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稿日期: 2023-06-11
基金項目: 寧波市2022年度第五批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課題(教育)“職業教育產教融合助力寧波市技能型社會建設研究”(G22-5-JY13)
作者簡介: 張靜(1976—),女,副研究員,碩士,研究方向:教育管理,職業教育。
摘? 要: 職業教育作為直接服務產業、面向市場、促進就業的教育類型,通過深化產教融合,可以更好地承擔起培養技術技能型人才的重要任務,促進就業創業,促進經濟轉型發展,助推技能型社會建設。具體到從社會、企業、個體三個層面觀照其所產生的價值,產教融合有助于增強企業的技術技能積累與開發能力、回應產業轉型升級需求,有助于構建起面向人人的技能型社會職業教育服務體系,是技能型人才培養的主渠道和主陣地,也可助力社會共同富裕目標的實現。針對當前產教融合助力技能型社會建設方面尚存的一些問題,在實踐路徑層面,需加強頂層設計、完善技能型社會制度體系,增強產教融合對技能提升供給的支撐性,營造技能成才的良好社會氛圍,為技能型社會建設賦能。
關鍵詞: 產教融合; 技能型社會; 價值; 問題; 路徑
中圖分類號: G710? ? ? ? ? 文獻標志碼: A? ? ? ? ? 文章編號: 1671-2153(2023)06-0093-07
近日,國家發展改革委、教育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等8部門聯合印發《職業教育產教融合賦能提升行動實施方案(2023—2025年)》,對國家產教融合試點城市和產教融合型企業的數量及其作用發揮提出了具體要求,也對教育和產業統籌融合、良性互動發展格局的形成表現出期待,這恰與技能型社會的建設內涵相契合。
2021年召開的全國職業教育大會提出我國要創建技能型社會,“國家重視技能,社會崇尚技能,人人學習技能,人人擁有技能”的技能型社會特征,不僅在政策話語體系層面表明職業教育的高質量發展是我國技能型社會建設的重要承載方[1],并且為我國職業教育改革發展賦予了新的時代使命。同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推動現代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意見》則明確提出,2025年要全面推進、2035年要基本建成技能型社會兩個時間節點,指明了職業教育推進技能型社會建設的努力方向。
隨著各國更加重視產業鏈的本土化和供應鏈的多元化,近年來我國技能型人才缺口問題日益凸顯。技能型社會建設需要將產業鏈、教育鏈、人才鏈有機融合,職業教育作為直接服務產業、面向市場、促進就業的教育類型,不僅須主動承擔起培養技術技能型戰略人才的重要任務,而且須協同多方,共建產教融合聯合體,助力我國的技能型社會建設。
一、產教融合助力技能型社會建設的價值意蘊
為應對新的世界經濟和產業變局,建設技能型社會是全面提升我國科技實力、經濟實力,乃至綜合國力的有效途徑。然技能型社會建設牽涉面廣且持續時間較長,它不僅需要社會各方面的共同支持與努力,而且需要職業教育在其中擔起重任,在推動技能人才供給方面發揮更為突出的作用,以提高與現代化經濟體系發展需求的匹配度,助力我國跨入技能強國之列[2]。產教融合作為職業教育的一種行之有效的辦學思想和模式,不僅能對現代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起到促進作用,并且對技能人才和大國工匠培養、民眾技能水平提升、就業創業發展、產業轉型升級、實體經濟發展等,皆能起到促進作用。
(一)企業發展視角:增強企業的技術技能積累與開發能力,回應產業轉型升級需求
