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 巖
[遼寧省圖書館(遼寧省古籍保護中心),遼寧 沈陽 110167]
近年來,圖書館總分館建設在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促進城鄉基本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發展中承擔著重要角色。2021年6月,文化和旅游部印發的《“十四五”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規劃》提出,“十四五”期間將推進城鄉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一體建設,并推動公共文化服務社會化發展[1]。2022年1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十四五”城鄉社區服務體系建設規劃》,在深化公共文化領域改革、優化城鄉文化資源配置、統籌加強公共文化設施軟硬件建設、創新實施文化惠民工程、擴大公共文化服務供給等方面提出了實施步驟和具體要求[2]。因地制宜、向源而生的圖書館分館助力公共文化服務向基層社區、偏遠和欠發達地區延伸,在推進公共文化服務區域均衡發展的同時,彰顯文脈源址的地方特色。
總分館制是圖書館組織體制和運行機制的變革,將分散設置、單獨運行的個體設施通過資源的整合優化、服務的開放共享,形成互聯互通的“圖書館群”,實現優質資源下沉、城鄉均衡發展、服務效能提升[3]。國內圖書館總分館制在經歷了垂直管理、通借通還、專業化改造等階段的實踐后[4],逐漸把工作與研究重心集中于總分館在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中的作用機制,如提升服務品質、創新服務模式等方面,研究視角多見于文化扶貧、數字共享、智慧服務、融媒體等。作為推進公共文化服務城鄉一體化發展的重要途徑,各地分館建設在相關政策指導下謀篇布局,各類特色主題分館應運而生,如杭州市陸續新建、改建、擴建了生活、音樂、佛學、科技、運動等主題分館[5];江西省圖書館打造以“閱讀紅色經典 傳承紅色基因”為主題的紅色圖書館[6];上海市建有楊浦上海近代文獻館、上海視覺藝術主題館、浦東圖書館源深體育分館等[7];廣州圖書館打造以地方名人專藏為特色館藏的主題圖書館等[8]。
加快推進城鄉公共閱讀服務一體化,促進總分館服務創新發展,需要業內人士立足總分館建設實際,在對服務模式、推廣成效、發展瓶頸等進行階段性歸納總結的基礎上,針對公共文化城鄉一體化建設和創新式發展進行理論與實踐的雙重探索。理論內核上,對總分館的運行制度創新、服務機能創新、城鄉公共閱讀服務融合發展等方面進行深究細琢。實踐外推上,結合具體工作實踐,在完善總分館建設制度、健全管理機制、增加服務新舉措、加快數字化進程等方面加大力度,探索總分館制高效一體化、高質量發展的長效機制。
近年來,遼寧省圖書館本著“開放、融合、專業、覆蓋”的原則,在以省館為中心館、市縣館為聯盟館、街道(鎮)、社區(村)為流通站的服務網絡基礎上,投入大量優質館藏,成立專業團隊,按計劃、分步驟,通過直建、共建、委托、代理等方式建成了一批覆蓋城鄉、行業兼容、全齡共享的特色分館(見表1),與原有的城鄉公共閱讀服務網絡共同組成了全省公共圖書館閱讀服務館群,將公共閱讀服務從市、區兩級推進到鎮、街道、行政村等基層,依托分館定期舉辦的特色文化活動,加強了地區間協作互動,實現了總分館資源共享共建、文獻通借通還以及文化活動區域間協同聯動。

表1 遼寧省圖書館特色分館一覽
面對資源配置不均、服務形式單一、管理主體權責不明、建設重復低效等總分館建設中的問題,遼寧省圖書館發揮引領驅動作用,立足全省實際,遵循統籌規劃、布局科學、分級管理、責任明晰的原則,探索適應自身發展需求、彰顯本土優勢的特色分館發展道路,一些經驗做法值得總結和探討。
