來錦州的旅游項目,更降低了錦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知名度,有許多本地居民甚至都不了解當地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而且錦州非遺的建設沒有形成品牌文化,缺少一個簡潔、易記、容易引起游客遐想的非遺術語,以吸引旅游者前來感受錦州獨特的非遺文化。
目前,錦州針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內涵挖掘較淺,在非遺展覽館中,多局限于對傳統民間藝術的展示,并沒有深入介紹其起源、歷史、發展、文化精髓等,缺少趣味性和文化感染力,導致表演多流于形式,這在一定程度上也抑制了錦州非遺文化的弘揚。在諸如剪紙、刺繡等非遺項目的體驗中,群眾以新鮮感的體驗居多,缺少與非遺傳承人的深入交流,由于沒有深入介紹其背后所蘊含的傳統文化,導致群眾體驗層次較淺,很難深入了解其深厚的文化底蘊和獨特的文化魅力。因此,在錦州非遺旅游中難以形成強有力的市場競爭力。
目前,錦州在設計非遺產品時,沒有結合自身特色形成鮮明主題定位,并且缺乏對非遺產品系統性開發,較少運用互聯網和虛擬展現等形式,缺少現代化、高科技的講解和展示設備,對于旅游者尤其是年輕旅游者的吸引力不足。如針對剪紙、刺繡、彩繪、面塑等傳統美術作品的開發,仍停留在傳統圖案、傳統物品的制作中,沒有結合現代時尚元素進行創新性的展示;針對木偶戲、皮影戲、二人轉的展示上仍停留在傳統展示形式,沒有搭建現代高科技的舞臺布景,結合傳統戲曲、舞蹈等展示形式進行整體編排和展示,表演形式較為單一,導致錦州非遺展示的創新性不足。
將非遺與研學體驗結合起來,能夠帶動年輕群體學習和體驗非遺,激發非遺傳承與保護意識。可以將錦州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基地作為研學旅行基地,或者開發專門的非遺小鎮、非遺街區、非遺展示園等,吸引旅游者前來親身感受并體驗錦州非遺文化。針對非遺研學項目的開發,一是可以在非遺傳承人的指導下開展傳統手工技藝體驗活動,親身動手制作非遺產品,如可以在研學旅行基地,開展滿族剪紙體驗活動、傳統布老虎制作活動、泥塑彩繪和面塑繪制活動等,在參與體驗的過程中,激發旅游者的學習興趣;二是以美酒佳肴為主題的非遺體驗,旅游者可以參觀道光廿五白酒展示館、錦州小菜館、溝幫子熏雞館等,由講解員介紹其由來歷史和制作工藝,并讓旅游者進行體驗和品嘗,由旅游者最終決定是否購買相關產品;三是讓旅游者參與到傳統戲曲、曲藝、舞蹈的表演中,如讓旅游者參與到木偶戲、皮影戲、二人轉、東北大鼓、高蹺秧歌的表演中,深入后臺感受整個表演的編排、制作、展示過程,讓旅游者在表演者的教學和親身體驗中,感受錦州非遺文化的獨特魅力。
由于非物質文化遺產所具有的歷史性和文化性,在很多人眼中,意味著過時和土氣。然而,可以將文化創意融入非遺產品的制作中,將傳統非遺技藝與現代創意相結合,凸顯獨特的文化色彩。通過文化創意理念將非遺文化進行創新表達,通過文化創意手段將非遺文化形成創意產品,通過文化創意形式將非遺文化融入非遺旅游,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非遺文創產品,強化旅游者的非遺旅游體驗,是錦州非遺旅游未來的發展趨勢。[3]一是可以根據旅游者需求,現場私人定制DIY 剪紙、刺繡、面塑等圖案,將剪紙制作為筆記本封面、扇面,將刺繡刺在抱枕、衣服、鏡子等小物件上,在傳統布老虎的制作中融入時尚元素,將繩結制作成現代裝飾品等,制作精美的瑪瑙、錫雕等雕塑藝術品,使其看起來更加時尚、符合現代大眾的審美,滿足現代旅游者追求個性化的需求;二是可以在旅游景區、購物街等開設非遺文創用品商店,銷售具有錦州特色的非遺文創產品,并結合線上平臺,推廣錦州非遺文創產品,進而促進非遺文創產品的大規模開發,形成錦州非遺文創產業的規模化和集聚化效應,推動錦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創新發展。
