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秀麗
(北京市豐臺中西醫結合醫院,北京 102401)
腦卒中是目前臨床中較為常見的一種腦血管疾病,多發于中老年人群[1]。近年來,腦卒中患者的發病率處于不斷升高趨勢,導致患者的生存質量嚴重下降[2]。腦卒中患者發病較急,并且致殘率和死亡率較高,嚴重威脅患者的生命安全[3]。腦卒中是引發偏癱的最常見原因,主要是由于患者腦組織出現局部壞死,并引發神經功能出現缺損情況,從而引發為偏癱的臨床表現[4]。偏癱患者會出現不同程度的機體功能障礙,主要包括軀體功能障礙、感覺功能障礙或者語言交流障礙等,對患者的日常生活造成嚴重不利影響[5]。目前臨床中對于偏癱患者采取專業性、系統性的有效康復訓練治療,能夠最大程度使患者的日常生活功能和獨立性恢復到最佳水平,從而提高患者的生存質量[6]。因此,最后選取北京市豐臺中西醫結合醫院60例腦卒中所致的偏癱患者為本次研究對象探究分析個體化神經促通技術和作業治療的臨床應用效果,具體報告如下。
選取北京市豐臺中西醫結合醫院2021年8月—2022年9月期間的60例腦卒中所致的偏癱患者為本次研究對象。本次研究采取計算機表法對其進行探究分析,將所有研究對象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每組分別30例患者,研究組患者的男女比例為20∶10,平均年齡為(55.32±6.24)歲,對照組患者的男女比例為18∶12,平均年齡為(56.64±5.56)歲,將研究組與對照組患者的上述基本資料進行對比分析,結果表明組間差異并無統計學意義(P>0.05),因此可以進行本次研究比較。
納入標準:① 經過系統性臨床診斷和檢查,均符合腦卒中偏癱的臨床相關診斷標準;② 首次發病,并且患者臨床資料完整;③ 了解本次研究中的全部內容,并簽署相關協議書表明自愿加入本次研究。
排除標準:① 存在嚴重臟器損傷或者機體功能異常障礙的患者;② 存在意識障礙或者無法正常語言溝通的患者;③ 存在精神疾病或者免疫系統疾病患者;④ 研究中途退出患者或者研究依從性較低的患者。
對照組偏癱患者采取常規康復療法。具體內容包括:根據患者的實際病情給予相應的被動訓練,首先在床上進行簡單運動,在患者病情穩定后可以進行簡單的站立運動、行走運動等,要循序漸進,保證康復訓練強度適宜。
研究組患者采取個體化神經促通技術和作業治療。具體內容包括。
(1)個體化神經促通技術患者,采用神經促通技術治療時,每次治療時間為45 min,每日1次。① 馳援期:選用Rood技術通過給予患者正確的感覺刺激進行刺激患者的感覺感受器,誘發患者出現運動反應或者引發患者運動興奮。② 痙攣期:選用Bobath、Brunnstrom以及PNF等技術通過反射抑制模式,促進患者肌張力逐漸恢復正常,并脫離異常的運動模式,逐步過渡到日常生活動作訓練,最終能自己進行獨立運動。③ 恢復期:可以通過上述神經促通技術對患者進行上肢功能的運動和控制訓練,主要根據患者姿勢的正確性、適應能力以及耐受能力,進行相應的功能訓練。
(2)作業治療:首先由康復治療師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制訂相應的康復內容,為患者提供一對一的作業治療,每周訓練5 ~ 6 d,每日2次,每次30 min。具體內容包括:① 上肢訓練:根據先簡單后復雜,由近端到遠端的訓練原則,對患者的上肢控制能力進行相關運動。② 關節活動以及抓握訓練:關節運動的部位主要包括肩關節、肘關節以及腕關節等部位,同時選取圓球等物品指導患者進行抓握訓練。③ 精細動作訓練:可以選用旋擰螺絲、套圈、鑲嵌作業等方式對患者進行訓練,從而提高患者的協調能力和配合能力。④ 日常生活活動能力訓練:首先協助患者進行簡單的床上運動,主要包括翻身、床邊坐起、床上轉移、獨立站起等內容,在患者能夠獨立站起后,指導患者進行簡單的日常活動,主要包括穿衣、吃飯、洗漱等內容,同時也可以指導患者進行簡單的家務以及進行相關娛樂活動。
對比2組偏癱患者的上肢功能恢復情況。選用Fugl-Meyer評定量表(FMA)分別對2組患者治療前后的上肢功能情況進行評定,上肢功能評分總分為66分,分數與患者的肢體功能恢復呈正相關。
對比2組偏癱患者的神經功能缺損情況和日常生活活動能力。采用神經功能缺損評分表(NIHSS)對2組患者的神經功能缺損情況進行評定,量表總分35分,分數與患者的神經功能缺損情況呈負相關;選用ADL量表分別對2組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動能力進行評定,量表內的主要內容包括穿衣、活動、進食、如廁等日常生活能力,本量表采用百分制,分數與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動能力呈正相關。
對比2組偏癱患者的生活質量水平。采用生活質量評分表(SF-36)分別對2組患者生活質量情況進行評定,表內的評定內容主要包括軀體功能、生理功能、社會功能、精神健康等4個方面,每項均采用百分制,分數與患者的生活質量水平呈正相關。
采用SPSS 17.0統計學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行t檢驗,用均數±標準差(±s)表達,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治療前,研究組偏癱患者的FMA評分與對照組患者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2組患者較治療前均具有一定改善,并且研究組偏癱患者的FMA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患者,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的肢體功能恢復情況比較[(±s,分)]

