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官子桐
(中國藝術研究院 北京 100012)
布朗族社會歷史和文學的調查工作始于20 世紀50 年代,但對布朗族音樂文化的記錄則起步稍晚。
1978 年出版的《少數民族歌曲選》始見有布朗族歌曲的記載,1980 年發表在《人民音樂》上的通訊文章《第一次到北京參加會演的少數民族節目》始見對布朗族音樂活動的報道。20 世紀80 年代,袁炳昌和田聯韜兩位學術前輩對布朗族音樂進行初步調查并發表了《布朗族音樂簡介》,后又有《中國大百科全書·音樂舞蹈卷》中的布朗族音樂條目內容,以及建立在之前初步考察基礎上的《中國少數民族樂器志》(下文簡稱樂器志)和《中國少數民族傳統器樂獨奏曲選》(下文簡稱獨奏曲選)中布朗族音樂的內容。
從歷史的角度看,若以1986 年為分水嶺,1986年以前,對布朗族音樂的記錄正處于發現和初步介紹的階段;1986 年以后,布朗族音樂的進一步研究工作才開始。這一時期,楊民康老師對布朗族音樂進行了系統地考察和研究,并在此基礎上撰寫了碩士學位論文《中國布朗族音樂文化的系統研究》,發表了系列學術論文:《布朗族音樂文化的系統研究》《布朗族音樂中的文化內涵》《布朗族音樂形態研究》《布朗族音樂文化的結構、功能及分類方法》,使布朗族音樂的研究建立發展起來,并成為此時期布朗族音樂研究的集中體現。后來陸續出版的史志型專著,如《中國少數民族音樂史》《中國少數民族傳統音樂》《中國民間歌曲集成·云南卷》中布朗族音樂的內容均基于楊老師80 年代的研究成果并由他本人撰寫。其間,顏其香老師1991 年在《中外民間詩律》中發表的《布朗族民歌格律初探》是布朗族民歌歌詞研究的重要內容,楊民康老師的研究對其亦有借鑒。
21 世紀開始散見一些學者對散居于漢族地區布朗族音樂的介紹,如孫明躍、方偉偉的《雙江縣布朗族民間音樂》,段龍山的《施甸布朗族民間音樂》等。2003年出版的《中國歌謠集成·云南卷》則專門介紹了布朗族歌謠的概況,輯錄了勐??h、景洪市、瀾滄縣、雙江縣、施甸縣歌謠漢語翻譯歌詞,但并沒有涉及本民族語言的文本。在2009 年出版的《中國曲藝志·云南卷》中,布朗彈唱作為一個曲種被記載下來,數首曲譜節選其中。此外,楊民康老師在這一時期開始了對布朗族音樂的再考察,并發表了一系列新成果:《布朗族民歌新世紀初發展變異狀況的調查研究》《論布朗族人生儀禮與個體音樂活動過程》《論布朗族兒童人生儀禮民歌及其歌唱行為》《云南布朗族風俗歌【索】的變異過程及其異文化解讀》《論西雙版納布朗族民歌的復敘體結構特征》,并在2012 年以其專著《一維兩閾——布朗族音樂文化志》將布朗族音樂的研究推向高峰。直至2016 年5 月,《中國民族民間歌曲集成·云南卷》的出版,關于布朗族民歌豐富且完整全面的介紹、記錄才最終展示出來。
楊民康老師長時間對布朗族音樂的研究,吸引了其他學者關注此領域,2010 年以來布朗族音樂研究呈進一步細化的態勢。2010 年,云南藝術學院的何華完成了他的碩士論文《布朗族南傳佛教音樂的人類學研究——以勐??h章朗村佛教音樂“宰種”為例》;2015年,何華在中央音樂學院完成了他的博士論文《21世紀中國“布朗彈唱”的生存現狀研究》;另有2016年中國音樂學院張雪兒的碩士論文《中緬邊境地區布朗族民歌比較研究》、2016 年云南大學高云子的碩士學位論文《勐海布朗族宰調音樂研究》、2017 年云南師范大學叢莉蘋的碩士學位論文《布朗族民歌教育價值研究》、2018年云南大學李建東的碩士學位論文《“布朗彈唱”活態傳承研究——基于勐??h打洛鎮曼夕村的田野考察》。
