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勤勤
(信陽學院商學院,河南 信陽 464000)
據鄉村旅游監測中心測算,2021 年一季度,全國鄉村旅游接待總人次接近10 億,鄉村旅游總收入3 898 億元。鄉村旅游能夠產生巨大的經濟效益,對助推鄉村振興具有重要作用。國外學者對鄉村旅游的研究重點在于鄉村旅游的基本內涵及發展影響[1,2]、鄉村旅游的可持續發展[3]、鄉村旅游的動機[4]等方面,對鄉村振興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鄉村經濟發展、鄉村建設、鄉村模式等方面。隨著鄉村旅游在鄉村經濟發展中的地位和貢獻日益凸顯,國外學者主要圍繞鄉村旅游對鄉村經濟發展的作用對二者關系展開了研究[5-8],研究的內容和角度不盡相同,總體來看均肯定了鄉村旅游與鄉村振興之間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關系。國內學者對鄉村旅游促進鄉村振興的積極作用也給予了充分肯定,現實中決策制定者和實踐工作者將鄉村旅游視為農村地區經濟發展的合適路徑[9]。研究者以實例證明了旅游開發的同時可以實現鄉村全面振興[10,11],還構建了指標體系,對鄉村旅游與鄉村振興之間的耦合關聯情況進行了測度[12,13]。研究者已經注意到鄉村旅游發展中存在諸多問題,如盲目開發、基礎設施落后、文化特色消逝、產品同質化、環境破壞等[14,15]。仇葉[16]研究指出,鄉村旅游產業過密化將導致公共資源與農民面臨因供需和價格變化所帶來的市場風險,不利于鄉村振興。因此,鄉村旅游的發展思路必須從脫貧攻堅轉向鄉村振興[17]。研究者探討了鄉村旅游促進鄉村振興的機理和路徑[18],針對特定地區鄉村旅游的發展[19]、鄉村旅游某一要素的改進[20]、某類鄉村旅游資源的開發[21]、現代科技的運用[22]等方面提出了具體發展策略。大別山區自2015 年起地位上升到國家戰略層面,僅有少量學者對大別山區鄉村旅游與鄉村振興的關系進行研究,主要集中于旅游扶貧經濟和生態績效的測度方面[23,24],鮮見其他角度的研究。因此,本研究設置多重指標對河南省大別山區鄉村旅游與鄉村振興的關聯度情況進行探索,以助力鄉村旅游完成從旅游扶貧到鄉村全面振興的角色轉換。
根據2015 年國務院發布的《大別山革命老區振興發展規劃》,大別山區跨越河南、安徽、湖北三省,包括36 個縣(市)。本研究的區域范圍為河南省大別山區,包括河南省信陽市全境、駐馬店市全境以及南陽市的桐柏縣和唐河縣。區域西部、西南部、南部依次被伏牛山、桐柏山和大別山環繞,東部、北部和中部為大面積的平原和低山丘陵,整體地勢西南高、東北低。研究區域處于亞熱帶季風氣候向溫帶季風氣候的過渡地區,年均氣溫為15 ℃左右,年平均降水量為980~1 088 mm。淮河發源于研究區域西部的桐柏縣太白頂,橫貫而東,淮河及其支流是本區域的主要補給河流。
2.1.1 指標體系構建 根據鄉村振興的“五位一體”指導思想,緊密圍繞鄉村旅游發展質量的實際體現,兼顧指標體系的科學性和數據獲取的可行性,構建河南省大別山區鄉村旅游子系統和鄉村振興子系統的評價指標體系,如表1 所示。鄉村旅游評價指標共8 個,涉及鄉村旅游資源、鄉村旅游效益、鄉村旅游熱度3 個方面,鄉村振興評價指標共10 個,涉及農業、農村、農民等多個方面。

表1 河南省大別山區鄉村旅游、鄉村振興評價指標體系
2.1.2 關聯度測量模型 借鑒學者們的相關研究結果[25,26],建立耦合協調度模型來測度河南省大別山區鄉村旅游與鄉村振興的關聯程度及其變化,計算式如下。
式中,xi表示鄉村旅游系統中第i個指標該年份的標準值,yj表示鄉村振興系統中第j個指標該年份的標準值,ai表示鄉村旅游系統中第i個指標的權重,bj表示鄉村振興系統中第j個指標的權重。X、Y分別表示鄉村旅游系統、鄉村振興系統的綜合評價指數,代表二者各自的發展水平。