總分館制建設整體上是圖書館從“個體化”走向“體系化”、發生集群效應的過程,而分館建設又需要凸顯其“特色”,因此,特色分館構建既要遵從科學統籌原則,綜合考慮規劃布局、服務對象、地理位置等因素,也要兼顧管理運營實際,如圖書館條件、資源基礎、管理能力等,科學確定分館的特色和規模,避免項目草率上馬。分館建設本質上是由圖書館和文化機構、社會力量等共同組織和運行,合力參與實施公共文化服務,涉及管理組織方式變革和圖書館功能擴充,因此構建規模、特色設定、組織架構、運營管理需要自上而下層層落實,一以貫之。遼寧省圖書館在總分館實踐中,注重頂層設計,科學統籌規劃,本著布局科學、目標明確、責任明晰的原則制定分館建設規劃方案、實施步驟和管理辦法。2016年12月,牽頭成立遼寧省公共高校圖書館聯盟,聯盟成員館包括省市兩級公共圖書館、高校圖書館共計30家,為聯盟分館在全省范圍內有效構建提供文化載體和協作力量。2021年,啟動新階段總分館建設項目,探索創新基層圖書館運營模式,計劃建設一批管理先進、特色鮮明、與社區融合共生的主題性閱讀場所,重點打造“一館一特色”。在構建特色分館、優化基層服務,保持上下聯通、深度融合的過程中,省館積極發揮規劃指導和溝通協調作用,堅持從全局出發,統籌多方資源,協調各方力量,通過統一標識、融合業務、制定標準、明確規范、厘清細則等方式,避免規劃盲目無序、建設重復低效等問題的出現。從地域選址到合作單位遴選,從意向性接觸到實地走訪調研,從合作方資質審核、簽訂協議到定期回訪、聽取反饋,均按照相關工作規范和標準進行,為分館的科學構建和健康發展提供保障。
分館建設在合作對象選擇上秉承現代公共圖書館“開放、共享、合作”的發展理念,打破資源、專業、制度的局限,通過直建、共建、委托、代理等方式,與政府機關、企事業單位、部隊、社會團體等達成合作協議。在項目合作方面,吸納更多社會力量參與資源管理與更新,多角度開展閱讀推廣活動,提升服務效能,釋放發展動能,開展多元化、特定性的“圖書館+”項目。如銀行自助分館的“圖書館+銀行”模式,合作雙方本著優勢互補的原則,攜手打造一個集文化與金融于一體的多元服務平臺,產生了激發儲戶閱讀興趣和便捷借閱服務的雙向帶動效應。在資源服務方面,立足總館流通服務體系進行紙電資源共享、數字資源遠程訪問及閱讀推廣活動共享,與合作方互通互聯、融合發展。如聯盟分館的“聯盟+”模式,擴大省館服務輻射范圍,增強省館與各地方館之間的互聯互動,分館提的資源需求由總館買單,“對癥下藥”促進了總分館資源建設優勢互補和融合發展。截至2022年底,省館累計向營口、葫蘆島、寬甸、鲅魚圈、北鎮等聯盟分館調撥各類圖書期刊超過三十萬冊,定向流通與數字共享提升了館藏資源的使用效率。在構建管理方面,實施總館負責制、分級管理制,如聯盟分館以“成熟一個,發展一個”為實施原則,目標是建設兩個“分級”、三個“一致”,即“分級建設、分級管理、標識一致、平臺一致、標準一致”的覆蓋市區、街道(鎮)、社區(村)的服務一體化聯合體系,將便利親民的文化供應作為重點工作。在明確總分館權責的基礎上,最大限度地放權給合作方,在充分調動合作主體積極性的同時,賦予特色新館持續發展動力。如自帶文化熱點的“奉天記憶”城市分館委托沈陽奉天記憶文化產業園代理,將建筑美學融入地域文化,先進的理念嵌入智能技術,深受讀者青睞,已成為城市高品質閱讀空間的代名詞。
