叢子鈺

閱讀焦慮,也許是物質豐富的代價。書籍匱乏的時代,人們對閱讀的渴望不是格外強烈嗎?以前,人們互相借書閱讀,甚至有人從書店里偷書。今天有了各式各樣的電子閱讀器,蹲坐在地上讀書的場景卻不多見了。對讀書和文學的提倡,似乎變成了人文情懷對技術時代的一種抵抗。在這個時代,占據人們大量時間的是網絡和短視頻,人們需要的是超快速的閱讀和娛樂。在短視頻中,60秒之內就可以介紹完一本書的內容。羅蘭·巴特曾經批評書籍內封上的內容簡介,而對當代讀者來說,它已經老掉牙了。網絡時代需要的似乎不是讀者,而是觀眾。
吊詭的是,人們越是渴望用速度換一點痛快,就越是難以得到滿足。速度是一種癮,它從未提供人們本來希望在其中得到的快樂。拿讀書來說,讀書所占據的時間和所收獲的充實是等價的。相當于我買來一塊肉,用火和鹽把它加工成一道可口的菜肴,它的營養變成了我身體的一部分。而被加速過的知識像什么呢?像之前流行的所謂“科技狠活”,充滿了工業佐料的味道。每本書的內容都要被強行塞進一分鐘以內,變成一盒一盒的罐頭。營養大打折扣不說,還很容易摻假。
當然,讀書是可以提速的,但要靠自己大量的閱讀來提高,和給自己的大腦“打知識玻尿酸”的方式不同,后者最終會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一些實用知識可以速成,并不意味著所有知識都可以速成,尤其是在人文領域,與其說它們是知識,不如說是素養,素養拒絕性價比。速成的知識核心是交易,它在意的不是知識的分享,而是被抹消了個性的購買者的數量。所以,意圖通過技術的便利來徹底代替閱讀的過程,對讀者來說最后只能是上當受騙。
提高閱讀速度不是壞事,把知識濃縮進短視頻本身也不是壞事。就像快餐的出現解決了城市居民在繁忙工作間隙的就餐問題,快餐式閱讀也讓人們在閑暇的時間里至少還能通過閱讀獲得一點快樂,而短視頻則通過讓閱讀可視的方法令快樂加倍。但問題在于,我們能否區分快餐和正餐。如果在不需要吃快餐的時候依然圖省事,長此以往就會營養不良,而這才是我們需要警惕的。
但另一方面,比起過于快速的閱讀,更可怕的是其背后過于快速的生活節奏。勸導今天的年輕人放棄速讀,重拾細讀,常常顯得“爹味”十足。從實際來看,買書、存書都需要不小的成本,直接成本已經擺在這里,更不用提讀書所需要的時間這一間接成本了。一名中學生,早上6點多起床,晚上6點多吃完飯,大概到9點鐘寫完作業,差不多就要準備睡覺了,此時此刻還有幾個孩子會拿起書來閱讀呢?而對于新一代年輕人來說,需要用知識的時候,有發達的互聯網,有正在發展的人工智能,那他們為什么還要堅持讀書呢?
比起當代生活的“快”,傳統閱讀的“慢”顯得有些格格不入,不過書籍中很多真正有價值的內容,只有堅持“慢”才能獲得。學習知識可以越來越快,但是體會情感要越來越慢。如果囫圇吞棗地讀,我們讀沈從文的《邊城》就只能讀出“這個男人叫儺送,這個女人叫翠翠”,但《邊城》真正的魅力是無法被“編程”的。好書不僅要慢慢讀,而且值得反復讀。所有能夠速讀的作品基本都是速朽的,而所有美妙的書籍都值得并且只能慢慢地讀。從某種程度上說,慢閱讀也是為了與自己相遇,與自己對話,讓每個人都能看清自己,感受到自己。
讀書的目的,除了娛樂,當然就是獲取知識。而迅速獲取知識的方式之一,就是通過人工智能。在ChatGPT(聊天機器人程序)依然熱門的時刻,我們總要為之降降溫。之前扎克伯格試圖用元宇宙來提供人工智能的教育服務,但遭到了各種質疑,其中之一是:如果算法只提供給每個人適合自身學習的知識,那人們怎么才能學到自己本來不想學卻應該學到的知識?教育的目的是塑造全面的人,人工智能提供給人的所有知識,可以讓人類被人工智能所代替。而正是那些不能被代替的部分,讓人可以稱之為人。所以也可以這樣說,閱讀正是為了讓人成為人。
其實人工智能目前最大的缺陷之一,是它能提供答案,但不能解決問題。比如,我們可以向它提問,ChatGPT有哪些缺陷?它給出的答案和人類得出的是一致的。也就是說,除非它已經有了足夠數量的相關數據,否則就無法給出答案。然而我們真正需要的并不是對舊問題的解釋,而是解決新問題的方案。若說做題,誰也比不過計算機,但是計算機并不能提供算法,而目前還沒有一種算法能夠解決所有問題,人們仍在等待新算法的出現,這些顯然要通過閱讀,通過人類的思考才能實現。其次,人工智能沒有道德和情感,我們感覺它從不生氣,而它也從不會高興。我們沒法和人工智能一起讀一本書,也沒法分享彼此的幼稚和困惑。而這些情感,都是我們在閱讀時最快樂的體驗。通過讀書,自己獲得了新知識,這當然是令人愉悅的。通過讀書,把自己讀到的體會分享給朋友,或者用自己的知識幫助別人解決困惑,這樣的獲得感卻是翻倍的。
所以,閱讀并不僅僅是為了獲得快感,也不僅僅是為了獲得知識,閱讀是一種共同的精神生活。我相信,最有趣的書并不是關于宇宙、關于歷史、關于量子、關于戰爭的,而是用它所講述的內容讓我們在閱讀中辨認出彼此。無論是讀一首詩、一則新聞,還是讀一篇科學論文,無論它們是關于人類還是關于人類之外的一切,我們都應該感到一種生生不息的力量。這大概就是今日我們依然需要閱讀的理由。
(源自“文藝報1949”,王傳生薦稿)
責編:馬京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