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敏,安瑞,蒲慶
漢中市人民醫院新生兒科,陜西 漢中 723000
新生兒黃疸是指新生兒期由于膽紅素代謝異常導致血中膽紅素(TBIL)水平異常升高,進而出現以皮膚、鞏膜及黏膜黃染為特征的疾病,大多數新生兒在患病一周后能自行消退,但若未自然恢復就會發展成為病理性黃疸[1]。病理性黃疸會損害新生兒的神經系統,甚至危及生命[2]。藍光照射是目前臨床上治療新生兒黃疸的最主要方法,其具有操作簡單易行及療效良好等優點,但在藍光照射過程中存在皮膚損害等風險[3]。因此,在新生兒黃疸藍光照射治療期間,往往會同步進行護理干預,但常規護理在降低風險上表現不足。前饋控制理論強調對某項工作可能的結果進行預測,并采取預防措施,從而避免不良事件的發生,目前在臨床護理過程中也得到應用[4]。為進一步研究前饋控制理論在新生兒黃疸藍光照射治療中的干預效果,我院分別采用前饋控制護理小組模式和常規護理措施對黃疸新生兒進行護理干預,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9年5月至2021年4月在漢中市人民醫院新生兒科進行藍光照射治療的200例黃疸新生兒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1)確診新生兒黃疸,血清TBIL水平>205 μmol/L;(2)符合藍光照射治療體征;(3)足月,且體質量≥2.5 kg;(4)肝功能正常;(5)家長均知情并簽署同意書。排除標準:(1)患有肝、腎及心功能不全者;(2)合并患有內分泌系統、免疫系統及膽道系統疾病者;(3)藍光照射治療禁忌者;(4)體質量極低者;(5)孕周不足37周者。按照隨機數表法將黃疸新生兒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100例。兩組新生兒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本研究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表1 兩組新生兒的一般資料[±s,例(%)]Table 1 General information of newborns in two groups[±s,n(%)]

