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題導入
中國美學認為,“美”在意象。在物理世界之外建構一個意象世界,就是在天地之外,別構一種“靈奇”。而這個意象世界,就成為我們的審美對象。在中國美學里,我們的世界是有生命的世界,是人生活在其中的世界,是人與自然融合的世界,是天人合一的世界。請寫一篇作文表達你對中國美學的認識。
佳作展示一
以天地為師
◎陳玉潔
起手處有幾塊頑石,旁有老木枯槎數株,中間是一灣瘦水,對岸有粗筆勾勒出的淡淡山影。這是藏于臺北故宮的《容膝齋圖》所繪的景象。這樣一幅寂靜的山水畫,畫家用自然的筆墨將天地一角描繪出來,觀者也好像被放入山水之間,感受萬物雖靜猶動的潛在活力。
中國藝術中萬物的“美”,并非千篇一律的美,而往往去除標簽,以天地為師,精彩紛呈。關于“美”,這其實是天地給我們上的一節宏偉的課程,給我們帶來的不僅僅是視覺上的震撼,更是心靈上的顫動、精神上的豐盈。
萬物生于天地之間,汲取自然的靈氣,我們只有以天地為師,方能把握山川生生不息的內在精神,體悟到真正的美。明朝董其昌說:“畫家以天地為師,其次以山川為師,其次以古人為師。故有‘不讀萬卷書,不行千里路,不可為畫’之語?!碑嫾抑挥杏H身走過天地間,賞過山水,才能畫出自然真正的美。
以天地為師也注定畫家要與俗世生活有一定距離,天地雖大,但若真想創作出“美”,甚至是欣賞“美”,是容不下爾虞我詐的。人處于俗世當中,會受到捆綁與束縛,但自然天地始終恣意瀟灑。因此,我們想要活出自己的天地,感受所謂的“美”,就要向自然天地學習。
以天地為師,并不是簡單地把自然山水搬入自己的作品中,而是將山水的恣意灑脫化作墨和彩潑灑在畫卷上。因此以天地為師,必須從物境掙脫,到達意境,進而看清美的本質。美丑與否并不由物的外表決定,而是由人的心境決定,只要呈現出真正的生命本真,就可以成為被人追逐的“美”。
或許有人認為,以天地為師終有一個限度,無法超越現實之境。實際上,大多數人只是看到了表面的山水景色。對此,一方面,我們要遵循現實自然中的度,敬畏自然、尊重自然,一切違背生命意愿的作品皆不可??;另一方面,我們也要超越現實天地,觸摸精神世界。作家朱良志評價書法是一種心靈的藝術,光有功夫難成大器,必佐之以悟力。而且與功夫相比,人的內在悟力更為重要,藝術創造必須超越功夫。由此可見,我們要以天地為師,更要以天地為友,脫去匠氣與浮躁,用心聆聽天地的訴說。
從《容膝齋圖》到《漁莊秋霽圖》,真正物我相結合的山水畫無不以天地為師,潑墨山水,寄情山水。“一帶江山如畫,風物向秋瀟灑。水浸碧天何處斷,霽色冷光相射?!碧斓貨]有盡頭,而在這段欣賞美的過程中,人的成長也沒有盡頭。
佳作展示二
人間有味是清歡
◎段若彤
蘇軾于《浣溪沙》中寫道,“人間有味是清歡”,生活是有味的,有平淡真實的歡愉之味。它讓我們在車水馬龍、燈紅酒綠中保持清醒的頭腦和寵辱不驚的心態,在歷經波折之后能閑看庭前花開花落,漫卷天外云卷云舒;在人生遲暮時能松花釀酒、春水煎茶。
人生沒有彩排,時時刻刻都是現場直播,我們應以心靈為寄,在最熱鬧之時看到散場后的冷清,在最荒涼之處品味生命本真的清歡味道。然而揆諸當下,人性冷漠、價值混亂、審美疲勞等問題層出不窮。人們追求的不再是平淡與真實,而是金錢、名聲、地位。有些人為炒作不惜將自己卷入“審丑”的狂歡,將快樂寄托于他人的生活,一味地取悅他人,失去了自己生活的意義。這當然是我們所不愿看見的。好在,仍有愿在快餐式生活中慢火精煮的人……
從崔白的《雙喜圖》到八大山人的《小鳥戲蓮圖》,我漸漸明白了蘇軾所說“人間有味是清歡”的真正含義:拋卻喧囂,追隨平淡與真實,追求有味的人生,將平淡的生活熬成一首首詩。一幅作品即是一個時代的縮影,在時代的巨大身影下,站立著的是創作者本真的生命。且看蘇東坡傲然脫俗、豁達自然,羽化而登仙;且嘆八大山人蔑視權貴、自在逍遙,終成《墨葡萄圖》。他們拋卻凡塵喧囂與世俗紛擾,留下平淡與自然。