式中,C代表耦合度,C值越大,代表鄉村旅游與鄉村振興之間的耦合度越好,反之,耦合度越差;V為河南省大別山區鄉村旅游與鄉村振興的綜合評價指數,V值越大,代表鄉村旅游發展得越好,鄉村振興目標實現得越好;D為鄉村旅游與鄉村振興的耦合協調度,代表鄉村旅游和鄉村振興對二者協調程度的貢獻[27];k為調節系數,一般將其設定為子系統的個數,因本研究涉及2 個子系統,故k取值為2。α、β為待定系數,一般α、β分別賦值為0.6、0.4。
為了鑒定河南省大別山區鄉村旅游與鄉村振興的耦合協調程度,根據耦合協調度的計算結果,借鑒其他學者的分級方法[28],劃分出耦合協調度等級,從低到高分成10 個等級,總體分為失調和協調兩類,如表2 所示。D值小于0.50 時,為不同等級的失調狀態;D值大于0.50 時,為不同等級的協調狀態。

表2 耦合協調度的等級劃分
為搜集各指標數據,本研究廣泛查閱了《河南統計年鑒》《信陽統計年鑒》《駐馬店統計年鑒》《南陽統計年鑒》等,并從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和旅游部官網、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廳官網、地方文化廣電與旅游局官網、攜程和馬蜂窩等線上旅游平臺搜集數據,鄉村旅游收入和人次數據則通過實地走訪地方旅游局獲取,以確保數據來源的可靠性與權威性。
由于各指標的度量單位不同,無法放在一起直接計算,因此需要對各指標的原始數值進行無量綱化處理,將其轉化為0~1 的無度量單位的標準值。對于某項指標來說,標準值越接近于1,代表某年份在該指標上越占優勢;標準值越接近于0,則代表某年份在該指標上越處于劣勢。對各指標進行無量綱化處理的計算式如下。
式中,xi、yj分別為鄉村旅游系統某指標、鄉村振興系統某指標無量綱化后的標準值;Ti、Rj分別為鄉村旅游系統該指標和鄉村振興系統該指標的原始數值;Tmax、Rmax分別為鄉村旅游系統該指標和鄉村振興系統該指標的最大值;Tmin、Rmin分別為鄉村旅游系統該指標和鄉村振興系統該指標的最小值。
指標權重是各項指標在所有指標中價值的高低、相對重要的程度以及所占比例大小的量化值,科學合理地確定各項指標的權重是綜合評價的關鍵。鑒于本研究所搜集的數據均為量化數值,故采用標準離差法來確定各指標的權重,計算式如下。
式中,Wi為第i個指標的權重,Wi的取值范圍為0~1,鄉村旅游系統和鄉村振興系統分別獨立計算各指標的權重,權重越大,代表該指標在子系統中越重要。Si為第i個指標的標準差。Si的計算式如下。
式中,xji、yji分別代表鄉村旅游系統中第j個指標第i年的標準值和鄉村振興系統中第j個指標第i年的標準值分別代表鄉村旅游系統中第j個指標各年份標準值的平均值和鄉村振興系統中第j個指標各年份標準值的平均值。某指標標準差越大,說明該指標各年份數據的變異程度越大,則該指標在指標體系中的重要性程度就越大。各指標權重的計算結果如表3 所示。

表3 河南省大別山區鄉村旅游系統、鄉村振興系統各指標的權重
從表3 可知,在鄉村旅游系統的8 個指標中,鄉村旅游收入占第三產業比重(T8)的權重最大,為0.155 6,該指標是鄉村旅游系統中最重要的指標,對鄉村旅游評價指數的影響最大。其次是鄉村旅游收入(T5)、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個數(T2)、鄉村旅游人次(T6)、村民人均旅游收入(T7),權重處于0.140 4~0.149 0,這4 個指標是鄉村旅游評價的重要指標;中國美麗休閑鄉村個數(T3)、省級鄉村旅游特色村網絡游記數量(攜程+馬蜂窩)(T4)的權重均小于0.140 0,這2 個指標對衡量鄉村旅游發展水平的價值較小。權重最小的指標是國家級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點個數(T1),其權重為0,2016—2020 年河南省大別山區未曾新增國家級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點,一直保持在5 處的水平。