表1 兩組新生兒的一般資料[±s,例(%)]Table 1 General information of newborns in two groups[±s,n(%)]
組別例數胎齡(周)男性/女性日齡(d)黃疸程度觀察組對照組t/χ2/Z值P值100 100 39.5±2.7 39.3±2.6 0.534 0.594 56(56.0)/44(44.0)55(55.0)/45(45.0)0.020 0.887 16.1±4.4 15.8±4.2 0.493 0.622輕度19(19.0)20(20.0)中度56(56.0)54(54.0)重度25(25.0)26(26.0)0.008 0.994
1.2 藍光照射治療 兩組新生兒均接受藍光照射治療。使用雙面光療機,單面照管距40 cm,波長420~460 mm,,每次照射6 h,間隔4 h 后,再照射6 h,每天兩次。照射過程中,使用黑色眼罩保護新生兒眼睛,并根據新生兒的血清TBIL 水平和黃疸指數調整照射時長。同時,對新生兒進行支持治療,包括營養支持、核黃素靜脈注射(每次5 mg+氯化鈉注射液100 mL 靜滴,3次/d,連續靜滴治療3 d)、保暖等。
1.3 護理方法
1.3.1 對照組 該組新生兒行常規護理。包括對新生兒家長進行健康宣教,密切觀察新生兒在治療中的情況,注意不良反應等。
1.3.2 觀察組 該組新生兒建立前饋控制護理小組模式。具體方案設計包括以下內容:(1)建立前饋控制小組和崗位管理。前饋控制小組由護士長和若干護理人員組成,護士長擔任組長,負責小組成員的管理和培訓,并定期對小組工作進行評估。培訓和評估主要通過小組會議和知識講座的方式進行,每周開展一次,逐漸形成前饋控制護理小組模式。(2)基于前饋控制護理小組模式的新生兒黃疸護理培訓。收集新生兒黃疸護理以及藍光照射治療的相關知識和過往護理經驗,為前饋控制提供理論依據,并通過小組由護士長進行新生兒黃疸藍光照射知識及護理的相關培訓。護理人員在實施護理時,必須嚴格按照培訓內容,遵循注意事項。組內實行責任制,誰護理誰負責,誰實施誰負責,在每周的小組會議上進行工作回顧和問責,并進行護理知識抽問,提高護理人員的職業道德,及時發現并改正疏漏和錯誤。(3)基于前饋控制護理小組模式的護患溝通。培養護理人員的溝通能力,加強與新生兒家屬的溝通。新生兒入院后,結合新生兒家長的個性化特點,以小組形式探討個性化的護患交流方式。根據家長認知情況,由護理人員進行新生兒黃疸的健康宣傳教育,讓家長了解新生兒黃疸的病程和治療,預先認識護理過程中可能出現的情況。取得家長信任,緩解家長緊張情緒。護理過程中,護理人員要與家長密切聯系,家長提出的問題要及時回答,對新生兒的病情進行耐心講解,盡到告知義務,避免因溝通誤差引起護患糾紛。(4)基于前饋控制護理小組模式的風險點控制。匯總新生兒黃疸藍光照射可能遇到的問題,并預先制定好對應的解決措施。具體包括:①為預防新生兒皮膚傷害,發生紅臀,小組組員每日為新生兒全身沐浴,尤其是臀部和臍部的清潔;②為預防感染,新生兒之間要隔離,器具專人專用,小組組員定期對病房進行消毒;③對新生兒的生命體征密切觀察,小組組員對患兒行20 min的撫觸護理;④根據新生兒的具體情況,調整母乳喂養次數;⑤為促進TBIL 的排出,小組組員給予新生兒口服葡萄糖,并根據體內TBIL值調整口服劑量;⑥為預防藍光照射的副作用,小組組員請示醫生后,適當為新生兒補充維生素B2;⑦護理過程中,如果新生兒出現哭鬧,小組組員要及時安撫;⑧在整個護理過程中,若有突發狀況發生,小組組員立即通知主治醫師,并將該狀況記錄在案,并在會議上進行匯報。(5)基于前饋控制護理小組模式的風險評估和風險管理預案。護士長在每周的會議上進行護理風險評估,增強護理人員的風險意識,間斷性對新生兒進行評估,根據新生兒的生命體征和病情狀況,并結合上階段護理中的突發狀況,對護理方案進行相應調整,降低風險,預防新生兒不良反應。
1.4 觀察指標與評價方法 (1)黃疸情況:護理3 d后,比較兩組新生兒護理前后的黃疸指數和TBIL水平;(2)睡眠質量及體質量情況:比較兩組新生兒護理后的熟睡時間、哭鬧頻率及體質量增加值;(3)臨床療效[5]:臨床療效分為有效、顯效和無效。治療3 d后,黃染癥狀完全消失,TBIL下降至正常為有效,黃染癥狀明顯改善,TBIL明顯下降,但未至正常為顯效,黃染癥狀無明顯改善或加重,TBIL無明顯下降或升高為無效;(4)不良事件:比較兩組新生兒嘔吐窒息、感染及皮膚損害的發生率;(5)家長對護理的滿意度:制作《家長護理滿意度調查表》,由護士長執行,包括健康宣教、心理護理、服務態度、護理操作及護理安全5個指標各20分,>90分為非常滿意,80~90分為滿意,<80分為不滿意。
1.5 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18.0 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符合正態分布,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新生兒護理前后的黃疸情況比較 護理前,兩組新生兒的TBIL 水平及黃疸指數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兩組新生兒的TBIL水平和黃疸指數均明顯降低,且觀察組新生兒的TBIL水平和黃疸指數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新生兒護理前后的黃疸情況比較(±s)Table 2 Comparison of jaundi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neonatal nursing(±s)

表2 兩組新生兒護理前后的黃疸情況比較(±s)Table 2 Comparison of jaundi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neonatal nursing(±s)
注:與本組護理前比較,aP<0.05。Note:Compared with that before nursing in this group,aP<0.05.
組別例數TBIL(μmol/L) 黃疸指數護理后3.46±1.12a 5.62±1.23a 12.984 0.001觀察組對照組t值P值100 100護理前251.48±16.75 252.06±17.22 0.241 0.810護理后192.55±13.42a 206.24±14.15a 7.020 0.001護理前12.06±1.39 11.88±1.42 0.906 0.366
2.2 兩組新生兒的睡眠質量及體質量比較 觀察組新生兒的熟睡時間及體質量增加值明顯高于對照組,哭鬧頻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新生兒的睡眠質量及體質量比較(±s)Table 3 Comparison of sleep quality and body mas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newborns(±s)

表3 兩組新生兒的睡眠質量及體質量比較(±s)Table 3 Comparison of sleep quality and body mas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newborns(±s)
組別觀察組對照組t值P值例數100 100熟睡時間(h)17.48±2.35 13.95±2.16 11.059 0.001哭鬧頻率(次)3.08±0.66 5.45±0.58 26.974 0.001體質量增加值(g)27.86±3.65 22.55±3.04 11.179 0.001
2.3 兩組新生兒的療效比較 觀察組新生兒的治療有效率為98.00%,明顯高于對照組的86.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9.782,P=0.001<0.05),見表4。

