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盈盈,黃家韋,唐 晨
(貴州省人民醫院急診內科,貴州 貴陽 550002)
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是泛指食管、胃部及十二指腸等部位病變引發的急性出血,為消化內科常見疾病,隨著失血量增加可引起休克、周圍循環障礙,嚴重者可危及生命[1]。臨床常通過血常規檢測、上消化道內鏡檢查等方式明確病因,隨后采取及時止血、抗休克及補充血容量等對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進行治療,部分患者經規范化治療后即可自愈,但因急性出血患者基礎情況各異,并且出血量及出血部位存在差異,故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仍存在較高的再出血風險,甚至導致死亡。因此,盡早明確出血部位及出血量,依據患者實際情況采取針對性治療措施,對高危患者進行重點關注,是降低再出血風險、改善患者預后的關鍵[2]。本研究分析影響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死亡的高危因素,以期降低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死亡率,為臨床診治提供參考依據,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回顧性分析2020 年1 月至2022 年12 月貴州省人民醫院收治的98 例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臨床資料,依據存活情況分為死亡組(8 例)和存活組(90例)。死亡組患者中男性5 例,女性3 例;年齡40~71 歲,平均年齡(57.45±12.23)歲;吸煙史6 例,飲酒史7 例。存活組患者中男性62 例,女性28 例;年齡41~70 歲,平均年齡(56.93±12.61)歲;吸煙史54 例,飲酒史61 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組間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貴州省人民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納入標準:①符合《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急診診治專家共識》[3]中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診斷標準;②年齡≥18 歲;③入院時存在活動性出血;④均為消化系統疾病引發出血;⑤臨床資料完善。排除標準:①合并心、腎、肝等臟器嚴重功能障礙者;②合并血液系統疾病者;③合并認知、精神障礙者;④不明原因引發消化道出血者。
1.2 研究方法①一般資料信息收集。收集并記錄患者既往出血史、合并癥(糖尿病、高血壓、高脂血癥及冠心病)、病因(靜脈曲張破裂出血、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及急性糜爛性胃炎)、臨床表現(嘔血、黑便及暈厥)、收縮壓及心率等一般資料。②記錄患者實驗室指標,患者入院后采集其外周靜脈血5 mL,采用全自動血細胞分析儀[希森美康醫用電子(上海)有限公司,型號:XN-10(B4)]檢測血紅蛋白水平。③采用Glasgow-Blatchford 評分(GBS)[4]評估患者病情,GBS 包括血尿素氮、血紅蛋白、收縮壓、黑便等臨床表現、心力衰竭、肝臟疾病等項目,依據每項嚴重程度進行賦分,分數越高則病情越嚴重。
1.3 觀察指標①比較兩組患者的相關指標。②分析收縮壓、GBS 評分、血紅蛋白水平預測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死亡的價值。③分析影響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死亡的相關因素。
1.4 統計學分析采用SPSS 22.0 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表示,組間比較行獨立樣本t檢驗;計數資料以[例(%)]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采用受試者操作特征(ROC)曲線分析收縮壓、GBS 評分、血紅蛋白水平預測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死亡的價值。采用多因素Logistic 回歸分析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死亡的獨立危險因素。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死亡的單因素分析兩組患者既往出血史、合并癥、病因、臨床表現及心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死亡組患者GBS 評分高于存活組,收縮壓、血紅蛋白水平低于存活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死亡的單因素分析
2.2 收縮壓、GBS 評分、血紅蛋白水平預測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死亡的ROC 分析ROC 分析證實,收縮壓、GBS 評分、血紅蛋白水平均可用于預測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死亡風險,曲線下面積(AUC)分別為0.825、0.737、0.746(P<0.05),見表2。各項指標預測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死亡的ROC 曲線,見圖1。

圖1 各項指標預測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死亡的ROC 曲線

表2 收縮壓、GBS 評分、血紅蛋白水平預測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死亡的ROC 分析
2.3 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死亡的多因素Logistic 回歸分析將可能導致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死亡的因素進行量化賦值,見表3。經多因素Logistic 回歸分析證實,收縮壓<100.965 mmHg、GBS 評分>9.315 分及血紅蛋白<78.875 g/L 均為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死亡的獨立危險因素(P<0.05),見表4。