鄉村振興系統的10 個指標中,對鄉村振興評價指數最重要的指標是鄉村從業人員數(R3),其權重為0.109 3;農林牧漁業增加值(R1)、農業機械總動力(R2)、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R4)的權重均在0.100 0 以上,僅次于R3,是衡量鄉村振興水平的重要指標;權重最小的指標是農村用電量(R8),權重僅為0.089 9;農村居民人均消費支出(R5)、農村居民恩格爾系數(R7)等5 個指標的權重均介于0.098 2~0.099 6,其對鄉村振興水平評價的影響處于中等水平。
3.3.1 整體關聯情況 根據前文所述步驟和方法,計算出2016—2020 年河南省大別山區鄉村旅游與鄉村振興的耦合度指數、耦合協調度指數及其他相關指標數值,如表4 所示。

表4 2016—2020 年河南省大別山區鄉村旅游與鄉村振興的關聯測度結果
從表4 可以看出,2016—2020 年鄉村旅游系統綜合評價指數呈先上升后下降再上升再下降的波動變化特點,說明5 年間河南省大別山區鄉村旅游韌性較弱,可持續性較差,不能穩定地為鄉村振興貢獻力量。2016—2019 年鄉村振興系統綜合評價指數(Y)呈逐年增長的態勢,2019 年達0.806 8,直到2020年才稍有下降,說明河南省大別山區鄉村地區的發展一直在向前推進,鄉村振興的效果明顯,能夠有利地支持鄉村旅游的發展。
從圖1 可以看出,2016—2017 年河南省大別山區鄉村振興水平低于鄉村旅游發展水平,鄉村旅游有效助力了鄉村振興,但2018 年后鄉村振興系統綜合評價指數均高于鄉村旅游系統綜合評價指數,說明河南省大別山區鄉村旅游與鄉村振興存在脫節問題,鄉村旅游未能充分發揮對鄉村振興的促進作用,反而是鄉村各方面條件的改善帶動了鄉村旅游的發展。2016—2020 年河南省大別山區鄉村旅游系統的年均評價指數為0.464 1,鄉村振興系統的年均評價指數為0.578 6,高出鄉村旅游系統0.114 5。整體來看,河南省大別山區鄉村旅游發展水平落后于鄉村振興水平。由于2016—2020 年鄉村旅游與鄉村振興發展水平呈現不同發展態勢,而鄉村旅游與鄉村振興相互作用和影響,故二者的綜合評價指數(V)的變化趨勢與鄉村旅游綜合評價指數變化類似,但最低值出現在2016 年,整體態勢呈波動上升。

圖1 2016—2020 年河南省大別山區鄉村旅游系統、鄉村振興系統綜合評價指數比較
一般認為,耦合度(C)處于0~0.300 0 為低度耦合,處于0.300 0~0.700 0 為中度耦合,處于0.700 0~1.000 0 為高度耦合。2016—2020 年,河南省大別山區鄉村旅游與鄉村振興的耦合度(C)也呈波動變化特點,但除2018 年處于低度耦合狀態外,其余年份均為高度耦合狀態。2018 年鄉村振興水平進一步提高,但鄉村旅游的發展出現大幅下滑,從而導致二者的耦合度下降至0.299 3,二者之間的關聯度較低。整體來看,河南省大別山區鄉村旅游與鄉村振興的關聯程度較高。
2016—2020 年,河南省大別山區鄉村旅游與鄉村振興的耦合協調度(D)整體呈波動的態勢,其中最低值出現在2018 年。2015 年后大別山區作為集中連片特困區之一受到重視,鄉村基礎設施建設進度加快;2016 年南陽市發布《南陽市關于進一步加快發展鄉村旅游的意見》,強調要推動全市鄉村旅游向特色化、市場化、產業化、規模化、品牌化、標準化方向發展;2016 年信陽市旅游局專門召開旅游脫貧攻堅部署會,安排布置旅游扶貧工作;同年,郝堂村、睡仙橋村、蘆廟村、甘沖村等先后被評為中國美麗休閑鄉村;2017 年駐馬店市發布《駐馬店市旅游產業轉型升級行動方案(2017—2020 年)》,提出建設“神奇畫廊”生態旅游帶,進一步創新鄉村旅游產品類型,推動生態旅游產品創新升級。地方政府鄉村旅游的政策導向促進了河南省大別山區鄉村旅游的快速發展,2016 年河南省大別山區鄉村旅游共接待4 112.5 萬人次,實現鄉村旅游收入223.041 億元;2017 年河南省大別山區鄉村旅游接待游客達4 891.71 萬人次,鄉村旅游收入達276.639 億元,相較于2016 年均有大幅度增加。河南省大別山區鄉村旅游與鄉村振興的耦合協調度(D)從2016 年的0.508 1 上升到2017 年的0.742 9,耦合協調度等級也從勉強協調水平上升到中級協調水平。
