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春梅,王鵬飛,雅茹,陳海軍,李振華
摘 要:文章主要圍繞糧飼兼用型玉米品種的選育及栽培技術,分析了其重要意義和存在的問題,以及改進策略。糧飼兼用型玉米品種的選育及栽培技術對于保障農業生產和促進農業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當前存在的問題包括玉米品種選育難度大、玉米品種選育栽培技術含量高、玉米種植面積受限、玉米品種市場需求不確定和玉米病蟲害防治難度大等。為應對這些問題,應降低玉米品種選育難度、優化玉米品種選育栽培技術、拓展玉米種植面積、提高玉米品種市場需求調查質量和提高玉米病蟲害防治水平。
關鍵詞:糧飼兼用型;玉米品種;選育
文章編號:1005-2690(2023)18-0030-03? ? ? ?中國圖書分類號:S513? ? ? ?文獻標志碼:B
近年來,隨著人口的不斷增長和經濟的快速發展,農業生產和糧食安全問題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糧飼兼用型玉米作為一種重要的農作物,既可以作為人類的主要糧食,也可以作為飼料供牲畜食用。因此,糧飼兼用型玉米品種的選育及栽培技術研究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然而,目前糧飼兼用型玉米品種的選育及栽培技術存在著一些問題,如品種選育難度大、栽培技術含量高、種植面積受限、市場需求不確定以及病蟲害防治難度大等[1]。
1 糧飼兼用型玉米品種的選育及栽培技術研究的重要意義
糧飼兼用型玉米作為人類的重要糧食和牲畜飼料,可以保障糧食安全和畜牧業發展。糧飼兼用型玉米的種植和加工可以為農民帶來更高的經濟收益,促進農業產業結構優化和農村經濟發展。種植糧飼兼用型玉米可以增加農業生態系統的多樣性,促進土壤微生物的生長和土壤肥力的提高,有利于改善生態環境和生態農業發展。糧飼兼用型玉米品種的選育及栽培技術研究需要運用現代科技手段,如基因工程、分子標記等,推動科技進步和創新,為農業生產提供更多的技術支持和保障。糧飼兼用型玉米品種的選育及栽培技術研究,可以推動農業現代化進程,提高農業發展水平[2]。
2 糧飼兼用型玉米品種的選育及栽培技術存在的問題
2.1 玉米品種選育難度大
糧飼兼用型玉米品種同時具備多個性狀,如高產、高品質和高抗逆性等,但這些性狀之間存在互相制約的關系,例如高產可能會導致品質下降,高品質可能會導致產量降低,因此需要綜合考慮多個性狀。糧飼兼用型玉米品種的遺傳背景非常繁雜,由于品種間雜交或基因重組等原因,可能存在大量的基因型組合,使得選育人員需要進行大量的雜交和篩選工作,增加了選育難度。糧飼兼用型玉米品種的選育周期較長,因為需要進行多年雜交和后代篩選,才能篩選出符合要求的種質,需要耗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糧飼兼用型玉米品種的選育涉及多個學科,如種子學、遺傳學、生理學、農藝學等,需要進行多學科的協同研究,對選育人員的綜合素質要求較高,增加了選育難度。
2.2 玉米品種選育栽培技術含量高
糧飼兼用型玉米品種要求同時具備高產、高品質、高抗逆等多種性狀,使得其對栽培技術的要求也非常高,需要對土壤、施肥、灌溉等多種因素進行綜合考慮和控制,從而滿足多種性狀的綜合要求。糧飼兼用型玉米品種的栽培環境復雜多變,如土壤、氣候、溫度、濕度等因素,都會對玉米產量和品質產生影響,需要精細控制環境因素。糧飼兼用型玉米品種要求高產、高品質、高抗逆等性狀,使得其對養分的要求非常高,需要科學施肥,保證各種養分在不同生長階段的供應量和比例,滿足不同性狀的要求。糧飼兼用型玉米品種的栽培需要嚴格管理,如及時除草、病蟲害防治、灌溉控制、溫度調節等,需要農民具備較高的技術水平和豐富的經驗。
2.3 玉米種植面積受限
糧飼兼用型玉米需要同時滿足糧食和飼料的需求,而市場對其需求量相對較小,使得農民種植糧飼兼用型玉米的積極性不高,導致種植面積受限。同時,糧飼兼用型玉米的種植成本較高,而其市場價值較低,經濟效益較低,使得農民更傾向于種植單一用途的玉米品種。此外,糧飼兼用型玉米種植面積受限,也與缺乏相關政策支持有關。政府應加大對種植糧飼兼用型玉米的扶持力度,提高其市場競爭力和經濟效益,激勵農民種植。
