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毅將軍曾是張學良手下最年輕的團長,也是從東北軍中走出的唯一一位開國中將。作為解放軍隊伍中的一員虎將,他留下了“不怕一萬,就怕萬一(毅)”的美譽。
東北軍中最年輕的團長
萬毅,原名萬允和,1907年8月生于遼寧金縣(今大連市金州區);1925年考入東北軍陸軍軍士教導隊(隊長是張學良),1926年起任副官處少尉副官、沈陽北大營軍械官;1929年,考入東北陸軍講武堂。之后,萬毅先后任東北陸軍第20旅第20團少校團副、張學良衛隊統帶部步兵總隊第3隊1營少校營長。
1935年,萬毅被張學良派往駐甘肅省慶陽縣西峰鎮的騎兵第35師當聯絡參謀。在西峰,萬毅結識了在師部做地下工作的中共黨員劉瀾波,彼此一見如故。在和劉瀾波的交往中,萬毅初步了解了共產黨,看到了國家和民族的希望。
次年,張學良決定重新組建第57軍第109師。29歲的萬毅被任命為該師第627團中校團長,成為東北軍中最年輕的團長。6月,在參加張學良和楊虎城共同開辦的長安軍官訓練團期間,萬毅同劉瀾波有了更多接觸。通過劉瀾波的安排,一批以共產黨員為骨干的進步青年陸續從北平、天津等地,來到萬毅的第627團。第627團抗日愛國的氛圍日益濃厚,團里成立了中共秘密外圍組織“抗日青年團”,萬毅任名譽團長。駐團的國民黨政訓員與“抗日青年團”多有沖突,并秘密搜集青年團愛國活動情況準備上報邀功請賞。這件事鬧得都驚動了蔣介石,要求張學良嚴加處置。
1936年12月12日,震驚中外的“西安事變”爆發。萬毅快速反應,命令駐陜西乾縣的部下嚴控西(安)蘭(州)公路加強警戒,阻止國民黨中央軍胡宗南部隊通過,隨后又率部赴渭南前線阻擊中央軍。進入陣地后,在萬毅的領導下,第627團積極開展政治攻勢,他們向對方喊話,說明“西安事變”真相,并高唱抗日救亡歌曲,緩和敵對情緒,得到國民黨中央軍下層官兵的理解。最終,第627團成功守住了陣地,為穩定局勢發揮了積極作用。
“西安事變”后,與蔣介石同去南京的張學良被扣押,東北軍群龍無首。1937年2月,萬毅被東北軍中的“反共分子”扣押。面對審問,他一番“抗日難道有罪”的回答,讓審問者啞口無言。直到10月,萬毅才被無罪釋放。
抗戰中“不死的吉鴻昌”
1938年1月,萬毅被任命為第112師第334旅第667團團長。春節過后,張文海和谷牧奉中共中央長江局的派遣,來找萬毅。他們的首要任務是考察研究發展萬毅入黨問題。經過深入交談和仔細考察,萬毅秘密加入了中國共產黨,政治生命由此揭開了嶄新一頁。
抗戰初期,國民黨在正面戰場進行了一系列戰役,萬毅率部參加了著名的連云港保衛戰,打出了中國人的威風。萬毅領導哪個部隊,哪個部隊的革命氛圍就濃厚,再加上他的“八路”作風以及對漢奸深惡痛絕的態度,引起國民黨“反共分子”的懷疑。1941年,旅長孫煥彩乘師長常恩多患病之機,密謀將萬毅扣押了起來。之后,萬毅被轉押到國民黨軍魯蘇戰區總部。1942年,萬毅抓住一次機會成功越獄,并很快找到了八路軍。當時,正逢師長常恩多率部起義,萬毅被上級派往協助其工作。在奔赴根據地途中,常恩多不幸病逝,萬毅受命代理師長,部隊改稱新111師。
根據山東分局的安排,1943年,萬毅率新111師進行整訓。1944年10月20日,山東分局和山東軍區宣布,新111師被授予八路軍山東軍區濱海支隊的番號,任命萬毅為濱海軍區副司令員兼濱海支隊支隊長。從此,這支隊伍正式邁進了八路軍的行列。
在11月下旬的一次反“掃蕩”作戰中,萬毅頭部負傷,子彈穿過腮部,舌頭被穿了一個洞,擊碎7顆牙齒。山東軍區司令員兼政治委員羅榮桓獲知,派著名的國際友人、奧地利醫生羅生特連夜穿過封鎖線為萬毅治療。經羅生特的精心醫治,萬毅傷勢迅速好轉。羅生特還幽默地對萬毅說:“今后你會變得更加漂亮,因為你多了個酒窩。”從此,萬毅便有了一個文雅的綽號“酒窩將軍”。
