權黨軍,趙俊龍,王曉玲
渭南市中心醫院心血管內科1、康復醫學科2,陜西 渭南 714000
急性心肌梗死是臨床上常見的心血管疾病,具有起病急、病情進展快、預后差等特點[1]。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PCI)是治療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重要治療方式,早期接受PCI 治療能夠改善患者冠狀動脈狹窄情況、恢復心肌血流灌注,改善預后[2-3]。然而患者在接受PCI 術后仍然會伴有心肺儲備功能降低等情況,故術后配合有效的心臟康復訓練也占據著重要地位。心肺運動測試是一種綜合性的評估手段,可在負荷遞增的運動中反映患者心肺功能的變化,評估心臟、肺臟及循環系統的儲備功能。相關研究顯示,在心肺運動測試指導下開展的心臟康復訓練有助于改善冠心病患者的耐受能力、運動功能等,有較好的應用前景[4-5]。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討心肺運動測試指導下的心臟康復訓練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術后的應用效果,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 年1 月至2020 年12月于渭南市中心醫院心血管內科接受PCI術的10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1)符合急性心肌梗死診斷標準,并通過心電圖檢查、實驗室指標等確診[6];(2)初次接受PCI 術,順利完成手術,術后心肌灌注均達到3 級。排除標準:(1)同期接受其他手術治療者;(2)合并先天性心臟病、心源性休克等心臟疾病;(3)合并其他對心肺功能有影響的疾??;(4)合并其他重要器官功能障礙;(5)合并肢體運動功能障礙;(6)合并精神、認知功能異常,無法交流溝通者。根據隨機數表法將患者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50例。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本研究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所有患者或家屬均知情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表1 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例(%),±s]Table 1 Comparison of general data between the two groups[n(%),±s]

表1 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例(%),±s]Table 1 Comparison of general data between the two groups[n(%),±s]
2組別例數性別年齡(歲)體質量指數(kg/m)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觀察組對照組χ2/t值P值50 50男性28(56.00)30(60.00)女性22(44.00)20(40.00)0.164 0.685 63.85±6.59 64.12±6.18 0.211 0.833 23.53±2.74 23.22±2.81 0.559 0.578 25(50.00)27(54.00)0.160 0.689 13(26.00)11(22.00)0.219 0.640 19(38.00)21(42.00)0.167 0.683
1.2 治療方法 兩組患者術后均給予常規治療,包括口服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抗血小板聚集,他汀類藥物調脂,并根據是否合并基礎疾病進行有效的控制血壓、血糖管理等。對照組患者采用常規心臟康復訓練,由醫師及康復師講解、指導康復內容,內容包括有氧運動、抗阻運動等,患者根據自身耐受情況自行調整訓練時間及強度。觀察組患者采用心肺運動測試指導下的心臟康復訓練。具體方法:(1)心肺運動測試:首先患者均接受心肺運動測試,使用SCHILLER-CS200CPET 型(瑞士席勒醫療設備有限公司)心肺運動測定儀,評估患者的心肺儲備功能,醫生及康復治療師經過共同評價,對每位患者制定出個性化的康復訓練方案,方案內容主要包含有氧訓練、抗阻訓練等,運動強度先由60%開始,最高不超過85%,并根據患者訓練期間的心率改變、主觀耐受度等定期調整強度,針對運動耐受的患者,每次以5%的強度進行遞增;(2)運動內容、時間及頻率:一般有氧運動訓練內容包括散步、慢跑、太極拳、八段錦等,抗阻訓練最先單次負荷為50% 1 RM,主要訓練上下肢肌群、腹部肌群、腰背部肌群,動作包含推胸、肩部推舉、肱二頭肌伸展、肱三頭肌伸展、背闊肌拉伸、腹部收緊、小腿抬高、伸展股四頭肌等,所有訓練內容遵循時間由短到長、頻率由低到高的原則,每次運動前先熱身10 min左右,初始運動時間30 min 左右,對于不耐受的患者可減少到20 min,最長不超過60 min,每個運動訓練期間可間歇休息1~5 min,初始每周訓練頻率為3 次,后期可逐漸增加頻率;(3)運動監護:患者在運動期間佩戴心電遙測系統,監測心率的變化,并根據心率變化實時調整運動內容,若有胸痛嚴重、面色蒼白、頭暈乏力等情況應立即停止。兩組患者均持續干預3個月。
1.3 觀察指標與評價方法 (1)心肺儲備功能:干預前、干預3 個月后采用心肺運動測試儀SCHILLER-CS200CPET 型(瑞士席勒醫療設備有限公司)測定兩組患者的心肺儲備功能,包括峰值耗氧量(peak VO2)、無氧閾氧耗量(VO2AT)、二氧化通氣當量斜率(VE/VCO2slope)。(2)超聲心動圖檢查:干預前、干預3個月后采用超聲心動圖iEElite型(飛利浦公司)測定兩組患者的左室射血分數(LVEF)、左室舒張末期內徑(LVEDD)、左室收縮末期內徑(LVESD)。(3)生活質量:干預前、干預3 個月后采用中國心血管病人生活質量評定問卷(CQQC)評分[7]評價兩組患者的生活質量,該問卷表包含6 個維度內容,分別為體力、病情、醫療情況、生活、工作、社會心理等,所得到的分值越高,則表示患者的生活質量越高,該量表問卷均在醫師的指導下完成。(4)隨訪情況:術后隨訪1年,記錄兩組患者的再住院率和病死率。
1.4 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26.0 統計軟件進行數據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符合正態分布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組間均數比較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的心肺儲備功能比較 干預后,兩組患者的peak VO2、VO2AT 均高于干預前,VE/VCO2slope低于干預前,且觀察組干預后的peak VO2、VO2AT明顯高于對照組,VE/VCO2slope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的心肺儲備功能比較(±s)Table 2 Comparison of cardiopulmonary reserve function before and after intervention between the two groups (±s)

