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丹青
(南京藝術學院)
廖芳炎出生于1961年,是一位新加坡藝術家。1987年畢業于拉薩爾藝術學院(LASALLE College of the Arts),1991年在美國獲得美術碩士學位,2005年在澳大利亞墨爾本麻省理工學院(R MIT, Melbourne, Australia)獲得美術博士學位。他曾任教于拉薩爾藝術學院,1992年至1996年擔任雕塑系主任,2003年至2007年擔任美術碩士課程高級講師。2008年至2013年,他在阿聯酋沙迦大學美術學院擔任副教授。目前,廖芳炎在藝術學院(SOTA)任教。廖芳炎活躍于藝術家村(TAV),這是一個自80年代中期以來一直在新加坡引領概念和實驗藝術創作的藝術家團體。十年后,他參與創立了“變形蟲”(Plastique Kinetic Worms,即PKW)團隊,并在新加坡和東南亞的展覽和項目中擔任藝術總監。
廖芳炎為自己作品的命名十分具有新意,如《watchdog+P看門狗》《X mas》(圖1)《Dangerous dogs》等,以此傳達作品主題。其中,作品《X mas》使人眼前一亮,給予人強烈觸動,他的作品之所以會吸引人并產生共鳴,正是來源于藝術家本身的“無秩序性”和“叛逆性”。以上擁有著個性名字的三幅作品全部是廖芳炎于2007-2013年間在阿聯酋所作的作品。畫中形象的塑造深刻揭露了也門與敘利亞戰爭中所發生的暴行。反戰主題一直都是國際社會及世界各國藝術家討論和創作的熱點問題。從畢加索的《格爾尼卡》到廖芳炎的作品,這些藝術家的作品雖在形式、風格上不同,但其作品內涵是一致的—關注戰爭中的普通人。在接受《海峽時報》記者T.K.Sabapathy的采訪時,廖芳炎說道:“藝術的語境是非常廣泛的,我們并沒有去探索方方面面,拓展界限,因為在表達自己的時候,沒有必要局限于或狹隘地遵循任何一條特定的道路。繪畫或雕塑也不需要遵循學術規范。我們必須去探索其他的道路或方向。是的,我們想創作具有挑釁性的作品?!币陨系倪@一段話,也是對廖芳炎藝術態度的肺腑之言。

圖1 《X MAS》 Vincent Leow
X mas表示圣誕節,同時也是廖芳炎作品的名稱。這就不難看出,為何圖中男子的形象上會重疊出現一棵圣誕樹。如若沒有戰爭,也許畫面中的男子會與家人一起,歡度圣誕??梢驗閼馉帲ㄒ查T內亂、敘利亞戰爭),導致家庭支離破碎,多少兒童早早就喪失了童年的歡樂,終日躲避槍林彈雨以及沒完沒了的空襲。這一切在畫中通過轟炸機、灰色的天空、男子光著的腳及轟炸所產生的灰燼所揭露。男子的腳下,是他祖國的土地,而他祖國的土地,已被戰爭摧毀得“體無完膚”。
廖芳炎在《X mas》中運用色彩所營造出的視覺效果可聯系到梵高的《星月夜》及蒙德里安紅黃藍三原色的運用,靜謐的藍色與明亮的黃色交織在一起,調和出了一種濃烈的悲傷感。這種悲傷感,是即使畫家使用了明亮的顏色(梵高《星月夜》中的繁星及廖芳炎畫中男子的衣服)也掩蓋不住的。畫家似乎使用“以樂景襯哀情”的方式,揭露戰爭殘酷的本質。
在觀看并對比了廖芳炎作品的早晚期繪畫作品之后,發現其在繪畫創作時的幾個特點。雖然廖芳炎在后期的畫風有往具象風格的轉變。但事實上,即使有所轉變,但其仍然沒有喪失超強的作品辨識度。在這里不再多贅述他因1992年的事件所引發的爭議。單純看他的繪畫作品,這些“反叛性”與“挑釁性”一直伴隨著他的作品創作的過程。
首先,將他于1991年創作的繪畫作品《dumbo》(圖2)及于1993創作的作品《Big Sweep》(圖3)與2012年創作的作品《X mas》(圖1)對比發現,這三幅作品中都存在著實心圓點的運用。這些圓點雖顏色大小不同,但同樣地都是覆蓋疊加在畫面主體形象之上。畫面的主體可以是動物,也可以是人類,雖覆蓋了圓點,但整體畫面卻不顯雜亂,反而有廖芳炎所構建的“無秩序性的秩序”(如在《Big Sweep》上覆蓋的實心圓形就可以理解為魚吐出的氣泡),頗有波普藝術的意味。另一方面,廖芳炎是一位極其注重視覺沖擊性的藝術家。這也是為何有藝術家會將他的實踐來描述為“后現代”視覺策略的范例的原因之一。