從研究內容上看,1986 年前的早期著作拉開布朗族音樂研究的序幕,對布朗族音樂的主要類型作了簡略介紹,樂器部分集中在玎琴形制的記載,但不同文獻中記載內容不一。如《樂器志》記載“張金屬弦四根,兩弦為一組,同定一音,常用五度?!倍丢氉嗲x》載“張四根金屬弦,每兩弦同度定音,四度關系定弦。”同載“四度定弦”的還有《布朗族音樂簡介》,而后期出版物有涉及玎琴的卻載“五度定弦”。
1986 年以后,布朗族音樂的研究進入全面系統而深入的發展階段,以楊民康老師三個階段的研究為代表。
第一階段的研究,《布朗族音樂文化的系統研究》介紹了其研究的各個章節以及章節的關系?!恫祭首逡魳分械奈幕瘍群窂囊魳酚谜Z的變異、旋律與語言聲調的關系、民間分類法的價值與音樂發展的文化動因各方面剖析了布朗族音樂的文化內涵?!恫祭首逡魳沸螒B研究》則從曲調類型的譜系、音階調式、旋律形態、曲式結構、節奏節拍態對布朗族音樂形態進行分析和歸納。《布朗族音樂文化的結構、功能及分類方法》從系統的結構與功能、音樂文化的客體分類、音樂文化系統的主體分類、布朗族音樂文化以主客體對立的關系,來討論其結構功能的劃分。在這些對布朗族歷史文獻搜集和田野考察基礎上撰寫的《布朗族音樂史》和《布朗族傳統音樂》,是布朗族音樂文化書寫史上的里程碑。
第二階段的研究以《布朗族民歌新世紀初發展變異狀況的調查研究》開篇。在社會、經濟和文化急劇變革以及包括旅游在內的各種外來影響沖擊下,布朗族音樂發生了較大變化,鑒于此,作者對這種音樂現象進行跟蹤考察,在文章指出了該現象,并提出了建議性的應對策略。同為此主旨的還有2011 年的發表的《云南布朗族風俗歌【索】的變異過程及其異文化解讀》,聚焦在【索】的變遷上,有新田野材料的加入。在這之后,楊老師發表的《論布朗族人生儀禮與個體音樂活動過程》,通過對人生儀禮及其閾限階段特征的考察,發現了布朗族傳統音樂不同于其他少數民族及漢族音樂的諸多藝術與文化特征?!墩摬祭首鍍和松鷥x禮民歌及其歌唱行為》就是專門從兒童人生儀禮來探討這類民歌中的世俗性和宗教性內容,從而與普通兒歌區分開?!墩撐麟p版納布朗族民歌的復敘體結構特征》論述了布朗族民歌區別于漢族傳統民歌的復敘體結構。根據布朗族復敘體民歌的結構劃分出的三種基本曲式與調式結構類型,體現了布朗族民歌發展過程復雜化、精致化的趨向和模式化的特點??傮w而言,這個階段的研究,是考察資料的增加和理論方法的多維深入。
《一維兩閾——布朗族音樂文化志》的問世則標志著楊老師研究的第三個階段,如楊老師本人在書中緒論談到的,自己研究布朗族音樂的歷程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為靜態研究,從第二階段(1986—1996)開始,借鑒當時盛行的系統論、符號學等社會科學的方法“動態——靜態研究”,第三階段(1996—)開始強調“局內—局外”互動關系及“換位思考”的“動態研究”。這一階段是對此前所做工作的整理以及作為動態音樂民族志書寫實例的研究。注重從較為宏觀的社會學及社會關系角度出發,進一步考察布朗族音樂與“歷史、社會、個體”三維關系之間的聯系。從“局內—局外”“客位—主位”的眼光和方法彌補、修正以往研究中存在的學術偏向。從“一維兩閾”結構之“隱身閾”入手,漸次進入“社會閾”,意在借鑒儀式人類學之“結構與反結構”的思維方法及分析手段,分別描述和介紹布朗族傳統音樂的各個子系統。楊老師發表的《從布朗族“索”調的60 年變遷看“音樂與認同”》則從歷時性角度分析了文化與社會轉型中“解構—重構—建構”的過程,從共時性角度揭示了宗教認同與族群、區域、民族、國家等多個認同層面之間并存、沖突和調適的情況。
