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事跡
2023年4月,西湖大學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施一公首部作品《自我突圍》出版發行,引起了社會關注。書中,施一公談到做學問的條件:必須付出時間、要有批判性思維、誠實謙遜。
“所有成功的科學家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他們必須付出大量的時間和心血。”施一公認為,無論從事哪種職業,要想成為本行業中的佼佼者,都必須付出比常人多的時間和心力。個別優秀科學家在回答學生或媒體的問題時,輕描淡寫地說自己的成功憑借的是運氣,這種客氣的回答避重就輕,只是一種謙虛的說法。實際上靠投機取巧,不全力進取,而等待所謂的運氣是難以取得成功的。施一公寫道:“回國前,我立下鄭重誓言:以科學研究為本職,要把50%以上的時間和精力用在實驗室的研究課題上。”為了做到這一點,他推掉了絕大多數的應酬和各種非學術會議,也限制自己每年參加國際會議的次數。無論是在清華大學工作還是去杭州創辦西湖大學期間,他一直都沒有停止過科研工作,并在科研上保留了40%左右的時間,平均每晚的睡眠時間只有5個小時左右。
施一公寫道,要想在科學研究上取得突破和成功,還必須具備批判性思維。整個大學和研究生階段的教育,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培養學生的批判性分析能力,讓他們掌握能夠進行創新科研的方法。在談到誠實做學問時,施一公表示,一是要實事求是,尊重原始數據的真實性;二是只有自己對具體實驗課題作出了相應貢獻,才能在相關學術論文中署名。
關鍵詞
耕耘與收獲、批判與質疑、嚴謹與誠實
“人”為我用
每一項科研成果都是科研工作者心血、汗水和時間的結晶。施一公院士有著繁忙的公務,但他還是將每天超過三分之一的時間用于科研,以致擠壓了休息時間。所謂“一分耕耘,一分收獲”,做學問、搞研究,從來沒有捷徑可走,需要全身心投入。科研領域的每一個碩果都是用心血與汗水凝成的。
沒有對前人的超越,就沒有科學的進步;敢于批判和質疑,是科學進步的前提。做學問必須本著嚴謹、謙遜、誠實的態度。求真務實之“真”本身就包含著“誠實”的意思。誠實踏實才能讓我們一步一個腳印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