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虹
分娩屬于成功妊娠女性必經的生理過程,但分娩過程中因子宮及宮頸牽拉、產道擠壓可導致其出現一系列生理疼痛,既往采用常規分娩干預雖可穩定產婦及胎兒心率,但不能改善產婦疼痛程度及分娩結局[1]。受生活水平提升的影響,近年產婦對分娩過程中舒適度要求持續升高,且因難以忍受疼痛、懼怕分娩等原因選擇剖宮產,致使我國剖宮產率持續升高。近年隨著醫療技術發展,無痛分娩技術被廣泛應用于臨床,椎管神經阻滯麻醉是一種作用于神經的鎮痛方案,因鎮痛效果理想被國內外廣泛應用,為深入了解其在分娩鎮痛中價值,本研究遴選2019 年8 月~2021 年2 月本院120 例分娩產婦進行分組對比研究,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9 年8 月~2021 年2 月本院120 例分娩產婦作為研究對象,按雙盲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60 例。觀察組年齡20~36 歲,平均年齡(26.82±5.41)歲;孕周36~40 周,平均孕周(37.52±1.24)周;41 例初產婦、19 例經產婦;平均體質量(67.52±8.64)kg。對照組年齡21~37 歲,平均年齡(26.74±5.31)歲;孕周37~40 周,平均孕周(37.89±1.21)周;40 例初產婦、20 例經產婦;平均體質量(67.48±8.14)kg。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上報醫院倫理委員會獲得審批。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1.2.1 納入標準 ①經B 超、骨盆外測量及陰道檢查證實產婦符合陰道分娩條件者;②無血液系統疾病者;③頭盆4 項評分>4 分者;④孕期檢查無異常者;⑤臨床資料齊全者;⑥知曉本次研究目的,并簽署“知情同意書”者;⑦美國麻醉醫師協會(ASA)分級Ⅰ~Ⅱ級者;⑧脊柱解剖正常者[2]。
1.2.2 排除標準 ①臨床資料丟失者;②合并臟器組織損傷者;③藥物過敏者;④重度子癇前期等并發癥者;⑤無法配合進行本次研究者;⑥凝血功能障礙者;⑦麻醉禁忌證者;⑧合并陰道感染者;⑨胎膜早破者;⑩陰道異常者[3]。
1.3 方法
1.3.1 對照組產婦采用常規分娩干預。產婦在進入產房后,工作人員需密切監測其血壓、脈搏、心電圖等生命體征變化;其次醫務人員為產婦講解分娩知識、流程及分娩中注意事項,告知其鎮痛可通過深呼吸、轉移力轉移等多項措施緩解,提高其自然分娩信心。產后指導其保持會陰干燥、勤換會陰墊,待生命體征穩定后鼓勵其及早下床進行活動,同時康復期間保持營養均衡,少進食油膩、辛辣、刺激性食物。
1.3.2 觀察組產婦在對照組基礎上采用椎管神經阻滯麻醉鎮痛。明確硬膜外穿刺部位,選擇L2~3間隙穿刺后進行回抽操作,無回血后注射3 ml 利多卡因(石藥銀湖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14024045,規格:5 ml∶0.1 g),無中毒現象后固定導管,連接硬膜外導管與電子鎮痛泵;鎮痛泵內藥物為0.002%舒芬太尼(宜昌人福藥業有限責任公司,國藥準字H20054172,規格:2 ml∶100 μg)、0.1%羅哌卡因(江蘇恒瑞醫藥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60137,規格:10 ml∶100 mg),根據宮縮時不感到疼痛明確藥物劑量,分娩鎮痛時密切觀察產婦體溫、呼吸、心率等生命體征變化,若發現子宮出血等風險需及時轉剖宮產。
1.4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比較兩組疼痛程度、分娩結局、臨床指標。
1.4.1 疼痛程度 采用VAS 評估產婦分娩結束6 h 的的疼痛程度,分值0~10 分,評分越高疼痛程度越高[4]。
1.4.2 分娩結局 包括:陰道分娩、產后出血、新生兒窒息、剖宮產等。
1.4.3 臨床指標 包括:產程時間(第一產程、第二產程)、新生兒Apgar 評分(出生后1 min、5 min)、心率、胎心率、出血量。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3.0 統計學軟件對研究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疼痛程度比較 觀察組產婦VAS 評分為(4.61±1.14)分,低于對照組的(7.08±1.24)分,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t=11.359,P=0.000<0.05)。
