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純
預測金題
閱讀下面的文字,根據要求寫作。
課文《項脊軒志》中有一句話:“每移案,顧視無可置者。”多數學生結合前文的“室僅方丈,可容一人居”,將其理解為書桌之所以無法移動,是因為項脊軒面積很小。但其實我們只要計算一下就可以知道,項脊軒的面積約11平方米(一丈約3.3米),并不小。這樣的面積移動一張書桌是沒有問題的。原來,沒有地方放置書桌不是因為項脊軒小,而是因為項脊軒破舊,到處都漏雨,“百年老屋,塵泥滲漉,雨澤下注”,書桌移到哪里,都會淋雨。
很多時候我們會“想當然”,學習時過于追求速度而浮于表面,沒有靜心地、多角度地、深入地探究問題。但是對于真正有意義和長遠的學習來說,這種方式并不可取。
以上材料對我們頗具啟示意義。請結合材料寫一篇文章,體現你的感悟與思考。
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預測理由
高考作文往往由語文的學習出發,但并不只停留在語文學習的層面,而是可以拓展到各個方面的學習、探究,還可以深化到人生態度、人生哲理的層面。我們需要認真對待人生之路,不浮躁、不盲目、不束縛自己、不滿足于表面,提升思維品質,擴大學習格局。這則作文材料來源于課文,考生會感覺親切,親切之余,則會引發思考。這是語文學科啟發思想、立德樹人的目標追求,也引導考生回歸教材、回歸課堂。
高分策略
文題所供材料中,對于“每移案,顧視無可置者”的理解,“多數學生”都犯了想當然的錯誤,因為課文前文交代了項脊軒“室僅方丈,可容一人居”,所以他們就認為項脊軒很小。材料指出了這種浮在表面而不深入質疑探究的學習方式是不可取的。材料中用數學計算的方式輕松地更正了大家常犯的語文理解錯誤,打破了束縛和套路,以創新的方式收到了良好的學習效果。換個角度看待問題,往往能有意想不到的收獲,這不僅是重要的學習方式,也是面對人生難題時靈活多變、不拘一格的思維品質。
材料講述了多數學生在學習《項脊軒志》時常犯的理解語句的錯誤,并指出這種學習是只停留在了表面,同時指出導致這種錯誤的原因在于沒有靜心地、多角度地、深入地探究問題,這就構成了我們立意的基礎。材料以《項脊軒志》中一句話的理解啟發考生思考正確的學習方式,當然考生還可以由學習方式延伸至人生態度等更高層面。
我們在立意時,應圍繞追求真正有意義、長遠的學習這一目的,緊扣“靜心”“多角度”“深入”的思考探究方式展開。“靜心”是一種懂得沉淀、坐得住冷板凳的學習品質,是一種不浮躁、不急功近利的求學求知態度。心不靜,思考探究則無從談起。很多學生就是因為只追求理解上的速度,而非質量,才犯了錯誤。“多角度”是一種創新思考的方式,是一種視野寬闊的智慧,是一種把知識融會貫通的學習方式。“深入”也是探究問題的一種方式,即不浮在表面,不似懂非懂,而是嚴格要求自我,追求真正的理解,并向更深處漫溯。學習永無止境,這種學習境界才是考生應該去追求、去達成的。如果說靜心是探究的基礎,那么多角度創新思考、深入思考則是探究問題的最佳方式。
熱點素材
于漪:走進中華文化深處
從教70余年、為推動我國基礎教育改革發展作出突出貢獻的“人民教育家”國家榮譽稱號獲得者于漪,癡迷語文教學,耄耋之年仍躬耕教壇、與時俱進。中國作家中,于漪最喜歡魯迅。偶然間,她聽說魯迅為青年學生開過一張必讀書單,就想辦法了解到了這張書單,“這是一張很有見地、很精到的書目單,教你讀書要知門徑,全局在胸,輕重得體,領會人物的精神風貌。這張書目單讓我領會到讀書與做人一樣:要識大體,知先后,知人論世,知世論人。”其中列了《唐詩紀事》《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等12種書。