表2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的心肺儲備功能比較(±s)Table 2 Comparison of cardiopulmonary reserve function before and after intervention between the two groups (±s)
注:與本組干預前比較,aP<0.05。Note:Compared with that before intervention in the same group,aP<0.05.
組別例數peak VO2[mL/(min·kg)]VO2AT[mL/(min·kg)]VE/VCO2slope干預后25.02±2.28a 28.33±2.47a 6.963 0.001觀察組對照組t值P值50 50干預前19.78±2.53 20.02±2.17 0.509 0.612干預后25.72±2.06a 23.15±1.98a 6.360 0.001干預前9.11±1.47 9.06±1.63 0.161 0.872干預后14.72±1.85a 12.13±1.70a 7.289 0.001干預前31.63±3.72 31.95±3.14 0.465 0.643
2.2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的超聲心動圖指標比較 干預后,兩組患者的LVEF 均高于干預前,LVEDD、LVESD 均低于干預前,且觀察組干預后的LVEF 明顯高于對照組,LVEDD、LVESD 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的超聲心動圖指標比較(±s)Table 3 Comparison of echocardiographic indexes before and after intervention between the two groups(±s)

表3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的超聲心動圖指標比較(±s)Table 3 Comparison of echocardiographic indexes before and after intervention between the two groups(±s)
注:與本組干預前比較,aP<0.05。Note:Compared with that before intervention in the same group,aP<0.05.
組別例數LVEF(%) LVEDD(mm) LVESD(mm)干預后32.12±3.87a 36.57±3.25a 6.226 0.001觀察組對照組t值P值50 50干預前46.86±5.17 46.10±5.83 0.690 0.492干預后57.02±4.26a 53.58±4.30a 4.019 0.001干預前52.61±5.78 53.03±5.47 0.373 0.710干預后44.09±4.62a 48.13±4.27a 4.541 0.001干預前41.24±4.81 40.88±4.90 0.371 0.712
2.3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的生活質量比較 干預后,兩組患者的CQQC 評分均高于干預前,且觀察組干預后的CQQC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的CQQC評分比較(±s,分)Table 4 Comparison of CQQC scores before and after intervention between the two groups(±s,points)