從楊老師各階段的研究中我們可以發現,他的研究是一個議題不斷深入以及論域不斷擴寬的過程,也能看出楊老師在不同歷史時期受各種研究理論思潮的影響。
2010 年以來,除楊老師的研究外,較為系統的布朗族音樂研究則以一些學位論文為代表。何華的碩士論文《布朗族南傳佛教音樂的人類學研究——以勐海縣章朗村佛教音樂“宰種”為例》主要是對“宰種”這種佛教音樂形式進行了實錄,用梅里亞姆和萊斯的經典理論模式來闡釋以“宰種”為核心的佛教音樂。他的博士論文《21 世紀中國“布朗彈唱”的生存現狀研究》分析了“布朗彈唱”傳習的個案,總結出“布朗彈唱”是“從傳統中構筑現代”的音樂藝術形式;音樂風格和文化意義的多重性促使“布朗彈唱”成為一種“文化性標識”;歌手的音樂觀是操控“布朗彈唱”發展的不竭動力;國家在場及文化互動是“布朗彈唱”得到發展的重要原因;日益開放的社會語境促進了中緬布朗族音樂文化交流。張雪兒的碩士論文《中緬邊境地區布朗族民歌比較研究》關注到了國境線兩側的布朗族音樂;高云子的《勐海布朗族宰調音樂研究》集中關注了宰調,總結了宰調的音樂類型、音樂形態特征及其社會功能;叢莉蘋的《布朗族民歌教育價值研究》則側重布朗民歌的教育功能的探討;李建東的《“布朗彈”唱活態傳承研究——基于勐??h打洛鎮曼夕村的田野考察》從音樂活動的傳承機制進行了考察。
除以上研究外,進入21 世紀的二十余年中,散居于漢族地區的布朗族音樂研究開始從整體性的布朗族民族劃分中獨立出來,進入學術視野,但該研究尚處于推介階段。
以上各類性質的記載與研究,基本經歷了從關注音樂本體,到深入探討音樂與其生態背景關系的視角轉變,也經歷了從借鑒西方音樂形態分析方法,再到借助西方社會學、人類學經典分析理論的研究歷程。特別要指出的是,楊民康老師的布朗族音樂研究,不僅是對研究對象本身的呈現,更是研究之研究,是對音樂民族志方法論的探索,具有高屋建瓴的指導意義。
布朗族音樂的研究工作開展已近四十年,其間產生了大量且集中的研究成果,對布朗族音樂的研究呈現出由全而泛轉向系統、深入且細化的研究態勢。雖然關注到此領域并深入研究的學者不多,但楊民康老師、何華等人的研究已經形成一定規模,為后學積累了豐富的研究材料,使得在此基礎上的進一步研究成為可能。例如,對史志著作中音樂面貌記載不一的情況,可以進一步考證。在布朗族音樂形態研究中,運用申克分析法,可以很好地簡化還原出旋律進行的音調材料和框架,屬于音樂形態分析的描述層面,但對音樂的內部結構邏輯和風格的體現,或許可以從與音樂審美表情意義更為緊密的方面來探討。研究地域方面,以往研究者著墨不多的漢族散居區布朗族音樂,可作為被拓寬的探討范圍,跨界布朗族音樂的比較研究亦需深入。音樂文化背景方面,布朗族音樂在當代文化發展中的適應情況等諸多議題值得更為廣泛深入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