2.2 兩組分娩結局比較 觀察組產婦陰道分娩率88.33%高于對照組的66.67%,產后出血率3.33%、新生兒窒息率0 低于對照組的13.33%、6.67%,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分娩結局比較[n(%)]
2.3 兩組臨床指標比較 觀察組陰道分娩產婦第一產程時間(8.22±1.75)h、第二產程時間(1.02±0.26)h均短于對照組陰道分娩產婦的(9.84±2.52)、(1.38±0.21)h,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t=3.658、7.166,P=0.000、0.000<0.05)。觀察組新生兒出生后1、5 min Apgar 評分高于對照組,出血量少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心率、胎心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臨床指標比較()

表2 兩組臨床指標比較()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分娩疼痛是產婦分娩期間最典型的特征,在分娩過程中子宮、產道擠壓會產生生理性刺激,增加產婦身心痛苦,導致其產生不同程度的疼痛,在第一產程中疼痛多為子宮收縮、宮口擴張所致,疼痛以交感神經纖維為基點;在第二產程中產婦會陰組織、盆底會受到壓迫或擠壓,疼痛經陰道神經傳入,此時疼痛程度更嚴重[5]。近年隨著我國居民對生活質量要求的提升,其對分娩時疼痛管理有更高的要求,故分娩鎮痛方案被應用于臨床[6-8]。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產婦VAS 評分為(4.61±1.14)分,低于對照組的(7.08±1.24)分,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產婦陰道分娩率88.33%高于對照組的66.67%,產后出血率3.33%、新生兒窒息率0 低于對照組的13.33%、6.67%,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可見椎管神經阻滯麻醉可降低產婦整體疼痛程度,亦可改善分娩結局。分析原因:椎管神經阻滯麻醉可提高產婦分娩質量,具有安全、有效等優勢,在鎮痛過程中選擇利多卡因、舒芬太尼及羅哌卡因等藥物發揮鎮痛作用,通過阻斷子宮內感覺神經,達到緩解其疼痛程度的目的,且該麻醉方式用藥劑量較小,確保孕婦可正常收縮子宮,不會影響胎兒健康。舒芬太尼屬于阿片類藥物,具有起效快、鎮痛效果顯著等優勢;羅哌卡因屬于長效酰胺類局麻藥物,用藥后可將運動神經、感覺神經分離阻滯,以便充分發揮鎮痛效果,將多種藥物聯合即可發揮鎮痛效果,亦可促進分娩順利進行[9-11]。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陰道分娩產婦第一產程時間(8.22±1.75)h、第二產程時間(1.02±0.26)h 均短于對照組陰道分娩產婦的(9.84±2.52)、(1.38±0.21)h,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新生兒出生后1、5 min Apgar 評分高于對照組,出血量少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可見在實施椎管神經阻滯麻醉后整個產程明顯縮短,且不會影響新生兒質量及產婦康復效果。分析原因:椎管神經阻滯麻醉是向硬膜外腔持續不斷輸注麻醉、鎮痛藥物,將子宮內感覺神經阻斷,達到緩解其宮縮疼痛程度的目的,既可減少分娩期間體力的消耗,亦可緩解宮縮所致的疼痛程度,在避免其負面情緒的同時,降低疼痛所致的身心應激反應;其次椎管神經阻滯麻醉可調節機體內兒茶酚胺物質的釋放,在松弛子宮平滑肌的同時,增加胎盤血流量,避免胎兒在宮腔內缺氧,因此應用后新生兒窒息發生率較低[12];應用該方案還可緩解產婦生理及心理壓力,提高其陰道分娩配合程度。
綜上所述,椎管神經阻滯麻醉在產婦分娩鎮痛中應用可行性較高,可改善其疼痛程度及分娩結局,縮短產程,提高新生兒Apgar 評分,值得借鑒及參考。但基于本研究設計方案簡單、納入樣本數量有限,通過對比雖證實椎管神經阻滯麻醉可提高陰道分娩率,確保新生兒質量,但尚未明確其對產婦血壓等的影響,亦無法規避研究偏畸性,鑒于此后期需優化設計方案,通過大樣本、多數據對比,為臨床實施陰道分娩提供豐富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