2.4 玉米品種市場需求不確定
由于糧飼兼用型玉米是一種新型玉米品種,其市場需求不確定,需要進行充分的市場調研,了解市場需求和潛在消費者群體,但目前市場調研不足導致市場需求不確定。消費者對糧飼兼用型玉米的認知度不高,對其品質、口感、營養價值等方面的了解不足,從而影響了其市場需求。糧飼兼用型玉米市場競爭激烈,可能存在市場推廣難度大的問題,從而影響了其市場需求。政策支持不足也可能導致糧飼兼用型玉米市場需求不確定,政府對其的政策扶持力度不夠,導致農民種植積極性不高,從而影響了其市場供給和需求。
2.5 玉米病蟲害防治難度大
土壤肥力高、氣候溫暖潮濕的環境容易暴發病蟲害,導致病蟲害大量繁殖蔓延,從而增加防治難度。糧飼兼用型玉米品種抗病性差,容易受到病毒、細菌、真菌、昆蟲等病蟲害的侵襲。同時,病蟲害防治技術落后也是導致防治難度大的原因之一,現有的防治方法無法有效控制病蟲害的發生和蔓延。此外,有些農民對病蟲害的防治工作不夠重視,無法及時發現和采取有效措施防治病蟲害。
2.6 長效肥料的利用率較低
由于土壤質量不高,土壤中的微生物和有機質含量較低,長效肥料的利用率會受到影響。由于缺乏科學的肥料施用方案,農民在施用長效肥料時,往往選擇不當的肥料種類和施用方法。另外,一些農民在施用肥料時怕浪費肥料,減少施用量,導致肥料利用率低。同時,部分農民在施用肥料時,往往只注重施用無機肥,導致肥料利用率低。由于農民在施用肥料時不調整土壤酸堿度,導致土壤酸堿度不平衡,也會影響長效肥料的利用率[3]。
3 糧飼兼用型玉米品種的選育及栽培技術的改進策略
3.1 降低玉米品種選育難度
采用分子標記輔助選育、遺傳改良等現代生物技術手段,縮短選育周期,提高選育效率。同時,加強對各種性狀的研究,探索出相互匹配、相互促進的性狀組合,從而提高選育成功率。加強對糧飼兼用型玉米品種研究的人才培養,培養一支既有植物育種、生物技術等學科知識,又具備農業實踐經驗的跨學科專業團隊,以提高選育人員的綜合素質。可以在重點地區建設示范基地,利用現代農業技術,集成種子繁育、生產管理、市場推廣等環節,集中展示新品種的優勢和特點,擴大市場影響力。政府可以出臺相關政策,鼓勵企業、科研機構和高校加大對糧飼兼用型玉米品種研究的投入,并提供財政、稅收等多方面的支持,從而推動糧飼兼用型玉米品種研究的深入開展。例如,河南省作為重要的糧食生產基地,近年來加強了對糧飼兼用型玉米品種研究的投入和支持。河南省農業科學院和河南農業大學等科研機構積極開展了糧飼兼用型玉米品種的選育和研究工作。其中,利用分子標記輔助選育技術,選育出了多個具有優良特性的糧飼兼用型玉米新品種,如河南農業大學研發的“豫黃12號”“豫黃15號”等品種。同時,河南省政府出臺了相關政策,加大對糧飼兼用型玉米品種研究的支持力度,鼓勵農民種植新品種,推動了糧飼兼用型玉米品種的研究和應用。
3.2 優化玉米品種選育栽培技術
加強對糧飼兼用型玉米栽培技術的研究和推廣,采用先進的科學技術手段,如精準施肥、節水灌溉、智能農業等,提高栽培效率和品質,降低栽培技術難度。建設多個糧飼兼用型玉米栽培示范基地,讓農民能夠直接參觀、學習、模仿優秀的栽培技術,提高其技術水平和管理水平,從而推廣適合當地的科學種植技術。加強對糧飼兼用型玉米栽培技術的人才培養,培養一批既有植物栽培、土壤科學等學科知識,又具備實踐經驗的專業團隊,為農民普及科學的種植技術,提高種植技能和管理水平。加強對糧飼兼用型玉米栽培技術的政策支持,如財政補貼、稅收優惠等,鼓勵農民采用科學栽培技術,降低栽培成本,提高經濟效益,同時提高農民對科學技術的接受度。建立農民與專家之間的技術交流平臺,加強信息的共享和交流,引導農民采用科學的種植技術,提高栽培效率和品質,降低栽培難度。例如,在農村地區建立糧飼兼用型玉米種植技術推廣站,聘請專家團隊定期為當地農民提供種植技術培訓和咨詢服務。推廣站配備先進的種植設備和儀器,為農民提供實時的土壤、氣象等數據監測和分析,以及精準的施肥、灌溉技術。推廣站還建立了農民種植技術交流群,方便農民之間交流學習和解決問題。通過推廣站的建設和運營,農民能夠及時掌握最新的種植技術和管理方法,提高糧飼兼用型玉米的產量和品質,增加農民的收入。同時,推廣站也為糧飼兼用型玉米的科學種植技術推廣提供了一個有效平臺[4]。
