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艷麗
(建湖縣人民醫院,江蘇 鹽城 224700)
目前,除了卒中急性期治療外,卒中后早期康復也成為現代醫學的關注重點。無論是卒中后神經功能的恢復,還是肌肉和肌張力的康復,醫學界認為早期康復的介入時間越早,則卒中后遺癥狀的改善就越明顯。腦卒中發生早期,腦組織及神經系統的恢復仍具有一定的可逆性,此時加以科學、有效的干預和刺激,有助于神經功能的恢復。早期康復治療是降低卒中后致殘率的重要方式,其操作簡便、療效確切以及安全性高,被越來越多的患者所認可[1]。為進一步提高卒中患者預后,減少后遺癥,有學者提出了早期康復治療的思路,旨在推廣早期康復訓練的理念,為患者制訂個體化康復方案,促進精準康復,使患者能夠獲益最大化[2]。
選取建湖縣人民醫院2019年10月—2022年10月來診的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患者80例,進行對照研究。使用隨機方式分組,各40例。對照組中:男24例、女16例;年齡大小45 ~ 63歲,平均(54.01±6.48)歲;病變位置:左側25例,右側15例。觀察組中:男22例、女18例;年齡大小43 ~ 64歲,平均(54.35±6.71)歲;病變位置:左側24例,右側16例。2組資料相互比較,有可比性(P>0.05)。
納入標準:① 參照WHO關于“缺血性腦卒中”的診斷,有明確的影像學證據來支持,經急診腦CT檢查,發病時間<6 h,<70歲,首次發病;② 告知患者本次早期康復方案,簽字同意;③ 干預前評估意識狀態、生命體征,符合早期康復指征;④ 經醫學倫理委員的審查及批準。
排除標準:① 再次卒中、腦出血及中樞神經系統疾病、脫髓鞘疾病、惡性腫瘤;② 精神狀態不穩定、截癱、精神障礙、先天腦發育不全等無法配合;③ 尚未脫離風險,或繼發嚴重的并發癥;④ 完全喪失自理能力,或缺少陪護家屬。
干預前完善相關評估,確定已經渡過危險期,可以進行綜合康復。
對照組予以常規治療,根據“缺血性卒中”的治療原則,予以二級預防和對癥處理。
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予以早期康復治療,參照《腦卒中康復指南2022》的康復原則,經綜合評估后制訂早期康復方案,評估患者的肌力、肌張力及運動能力,按照循序漸進的原則。方案如下。
(1)關節活動度訓練,在康復醫師的幫助下,于床上被動活動病變側肢體,上肢從指間關節—掌指關節—腕—肘部—肩關節,下肢從跖趾關節—踝關節—膝關節—髖關節,每個關節被動活動3 min,1次/ d。
(2)肌肉恢復訓練,采用按揉、拿法、捏法,上肢配合肱二頭肌、肱三頭肌、三角肌按摩,下肢配合股四頭肌、股二頭肌、腓腸肌按摩,每塊肌肉至少按摩3 min,1次/ d。
(3)力量訓練:指導患者主動肩關節上抬、胳膊外展或背伸,肘關節和腕關節屈身、旋轉,踝關節背伸、膝髖關節屈曲等,可以配合一些增重訓練或遠端施加壓力。
(4)肌張力訓練:通過理療,如電磁熱、肌電等刺激來調節,20 min /次,1次/ d。
(5)自理能力訓練:對于康復期患者,應鼓勵其積極參加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練習,如獨立穿衣、進食、如廁等;指導患者使用助行器進行行走、上下樓梯等練習,家屬或醫護人員應陪伴在旁,以確保其安全;鍛煉應循序漸進、逐漸增加時間和強度,同時予以患者鼓勵,以提高其積極性。
(1)干預2周后評價患者的康復效果,評估患者的肌力、肌張力及運動能力,進行綜合分析。具體如下,① 顯效:肌力、肌張力及運動能力基本恢復,正常生活未受影響;② 有效:肌力、肌張力及運動能力有恢復,并未正常,正常生活基本無影響或輕微影響;③ 無效:肌力、肌張力及運動能力未恢復,受到影響。計算有效率=[(顯效+有效)/總人數×100%]。
(2)干預前后評定運動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動能力。
應用Fugl-Meyer量表(FMA)來評價運動功能,包括上肢部分和下肢部分,總計100分,分數高表明運動功能越好。
應用Barthel指數來評價日常生活活動能力,該量表內容包括獨立進食、上下樓梯、大小便等共10個條目,根據患者的依賴程度進行評分,總計100分,分數高表明日常生活活動能力越好。
應用SPSS 20.0軟件來分析數據。2組康復效果的比較,使用χ2檢驗;運動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動能力的比較,使用t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意義。
觀察組患者的有效率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2組康復效果對比[n(%)]
干預前2組患者FMA評分和Barthel指數比較,無統計意義,P>0.05。干預后2組患者FMA評分和Barthel指數均上升,并且觀察組的上升幅度優于對照組,有統計意義,P<0.05。見表2。

表2 2組干預前后運動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動能力對比
卒中目前已成為一類常見病與多發病,其中缺血性卒中占75%以上,每年有相當一部分新發的卒中患者,也有一部分卒中患者住院死亡。近年來,我國醫學技術飛速發展,可以早期挽救生命,但缺血性腦卒中后神經凋亡及壞死是難以修復的,同時伴有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礙,如認知障礙、失語、偏癱等,影響正常的生活與學習[3]。臨床上常規的營養神經、改善微循環等療法效果有限,無法有效改善卒中后功能狀態。經實踐發現[4],神經細胞及神經系統具有可塑性,即在外界刺激下可誘發新的突觸及連接,重建神經細胞間的信號傳導,從而恢復正常功能。有一些研究表明了早期康復治療在卒中后早期恢復中的重要性[5]。在我國缺血性腦卒中高發的大背景下,卒中患者對早期康復的需求急劇增加。關于卒中后康復時機的研究較多,多數研究認為越早期康復介入,則卒中患者的康復效果越好。尤其對于遺留一些功能障礙患者來說,早期康復治療對于提升生活質量和日常生活能力十分必要[6]。
卒中后早期康復是一個綜合過程,需要持續、動態調整,臨床上已證實的一些療法切實有效,但無法長期應用。現有的康復方案十分系統、整體,但不具有個體化及針對性,由于卒中偏癱患者具有個體差異,傳統的康復方案無法適應臨床需求。本次結果顯示:經早期康復治療后卒中患者的康復效果有了進一步提高,并且運動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動能力的改善程度優于對照組,證實了早期康復訓練對于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患者恢復的重要性。
綜上。早期康復治療可以進一步改善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患者運動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動能力,從而提高康復效果,臨床值得推廣應用。由于本次研究樣本數有限,關于早期康復治療對于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患者遠期預后的影響,仍值得進一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