表4 兩組新生兒的療效比較(例)Table 4 Comparison of curative effect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newborns(n)
2.4 兩組新生兒的不良事件發生率比較 觀察組新生兒的不良事件發生率為2.00%,明顯低于對照組的15.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10.865,P=0.001<0.05),見表5。

表5 兩組新生兒的不良事件發生率比較(例)Table 5 Comparison of the incidence of adverse event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newborns(n)
2.5 兩組家長對護理的滿意度比較 觀察組家長對護理的滿意度為99.00%,明顯高于對照組的85.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13.315,P=0.001<0.05),見表6。

表6 兩組家長對護理的滿意度比較(例)Table 6 Comparison of parents' satisfaction with nursing between the two groups(n)
新生兒黃疸治療不及時會發展成為病理性黃疸,嚴重損害患兒的神經系統,影響智力發育,甚至危及生命[6-7]。新生兒黃疸的治療主要是藍光照射法,其治療原理為在光作用下,未結合的TBIL結構轉變,并經由膽汁和尿液排泄,從而降低體內的TBIL 水平。藍光照射不僅操作簡單易行,且較為安全有效。但由于新生兒生理發育尚未成熟,身體各處都很嬌嫩,新生兒家屬的情緒也往往較為急躁不安,進而會引發醫患及護患糾紛,因此也存在較多的注意事項。因此,安全有效、能夠有效控制風險的護理方式極為重要,有助于提升新生兒黃疸的治療效果及患兒家長的滿意度,降低不良事件的發生率[8-9]。
前饋控制理論強調對某項工作可能的結果進行預測,并采取預防措施,使可能出現的偏差在事前就得到避免。在臨床護理過程中,前饋控制護理模式下,護理小組對于治療過程中可能出現的不良事件均已做好事前預防,并在護理過程中精準實施,將不良事件消除在萌芽狀態中[10]。本次研究旨在比較常規護理和前饋控制護理小組模式在新生黃疸藍光照射治療中的干預效果,結果顯示,護理后,采用前饋控制護理小組模式新生兒的TBIL水平和黃疸指數均顯著降低,黃疸癥狀明顯減輕,干預有效率可達98.00%,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這是因為在前饋控制護理模式下,從新生兒入院到出院,護理人員均嚴格按照護理方案實施護理,對于可能出現的狀況提前制定方案并進行預防。護理過程中,密切關注新生兒的狀況,及時進行相應調整,例如調整照射時長以及口服葡萄糖的劑量等,使得護理措施均是在最符合新生兒病情狀況下展開,能明顯提高治療效果。且新生兒的熟睡時間及體質量增加值明顯升高,哭鬧頻率明顯降低,表明在前饋控制護理模式下,新生兒的舒適度較高,狀態較為穩定,不易哭鬧,因此熟睡時間也較長[11]。
本研究還顯示,采用前饋控制護理小組模式新生兒的不良事件發生率明顯降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能明顯降低不良事件的發生率,提高治療安全性。經分析,這可能與在前饋控制護理小組模式下,護理小組對治療及護理過程中可能出現的不良事件均已做好針對性護理,并在護理過程中精準實施,有效預防不良事件的發生。針對可能出現皮膚損傷、感染風險以及光療的副作用等狀況,都預先制定了相應的解決措施。同時,對于突發事件,第一時間報醫師處理,也能夠有效防止嚴重后果發生。此外,小組定期召開會議評估問責,能提升護理人員的專業度和責任感,進而提升護理質量,降低不良事件發生率[12-13],并且,由于避免了新生兒發生嘔吐窒息等不良反應,新生兒的狀態較為穩定,體質量也會有效增加,同時也有助于提升療效。
新生兒黃疸藍光治療中需隔離治療,家長不能在旁看護,常會產生情緒焦躁,對發生的不良事件的接受度較低,因此健康宣教和及時溝通極為重要[14-15]。本研究結果還顯示,采用前饋控制護理小組模式新生兒的家長對護理的滿意度明顯高于常規護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經分析,新生兒家長的滿意度受新生兒的治療效果以及家長情緒影響,療效越高,不良事件發生率越低,護患溝通越及時有效,家長的滿意度就越高[16]。
綜上所述,前饋控制護理小組模式在新生兒黃疸藍光照射治療期間的應用效果良好,能明顯改善黃疸狀況,提升治療效果及家長滿意度,降低不良事件發生率。本研究的不足之處在于研究樣本含量偏少,且研究指標的選取仍不夠全面,后期需進一步擴大研究樣本量以探討其臨床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