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磊
心房顫動(atrial fibrillation,AF)是一種較為常見的心律失常,其是指規則、有序的心房電活動失去規律,出現快速、無序的顫動波,導致患者的心房在有效收縮時泵血功能喪失,同時引發心室律不齊,導致患者出現心力衰竭,心房附壁出現血栓、腦栓塞等,對患者生命產生威脅[1]。AF 常發生于冠心病患者及老年人群中,通常表現為乏力、頭暈目眩、胸悶、心悸、氣短等[2],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因此,對AF 患者選擇有效的治療措施對提升患者生活質量具有重要作用。隨著醫療水平的不斷進步,臨床在AF 治療中采用導管射頻消融術取得了顯著效果[3]。為了進一步分析導管射頻消融術的治療效果,本研究選取本院診療的144 例AF 患者進行隨機平行對照研究,現將研究結果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 年1 月~2020 年12 月本院診療的144 例AF 患者為研究對象,依據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實驗組,每組72 例。對照組患者男42 例,女30 例;年齡25~69 歲,平均年齡(40.29±10.41)歲;AF 類型:陣發性15 例、持續性40 例、長程持續性17 例。實驗組患者男45 例,女27 例;年齡25~70 歲,平均年齡(41.09±10.58)歲;AF 類型:陣發性17 例、持續性40 例、長程持續性15 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對本次研究知情且同意參與其中。此次研究已經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納入標準:①符合AF 診斷標準者;②臨床資料完整者。排除標準:①有AF 導管消融史者;②有卒中史者;③嚴重肝腎及肺功能障礙者;④左心房內血栓者。
1.2 方法 對照組采用常規藥物治療,根據患者病情進行對癥治療,即口服胺碘酮[賽諾菲(杭州)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19993254]200~400 mg/d,2 次/d;或β 受體阻滯劑,即美托洛爾(上海信誼百路達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67774)口服,初始藥物劑量為6.25 mg,2 次/d,地高辛(杭州民生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33021657)口服,0.125 mg/次,2 次/d。2~3 周為1 個療程,可根據病情應用1~2 個療程。實驗組采用導管射頻消融術治療,術前抗凝治療3 周,完成血常規、肝腎功能、電解質及胸腔超聲心動圖與CT 檢查。術前72 h 開展心動圖檢查,排除心房血栓。術中泵入枸櫞酸芬太尼(宜昌人福藥業有限責任公司,國藥準字H42022076)0.001~0.002 mg/kg;咪達唑侖(江蘇恩華藥業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31071)0.10~0.15 mg/kg,使患者保持在鎮靜及鎮痛狀態中,穿刺房間隔成功后實施肝素化。術中激活凝血時間,保持在300~350 s。完成雙側肺靜脈造影后,在相關系統下建立心房三維模型。監測鹽水灌注導管開展消融,功率為25~35 W,鹽水灌注速度為17~30 ml/min,溫度上限預設為45℃。在相關模型的引導下,對雙側肺靜脈的前庭進行消融隔離,達到傳導阻滯的目的,觀察30 min。肺靜脈電隔離后開展心房部位刺激誘發,直至刺激信號至心房阻滯。如誘發持續時間在>5 min,需要對AF、房性心動進一步標測,并實施必要的消融,以達到雙向傳導阻滯的要求。對于非陣發性AF 患者,在肺靜脈電隔離的基礎上從其他部位開展消融,消融后如患者仍為AF 心律,進行同步電復律干預。如經消融后AF 轉復,則需要進一步明確其性質,并對心律失常起源部位進行消融。以上流程操作完成后,如有肺靜脈興奮灶,則需要實施標測、消融。
1.3 觀察指標 ①比較兩組患者竇性心律維持率,治療6 個月后統計患者竇性心律維持率。②比較兩組患者心功能指標,包括LVEF、LVEDd、LAD、NYHA 分級。③比較兩組患者再住院率。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竇性心律維持率比較 實驗組竇性心律維持率51.39%高于對照組的9.72%,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竇性心律維持率比較(n,%)
2.2 兩組患者心功能指標比較 實驗組LVEF、LVEDd、LAD 及NYHA 分級均優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心功能指標比較()

表2 兩組患者心功能指標比較()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2.3 兩組患者再住院率比較 實驗組再住院率15.28%低于對照組的31.94%,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再住院率比較(n,%)
AF 屬于較為常見的一種心律失常疾病,其具有較高的致殘率與死亡率,且還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增加AF 發病率。就目前我國的人口國情來看,AF 發病率仍在逐年上升,據不完全統計[4,5],年齡>60 歲人群的AF 發病率已超過1%,>70 歲人群AF 發病率可達5%以上;>80 歲人群AF 發病率可達10%以上。AF 多發生于自身有心血管疾病史的老年患者中,如心力衰竭、高血壓、瓣膜病、冠心病等,且持續時間較長,并發癥較多,因此,AF 會對老年人身體健康與生命安全造成極大的威脅。目前,隨著醫療技術的不斷發展,在AF治療中臨床采用了導管射頻消融術,其在肺靜脈隔離治療中已取得了顯著效果,并得到了醫生及患者的認可[6]。
導管射頻消融術是將電極導管置入到患者心臟,并在X 線光血管造影機的引導下對異常心跳部位實施高頻電流釋放,應用熱效能反應,將病變組織處的內部水分蒸發掉,使其保持干燥狀態,從而達到治療的目的[7,8]。導管射頻消融術具有微創、術后恢復快等特點。此外,在導管射頻消融術治療中,其能消融處理肺靜脈,并在手術過程中根據檢查依據對肺靜脈的前庭進行3~4 次消融,有效阻斷引發的病灶傳導情況[9,10]。且導管射頻消融術還可以處理自主神經節,離斷Marshall 韌帶,消融觸發灶與折返途徑,提高持續性AF 消融成功率[11]。但對于持續性AF 患者,在開展導管射頻消融術治療12 周內約有40%的患者會出現復發現象,主要原因是消融后的損傷未完全愈合,易引起心房炎癥,導致患者竇性心率較低。另外,導管射頻消融術中應用靜脈淺鎮靜麻醉,患者在出現明顯痛感時即會蘇醒,故而會減輕對患者神經功能的損傷,特別是對患者的認知功能影響較小,安全性較高[12,13]。
本研究結果顯示:實驗組竇性心律維持率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LVEF、LVEDd、LAD 及NYHA 分級均優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再住院率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導管射頻消融術治療AF 的臨床效果顯著,不僅可提高竇性心律維持率,還可改善心功能,降低再住院率,建議在臨床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