習近平總書記在十四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講話中提出,要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著力提升科技自立自強能力,推動產業轉型升級[3]。國家發展改革委近日也通過組織《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2023年本)》新一輪修訂工作,來統籌推進傳統產業改造和新興產業培育,以此推動產業體系加快升級發展,不斷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面對新的世界經濟發展趨勢,以創新驅動助力產業轉型升級、引領制造業向高端領域邁進成為必然選擇。因此,對于各行各業來說,不僅需要高端研發人才,而且需要更多的高端技術人才和高素質技能人才。
校企全面深度合作是職業教育產教融合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方面,在校、企雙方的信息共享、需求互提、知識傳遞過程中,學校可以為企業培養具備技術技能和職業素養的優秀畢業生,儲備未來技術骨干,提供持續的人才支持;可以為企業提供員工培訓,提升員工理論素養,使其了解前沿技術,提高勞動效率;可以在產學研合作中提供最新研發成果、解決技術難題,推動技術創新,降低生產成本。這些人才、智力、信息和研發上的支持,有助于增強企業的技術技能積累與開發能力。此外,企業還可以參與各類校企合作論壇,進一步了解行業動態與市場需求,為市場布局和戰略調整提供決策參考。“市域產教聯合體”“行業產教融合共同體”的加入,更有助于參與其中的企業獲得高素質技能人才、了解產業前沿動向、提升創新開發能力,從而增強企業的綜合競爭力和發展潛力。
(二)社會發展視角:構建面向人人的技能型社會職業教育服務體系,助力共同富裕
全國職業教育大會提出,要高舉“技能型社會”這面旗幟,加快構建面向全體人民、貫穿全生命周期、服務全產業鏈的職業教育體系。職業教育產教融合旨在將學生學習與實際崗位工作需求和職業素質要求相匹配,將產業鏈升級變化需求及時反饋給教育鏈,以培養適應企業要求和技能型社會需求的人才;技能型社會的構建需要大量具備專業知識技能、適應新產業新技術新工藝且具有獨立解決問題能力的高素質人才,這些人才最合適的供給側即來自職業教育深度產教融合的培養結果。在職業教育發展過程中,產教融合模式不斷優化。基于職業教育產教融合的跨界需求,學校與相關企業、行業乃至一些政府部門形成多種合作機制,這一個個子共生模式在實踐中為社會培養出大量的技術技能人才[4],為企業提供技術服務和競爭力,為“擴中”“提低”奔共富做出貢獻,加快了技能型社會的建設進程。
作為與經濟社會發展密切相關的教育類型,借助產教融合的優勢,職業院校不僅面向全社會各行各業培養培訓技術技能人才與高素質勞動者,也可為中小學生提供職業體驗、為失業待業者提供技能培訓,實現全民技能提升和人人享有職業教育機會。通過產教融合的深化,職業院校進一步整合資源,為社會提供更具實踐性和市場導向性的技能培訓服務,為企業提供技術支持,將研發成果落地轉化為實際生產效益,為鄉村振興提供人才、技術、項目、市場等資源支持,為豐富市民文化生活開展各類公益演出、展覽、文化市集、技藝培訓等,努力構建起面向人人、面向各行各業、深入城市和鄉村的職業教育服務體系。
社會歷史發展表明,教育水平提升和技術擴散將成為人們向上流動的首要動力[5]。在職業教育產教融合助推技能型社會建設的過程中,不僅可以擴大中等收入群體中技術工人這一大分支的群體規模、提高他們的收入水平,還可以提升低收入群體的創收能力,通過“擴中”“提低”助力共同富裕所需的橄欖型社會結構和分配結構的形成;不僅為行業企業輸送了合適的高素質技能人才,也培育出不少能工巧匠、大國工匠,為振興產業注入技術技能因子,助力共同富裕目標實現;不僅以教育脫貧的方式解決了個人和家庭的“出路”問題,為地方社會經濟發展儲備了人才,而且面向社會開展的各類繼續教育和職業技能培訓使“無技”者“有技”、“有技”者“多能”,在加快技能型社會建設進程中助推共同富裕目標的實現。
