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春玲 張熙茁
(遼寧師范大學政府管理學院,遼寧 大連 116029)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一個國家和民族歷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標志,對文化傳承有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圖書館作為提供公共文化服務的重要機構,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工作中不可或缺。筆者采用網絡調查法,系統解讀我國圖書館非物質文化遺產實踐進展,以期為圖書館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實踐提供借鑒和思考,并探尋未來圖書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的方向。
2021年是“十四五”規劃的開局之年。自2021年以來,國家針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相繼出臺了多項政策,對其重視程度不斷增強(見圖1)。

圖1 “十四五”時期非物質文化遺產相關政策
《“十四五”文化和旅游發展規劃》中強調堅持文化遺產系統性保護,發揮文化遺產在傳承中華文化、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方面的重要作用[1]。《“十四五”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規劃》[2]和《關于進一步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3]進一步加強非遺系統性保護,健全和提高了非遺保護傳承體系和水平,加大非遺傳播普及力度。《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規劃綱要》[4]和《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研修培訓計劃實施方案(2021—2025)》[5]分別從黃河流域非物質文化遺產和非遺傳承人兩個角度強調了完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體系,加強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與傳承弘揚,并提出非遺代表性項目研修培訓任務及目標。《“十四五”文化發展規劃》進一步指出,要健全非遺調查記錄體系、代表性項目制度等,對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實施動態管理,加強非遺傳承人群培養,提高非遺傳承實踐能力,強化文物和非遺真實完整保護傳承[6]。
以上政策在2021年密集性發布,從堅持保護到加強保護、重視傳播普及、加強地域性保護、培訓傳承人以及發布保護細則等層面對有關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政策不斷細化和優化。由此可見,國家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視程度正不斷提高。
筆者以“非物質文化遺產AND圖書館”在中國知網(CNKI)學術期刊全文數據庫中進行主題檢索,檢索日期截至2022年12月8日,共檢索到689條結果。對結果進行人工篩選后,得到421篇有效文獻。通過對相關文獻關鍵詞提取和優化,運用VOSviewer軟件進行分析。如圖2所示,我國針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4個方面。

圖2 非物質文化遺產關鍵詞圖譜
(1)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
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方面,應結合本地實際,明確圖書館的保護職能,尊重特殊性質,提高研究水平,加強監督管理[7],在加強理論性研究、建立特色館藏等4個方面開展創新性服務[8];圖書館應該與非遺保護中心協作,合理利用口述檔案資源,保護和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9]。許昌市圖書館作為典型案例之一,從非物質文化遺產數據庫的建立、數字化原生態存儲與保護等5個方面開展保護工作,并在推動文化產業、開發文化旅游等4個方面提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應用價值[10]。
(2)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
圖書館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領域的重要參與者,應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數字化開發[11]。數據庫是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但目前我國公共圖書館在其建設和使用過程中仍存在問題和挑戰,應從技術方法、用戶使用習慣[12]、建立建設標準、加大宣傳力度[13]等方面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數據庫建設。此外,還應從構建服務體系、完善服務模式、加強數字化建設、組建人才隊伍[14]、建設數字博物館、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利用VR技術完善娛樂化策略、加強政府引導[15]等方面進行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與傳承。
(3)民族地區圖書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
在保護民族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方面,政府應充分發揮主導作用[16]。民族地區圖書館應充分發揮地域優勢,注重民族文化知識的普及和宣傳,對非物質文化資源進行收集和整理,加強地方文獻資源建設,建立地方特色館藏[17]。西部民族地區圖書館應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普查、采集、立檔、保存、傳播及宣傳[18],民族地區高校圖書館也應充分發揮自身優勢,積極參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保護工作[19]。
(4)高校圖書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
高校圖書館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分工協作屬于添磚加瓦或錦上添花式的保護和實踐[20]。可以通過開辦專題系列講座、增設選修課程、建立研究中心等方式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21]。還可以在特色館藏、數字化建設、科學研究[22]、人才選拔、宣傳策劃、團隊建設、學科結合、拓展應用[23]等方面實現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針對當前高校圖書館在參與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存在的問題,保證地方文獻的完整性、豐富館員知識、培養非遺保護的能力和熱情、提升宣傳工作的質量、促進學科互融和知識再生產十分必要[24]。另外,地方高校圖書館應該發揮在宣傳教育、引領示范、人力和資源、實踐經驗等方面的作用及優勢,以主要組織者的身份參與價值導向機制、協同運行機制、協同保障體系和協同績效評估體系的建設[25]。
