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贛源
分娩是自然的生理過程,在我國分娩時常選常規體位,即仰臥位,便于展開檢查,也方便觀察產程、實施接生,而當前分娩體位選擇時由于產婦骨盆口徑較窄,不利于胎頭在宮內下降,產生較大阻力,限制了盆骨活動,大量消耗產婦體力,不僅可使疼痛加劇,也會延長產程,重者可致新生兒窒息[1]。若此期間合理管理體位便于減輕子宮壓迫,確保分娩體位符合生理體位,不僅利于胎頭下降,也可提高產婦舒適性,利于產程縮短,自然分娩快速完成[2]。為明確自由體位實際效果,本文選擇本院分娩的60 例產婦作為研究對象,探究陰道分娩中自由體位的應用價值,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擇2020 年12 月~2022 年12 月在本院分娩的60 例產婦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30 例。對照組年齡23~34 歲,平均年齡(26.76±2.87)歲;孕周37~41 周,平均孕周(39.63±1.74)周。觀察組年齡22~36 歲,平均年齡(27.52±2.81)歲;孕周37~41 周,平均孕周(39.33±1.73)周。兩組產婦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B 超顯示產婦均為頭位、足月、單胎;測量骨盆、胎心監護顯示胎兒一切正常,與陰道分娩適應證符合[3]。
排除標準:精神疾病嚴重,難以配合生產者;有分娩禁忌證者;心肝腎功能嚴重異常者;頭位難產者;一般資料缺失者[4]。
1.2 方法 產婦分娩前均行外陰消毒、圍術期準備等,醫護在分娩期間應嚴密監測,完善接生準備,對血壓、宮縮、胎心音實施全程監測[5]。
1.2.1 對照組產婦選擇常規體位。維持仰臥位,雙腳置于產床支架上,雙腿外展屈曲。若出現宮縮,則閉氣用力,借助呼吸減痛法減輕疼痛,屏氣以雙手緊握床把手,可在間歇期多多休息[6]。
1.2.2 觀察組產婦選擇自由體位。在圍生期為產婦提供一對一干預服務,防止跌倒、墜床等情況發生,結合產婦生理實際特征、需求選擇舒適體位,產婦若需運用分娩球,應結合分娩情況積極協助其調整體位,保證合理性。①站立:雙手握住床圍欄,靠墻站立,臀部左右兩側慢慢搖擺。②側臥位:維持側臥高坡俯臥位,結合胎位決定選擇側臥方向,胸部盡可能貼近床面,背部挺直,雙腿屈曲,讓臀部突出。③半坐位:取特制的產凳,產婦端坐在上面,可稍微前傾,也可上半身直立,緊握護欄[7]。④坐位:產婦緊握扶手,端坐在產床的中央位置,腳置于支架上,分開雙腿。⑤跪位:取一軟墊,跪在上面,單膝下跪或分開雙腿跪,上身保持直立,趴在床面上[8]。⑥蹲位:蹲下,雙腳分開,緊握護欄,身體上下左右來回擺動。⑦趴位:床上,產婦半跪雙手將棉被抱住。⑧走:待產室內,產婦可在醫務人員輔助下適度走動,宮口開全后,屏氣用力[9]。
1.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產婦不良分娩結局發生率及產程時間、出血量。①以一次性計血量墊、容積法測量出血量。②不良分娩結局包括產后出血、鉗產、新生兒窒息、中轉剖宮產。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6.0 統計學軟件對研究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產婦不良分娩結局發生率比較 觀察組產婦不良分娩結局發生率為3.3%,低于對照組的20.0%,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產婦不良分娩結局發生率比較[n(%)]
2.2 兩組產婦產程時間、出血量比較 觀察組產婦出血量(168.64±3.54)ml 少于對照組的(235.54±5.14)ml,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產婦第一、第二產程時間短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產婦第三產程時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產婦產程時間比較(,min)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分娩過程復雜且多變,能否順利完成受多類因素影響[10]。