(三)個體發展視角:搭建人才成長通道,成為技能型人才培養的主渠道和主陣地
最新統計數據顯示,2023年我國就業人口數量達到7.2億,產業工人隊伍進一步發展壯大,然而盡管全國技能人才的總量占比在不斷提高,但占全國勞動力人口也不到30%,與德國、日本等國家70%~80%的占比差距較大[6]。隨著中國的科技發展和各行各業的技術進步,勞動力市場更加注重求職者的創新能力、技能結構等要素,尤其在數字智能化轉型的浪潮下,對擁有“高技術技能”含量的技能藍領需求激增。雖然社會上有相關培訓機構和組織,不少企業也有自己的員工培訓體系,但供給的技能人才僅占極少部分,且不能形成穩定輸出。作為占據中高等教育半壁江山的中高職院校,是技能型人才培養、培訓的主渠道和主陣地,并且借助產教融合這一辦學模式,可以緊密對接企業需求、勞動力市場需求、產業轉型需求,產出動手能力強、崗位零適應、技術會鉆研的高素質技能人才。
當前,現代職教體系逐步完善,產教融合的辦學模式全面推進,中職—高職—本科貫通培養通道日漸成熟,加上高職擴招、職教高考政策的實施,通過高等職業教育培育出來的技能型人才大幅增長,職業院校的畢業生成為支撐技能型社會建設的中堅力量。同時,面向社會開展的各類技能培訓和繼續教育全面鋪開,各職業院校面向有需要的農民工、退役軍人、失業人員等群體提供有針對性的技能培訓服務,或聯合企業共同開展職前職后培訓,讓不同層次勞動者對技能學習的不同需求基本得以滿足,不僅有利于其個人成長,也有利于社會發展。
二、產教融合助力技能型社會建設的現實問題
當前,我國技能型社會建設還面臨著不少現實挑戰與問題,一方面,產教融合過程中企業參與的深度不夠導致技能開發體系尚不健全[2]59;另一方面,職業教育產教融合對技能提升供給的支撐性有待提高,現有的技能型人才數量和質量也難以滿足各行各業的需求。此外,“社會崇尚技能”的文化氛圍尚未形成,職業教育地位不高、吸引力不足等問題未得到完全解決。這些是制約技能型社會建設的主要因素。
(一)技能開發體系尚不健全,頂層制度設計不夠完善
一般來說,技能開發體系是指為個體或組織提供滿足職業發展或市場需求的一套全面、系統的職業技能培養和發展機制。中國的職業技能開發體系主要包括職業分析和分類、職業技能標準制定、職業技能培訓、職業技能鑒定、職業技能競賽、職業指導與咨詢等6個方面。在技能型社會建設視角下審視,當前技能體系開發主體過于依賴職業學校端這一單一主體,產業端和社會培訓組織等主體性作用發揮不夠、參與不深,不利于產教融合的推進和落實。由此還導致行業企業的培訓體系與學校職業教育脫節,職前培養與職后培訓脫節[2]59,不利于技能人才培養體系的健全。
技能型社會建設不是通過職業教育單方面努力所能達成的,“職業教育體系、教育財政體系以及企業治理體系共同組成了國家技能形成體系。”[1]5當前針對職業教育體系,國家已出臺較完備的頂層設計,但教育財政體系和企業治理體系尚未出臺類似政策,如何協調各方主體共建技能型社會還需要國家制定指向性、規劃性的政策方針。
(二)產教融合對技能提升供給的支撐性不足
雖然職業教育推行校企合作、產教融合的辦學模式已近二十年,但不可否認,校企合作“兩張皮”現象直到今天依然存在,“需要的培養不出來,培養出來的不需要”[7]也依然存在于產業人才供需矛盾之中。這種職業教育技能供給的低質和錯配現象,使得其對產業轉型升級和技能型社會建設的支撐能力受到質疑,也顯現出職業教育產教融合的不足和人才培養過程有待完善。