拋卻喧囂與紛擾,藝術作品便顯示出奇特神韻。比如八大山人,他的詩浪漫飄舉,他的畫隨興而來,“吾寫此紙時,心入春江水。江花隨我開,江水隨我起”,一灣瘦水,幾棵疏松,不甚黯淡,寂寥自在。朱良志曾感嘆八大山人筆墨精純,思理深邃,尤其是他關心真正的生命,堪稱一個先天先地的人。而去除所有繁復的技巧與形式,以做減法的姿態來呈現藝術作品最復雜的真實,“師法自然”,成就了清代傅山筆下丑陋、古怪卻自在的墨梅,成就了陳洪綬筆下多而不煩、粉而不艷的繁花。這是自然而然的美,是平淡內涵的美。正是這種美,賦予了作品不僅僅是形式、顏色上的意義,更賦予了它豐富的精神內涵。
讓我們于平淡的生活中體味“有味”,行走在尋找“清歡”的路上。
佳作展示三
不動聲息地綻放
◎謝 銘
朱良志在《真水無香》中記載了半首詠梅詩:“以月照之偏自瘦,無人知處忽然香?!惫陋毝逖牛缤瑫兴裕爸袊囆g的梅花,在清冷的世界中,不動聲息地綻放?!?/p>
從這一株梅花中我們可以窺見:中華文化所追求的美,是一種順其自然而又不斂個性的態度。如同梅花一樣,不被人工雕琢,又不被自然所形役;雖不動聲息,但依舊能一展芳華?!安粍勇曄⒌鼐`放”,不啻為中國美學的最高境界。
然而,也有一些學者認為中國美學所追求的順天之道、規避雕琢之野趣是一種求怪、求異的病態美學。如十九世紀下半葉法國商貿團的一位叫萊納德的學者在廣州見到中國盆景時所說,這“是一種病態的、不健康的形式”。他認為只有服從人工秩序、極展人間奢華的法國美學才能稱之為美。
誠然,經典的洛可可式法國美學給人以絢麗色彩、富麗堂皇的直觀享受,但這樣的直觀享受并不是中國美學所提倡的美,而是一種“快感”。如同朱光潛在《希臘女神的雕像與血色鮮麗的英國姑娘》中所說“最易引起快感的東西也不一定就美”,所謂快感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美。美應當是一種停留在時間之外,取法自然、真水無香的一種永恒的心靈震顫,而不是弗洛伊德“快感原則”所強調的那種在短時間內刺激敏感神經、激起物欲的享樂主義。
因而,中國式順應自然又不乏張揚個性的審美,才應當是衡量美的標準。我們不妨設想一下,對于一件依照中國美學的原則所創造出來的藝術品,我們在第一次欣賞時大概率會認為它是一件普通的家常物什,并不會有感官上的刺激與情感上的興奮;而當時隔幾天再次賞玩時,就會發現這件藝術品有著不同于現實物件的精巧之處:可能是翻著白眼桀驁不馴的鸕鶿,也可能是綻放與凋零共存的杏花……在描摹自然時,藝術家通過對小部分現實的改造,傳遞出自己內心的聲音。平和低調、撫慰人心的中國美學彰顯出美的本質——“不動聲息地綻放”,而這成為一代代中國人欣賞美、創造美的準則。
順應自然而不乏個性的中國美學,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中國人的價值原則與處世態度。從中國人的書畫作品中,我們不難看出中國人樸素低調、溫良堅毅的民族性格。如趙國經、任美芳所繪的《李清照小像》,畫中云髫垂縷、素釵珠環的千古第一才女緘默無聲,獨坐于蓮中小舟,但其眼神中所透露出的傲氣卻早已勝過千語萬言。畫家通過對李清照的勾勒,再現了中國文人追求個性解放但敬重自然的風骨。
“以月照之偏自瘦,無人知處忽然香”,順應自然卻又不斂個性的中國美學教會了一代代中國人要學會“不動聲息地綻放”。這樣一個無香勝有香的中國美學世界,或許才能安頓人心。
【本版作文作者系江蘇前黃高級中學國際分校高三(8)班學生,指導老師:徐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