綜上所述,目前我國學界針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相關研究主要集中在保護措施和保護主體兩方面,側重保護以及傳承的理論研究。但對于圖書館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實踐的現狀未見充分報道,因此有必要進行全面調研,探討我國圖書館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工作取得的成果和不足,為未來工作的推進提供解決思路,從而更好地保護和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
筆者通過對31所省級圖書館官方網站、微信公眾號中有關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情況進行系統調研,從而探究我國圖書館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實踐進展情況,數據截至2022年9月30日。
4.1.1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的方式
我國省級圖書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的方式主要包括非遺特色館藏資源、主題活動、科普、培訓、紀錄片和文創產品6個維度,如表1所示。

表1 省級圖書館參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的方式
由表1可知,31所省級圖書館都不同程度地開展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工作。最常見的方式有主題活動(以展覽、動手實踐為主)、科普(以講座為主)和特色館藏資源建設,其中主題活動和科普這兩種方式在圖書館界的覆蓋率達到了100%,部分圖書館還通過培訓、文創產品、紀錄片等方式推廣非物質文化遺產。
4.1.2 非物質文化遺產特色館藏資源建設
在筆者所調研的31所省級圖書館中,有16所圖書館進行了非物質文化遺產館藏資源建設,覆蓋率達到51.61%,其中9所圖書館建立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特色專題數據庫。根據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網所列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非物質文化遺產包括民間文學,傳統音樂,傳統舞蹈,傳統戲劇,曲藝,傳統體育,游藝與雜技,傳統美術,傳統技藝,傳統醫藥和民俗十大門類[26],根據以上十大門類,篩選出我國省級圖書館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建設內容(見表2)。此外,云南省圖書館還將非物質文化遺產建設的范圍擴展至全國,建設的“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專題不斷擴充了國內其他地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表2 省級圖書館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建設內容
調研發現,有的圖書館充分將非物質文化遺產與其他技術、領域相結合,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樹立了良好的典范。
(1)引入新興科學技術。浙江圖書館將非物質文化遺產和VR技術相結合,將非物質文化遺產生動真實地展現在參與者眼前,讓每位參觀者能身臨其境地進入南潯嘉業堂藏書樓中,體驗古老的雕版印刷過程[43],給參與者帶來沉浸式的體驗。
(2)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研學旅行。南京圖書館將非物質文化遺產與研學旅行相結合,開展“漫步中山陵、探訪雨花茶”的研學旅行活動。研學導師陳盛峰是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雨花茶制作技藝傳承人,由其帶領參與者游覽并講解紫金山、明孝陵、下馬坊等景點[44]。到達研學基地后,參與者除了了解雨花茶的生長環境、制作技藝外,還會參與采茶、炒茶、品茶等過程。此舉不僅促進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宣傳和推廣,還有利于研學旅行的高質量發展。
(3)開發非物質文化遺產文創產品。山東省圖書館以非遺民間傳說“八仙傳說”為文本,結合八仙文化中暗八仙的形象,傳承煙臺泥塑彩塑、煙臺剪紙、煙臺絨繡等非遺傳統技藝,以“虎”形象中最為常見的布制老虎為基礎形象,開發了八仙福虎品牌等非物質文化遺產文創產品[45](見圖3),讓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新時代煥發出新的活力。

圖3 八仙福虎品牌及產品包裝設計
上述圖書館基本采用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創新模式,將非物質文化遺產與VR技術、研學旅行以及文創產品相結合,不僅增加了非物質文化遺產活動的趣味性和傳播范圍,也為今后非物質文化遺產工作的發展方向提供了借鑒。
雖然我國圖書館保護和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處在初級階段,在數字敘事能力、推廣與傳播手段、資源建設等方面還存在著一定的問題。
雖然大部分圖書館都開展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但是作為主要活動形式的展覽、講座都以傳統的參觀、講授形式為主,活動趣味性不強。館藏資源中音頻、視頻的占比也較低。總體來說仍然以傳統的敘事方式為主,數字敘事能力有待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由于其“非物質”的特點,傳統的敘事方式無法充分展示出其特點和魅力。長此以往會降低公眾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興趣,不利于工作的開展。
我國省級圖書館開展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活動推廣與傳播普遍依賴于微信公眾號和官方網站兩大平臺,推廣傳播手段傳統單一。線上多平臺宣傳重視程度不高,缺乏微博、B站、小紅書等新興宣傳平臺的應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推廣和傳播手段亟需創新。因此活動對年輕用戶缺乏吸引力,難以吸引新的用戶群體,不利于非物質文化遺產活動的宣傳和推廣。
雖然大部分圖書館進行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特色館藏資源建設,但是尚停留在資源整合階段,僅有9所圖書館建設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特色專題數據庫,覆蓋率僅為29.03%。各圖書館整合的數字資源彼此孤立,較為零散,對于本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覆蓋也不充分,尚未形成系統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專題數據庫。