產教融合的政策和舉措在許多地方還停留在“文件”層面,沒有得到切實落地實施,校企雙方大多處于淺層合作狀態,且企業參與的積極性和深度遠遠不足,這一方面帶來上述技能人才培養錯配問題,另一方面也導致職業院校教師缺乏對企業生產現狀、存在問題、技術更新需求等信息的了解與學習,不僅對學生培養不利,而且阻礙企業實際技術問題的解決和研發創新能力的增強,反過來,導致職業教育對企業技術創新、產業轉型升級需求支撐不足。
此外,便于人人學習技能的終身技能培訓學習體系尚未建立,職業院校主要服務對象仍是在校學生,企業對培訓不夠重視,社會上也缺乏公益性或針對性強的技能培訓機構,這些都需通過落實校企協作、產教融合來共同解決,以便為技能型社會建設提供可持續的人才供給。
(三)人人崇尚技能的社會文化氛圍尚未形成
雖然近幾年國家對職業教育非常重視,將它提升到與普通高等教育同等重要的位置,然而在社會民眾心目中,職業教育還是被認為是低層次的教育,不論中職還是高職,似乎是大多學生無法考入普通高中和本科高校后的無奈選擇。究其深層原因,依然在于社會對文憑的看重,因為無論“考公”“考編”還是求職,有更高的文憑往往意味著有更多的機會,而職業技能等級證書、資格證書等在求職中能發揮的價值和作用有限,往往只被看作文憑的附加品。因此,對適齡學子而言,主動選擇走技能成才之路的并不多。
對已經從事技術技能相關工作的人員來說,其社會地位、薪資待遇、晉升通道等,相較于“學術型”職員大多處于劣勢狀態,職業生涯后續發展也處于不平等的狀態[2]59。可見技能型人才的成長道路相對困難,導致社會認可度低、吸引力弱,適合技術人才成長的社會文化氛圍不夠,距離“人人崇尚技能”社會風氣的形成還有相當大的差距。
三、產教融合助力技能型社會建設的路徑選擇
基于產教融合在技能型社會建設中所發揮的重要作用,針對當前面臨的幾方面問題,建議包括政府機構在內的相關社會組織在以下三方面共同發力,來推進我國技能型社會建設。
(一)加強政府頂層設計,完善技能型社會制度體系
技能型社會作為國家提出的一個重要社會發展目標,是一項需要全體人民參與同時又能惠及全體人民的宏大工程,為此應強化政府的頂層設計,構建起一套完善的制度體系,多元協同推進,確保正常運轉。
首先,要加強頂層設計。從社會學角度來看,技能型社會是一種嶄新的社會形態[8],它代表著整個社會人力資本需求的根本方向,其不限于教育領域的改革,還要求相關社會組織與要素的全面革新[9]。因此,國家需出臺政策措施,協調包括職業院校在內的教育機構、行業企業、用人單位等廣大的社會組織,以及相關政府部門,各方通力協作,共建技能型社會。職業教育作為推進技能型社會建設的重要主體之一,也需要同步加強頂層設計。
其次,需要多元主體協同推進。不論是建設技能型社會還是推進產教融合,都不是“教”與“產”兩方的事,它涉及社會各個層面、各級組織與機構,乃至每個個體,因此需要多元主體協同推進,比如政府的引導和督促、行業的統籌與協調、職業教育的支撐和產出、企業的積極推進、技能人才的成長參與等。面對當前新產業革命局勢,職業技能開發體系也須應時創新,借助產教融合的全面深入推進,及時更新職業技能標準和鑒定標準,行業企業需聯合職業院校一起開展技能評估與需求分析、開發新的培訓課程與活動、制定績效評估與反饋機制,且各個環節之間要相互銜接、相互配合,使得個體或組織可以系統地進行技能培養和實現高質量發展,提高其職業競爭力和適應能力,回應產業轉型升級和市場需求。同時要打破地域和產業界限,促進跨區域聯合、跨行業聯合,推進職業院校、行業企業、科研機構、人才市場、社區學院等跨界整合資源,實現信息互通,合力推進技能型社會建設。
再次,要加強制度建設并保障落地。無論是頂層設計的政策還是多元推進的舉措,都需要有保障機制來確保其最終能落地實施。技能型社會建設牽涉面廣,但核心在于技能型人才梯隊的建設,為此需要“產”與“教”雙方深入融合、共同發力以提供支撐。最新發布的《職業教育產教融合賦能提升行動實施方案(2023—2025年)》中,有較為完善的推進和組合式激勵政策體系,各省市也應盡快結合本地情況出臺細化方案和措施。
(二)加強產教融合對技能提升供給的支撐性