圖二 《dumbo》

圖三 《Big Sweep》
從《dumbo》及《Big Sweep》都是十分具有創新性的作品,在觀看時仿佛閱讀推理小說一般需要去解密。這種將與主體相關的意象再疊加到主體上的手法(如《Big Sweep》)也同樣地在他于1994年創作的《Buddha’s hands》(圖四)中出現。

圖四《Buddha’s hands》
Buddha’s hands恰巧對應了佛陀之手??吹竭@幅畫作腦海中閃現出《西游記》中五指山的形象。佛陀之手在每個人心中都有不同的認識,而畫家運用了非常具有趣味的方式將“手”作為意象與佛祖結合在一起,是相當成功的解構。除此之外,廖芳炎的畫作中還常用人類的形象疊加在畫面上(如《Dinner Date》2004),方法與以上所述作品如出一轍,不再過多敘述。
除了大量使用疊加形象外,廖芳炎的作品還呈現出了強烈的視覺效果。這種視覺效果與他喜愛使用明亮鮮艷的顏色有很大的關系。在觀察他偏早期作品時,發現他在那時就已十分喜愛運用紅黃藍三色,這點在《X mas》中也有所呈現。如他在1989年創作的兩幅作品《Yellow Circle》(圖五)及《Poultry Shop》(圖六)中可以看到這三種色彩的大量使用,這三種顏色正是我們熟知的“三原色”。大量使用“三原色”,使畫作產生返璞歸真的效果,且具有孩童的天真感。在看到《Yellow Circle》時,仿佛看到了那片“星月夜”。

圖五《Yellow Circle》

圖六《Poultry Shop》
在《X mas》中反映悲傷情緒時,廖芳炎有意降低色彩飽和度,于是將三種顏色混合在一起產生了一種灰色的陰霾感,它可以是戰后產生灰塵;可以是陰雨連綿的天空;也可是作者的情緒。
作品《Poultry Shop》(肉市場)除三原色使用之外,在構圖上也需要觀者“解密”。整體來看肉類食品的擺放位置,如同一頭瞪大眼睛的牛,整個牛頭暴露在畫面之上;細微處看,兩根懸掛著的火腿與倒吊著的雞構成了“牛頭”。這些元素呼應了家禽肉市場這一個主題。雖然使用了明亮的顏色,但卻仍然有一種說不出的詭譎。
廖芳炎喜愛使用線條傳遞信息。他在1990年創作的作品《Friends》(圖七),既使用了紅黃兩色,使作品整體風格較為輕快活潑,同時又使用了大量的線條描繪出人物形象(尤其是人物頭發)與背景,畫面背景依舊采納了重疊使用的方法,花朵占據了背景中的主要位置。這種線條的使用也可以在《Blue Dog》等作品中看到。暫且不論內容,這些作品就算僅僅只看外在形式就夠吸引人的眼球。看到這,就不難想象他會在1992年為何會做出如此大膽的舉動,究其原因正是因為廖芳炎骨子里所存在的“叛逆”特點,他的作品注重創意且并不流于表面,不屑墨守陳規,喜好挑戰,因此作品才能散發出他高度的人格魅力。

圖七《Friends》
廖芳炎本身雖然是具有爭議的畫家(這些爭議大都是來自其曾經在公眾認知里算是出格的行為),且中國自古有“畫品與人品”的說法。但我們到畫廊、展覽館或者任何一個可以欣賞到藝術家作品的地方,首先考慮的,一定是作品呈現出來的效果,而不是畫家在真實生活中的人品被“釘”在墻上被大眾欣賞。對待藝術作品,在我看來一定不要存在偏激的想法、定性思維或者有色眼鏡,好的藝術值得我們去欣賞并贊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