分館資源建設在保障紙質資源供給的基礎上,更注重地方特色資源的挖掘和利用,通過地方資源注入、專業資源匯集、新載體資源采購等渠道和方式,提升資源更新速度,激發資源活力。首先,地方資源注入是將地域文化與閱讀行為相融合,通過地方經典呈現幫助民眾產生文化認同感和歸屬感,提升圖書館乃至整個地域的社會影響力和文化感召力。如,“奉天記憶”城市分館選址在沈陽工業核心區,場館設計融入老工業基地元素,館藏側重意蘊豐厚的文史類書籍,打造市民記憶和歷史傳承的文化載體。其次,在執行分館標準化、規范化的同時,充分考慮各行業特定讀者的閱讀需求,推行匯聚專業資源的分館構建新舉措,在專業分館建設道路上積極謀求發展,先后建成政協、法律、教育等分館。最后,新興載體資源的采購與投入為分館資源建設注入新活力。位于沈陽市桃仙機場的數字分館向機場工作人員及國內外旅客免費提供數十種數據庫資源的查閱權限;位于丹東市的邊防分館配置了850個數字閱讀賬號,警民可隨時享受數字資源遠程服務。
特色分館豐富了公共閱讀服務的方式和手段,閱讀推廣活動深化了公眾的閱讀興趣和意愿,基于二者培育出的閱讀品牌無疑是擴寬分館服務覆蓋面的有效方式。在培育閱讀品牌,深化閱讀體驗方面,遼寧省圖書館堅持“走出去”,依托閱讀品牌和主題活動將服務下沉到基層社區,將服務觸角延伸到偏遠鄉村。如,以省內聯盟館、特色分館、圖書流通站為錨點而打造的文化惠民優秀閱讀品牌“百萬圖書萬里行”,每年開展深入基層、輻射全省的“七進”(進機關、進社區、進企業、進鄉村、進軍營、進校園、進家庭)文化活動,滿足讀者多層次文化需求的同時,使閱讀推廣活動更加靈活生動,讓大眾閱讀生活更具溫度和深度,為社會邊緣人群、弱勢群體、特殊群體特別設立“點對點”服務,彰顯“普遍均等,優質均衡”的公共文化服務理念。“百萬圖書萬里行”先后獲得“遼寧省十大實事”“遼寧省公共圖書館優秀服務成果一等獎”等榮譽。截至2022年底,服務里程已近二十萬公里,直接受眾達30萬人,為打通文化服務“最后一公里”發揮積極作用。再如,新時代文明實踐所分館助力鄉村文化設施建設,推動文化扶貧工作深入開展,截至2022年底,省內鄉村分館、流通站的數量達到31個,累計為鄉村閱讀服務提供圖書六萬余冊,農業科技捐贈資料九萬余冊,閱讀推廣服務正逐漸向偏遠、欠發達地區傾斜,呈現縱深化發展局面。
遼寧省圖書館投入大量優質館藏,配備專業團隊按計劃、分步驟地進行分館構建工作,特色分館相繼成立并在各自地域或行業形成了一定的品牌效應。但縱觀總分館總體發展狀況,無論是建設規模、分館數量,還是輻射范圍和服務效能,與構建具有高效對接、高品質服務的全域覆蓋、行業兼容、全齡共享的特色分館集群目標仍有差距。
第一,資源服務不對等和低效。分館資源建設單一的“點對點”供需模式越來越無法及時滿足資源合理配置與服務高效對接的需要,服務征詢機制和分館資源動態報告機制尚未引入,出現了由于資源調撥和配備調整不及時導致的供需失衡和服務不對等情況。此外,資源和服務向基層社區、偏遠地區及欠發達地區延伸仍然不夠。隨著城鄉同網同速時代的到來,新興載體資源增效空間很大,或許可以成為城鄉資源不均的破局者。
第二,鄉村專職人員匱乏。人員數量不足一直是困擾基層公共文化服務開展的主要因素,也是阻礙推進總分館制向鄉村兩級縱深發展的突出問題。作為開展閱讀服務活動和激發民眾閱讀意愿的主要力量,一些館員存在工作熱情不高,主觀能動性不強,創造性意識不足等問題。亟需利用多種渠道、采取多種方式切實解決鄉村閱讀推廣在管理、實施和保障等方面的服務缺位問題。
第三,城鄉發展不均衡。目前城市閱讀服務呈現網絡化分布,各級公共圖書館、特色主題分館、社區書屋、圖書流通站點、自助借還設備等組成了較為便利的服務網絡。而相對偏遠貧困地區主要依靠政策扶持下的農家書屋,但其基礎設施老舊、載體匱乏,阻礙了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均衡發展。分館建設一方面要滿足城市內分館的精細化、特色化發展要求,另一方面要加快鄉村分館建設步伐,擴大服務輻射范圍。近些年在政策支持和引導下,財政和資源開始向農村傾斜,補償機制很大程度上彌補了城鄉基礎設施和資源配備間的差距,然而與城市形成協調聯動、互利共生的發展模式相比,實現城鄉一體化高質量協同發展仍有差距。