3.3 擴大玉米種植面積
通過加強市場營銷和宣傳,增加糧飼兼用型玉米的市場需求,提高其市場價值和經濟效益,激勵農民種植。加強對糧飼兼用型玉米種植技術的研究和推廣,提高農民種植技術水平,降低種植難度,增強其種植積極性。通過政策扶持等方式,提高糧飼兼用型玉米的經濟效益,比如對其給予稅收優惠、補貼等,降低農民種植成本,提高其經濟收益。政府應加強對糧飼兼用型玉米種植的政策支持,加大對科技創新和技術研發的投入力度,鼓勵農民種植糧飼兼用型玉米。建立多個糧飼兼用型玉米種植示范基地,讓農民能夠直接參觀、學習、模仿優秀的種植技術,提高其技術水平和管理水平,從而推廣適合當地的科學種植技術。
3.4 提高玉米品種市場需求調查質量
通過開展市場調研,了解潛在消費者需求和市場供需情況,及時調整生產和銷售策略,提高市場競爭力。通過加強宣傳和推廣,提高消費者對糧飼兼用型玉米的認知度和了解程度,增加其購買和消費的積極性,推動市場需求的增長。通過建立品牌形象,提高產品的知名度和美譽度,樹立品牌信譽,增加市場需求。通過政策扶持等方式,對糧飼兼用型玉米的生產和銷售給予稅收優惠、補貼等,提高其經濟效益,激勵農民積極種植。加強對糧飼兼用型玉米種植技術的研究和推廣,提高其品質和營養價值,增加其市場競爭力和市場需求[5]。
3.5 提高玉米病蟲害防治水平
加強土壤管理,適量施肥,保證植物健康生長,提高植物抵御病蟲害的能力。通過品種選育和基因改良等手段,提高糧飼兼用型玉米品種的抗病蟲能力,減少病蟲害的發生和蔓延。采用生物防治技術,如引入天敵、使用微生物制劑等,降低化學農藥的應用,減少環境污染,有助于保護生態環境。加強病蟲害監測,及時發現病蟲害的發生和蔓延趨勢,采取針對性的防治措施,降低病蟲害對農作物的損害。加強農民防治意識和技術培訓,提高其對病蟲害的認知和防治能力,從而加大病蟲害的防治力度。
3.6 提高長效肥料的利用率
通過科學的肥料施用方案,選擇適當的肥料種類和施用方法,合理施用肥料,提高長效肥料的利用率。同時,通過土壤檢測和養分測定,確定土壤中各種養分含量,科學合理施肥。通過加強土壤管理,提高土壤質量,提高長效肥料的利用率。采取覆蓋種植、綠肥種植等措施,增加有機質含量。加強灌溉管理,保持土壤濕度,調整土壤酸堿度,適應長效肥料的需求。通過合理配置有機肥料和無機肥料的比例,提高長效肥料的利用率。采用有機肥料和無機肥料混合施用的方法,提高肥料利用率和土壤質量。加強農民技術培訓和科學知識普及,提高農民對肥料施用的科學性和合理性的認識,推廣新型肥料,如生物有機肥、微生物菌肥等,提高長效肥料的利用率和農作物的產量。
4 結束語
糧飼兼用型玉米品種的選育及栽培技術是保障農業生產和促進農業發展的重要手段。然而,當前糧飼兼用型玉米品種的選育及栽培技術存在一些問題,如品種選育難度大、栽培技術含量高、種植面積受限、市場需求不確定以及病蟲害防治難度大等。為了解決這些問題,需要采取一系列改進策略,包括降低玉米品種選育難度、優化玉米品種選育栽培技術、擴大玉米種植面積、提高玉米品種市場需求調查質量和提高玉米病蟲害防治水平等。只有通過不斷努力,才能進一步提高糧飼兼用型玉米品種的品質和產量,為保障糧食安全和促進農業發展作出更大貢獻。
參考文獻:
[1]吳斌,任偉,班祥奔,等.不同耐密性玉米品種地上部與根系性狀的協同效應[J].植物營養與肥料學報,2023,29(1):57-67.
[2]馬麗麗,郝美琳,黃蔚.合陽縣不同類型玉米品種密度配置試驗[J].基層農技推廣,2023,11(1):22-25.
[3]申炳濤,朱偉嶺,李顏,等.河南省長葛市玉米品種比較試驗研究[J]. 中國種業,2023(1):72-75.
[4]馬達靈,高慧霞,于曉芳,等.深松耕作對不同年代玉米品種生理成熟后的抗倒伏力學特性的影響[J].干旱地區農業研究,2023,41(1):140-149,184.
[5]倪磊,由光全,楊彥鵬,等.生地灣農場12個玉米品種對比試驗[J].農業科技與信息,2022(24):22-25.
(編輯:郭志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