1945年的中共七大上,山東代表團副團長朱瑞提名萬毅為中央委員會候選人,稱他為“不死的吉鴻昌”,得到熱烈支持。在沒有與會的情況下,萬毅當選為中共中央侯補委員。
鏖戰東北黑土地
1945年8月11日,朱德總司令發布八路軍總部“第二號命令”,其中一項內容是:“原東北軍萬毅所部由山東、河北現地向遼寧進發。”接到命令,山東軍區立即組建東北挺進縱隊,萬毅為司令員。很快,萬毅便帶領先遣部隊實現了多年來“打回老家去”的愿望。
10月初,東北挺進縱隊改稱東北人民自衛軍第7縱隊,萬毅任縱隊司令員兼遼吉軍區司令員。縱隊兵分兩路向敵人縱深發展,在4個多月時間里,連續轉戰于南起沈陽,北至吉林、長春,東起通化,西至法庫的廣大地區,歷經大小戰斗27次,取得不俗戰績。
為了爭奪東北,國民黨軍加緊增調部隊,人數達40萬之多。他們采取“南攻北守、先南后北”的作戰方針,于1946年10月向南滿、西滿發起進攻。11月3日,萬毅奉命率部赴西滿和長春以北地區參戰。12月,國民黨軍以10萬之眾再次對南滿臨江地區大舉進犯,東北民主聯軍發動了聲勢浩大的“三下江南、四保臨江”戰役。萬毅所部冒著零下40攝氏度的嚴寒,三下江南,越過冰封的松花江,克服了許多難以想象的困難,進行大小戰斗11次,同兄弟部隊緊密配合,迫使國民黨軍在東北戰場由攻勢轉為守勢,扭轉了東北戰局。
1947年5月,萬毅改任第1縱隊政委。隨后,部隊向松花江以南地區開進,先后參加了東北民主聯軍發起的夏季、秋季以及強大的冬季攻勢,消滅了敵人大量有生力量。
1948年3月,第5縱隊在遼陽地區成立,萬毅任司令員兼黨委書記。遼沈戰役打響后,第5縱隊在遼西彰武地區阻擊國民黨廖耀湘兵團,10天內進行大小戰斗數十次,成功地遲滯了國民黨軍西進,為奪取遼沈戰役的勝利作出了貢獻。
“國防科技現代化的功臣”
1953年,中央軍委決定在總參謀部設立兵器裝備計劃部,萬毅任首任部長。在他的主持下,全軍各級裝備工作機構建立并逐步充實完善,裝備工作規章制度逐步確立健全,裝備管理也逐步走上正規化。1955年,萬毅被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中將軍銜。
1955年后,中共中央把發展國防尖端技術提上議事日程。12月,彭德懷和國防部副部長黃克誠專門指派萬毅與著名科學家錢學森,詳細分析了研制導彈武器的有利條件與需要解決的問題。萬毅很快向中央軍委寫了報告,建議采用兩條腿走路的方法,一方面組織國內科技人員積極開展研究工作,一方面請蘇聯給予援助。
1956年,國務院軍工產品定型委員會成立。國務院航空工業委員會主任聶榮臻和黃克誠分任正、副主任,萬毅任委員并兼下設的軍械、航空、海軍裝備、無線電設備器材4個組的組長,負責產品的定型和審批工作。1958年,中央軍委決定在甘肅酒泉建設導彈試驗基地,由萬毅負責。鑒于基地所需人員較多,而且對人員政治條件和科學文化水平要求較高,萬毅提議所需干部和技術人員統一由軍隊解決。此建議得到黃克誠批準。1959年1月,萬毅來到新疆,對新選核試驗場區進行考察。在萬毅向黃克誠送交的考察報告里,提議在羅布泊西北地區建設核試驗基地,最終獲得中央軍委批準。
萬毅為人民軍隊現代化建設和國防尖端武器研制傾注了大量心血。曾任中央書記處書記、全國政協副主席的宋任窮稱萬毅是“國防科技現代化的功臣”。1982年,萬毅當選中央顧問委員會委員。1985年,他因長期眼疾造成嚴重失明,請求退出中顧委并得到批準。1997年10月,這位戎馬一生的開國中將在北京與世長辭。
(摘自《黨史博采》徐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