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煒,古華 (蕪湖職業技術學院,安徽 蕪湖 241000)
2020 年教育部印發的《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中,明確在全國所有高校、所有學科專業全面推進,促使課程思政的理念形成廣泛共識,廣大教師開展課程思政建設的意識和能力全面提升,協同推進課程思政建設的體制基本健全,高校立德樹人成效進一步提高[1]。在《綱要》的指引下,近年來,高校按照教育部的要求,以立德樹人為遵循,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全面加強高校課程思政建設,專業課教師充分挖掘各專業課程蘊含的思政元素,積極參與課程思政教育教學改革。然而,在深入推進課程思政建設取得豐碩成果的同時,高校“文、理、醫、工、藝”各個專業的課程思政改革存在發展不均衡的問題。教師普遍地認為人文社科類專業更容易挖掘課程中蘊含的思政教育元素,而理工科專業課程思政改革面臨著以下問題,在課程理論教學過程中,理工科專業課教師認識課程思政的重要性不夠,仍然沿用“傳授專業知識、培養技能”的傳統教學理念,缺少對學生思想道德和人文素養教育的引導,造成專業教育和思政教育“兩張皮”。在課程實踐教學中,思政教育生搬硬套,“貼標簽”的現象較為常見。因此,在理工科課程教學中,探討如何挖掘和融入思政元素,對課程思政教育教學改革非常重要。
“建筑施工組織”作為建筑工程管理及相關專業的核心課程,它涉及到工程技術、項目管理、法律法規等領域的專業知識。課程講述建筑工程施工組織的一般規律,介紹流水施工原理、網絡計劃技術和施工組織設計文件等內容。其教學目標就是讓學生了解施工員、建造師、監理工程師等職業崗位能力要求,能夠獨立編制專項工程施工方案和單位工程施工組織設計,掌握在建筑工程項目實施過程中,對工程施工質量、進度、成本等目標控制的方法。
鑒于此,本文在“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的背景下,從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三個方面對“建筑施工組織”課程進行思政教育教學改革[2]。通過深入研究課程育人目標,深度挖掘知識體系中蘊含的思政元素,深化改進課程思政下的課程教學方法,將課程思政融入課堂教學建設全過程,從而激勵學生熱愛本專業的學習,培養學生的責任意識、職業道德、工匠精神,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懷和責任擔當[3]。
《綱要》中提到課程思政建設內容要圍繞政治認同、家國情懷、文化素養、憲法法治意識、道德修養等重點,優化課程思政內容供給。為此,將“建筑施工組織”課程傳統教學模式下的課程培養目標重新劃分層次,構建為三個層次,分別是知識層次、能力層次、素養層次,從而實現知識講授、能力培養和價值塑造于一體。讓學生通過學習,不僅掌握建筑施工組織與管理的基本知識,具備編制單位工程施工組織設計的能力,而且提升思想道德素質和法治素養,成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綱要》中提到專業教育課程應科學合理拓展專業課程的廣度、深度和溫度,從課程所涉專業、行業、國家、國際、文化、歷史等角度,增加課程的知識性、人文性。根據上述要求,結合“建筑施工組織”課程的教育教學特點,教師在傳授專業知識的同時,圍繞國家發展戰略、行業發展趨勢、區域經濟發展、企業生存發展、個人能力素質五個方面充分與專業課程融合,深入挖掘課程思政元素,注重對學生進行人文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建筑施工組織”課程思政元素結構圖如圖1所示。

圖1 “建筑施工組織”課程思政元素結構圖
通過講故事、“正面教材”引導、“反面教材”警示、熱點問題討論等方式,將挖掘的課程思政元素與專業知識進行有效融合,充分體現專業課程的育人價值。“建筑施工組織”課程思政元素融入方式如表2所示。

表1 “建筑施工組織”課程思政教學目標

表2 “建筑施工組織”課程思政元素融入方式
課程思政的教學不能生搬硬套地融入思政元素,如果不能用正確的教學方法引導,反而會讓學生出現抵觸心理。“課程思政”應該是能動地認知、認同和內化,更應該是一種在專業知識層面上的提升,是科學向哲學的升華,也是教師人格魅力層面潤物細無聲的滲透[4]。專業課教師應將課程思政融入課堂教學全過程,在課堂前、課堂中、課堂后增加與學生的交流互動,在互動的過程中培養大學生核心素養。
①課堂前
上課前,教師應收集與單元教學內容相關的課程思政素材,發放給學生并引導他們關注和思考,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提升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例如,以2022 年4 月29 日湖南省長沙市自建房倒塌事件為例,引導學生對此安全事故進行分析。通過進一步分析,培養學生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樹立安全發展理念。
②課堂中
課堂中,教師設置一個虛擬的建筑工程項目,將學生以建筑工程五方責任主體進行劃分,讓他們扮演不同的角色。如第一層次設置承擔建筑工程項目建設的建設單位項目負責人、勘察單位項目負責人、設計單位項目負責人、施工單位項目經理、監理單位總監理工程師。第二層次設置不同責任主體單位的管理人員。第三層次設置建筑施工企業關鍵技術崗位人員。比如在講述知識點“施工準備工作”時,對扮演“施工單位項目經理部”角色的學生,明確工作中各自應負的責任,共同做好施工準備工作,保證工程項目能夠順利開工。通過給每位學生賦予不同的角色定位,使得他們懂得一項建筑工程項目目標的實現,需要依賴組織者精心安排,依靠全員共同努力才能完成,從而培養學生的職業道德素養和職業責任感。
③課堂后
“建筑施工組織”是一門實踐性較強的專業課程,而實踐教學是融合思想政治教育與專業教育的重要平臺[5]。課堂后,教師應充分挖掘思想政治元素,并融合各種形式的實踐教學。一是參觀考察融入思想政治元素。通過邀請行業專家到校開展系列講座活動,將建筑行業發展新趨勢、建筑企業的發展理念和個人職業發展、建筑行業中積累的工作經驗融入課堂教學,不斷提升課堂教學質量,補足在校教師實踐經驗上的欠缺,拉近了學校技能與社會崗位的距離,拓展學生專業技能視野,培養高素質技能人才。二是課程設計環節融入思想政治元素。比如,通過引入武漢“兩山”醫院建設的案例,向學生們介紹原先復雜場地給工程遷改、建設帶來的困難,同時介紹施工現場平面圖布置的內容和要求,引發“世界第一的中國速度”在建筑施工組織管理中的討論,向學生大力弘揚偉大抗疫精神。三是技能大賽環節融入思想政治元素。教師在指導學生參加國家、省級和各類專業技能競賽中,應大力弘揚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培養學生腳踏實地、刻苦鉆研的職業精神,促進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
“建筑施工組織”作為建筑工程專業的一門核心課程,培養出的學生將來是國家基礎建設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因此,學生不僅應具備堅實的專業知識,而且應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專業課教師要堅持將思政元素融入專業課程教學改革,制定課程思政教學目標,優化課程思政教學內容,豐富課程思政教學方法,有效進行“建筑施工組織”課程思政教育教學實施,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培養建筑行業的后備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