1. 激發企業能動性,提升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的適配性
如前文所述,職業教育技能供給的低質和錯配使得人才供需“兩張皮”現象仍然較為普遍,究其原因,主要在于產教融合未能深入實施,尤其企業參與程度太低,導致技能人才適配性欠佳。當前國家已出臺多項推進產教融合的政策,各地要抓緊落實,可以出臺地方性的具體指導意見和激勵措施,積極鼓勵企業作為主體責任方參與職業院校辦學育人,共商人才培養方案、課程設計開發、教育教學、實習實訓指導、評價考核,以及專業調整設置等,提高職業院校畢業生的就業適配性;同樣,針對非全日制的各類技能培訓和企業員工技能培訓,也需加強校企合作,切實提高培訓的針對性和有效性。
產教雙方都要關注產業技術變革新動向和經濟社會發展新動態,同時加強勞動力市場大數據研究;政府、行業企業和學校共建技能需求預判機制[10],及時作出調整和布局,形成技術技能人才供給和需求耦合實現機制[11],以滿足技能型社會對人才的需求。
2. 關注技能培訓需求,實施“技能提升”行動
“截至2021年底,全國技能勞動者總量超過2億人,占7.5億就業人員的26%;高技能人才超過6000萬人,占技能勞動者的30%。”[12]盡管自《職業技能提升行動方案(2019—2021年)》實施以來,我國的技能勞動者的比例已有明顯提升,但相比于龐大的就業基數,還是處于低位水平,與發達國家差距還很大。據測算,今后15年,我國將有五分之一以上的就業人口有行業流動需求,主要是從農業和低端制造業流向服務業與高端制造業,這就需要大力發展職業教育和職業培訓,并結合產業企業需求、產教深度融合來更大規模地培養培訓技術技能人才。
除了在職業院校就讀的學生,企業員工、失業人員、農村勞動力、退伍軍人、跨行擇業者,以及其他就業重點群體,都有著不同的培訓需求,需要根據人員類型與結構差異、文化知識及技能水平基礎、職前與職后不同需求,以校企合作、產教融合開展分類分層培訓。可開發一些組合式的培訓資源項目包,根據受訓者的不同技能程度、不同就業期望,選擇不同組合的課程進行培訓,以期盡快提升其技能水平和崗位適應能力。尤其要發揮高等職業院校和合作企業的協同作用,加大對重點行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先進制造業、各類智慧產業,以及其他領域急需緊缺技能人才的培養培訓力度,以便為技能型社會建設提供人才支撐。總而言之,技能培訓要與學校教育互為補充,努力構建面向全體人民、覆蓋各階段的終身技能學習培訓體系,早日實現“人人學習技能、人人擁有技能”的目標。
3. 發揮校企合作優勢,實施“技能強企”“技能激勵”行動
長期以來,校企合作、產教融合處于學校“一頭熱”狀態,企業積極性不高,根本原因在于企業未從中享受到對等的收益。但隨著產教融合政策和激勵措施的不斷發布與施行,加上自身產業轉型升級的需求,以及校企合作成功案例的示范引領,企業已然意識到自己既是參與的主體,也是建設成果的受益主體。2023年7月25日,首個國家級的產教融合共同體——國家軌道交通裝備行業產教融合共同體成立,它可以整合該行業內的各類優質資源,通過跨區域、跨行業的重新建構,并主動匹配行業需求與教育供給,從而為軌道交通裝備行業走向國際領先賽道提供有力的技術和人才支撐[13]。可見,產教融合共同體的成立,不僅對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有重大推動作用,對行業企業發展同樣能起到很大的促進作用。
服務產業發展是職業教育的重要職能[14],而職業教育產教融合的特性又使之帶有跨界整合的能力。通過與本科院校、中職學校、技師學院、科研院所,以及行業企業開展深入合作,職業院校可以設計、開發出更符合行業企業需求的課程和人才培養計劃,讓學生加快成長為與企業適配度較高的員工和技術骨干;可以輔助企業建設內部員工培訓進修基地,相關教師“送教到企”,與企業講師一起建立企業內生型的高技能人才培養體系;可以協作開展產品研發、技術革新、工藝改進、流程再造、管理升級等,協助企業降低生產管理成本,實現提質增效、轉型升級。在產教融合大力推進的東風下,職業教育必然會在技能強企方面有更大作為。
