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永綱 劉麗娜 王菩曄
慢阻肺屬于呼吸系統疾病,在臨床上較為常見,多發于老年人群體,急性加重期患者通常會并發呼吸衰竭,有著較高的致殘率與死亡率,因此會嚴重影響患者的生存質量,所以需要給予患者有效治療措施進行干預[1]。無創機械通氣屬于臨床上常用治療手段,具有一定的效果,但無法解除患者氣道炎性反應以及高反應性,并且無法及時排除氣道分泌物,因此療效欠佳,而霧化吸入藥物能夠有效改善患者通氣效果[2]。基于此,選取本院2019 年9 月~2021 年2 月期間收治的老年慢阻肺合并呼吸衰竭患者40 例作為研究對象,以此分析無創機械通氣+霧化吸入治療的價值,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將2019 年9 月~2021 年2 月在本院接受治療的40 例老年慢阻肺合并呼吸衰竭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常規組與觀察組,每組20 例。常規組患者年齡65~85 歲,平均年齡(70.25±4.92)歲。觀察組患者年齡65~86 歲,平均年齡(70.63±5.13)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已經過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通過。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①均符合《中華醫學會呼吸病學會》[3]相關診斷標準;②知曉此次研究,并簽署同意書;③患者處于穩定期;④臨床資料完整。排除標準:①存在藥物過敏史者;②嚴重免疫系統疾病者;③合并其他肺部疾病者;④精神疾病或認知障礙者;⑤妊娠期、哺乳期患者;⑥嚴重肝、腎、心、腦疾病者;⑦存在嚴重并發癥者。
1.3 方法 兩組患者均接受常規治療,包括吸氧、抗感染、擴張氣管、糾正水電解質紊亂等。常規組患者采取無創機械通氣治療,設置呼吸模式,吸氣壓 為12~20 cm H2O(1 cm H2O=0.098 kPa),呼氣壓為4~7 cm H2O,維持氧氣吸入濃度為2~5 L/min,維持血氧飽和度在90%以上,治療期間對患者的生命體征進行密切檢測,一旦出現異常則及時對其進行處理[4]。觀察組患者在常規組基礎上聯合霧化吸入治療,吸入用布地奈德混懸液(AstraZeneca Pty Ltd,注冊證號H20140474)2 ml+硫酸特布他林霧化吸入用溶液(AstraZeneca Pty Ltd,注冊證號H20140108)2 ml+吸入用異丙托溴銨溶液(Boehringer Ingelheim Pharma GmbH &Co.KG,注冊證號H20100682)2 ml 混合后面罩吸入,持續15 min/次,2次/d。10 d為1個療程,持續治療3個月。
1.4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①呼吸受阻評分:治療前后采用Brog 量表進行評估,該量表由0~10 級構成,分別記0~10 分,分值越低表示呼吸受阻情況越輕。②肺功能指標:FVC、MVV、FEV1。③免疫功能改善效果,判定標準:優:理想百分率>90%;良:理想百分率為80%~90%;差:理想百分率<80%。優良率=(優+良)/總數例×100%。④PSQI 評分,通過PSQI[5]對其睡眠質量進行調查,調查項目包括入睡時間、睡眠時間、睡眠效率、睡眠質量,各項分值范圍均為0~3 分,分值與睡眠質量呈反比。⑤體質量指數、6 min 步行距離:治療前后對患者體質量指數及6 min 步行距離進行記錄。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 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呼吸受阻評分比較 治療前,常規組患者呼吸受阻評分為(3.02±0.26)分,觀察組為(3.05±0.24)分;治療后,常規組患者呼吸受阻評分為(1.98±0.21)分,觀察組為(1.57±0.19)分。治療前,兩組患者呼吸受阻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患者呼吸受阻評分低于常規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呼吸受阻評分比較(,分)

表1 兩組患者呼吸受阻評分比較(,分)
注:與常規組比較,aP<0.05
2.2 兩組患者體質量指數、6 min 步行距離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體質量指數、6 min 步行距離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患者體質量指數高于常規組、6 min 步行距離長于常規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體質量指數、6 min 步行距離比較()

