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勞動模范是辛勤勞動、誠實勞動、創造性勞動的踐行者,他們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歷史征程中創造輝煌、彪炳史冊,他們身上彰顯的愛崗敬業、爭創一流、艱苦奮斗、勇于創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獻的勞模精神在我國社會主義事業發展建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本章以時間為軸,選取了不同時期、不同崗位的全國勞動模范,講述他們在平凡崗位上創造不平凡的先進事跡,以激勵我們以勞動模范為榜樣,誠實勞動、勤勉工作,共同譜寫新時代勞動者之歌。
胸中有一團火,溫暖顧客的心。
——張秉貴
◆延伸閱讀◆
張秉貴(1918—1987),北京豐臺人。北京百貨大樓售貨員,被尊稱為 “燕京第九景”。1979 年被評為“全國勞動模范”。
北京百貨大樓前矗立著一位普通售貨員的塑像,他就是張秉貴。
張秉貴在售貨員崗位上工作了30 多年,接待顧客數百萬人,沒有怠慢過任何一個人。他以 “為人民服務” 的熱忱,在平凡的售貨員崗位上練就了令人稱奇的稱糖 “一抓準”、算賬 “一口清” 的絕技和 “一團火” 的服務精神。他提出的 “心有一團火、溫暖顧客心”,成為新中國商業戰線上的一面旗幟。張秉貴一進柜臺,就像戰士進入陣地。普通售貨員大都早晨精神飽滿,服務態度較好;下午人疲倦了,不太愛說話,也懶得動彈,對顧客就容易冷漠。他卻不然,從清晨開門接待第一位顧客到晚上送走最后一位顧客,自始至終都能春風滿面,笑容可掬。當他到了退休年齡,體力明顯不濟時,一上柜臺還是表現得生龍活虎。下班后,他卻常常步履蹣跚,同事們說他是 “上班三步并作一步走,下班一步變成三步邁”。看張秉貴工作,也成了許多人的一種享受。有一位拄著拐杖的老人經常來欣賞他售貨,這位老人對他說:“我是因病休息的人,每天來看看您站柜臺的精神勁兒、為人民服務的熱情勁兒,我的病也仿佛好了許多。” 一位音樂家看到他售貨后說:“你的動作優美,富有節奏感,如果配上音樂,便是非常動人的旋律。” 很多人慕名而來,以能從他手中買到糖果為榮,為了一睹他的售貨藝術,熱情的顧客曾經將玻璃柜臺擠碎。在北京街上,張秉貴非常受人尊敬。他坐公共汽車時,會有人讓座;去洗澡時,有人愿意主動給他搓背;病重住院期間,探望的人絡繹不絕,有黨和國家領導人,也有教授、專家,更多的是熱愛他的顧客。一位看過他售貨的國際友人曾經感慨地說:“這種場面,在國外只有名聲好的政治家和紅得發紫的影視明星才能遇到,而中國的一名普通售貨員能享此殊榮,真了不起!”
天下萬物何所求?只求為人民服務到白頭。
——楊懷遠
◆延伸閱讀◆
楊懷遠(1937 一),安徽廬江人,中國遠洋海運集團有限公司上海中遠海運(原上海海運局)服務員。他挑著一根為人民服務的小扁擔,從青年、中年到老年,始終不計報酬,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被譽為“小扁擔精神”。1985 年被評為“全國勞動模范”。
1960 年,當了四年兵的楊懷遠從部隊轉業到上海海運局工作,被安排在客輪上做生火工。由于曾在部隊受過傷,不適應鍋爐的高溫,1962 年他做起了客運服務員。這個伺候人的崗位盡干些婆婆媽媽的事情,而且他聽不懂上海話,在工作中出了不少洋相,受了不少氣。可和他一起轉業到上海海運局的戰友已有了理想的崗位,做了一名客船的乘警。他想:我也申請當個乘警吧!自己一米八的個頭,在部隊還是工程兵班長,難道還不如他們?直到1963 年3 月,中央發出向雷鋒同志學習的號召后,一下子鼓舞了楊懷遠。他是個喜歡學習和思考的人,把自己和雷鋒作了對照,發現有四個相同點和一個不同點:他和雷鋒是同齡人,出身苦,在新社會翻了身,都在部隊當過兵;不同點就是雷鋒在平凡的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成績,而自己做一名客運服務員還不安心,這是個人主義的患得患失思想。于是,楊懷遠下定決心:按雷鋒的人生路子走,做一名“雷鋒式”的客運服務員。
工作中,楊懷遠發現旅客中帶孩子的婦女和老人很多,下了輪船還要走3 里多的路才能出港口。于是,他決定挑扁擔,幫助他們解決實際困難,而這一挑,就是38 年。楊懷遠從青年挑到中年再挑到老年,從20 世紀60 年代初挑到90 年代末,一共挑斷了40 多根扁擔。雖然沒有上過學,但他深知,只有掌握文化知識,才能更好地為人民服務。工作之余,他主動向旅客討教,不僅學會了寫字、寫詩,還學會了手語和外語。他把“為人民服務”記在心中,他的小扁擔上刻著的60 多位中外旅客留言,是對崇尚勞動、崇尚奉獻、崇尚光榮的普通勞動者的最好贊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