(三)優化社會發展環境,營造技能成才的良好社會氛圍
教育部原部長陳寶生在談到職業教育服務技能型社會發展時,提出讓技術技能“長入”經濟、“匯入”生活、“融入”文化、“滲入”人心、“進入”議程[15],這是對“國家重視技能,社會崇尚技能”的另一種解釋,有利于營造良好的技能型社會發展環境。
首先,要強化輿論宣傳引導,打破重學歷輕技能的觀念桎梏,在全社會營造尊重勞動、崇尚技能的文化氛圍,讓大國工匠、技能大師、技術能手等成為社會追捧的“明星”。一方面,借助各類媒體大力宣傳、解讀有關技能型社會建設和技能人才培養認定工作等政策方針,讓相關政策入耳入心;另一方面,要講好“技能人才故事”,挖掘大國工匠、能工巧匠的杰出作為和社會貢獻,講述各行各業技術能手、產業工人在社會經濟發展中的重要作用,展示新青年在各項技能競賽中的專業技術能力,結合當前民眾喜愛的短視頻形式拍攝“技能人才故事”,并在抖音、B站、小紅書等熱門平臺多途徑傳播,讓他們成為全體民眾特別是青少年學習和奮斗的榜樣,營造人人崇尚技能的良好社會氛圍。
其次,著力提高技術技能人才的社會地位和工資待遇。要提高技能人才的社會地位,最重要的一條就是給予平等的就業權利,尤其在“考公”“考編”方面,這樣才能從根本上改變長期以來技能勞動者低人一等的觀念。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教育法》第五十三條規定:“機關、事業單位、國有企業在招錄、招聘技術技能崗位人員時,應當明確技術技能要求,將技術技能水平作為錄用、聘用的重要條件。事業單位公開招聘中有職業技能等級要求的崗位,可以適當降低學歷要求。”[16]法律已完善,還期待各級地方政府和機構能跟進落實。同樣,工資待遇關乎職業吸引力和個人榮譽感,要逐步改革和完善現行分配機制,進一步提高技能人才的薪資待遇,使其成為令人羨慕的職業和工種,激發起人人學習技能的熱情。
最后,營造技能成才的良好機制和社會氛圍。2022年3月,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出臺的《關于健全完善新時代技能人才職業技能等級制度的意見(試行)》,在政策上打通了技能人才的成長晉升的通道,具體落地實施還需要各地各部門推動企事業單位認真貫徹執行。此外,教育部門要在大中小學開展勞動教育的基礎上,從青少年開始就培養學生職業素養與意識,弘揚勞動光榮、技能寶貴的價值觀。在大力推進產教融合的進程中,進一步擴大各類技能競賽的范圍、種類和層次,除了國家級、省市級比賽,也鼓勵行業組織、產教聯合體、產教融合共同體、企業內部等,舉辦各類技術技能競賽,為從業者提供更多的展示、交流和切磋技能的舞臺,提升技能人才的獲得感和社會認同感。
參考文獻:
[1] 王星. 大職業教育主義與中國技能型社會建設理路[J]. 職教通訊,2022(5):5-14.
[2] 石偉平,郝天聰. 職業教育如何助力技能型社會建設:黃炎培職教思想的當代啟示[J]. 現代遠程教育研究,2023(1):59-67.
[3] 十四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在京閉幕 習近平發表重要講話[EB/OL]. (2023-03-13)[2023-05-15]. http://www.npc.gov.cn/npc/c2/kgfb/202303/t20230313_424431.html
[4] 連會斌.職業教育賦能技能型社會建設的生成邏輯與模式選擇:共生理論的視角[J]. 高等職業教育探索,2022(4):18-23.