表2 兩組患者體質量指數、6 min 步行距離比較()
注:與常規組比較,aP<0.05
2.3 兩組患者肺功能指標以及PaO2比較 常規組患者FVC 為(3.21±0.36)L、MVV 為(72.56±0.75)L、FEV1為(2.11±0.52)L、PaO2為(75.85±5.16)mm Hg,觀察組患者FVC 為(4.61±0.85)L、MVV 為(85.71±0.61)L、FEV1 為(3.27±0.65)L、PaO2為(79.62±4.31)mm Hg。觀察組患者FVC、MVV、FEV1、PaO2均高于常規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肺功能指標以及PaO2 比較()

表3 兩組患者肺功能指標以及PaO2 比較()
注:與常規組比較,aP<0.05
2.4 兩組患者免疫功能改善效果比較 常規組患者免疫功能改善優7 例,良5 例,差8 例,免疫功能改善優良率為60%;觀察組患者免疫功能改善優12 例,良7 例,差1 例,免疫功能改善優良率為95%;觀察組患者免疫功能改善優良率高于常規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2.5 兩組患者PSQI 評分比較 常規組患者入睡時間評分為(1.52±0.49)分、睡眠時間評分為(1.21±0.33)分、睡眠效率評分為(0.76±0.34)分、睡眠質量評分為(1.36±0.49)分,觀察組患者入睡時間評分為(1.11±0.36)分、睡眠時間評分為(0.49±0.32)分、睡眠效率評分為(0.44±0.26)分、睡眠質量評分為(0.88±0.23)分;觀察組患者的入睡時間、睡眠時間、睡眠效率、睡眠質量評分均低于常規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PSQI 評分比較(,分)
注:與常規組比較,aP<0.05
慢阻肺屬于進行性發展疾病,在臨床上較為常見,主要是由呼吸道非特異性炎癥所導致的,會對患者身心健康以及睡眠質量造成影響,因此需要采取有效措施進行干預[6]。在本次研究中,治療后,觀察組患者呼吸受阻評分低于常規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患者體質量指數高于常規組、6 min 步行距離長于常規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FVC、MVV、FEV1、PaO2均高于常規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免疫功能改善優良率高于常規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的入睡時間、睡眠時間、睡眠效率、睡眠質量評分均低于常規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該結果能充分說明無創機械通氣+霧化吸入治療的重要作用。對其原因進行分析發現,無創呼吸機具有比較高的吸氣壓,因此能夠最大程度的降低氣道阻力,促使患者肺內氣體進行交換,從而能夠保證患者呼吸道通暢,并且能夠幫助患者快速糾正酸中毒、低氧血癥等癥狀,使得患者呼吸肌疲勞得到最大程度緩解,對患者心功能的改善以及機體氧耗的降低有著積極作用,從而達到治療目的[7]。而且無創呼吸機有著創傷較小的優勢,能夠降低患者疼痛程度,因此能夠使得患者睡眠質量提升。霧化吸入治療有著操作簡單、無創傷等特點,其安全性高,經濟壓力小,能夠為患者提供持續的呼吸支持,對患者病情的緩解具有現實意義[8]。其中霧化吸入中的布地奈德是糖皮質激素藥物的一種,不僅有著顯著的局部抗炎作用,而且能夠有效抑制免疫反應,還能夠對內皮細胞、溶酶體膜、平滑肌細胞穩定性進行強化,同時能夠將敏活性介質釋放量降低,因此有著較為良好的支氣管解痙作用[9];特布他林屬于腎上腺素能激動劑的一種,能夠有效起到肺部通氣以及血液微循環改善作用,并且還能夠將低氧血癥進行快速糾正;異丙托溴銨是抗膽堿藥物的一種,能夠對抗迷走神經進行拮抗,因此能夠緩解患者支氣管痙攣癥狀,同時能夠提高患者肺功能水平[10-12]。
綜上所述,無創機械通氣+霧化吸入治療老年慢阻肺合并呼吸衰竭能夠降低患者呼吸受阻情況,同時能夠提高患者肺功能指標,對患者體質量指數、免疫功能以及6 min 步行距離有著改善作用,值得臨床將其廣泛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