表3 量化賦值表

表4 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死亡的多因素Logistic 回歸分析
食管胃底靜脈曲張破裂、消化性潰瘍、急性胃黏膜病變及胃癌等均為引發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常見病因,其中靜脈曲張性出血病情嚴重程度高于非靜脈曲張性出血,且占比更高[5]。即使目前臨床已有多種治療方法,此類患者再出血率及死亡率也無明顯下降,其中持續性出血、出血量大及活動性出血等為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主要特征,亦是影響患者生存期的關鍵因素,對于存在以上特征的患者應進行重點篩查,但僅依據病因及臨床特征進行篩選缺乏一定敏感度及特異度,故尋找新的指標以進一步明確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死亡的高危因素以延長生存期仍是國內外學者研究重點[6-7]。
本研究結果顯示,98 例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病死率為8.16%,劉霜等[8]研究發現1 072 例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死亡率為10.9%,再出血率為11.8%,與本研究結果相似。分析是因大部分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伴有不同程度肝硬化、腦梗死等疾病,且自身存在糖尿病、高血壓等基礎疾病,導致治療難度更大,死亡風險隨之上升[9]。本研究顯示,死亡組患者GBS 評分高于存活組,收縮壓、血紅蛋白水平低于存活組,ROC 分析結果顯示,收縮壓、GBS 評分、血紅蛋白水平均可用于預測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死亡風險,提示以上因素均為導致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死亡的重要因素。本研究多因素 Logistic 分析證實,收縮壓<100.965 mmHg、GBS 評分>9.315 分及血紅蛋白<78.875 g/L 均為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死亡的獨立危險因素,因此在預測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死亡風險時應對具備以上因素的患者進行重點篩查,及時采取相應措施,避免病情進一步發展,改善患者預后。 楊威等[10]研究發現早期乳酸清除率、血紅蛋白水平及GBS 評分是影響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預后不良的獨立危險因素,與本研究結果相互印證。GBS 評分是臨床為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制訂干預措施的主要評分量表,亦是急診診治過程中評估消化道急性出血患者病情程度的重要量表,該量表由實驗室指標、生命體征及臨床癥狀等項目組成,具有操作便捷、快速等優點,且可有效避免內鏡檢查造成的出血量增加,其應用價值已獲得臨床廣泛肯定[11]。收縮壓不僅是重要的生命指征,亦是反映機體循壞狀態與血容量的關鍵指標,90~139 mmHg是健康人群收縮壓的正常范圍,但隨著血液持續流失,有效循環血容量逐漸減少,收縮壓隨之下降,進而增加休克風險,應及時開放靜脈通道,給予對癥治療[12]。血紅蛋白是紅細胞中的主要蛋白質,存在于機體各器官及組織中,發揮輸送氧氣及交換二氧化碳作用。正常情況下,成年人血液中血紅蛋白水平為110~160 g/L,當其水平異常降低則提示可能存在貧血或大出血,但引發血紅蛋白水平異常的因素較多,醫師可結合其他實驗室指標共同判斷失血量及急性出血的嚴重程度。指南中指出當血紅蛋白<70 g/L,血細胞比容<25%時具有輸血指征,而大量失血患者輸血達到血紅蛋白80 g/L、血細胞比容達到25%~30%為宜[13]。結合本研究結果及既往報道,當血紅蛋白降低時應積極擴容,及時備血、輸血,從而改善預后。但本研究納入樣本容量較少,結果可能存在一定偏差,以期后續擴大樣本容量進一步深入研究。
綜上所述,影響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死亡的獨立危險因素較多,包括收縮壓<100.965 mmHg、GBS 評分>9.315 分及血紅蛋白<78.875 g/L,臨床應對符合以上因素的患者進行重點篩查,盡早采取干預措施,改善患者預后,延長生存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