[5] 王華春. 暢通社會性流動實現共同富裕[J].人民論壇. 2022(7):68-70.
[6] 透視第三季度全國“最缺工”職業排行:缺在哪兒[EB/OL]. (2022-11-04)[2023-05-25]. https://baijiahao.baid
u.com/s?id=1748522921229934930&wfr=spider&for=pc.
[7] “職教十問”之四:如何解決“技能錯配”的結構性矛盾?[EB/OL]. (2022-04-20)[2023-05-21]. http://www.qdnhp.gov.cn/zfbm/jyhkjj/zfxxgk/fdzdgknr/zyjy202204t20220420
_73513076.html.
[8] 韓通,郄海霞. 面向2035:我國技能型社會建設的內涵實質、現實邏輯與機制路徑[J]. 職業技術教育,2022(19):20-26.
[9] 李玉靜. 技能型社會:價值意涵與推進策略[J]. 職業技術教育,2021(16):1.
[10] 王斯迪. 學術視角下職業教育類型發展與技能型社會建設:“2021 年中國教育科學論壇職業教育論壇”綜述[J]. 職業技術教育,2021(33):47-50.
[11] 馬玉霞. 構建技能型社會,職教發展新使命[N]. 中國教育報,2021-12-07(5).
[12] 黨的十八大以來工會工作成就經驗新聞發布會[EB/OL]. (2022-07-29)[2023-05-15]. https://www.acftu.org/xwdt/xwfbh/202207/t20220729_812796.html?sdiOEt
Ca=qqrWQ2ftLHiCVyOu98OFsb2lfv6utTHuV4rz4DhSqu
NbQAj4TZWzXcNOqhRS9Pt.lmTXRUvkFl80sG4FiG21j
v1BShNLZHm1z2ZFMZDFnuPz8kfwiBMYXM.8DD8FjD
GbW8y5TEk.CQQsJ89sZUUjZpyArY.
[13] 教育部關于支持建設國家軌道交通裝備行業產教融合共同體的通知[EB/OL]. (2023-07-07)[2023-05-15]. http://www.moe.gov.cn/srcsite/A07/s7055/202307/t20230
714_1068862.html.
[14] 段曉聰,曾紹瑋. 職業教育助力技能型社會建設的價值內蘊、機制構建與實踐路徑[J]. 教育與職業,2022(11):5-12.
[15] 陳寶生. 辦好新時代職業教育 服務技能型社會建設[N]. 光明日報,2021-05-01(7).
[16] 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教育法[EB/OL]. (2022-04-21)
[2023-05-15]. https://www.gov.cn/xinwen/2022-04/21/content_5686375.htm.
The Value Implication, Realistic Problems, and Path Selection of the Integration of Enterprises with Vocational Schools and Universities in Vocational Education to Assist the Construction of a Skill-Based Society
ZHANG Jing
(Ningbo Polytechnic, Ningbo 315800, China)
Abstract: Vocational education, as a type of education that directly serves the industry, is market-oriented, and promotes employment. By deepening the integration of enterprises with vocational schools and universities, vocational education can better undertake the important task of cultivating technical and skilled talents, expand employment and entrepreneurship, promote economic trans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and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a skill-based societ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ociety, enterprises, and individuals, the integration of enterprises with vocational schools and universities can help enhance the accumulation and development capabilities of enterprises’ technical skills and respond to the needs of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and help to build a skill-based social vocational education service system for everyone. Integration of enterprises with vocational schools and universities is the main channel and battlefield for cultivating skilled talents, and can also help achieve the goal of common prosperity in society. In view of the problems that still exist in the current integration of enterprises with vocational schools and universitie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a skill-based society, at the level of practical paths, it is necessary to strengthen the top-level design, improve the institutional system of the skill-based society, enhance the support of the integration of enterprises with vocational schools and universities for skill improvement supply, and create a good social atmosphere of skill development, so as to empower the construction of a skill-based society.
Keywords: integration of enterprises with vocational schools and universities; skill-based society; value; problem; path
(責任編輯:姜聰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