于漪說,這12種書她“并未一一讀”,常讀一讀的是《世說新語》,常翻一翻的是《四庫全書簡明目錄》。這樣,她對中國文學、中華文化就算入“門”了。但這還不夠。于漪說,要讓文化與自己的身心打成一片,則“必須專心致志地研讀幾部大作家的著作,隨著他們的人生足跡走一遍,才能真正領會他們的心路歷程,領會他們生命的光輝”。為此,她先后通讀了辛棄疾、杜甫和陶淵明三位大家的著作,“深深進入他們的精神世界”。同時,為提高思想認識水平,她還讀了許多思想哲學方面的書。不但讀,她還提倡背一點經典。“今天,我們要初步具備中華文化修養,粗知義理,從小應背哪些書呢?我想應該是構成中華文化不朽的原典。”她列了三本書:《論語》《中庸》《老子》。不但要讀和背,而且要“力行”。
◆素材解讀
讀經典要做到把自己的思想放進去,從而獲得生命的力量。于漪超越了一般的文學欣賞、文化研究,而進入了以文學文化滋養生命、豐富生命、提升生命的境界。
習作展示
拒絕淺嘗輒止追求深入理解
◎陳文睿
對《項脊軒志》“每移案,顧視無可置者”這句話的理解出現錯誤,折射出我們在學習過程中浮躁、淺嘗的心態。徐志摩有詩:“撐一支長篙,向青草更青處漫溯。”在學習和人生的漫漫路途中,我們也應如此,理解消化知識,不斷提升自身素養,拒絕淺嘗輒止,努力追求更深層次的目標。
學習不僅貫穿我們的學生時代,更是我們終身的需求。在這個漫長的路途中,正確的學習方式才是通往成功和幸福的康莊大道。如果在學生時代,我們對于課文中一句話的理解都倉促而不認真,那么面對人生中無數道題目,我們也會如此,長此以往,不難想到會有什么樣的后果。所有浮于表面的理解會使我們養成得過且過的習慣,對于人生之途不僅無益,而且有害。
靜心凝神是真正理解、達成人生目標的首要條件。讀課文、做習題,我們每日都要完成學習任務,有時候的確會讓我們有倦怠之感。但是,細節是決定成敗的關鍵,而靜心凝神是做好細節的必要條件。平心靜氣讀《項脊軒志》,理解歸有光所說的無法放置書桌的真正原因,我們才能感受他將項脊軒修葺成功的喜悅、在書桌前吟詠嘯歌的自在。推而廣之,認認真真研究每一道習題,不急功近利,把題目吃透,學會舉一反三,這樣的學習才是提高效率的不二之選。《我在故宮修文物》中的工匠們坐得住冷板凳,幾十年如一日反復思索研究,才有了修舊起廢、游刃有余的本領。修文物如此,學習如此,人生亦如此。不浮躁,靜心探究,才是提升學習能力、實現理想目標的明智之舉。
如果說靜心是學習之道的前提條件,那么多角度、創新的學習方式則是獲得深入理解的寶貴方法。用數學的思維可以成功解決語文理解的問題,這啟示我們要擴大視野、打破界限、拒絕束縛。這不僅是學科上的跨越,更是思維層面的提高和升華。北宋《千里江山圖》是青綠山水的著名畫作,理科老師用它引出了一系列關于光、顏色的知識點,以及化學中的很多知識,這種看待問題、解決問題的方式令我們耳目一新。社會也鼓勵我們成為“斜杠青年”,實現跨領域發展。多角度思考問題,用創新的眼光和方式來學習知識、完成目標,應該成為新時代青年的自覺追求。
對《項脊軒志》的理解只是啟發我們思考的觸點,人生尚有無數條岔路和數不清的問題需要我們去解決。屏息專注的靜心、多角度創新的能力,會幫助我們達成人生目標;拒絕淺嘗輒止、追求深入理解,會讓我們一路前行、一路花開。
【湖北武漢市第十四中學高三(5)班】
◆點評
這篇作文緊扣材料命題意圖,標題醒目,開頭由徐志摩的詩句引出追求更高目標,再落腳到學習的方式和人生應有的態度,流暢自然。接下來從專注靜心、多角度創新兩個方面作了比較全面的闡釋,思路清晰,重點突出。結尾收束全文,簡潔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