既往常規體位約束了骶尾關節部分活動,最終限制了骨盆各出入口孔徑,使之出現狹窄情況,下降時胎兒阻力加大,此時選仰臥位,胎兒自身重力在下降中難以展現其助力作用,使產力明顯減弱,長時間維持臥位,加之宮縮時間較長,明顯降低產婦體力,使疼痛感加劇,產婦無力生產,致產程延長,增加了分娩的難度和并發癥發生幾率。本研究中觀察組產婦選擇自由體位,其優勢在于:骨盆關節的調整有利于骨盆塑形,適應胎兒娩出需要;防止妊娠子宮壓迫腹主動脈、下腔靜脈,促使胎盤良好循環;有利于發揮重力優勢,滿足胎兒下降需求;引發持續時間更長、規律、頻繁的有效宮縮;增加胎兒供氧以避免窒息;使產婦更加舒適,縮短產程,以取得良好分娩結局[11]。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產婦出血量(168.64±3.54)ml 少于對照組的(235.54±5.14)ml,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產婦第一、第二產程時間分別為(401.25±10.51)、(33.52±1.08)min,短于對照組的(528.68±15.47)、(52.41±1.52)min,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產婦第三產程時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相較于常規體位,陰道分娩期間選擇自由體位作用更佳,產程明顯縮短,出血量減少,陰道分娩率提升。產婦在第一產程時活動基本正常,胎頭在重力作用下下降速度加快,產程縮短;第二產程時胎兒縱軸與產軸保持一致性,可使產道阻力減小,確保娩出胎兒,產程縮短[12]。膀胱截石位為分娩常規體位,選擇此體位,難以擴張骶尾關節,導致盆骨狹窄,娩出阻力加大;而選擇自由體位,經走、趴等體位,與仰臥位相比較,可強化肌肉收縮力,有利于胎頭下降,在胎兒娩出中發揮促進作用,宮頸加速擴張,促進生產,從而縮短產時[13]。其中蹲位、坐位有利于擴張骨盆的傾斜角度,加大出口的寬度,有利于降低胎頭,加速產程,縮短壓迫胎兒時間,減輕壓迫感,以免下腔靜脈出現阻塞,利于改善胎盤、子宮血流情況,恢復血液循環。因受分娩刺激,機體中樞神經系統受到影響,功能發生紊亂,因而加劇疼痛,兒茶酚胺水平升高以致宮縮,使產婦出現乏力現象,增加出血量[14]。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產婦不良分娩結局發生率為3.3%,低于對照組的20.0%,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自由體位有利于減輕產時損傷,降低產后出血、新生兒窒息、產鉗助產、中轉剖宮產等不良妊娠結局發生率。分娩時選擇常規體位雖可確保順利娩出胎兒,然其耗時較長,產婦長時間體位不變,會有肢體麻木的情況出現,因而產力降低,延長產程;且常規體位也會擠壓腹部血管,增加子宮壓迫,減少血供,極易導致宮內窘迫的情況發生,血氧不足,致低血壓綜合征,重者可致難產[15,16]。在楊璐等[17]研究中,選取了300 例孕婦展開分析,以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150 例,對照組給予常規體位,觀察組給予自由體位,結果顯示:觀察組中產后出血、新生兒窒息、鉗產、中轉剖孕婦7 例,發生率為4.67%;對照組中產后出血、新生兒窒息、鉗產、中轉剖孕婦32 例,發生率21.33%,觀察組產后出血、新生兒窒息、鉗產、中轉剖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與本研究結果基本相符。摒棄既往仰臥位,選自由體位分娩,可使坐骨棘間徑加大,骨盆出口徑增加,出口面積增加,利于胎兒娩出,減輕產婦疼痛,放松會陰,明顯降低撕裂幾率;產婦肌肉收縮力增加后,便于應激時強化爆發力,不僅可縮短潛伏期、產程,也可使活躍期縮短,避免宮內窘迫情況發生,調整產力,有利于改善胎兒與骨盆關系,若胎頭緊貼宮頸,可延長有效宮縮,增強產力,對分娩更為有利[18]。
綜上所述,與常規體位相比,產婦分娩時選擇自由體位效果更佳,可縮短生產時間,減少出血量,降低不良分娩結局發生率,值得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