表4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的CQQC評分比較(±s,分)Table 4 Comparison of CQQC scores before and after intervention between the two groups(±s,points)
注:與本組干預前比較,aP<0.05。Note:Compared with that before intervention in the same group,aP<0.05.
組別觀察組對照組t值P值例數50 50干預前57.72±8.10 58.04±7.45 0.206 0.838干預后78.83±6.09a 72.15±5.26a 5.870 0.001
2.4 兩組患者的再住院率和病死率比較 隨訪1年中,觀察組患者失訪6例,對照組患者失訪5例,觀察組患者的住院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但兩組患者病死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5。

表5 兩組患者的再住院率和病死率比較[例(%)]Table 5 Comparison of readmission rate and mortality rate between the two groups[n(%)]
急性心肌梗死具有病情遷延難愈、預后差等特點,雖然PCI有助于促進梗死冠狀動脈血流恢復,但在疾病本身的影響下,術后患者心肺儲備功能尚無法迅速恢復,需配合積極的心臟康復訓練,以進一步改善患者預后[8-9]。常規的心臟康復訓練內容中缺乏針對性,且常常忽略患者自身的耐受性,部分患者可能由于康復心理急切,會迫切進行高強度、高頻率的康復運動,反而會加重心臟負擔,達不到預期的康復效果。也有部分患者認為PCI 術后應盡量休息、減少體力活動,但過少的運動也會降低心肺耐力,影響活動能力,增加血栓形成風險,不利于病情的早期恢復。
與傳統的心電圖檢查相比,心肺運動測試可全方面地評估患者的心肺情況[10]。主要原理是通過功率遞增的踏車試驗或者平板有氧運動過程中所獲取的數據,實時監測患者呼吸、循環等指標,可了解患者自身的最大運動能力,繼而制定具有個性化的康復訓練方案,具有無創、客觀、定量、安全等特點[11-12]。報道顯示,在血液透析患者中使用心肺運動試驗指導下的運動康復內容可明顯改善患者LVEF、最大攝氧量、無氧閾等指標,提高患者運動耐力、運動功能,且患者康復期間具有較好的耐受性[13]。另也有研究顯示,在心肺運動測試下實施的心臟康復內容,有助于促進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肺功能早期康復,同時還能改善焦慮、抑郁等負面情緒[14]。
本研究結果顯示,在心肺運動測試指導下進行的心臟康復訓練患者,其心肺儲備功能指標peak VO2、VO2AT、VE/VCO2slope及心功能指標改善程度比給予常規心臟康復訓練的患者更明顯,同時生活質量也得到明顯改善。主要原因是由于:(1)患者首先進行心肺運動測試,可為醫師提供具有科學性的數據,更有效地評估患者心肺功能,繼而為不同患者制定個性化的康復運動方案,更具有針對性;(2)在運動時間及頻率上,遵循時間由短到長、頻率由低到高的原則,可逐漸提高患者對運動的耐受性,改善心肺儲備功能,且能避免高強度運動對心肺功能產生的不良影響;(3)在整個康復訓練過程中,為患者佩戴心電遙測系統,實時監測心率變化,嚴格把握運動時間及強度,并及時調整方案,進一步保證心臟康復訓練的質量,使患者獲得最大的受益,進一步促進心肺功能的早期康復。程會蘭等[15]實驗中也顯示,冠心病患者PCI術后使用基于心肺運動測試指導下的訓練可改善心肺運動功能,并積極提升生活質量,和本研究結果有一定的相似性。
本研究結果也顯示,在心肺運動測試指導下行心臟康復訓練的患者中,1 年內的再住院率較常規心臟康復訓練的患者明顯更低。其主要原因是有效的心臟康復訓練在積極改善患者心肺儲備功能后,提高了患者的日?;顒幽土?,加強了心臟功能,因此能減少患者的再住院風險。但本研究中兩組患者的病死率無差異,考慮可能與隨訪時間較短、樣本數量較少相關。
綜上所述,心肺運動測試指導下的心臟康復訓練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 術后的作用顯著,有助于改善患者的心肺儲備功能和生活質量,降低再住院率,具有臨床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