近年來,隨著大眾旅游消費更加注重文化體驗,將非物質文化遺產引入景區,成為傳統景區提升文化內涵的重要方式。一是主題展演模式,通過在景區不定期舉辦非遺展覽和演藝活動,以非遺產品展出、非遺技藝展示、非遺主題演出等方式,向旅游者宣傳錦州非遺文化,感受非遺所帶來的獨特魅力,以吸引旅游者的到來。如在旅游景區進行木偶戲、皮影戲、二人轉、高蹺秧歌、社火等演藝活動,并讓旅游者參與體驗;二是有機嵌入模式,通過在景區營造非遺的活化場景、舉辦非遺講堂、開設非遺體驗工坊等方式,讓非物質文化遺產成為景區的有機組成部分,使旅游者能夠深入參與非遺產品的制作過程,親身體驗非遺文化。如在景區設計非遺文化體驗區,設立剪紙、刺繡、繩結、布老虎等制作工坊,吸引旅游者前來體驗;三是產業綜合體模式,通過將非遺文化與景區資源、相關業態、周邊產業相結合,打造集非遺展示、游藝、集市、文創、生產等于一體的景區新業態,依靠非物質文化遺產提升景區吸引力,同時能夠提升非遺文化的知名度,讓景區成為非遺產業、旅游產業和其他產業融合的重要載體。如在熱門旅游景點附近,鼓勵社會投資建造與錦州非遺有關的民間小鎮、博覽園、博物館等。
通過對技藝類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全新編排和設計,將其開發為系列的實景演出、文旅演藝和歌舞表演等,以實現對舞蹈、音樂、曲藝、節慶、習俗等非遺的再開發。一是搭建非遺文化平臺,開設專業化、現代化的曲藝演藝場館,將錦州的非遺戲劇、曲藝,如木偶戲、皮影戲、評劇、二人轉、評書等在專門的曲藝演藝場館進行演示,形成錦州技藝類非遺文化的集聚效應,提升非遺吸引力;二是要在深入挖掘、整理錦州非遺戲劇資源的基礎上,將傳統的表演與現代展示相結合,突破傳統的戲劇表演形式,還可以將歌曲、舞蹈、雜技、魔術、曲藝等多種藝術形式融入戲劇表演中,聘請專業人士打造如“印象”系列的舞臺化表現形式。[4]將錦州傳統的表演藝術形式結合現代化的藝術創作進行總體編排,深入挖掘本地的文化底蘊。在場景的布置上,通過高科技手段模擬真實場景,便于旅游者與之互動,再配合適宜的燈光和音響效果,構建形象逼真的場景,使旅游者產生一種身臨其境的真實感,彰顯錦州非遺文化特色;三是將錦州特色突出、表演性強、趣味性高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整合,并將其有效串聯和整體設計編排,以錦州非物質文化遺產之旅為主題,開設非遺旅游線路,為旅游者帶來豐富多彩的非遺文化盛宴。
我國的元旦、春節、元宵節、端午節、中秋節等傳統節慶活動為“非遺+節慶”奠定了融合基礎。通過開展非遺旅游節慶活動,能夠將地方深厚的非遺文化和濃厚的地方色彩融入節慶活動之中,不僅增加了旅游節慶活動的文化內涵,而且也將非遺文化通過喜慶和動態的展示提升對旅游者的吸引力。舉辦非遺節慶活動需要將錦州的建筑、色彩、服飾、餐飲、歌舞、傳說、民俗、語言等能夠突出展現錦州特色文化的非遺元素有機地整合與融入到旅游活動中,使旅游者在參與旅游節慶活動的過程中深入了解錦州獨特的非遺文化。一是將錦州特色的非遺文化設計成豐富多彩的民俗節慶活動,以吸引旅游者將錦州作為非遺網紅“打卡地”。如舉辦錦州民間文化節,在文化節上展示醫巫閭山滿族剪紙、錦州滿族民間刺繡、錦州風箏制作技藝、遼西木偶戲、黑山二人轉、遼西高蹺秧歌等,為錦州旅游業的發展增添文化底蘊;二是在舉辦錦州非遺節慶活動時創新旅游活動項目、展示形式,讓旅游者既能感受到厚重的傳統文化底蘊的同時又能有新鮮感;三是要加強對錦州非遺節慶活動的宣傳推廣力度,在網絡上加強宣傳,吸引外地旅游者前來參觀體驗,提升錦州非遺旅游的吸引力。
網絡直播為非遺文化注入了活力,讓非遺文化借助互聯網進一步創新。同時,網絡直播平臺能夠為非遺展示提供表演舞臺,以打破空間和地域的限制,有利于進一步推廣錦州非物質文化遺產,實現非遺傳播的雙向互動。一是將非遺傳承人的制作過程進行直播,如將滿族剪紙過程、刺繡工藝、面塑過程、葫蘆雕刻過程進行展示,并進行直播教學,與觀眾進行互動,讓觀眾在家也能了解到錦州非遺產品的制作過程與工藝,增加非遺文化的宣傳推廣力度;二是將木偶戲、皮影戲、二人轉、高蹺秧歌等表演過程進行直播,讓更多人觀看到傳統戲劇,激發人們對傳統戲劇、曲藝等表演形式的學習興趣,讓更多人了解錦州非物質文化遺產,吸引旅游者前來旅游體驗;三是將道光廿五白酒、錦州小菜、溝幫子熏雞等制作工藝進行展示,激發人們的購買欲望,結合線上直播下單的形式增加購買力。同時,結合錦州政府的官方推廣平臺進行宣傳推廣,增加錦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吸引力,讓錦州非遺文化結合現代網絡直播平臺的推廣真正“活”起來,帶動錦州非遺旅游的快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