表1 2組患者的肢體功能恢復情況比較[(±s,分)]
組別治療前治療后對照組(n=30)37.23±4.2556.26±4.13研究組(n=30)35.37±4.3962.35±5.48 t值1.667 34.861 0 P值0.100 80.000 0
治療前,研究組偏癱患者的NIHSS評分和ADL評分與對照組患者相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2組患者較治療前均具有一定改善,并且研究組偏癱患者的NIHSS評分顯著低于對照組患者,ADL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患者,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2組患者的NIHSS評分和ADL評分比較[(±s,分)]

表2 2組患者的NIHSS評分和ADL評分比較[(±s,分)]
組別NIHSS評分ADL評分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對照組(n=30)26.77±1.3216.24±1.1850.18±4.9373.28±6.42研究組(n=30)26.69±1.388.56±1.0449.55±4.8480.17±4.19 t值0.229 426.743 70.499 44.922 5 P值0.819 30.000 00.619 30.000 0
治療后,研究組偏癱患者的軀體功能、生理功能、社會功能、精神健康等生活質量評分均顯著高于對照組患者,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2組患者的生活質量水平比較[(±s,分)]

表3 2組患者的生活質量水平比較[(±s,分)]
組別軀體功能生理功能社會功能精神健康對照組(n=30)72.22±11.1349.21±10.0853.04±10.1162.24±11.97研究組(n=30)85.15±12.3262.24±12.1165.45±11.5875.36±10.31 χ2值4.595 44.529 54.421 74.548 7 P值0.000 00.000 00.000 00.000 0
目前臨床中對于腦卒中患者的治療存活率也在不斷提高,但是許多患者在治療后會留下很多后遺癥,例如偏癱、言語障礙、功能障礙等情況。其中,腦卒中是引發偏癱的最常見病因,導致患者預后較差,對患者及家庭造成嚴重的負擔。所以對于腦卒中偏癱患者進行必要的康復治療是目前臨床中的關鍵性內容,通過規范性、系統性的臨床治療和訓練后,能夠有效促進患者的肢體功能恢復,從而有效改善患者預后。個體化神經促通技術是臨床中對偏癱者患者主要的康復治療方法,能夠有效提高患者在偏癱遲緩期的肌力,促進感覺和運動功能的恢復,有助于建立運動正常模式。在偏癱恢復期內,能夠有效增強患者的肌力和耐力,加強運動的協調能力和平衡能力對照組偏癱患者采取常規治療,研究組患者采取個體化神經促通技術和作業治療,通過本次研究發現,治療后,研究組偏癱患者的上肢功能(FMA)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患者;研究組患者的神經功能缺損(NIHSS)評分顯著低于對照組患者,日常生活活動能力(ADL)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患者,研究組患者的軀體功能、生理功能、社會功能、精神健康等生活質量評分(SF-36)均顯著高于對照組患者,組間差異較大。因此,個體化神經促通技術和作業治療對于偏癱患者而言,應用效果顯著,能夠明顯改善患者的上肢功能,提升患者的生活質量水平的提升,從而有效改善患者預后,具有重要的應用價值。
綜上所述,將個體化神經促通技術和作業治療用于偏癱患者的康復治療中,應用效果顯著,能夠有效改善患者的上肢功能和神經缺損情況,明顯提高患者日常生活活動能力,從而提升患者生活質量水平,值得在目前臨床中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