圖書館應該結合自身優勢,充分發揮自身的職能和特色,推進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工作。把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作為圖書館日常基礎性工作之一,并從資金、人員以及技術等方面給予充分的保障。
圖書館是最古老的知識服務機構,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圍繞信息的收集、整理、開發、利用等建立了一套系統合理的信息資源管理體系。同時,隨著向智慧圖書館的轉型,圖書館對于大數據、云計算等技術的重視和應用程度也不斷提高,信息資源不斷向系統化、智能化集成。數字人文是借助計算機技術與人文學科進行交叉而產生的新興學科[46]。因此圖書館可以結合自身完整的信息資源管理體系,充分運用數字人文等技術優勢,將數字化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進行數據的預處理,促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迅速傳播。
圖書館作為重要的資料保存和儲藏機構,具有豐富的文獻資源。圖書館應當充分挖掘當地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運用數字人文技術進一步對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進行分級整合,提高系統性和完整性。如,深圳圖書館開辟的深圳記憶數字人文平臺,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了系統性保護,為數字人文技術在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上的應用提供了良好的案例[47]。
記錄文明發展和社會風俗及其歷史演變是圖書館的重要社會職責,因此對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進行數字化的保存和記錄是圖書館不可推卸的職責。圖書館在管理非物質文化遺產相關信息資源以及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數字化記錄的過程中可以充分利用科技手段,采用數字敘事的方式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
數字敘事是利用以計算機技術為基礎的數字媒介展開的一種新型敘事方式[48]。和傳統模式相比,數字敘事可以激發視聽感受,打破文字與印刷傳播時代單向輸出的表達方式,更強調主觀能動性與互動性[49]。因此,圖書館可以增加AR、VR、地圖等敘事元素,開發非物質文化遺產互動游戲,以時間線、地圖等方式來實現非物質文化遺產信息的可視化,引導用戶深入地融入敘事之中,有效提高大眾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關注度和保護意識。
圖書館是大眾接觸頻率最高的公共文化服務機構之一。同時,圖書館業務廣泛且活動開展豐富,具有廣泛的群眾基礎。因此圖書館應該將非物質文化遺產工作與圖書館閱讀推廣、數字素養教育、志愿者服務等各項業務深度融合,打造“非物質文化遺產+圖書館日常業務”的服務模式,使非物質文化遺產工作實現常態化。
此外,圖書館將非物質文化遺產貫穿于日常工作,不僅有助于形成保護和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良好氛圍,而且也有助于引導公眾更加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為未來工作也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一個地區的名片。圖書館應充分發揮自身優勢,挖掘地方非物質文化遺產特色,培育涵蓋文創實物產品、特色活動等多形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品牌。圖書館還應將品牌特色融入非物質文化遺產文創產品以及特色活動中,塑造品牌故事,拉近與用戶的距離,增強用戶黏性。同時,圖書館應發揮自身的公眾影響力,運用微博、抖音、B站等新興多媒體平臺,開發新奇有趣的推廣方式,聯合推廣非物質文化遺產,從而增強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生機和活力。
圖書館不僅具有非物質文化遺產相關的大量文獻,而且是公眾獲取非物質文化遺產知識來源的權威渠道之一,具有良好的公眾影響力。因此,圖書館應該充分發揮文化教育職能,開展培訓活動,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打下良好的基礎。傳承人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之本,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主要就是保護傳承人[50]。因此,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培訓,培養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新生力量和后備軍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工作的重點之一。如,山西省圖書館開展了非物質文化遺產古琴藝術工藝普及計劃培訓班,招收六十余名古琴學員,專注于正確的琴學理念、專業的琴學次第、扎實的基本功法[51],為我國圖書館非物質文化遺產培訓提供了良好的案例。目前,我國已有7所省級圖書館開展了非物質文化遺產培訓。“十四五”時期,我國圖書館界應當為培育非遺傳承人提供更多服務保障和制度保障,為“非遺在圖書館”提供更多發展空間。
目前,我國省級圖書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的活動方式主要是由圖書館來進行資源建設以及活動規劃,用戶只是活動的被動參與者而非積極組織者,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工作缺乏社會力量的參與。圖書館可以充分發揮龐大的用戶群體優勢,群策群力,促進社會參與。
歐洲數字圖書館(Europeana)在通過互聯網保存和傳播歐洲的人文歷史、進行數字化轉型的過程中,一直推動公眾參與,建立創新的伙伴關系[52],如Europeana在網站的新故事版塊中邀請用戶分享關于歐洲體育的故事以及運動經驗、照片等[53]。國內圖書館網站也可以借鑒這種方式,設置相應版塊,并開設點評、轉發等功能,方便用戶自主設計、發布并轉發非遺相關內容。圖書館還可以運用互聯網技術形成非物質文化遺產虛擬網絡社群,開展一系列的線上、線下活動,有效促進社會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參與、互動甚至融合。
圖書館作為公共文化機構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工作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新時代,公眾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需求會越來越大,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也會越來越受到重視。省級圖書館應當充分發揮自身優勢,為非物質文化遺產開辟一條可持續發展之路,努力使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新的時代煥發出新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