第四,服務質量評價尚屬空白。目前針對總分館服務效果的評價仍然停留在場館規模、館藏數量、服務人次、讀者反饋等低維層面,鮮有針對總分館服務質量評價體系搭建的實證研究。沒有針對總分館服務效果的客觀審視和科學評價,便無法從根本上判斷總分館構建的合理性和后續發展的可行性,也無法對服務效能進行多維度分析。制定科學合理的評價指標,對總分館管理模式和服務效能進行自評或第三方測評,有助于及時發現問題,對促進總分館管理工作的高效運行和健康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持續推動公共圖書館資源和服務向基層社區、偏遠地區及欠發達地區延伸。有針對性地進行分館布局,提高資源適配度,增加信息服務覆蓋面,實現城鄉信息獲取均等性和公平性。切實解決農村閱讀推廣在管理、功能、保障等方面的服務缺位問題,可通過管理運行責任制、提高組織化程度、內生式發展模式、突出農民主體性等機制縮短城鄉閱讀圈的差距,打破農村閱讀空間利用率低、專業度弱、體驗感差的窘境,最大限度發揮鄉鎮圖書館、農家書屋等基礎服務設施的文化價值與文化功能。
將加快推進文獻數字化建設納入閱讀推廣高質量發展策略中。逐步擴大圖書館數據開放程度和共享范圍,降低數字資源的閱讀門檻,注重對網絡覆蓋率低、數字閱讀終端短缺地區的政策傾斜和重點幫扶,切實擴大區域閱讀資源儲備和服務輻射面。數字化提質增效,應多渠道挖掘資源融合和共享交換的提升辦法,完成資源數字化從單項突破到整體覆蓋的過渡,激發知識生產、擴散及應用動能,進而提升全民的數字技能與文化素養,增強國家創新體系的發展效能。
深入開展社會化合作,吸引更多社會力量深度參與、共同探索“圖書館+”“閱讀+”等融合發展新模式。以共享協作為合作基點,形成資源平臺構建上的互通互融,服務管理機制上的內外聯合,品牌運營上的多重互動與協助。通過優選合作對象、豐富合作內容、精細項目分工,在流通、維護、推廣等多維度提升圖書館社會化合作的深入性和精細程度,共同開展多元閱讀服務,進而形成從項目合作到跨界共贏,從資源互補到資源融合,從單項合作到深度捆綁的跨系統多領域創新合作。合作應從紓解創新人才短缺困局、提高服務專業能力等方面出發,與更多優秀合作方深入開展互利共生式合作,促進圖書館服務載體的拓展和升級,為全民閱讀服務城鄉一體化發展增添新型供給。
新時期、新技術驅動下,探索分館構建中閱讀推廣項目品牌化培育與深耕的多種模式。如,文化景點模式,通過最美圖書館、最美閱讀空間、網紅打卡地標等項目的重點打造和大力宣傳,大幅提升館舍的社會關注度和知名度;互動體驗模式,主打沉浸式、創新性的增強型體驗互動類文化活動,強體驗、重感受的專題性活動提升讀者的參與感、滿足感和文化獲得感;地方文化模式,重點挖掘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元素并將其融合到閱讀品牌的打造與運營中,繼承發揚傳統文化的同時不忘文化創新,為城鄉一體化建設互動式發展開辟新渠道。此外,依靠系列化、持續性和創意性活動,以及高質量品讀、多角度精讀的閱讀導向來實現品牌化蓄力和深耕,逐步形成與城鄉一體化發展相適應的品牌效應。
堅持創新驅動發展,以開放的姿態擁抱外部挑戰,保障新時期公共圖書館良性構建和持久發展。一是人才創新,注重人才培養和引進,提升內部驅動力,尤其是在新媒體普及和新技術快速迭代的時下,需要館員具備終身學習的意識和知識更新的能力;二是運營創新,本著“開放、共享、共贏”的原則,主動融入社會創新環境中,聚集和接納社會各方創新力量,推動閱讀與各行業碰撞融合,提升圖書館的文化價值創造能力,打造專屬的文化特質和閱讀氛圍;三是宣傳創新,建立融媒體創新思維模式,在鞏固傳統媒體宣傳出口的同時抓住新媒體時代機遇,搭建圖書館融媒體宣傳高效渠道,合理利用傳播速度快、互動性強、滲透率高的媒介和平臺,變被動傳播為主動傳播、互動傳播、聯動傳播,提高讀者積極性和讀者黏性,引導大眾閱讀良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