2018 年河南省大別山區的國家級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縣、示范點已分別連續3 年和5 年未曾新增,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尚未開始評定,雖然獲批5 個首批鄉村旅游特色村,但公布之時已是9 月,當年駐馬店市鄉村旅游人次及收入大幅減少,導致河南省大別山區鄉村旅游整體發展水平出現倒退,河南省大別山區鄉村旅游與鄉村振興之間出現輕度失調的現象,鄉村旅游未能充分利用鄉村建設的成果,二者之間的同步性減弱。
2019 年開始,丁李灣村、大王寨村等入選首批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車云山村、水塝村、紅石崖村、磨溝村、東岳村等先后入選省級鄉村旅游特色村或中國美麗休閑鄉村,在地方政府政策加持下,河南省大別山區鄉村旅游發展勢頭恢復,鄉村旅游收入超過2017 年的水平,達277.151 億元,鄉村旅游接待人次4 852.55 萬人次,基本與2017 年持平,河南省大別山區鄉村旅游與鄉村振興之間出現良好協調局面。
2020 年由于新型冠狀病毒疫情的影響,河南省大別山區鄉村旅游接待量和收入再次出現下降趨勢,但疫情緩和之后近距離的城市郊區鄉村旅游需求強烈,鄉村旅游接待量和收入下降幅度較小,河南省大別山區鄉村旅游與鄉村振興的耦合協調度雖有下降,但下降幅度較小,保持在與2017 年持平的中級協調水平。
整體來看,河南省大別山區鄉村旅游與鄉村振興的協調度并不高,2016—2020 年二者未出現優質協調的局面,鄉村旅游與鄉村振興相輔相成的機制并不健全,鄉村旅游未充分發揮對鄉村振興的助力作用,二者之間仍需要進一步融合發展,以實現共贏目標。
3.3.2 分區域關聯情況 采用同樣的步驟和方法,分別測算出2016—2020 年河南省大別山區各區域鄉村旅游與鄉村振興關聯情況相關指標數值,如表5 所示。

表5 2016—2020 年河南省大別山區各地區鄉村旅游與鄉村振興的關聯情況相關指標
從表5 可以看出,2016—2020 年,信陽市、桐柏縣鄉村旅游系統綜合評價指數均呈先持續上升后于2020 年大幅度下降的趨勢,且桐柏縣下降幅度大,桐柏縣2020 年的鄉村旅游收入同比下降51.17%,鄉村旅游人次從2019 年的252.70 萬人次下降到2020年的151.62 萬人次,2020 年2 個區域的鄉村旅游受疫情負向影響較大。駐馬店市鄉村旅游系統綜合評價指數呈波動變化趨勢,鄉村旅游發展波動頻繁且水平不高,2017 年相對較好,2018 年鄉村旅游發展水平大幅度降低,2019—2020 年雖上升至0.500 0 以上水平,但依然沒有超過2017 年。唐河縣的鄉村旅游系統綜合評價指數呈逐年上升的趨勢,鄉村旅游發展迅速且韌性好,2020 年的綜合評價指數高達0.962 1,遠高于信陽市、駐馬店市和桐柏縣。
2016—2020 年,信陽市、駐馬店市、唐河縣鄉村振興水平先逐年迅速上升,后于2020 年小幅下降,2019 年鄉村振興系統綜合評價指數均高于0.800 0,2020 年也均維持在0.700 0 以上的水平,鄉村振興穩步推進。桐柏縣的鄉村發展起步高于其他3 個區域,但后期發展速度較慢,2019 年更是出現小幅后退,2020 年鄉村振興系統綜合評價指數恢復至0.626 6 的水平,但依然低于其他3 個區域。
兩系統綜合來看,2016—2020 年信陽市、駐馬店市的鄉村旅游和鄉村振興整體呈波動向好的趨勢,2020 年兩系統綜合評價指數較2016 年均有大幅提升,但鄉村旅游發展水平整體低于鄉村振興水平;唐河縣兩系統發展態勢良好,2020 年的綜合評價指數較高;桐柏縣的兩系統綜合評價指數于2019 年開始下降,2020 年迅速降至0.250 6,遠低于其他3 個區域。
從鄉村旅游與鄉村振興的耦合度來看,2016 年信陽市、唐河縣鄉村旅游與鄉村振興的關聯程度不高,唐河縣鄉村旅游與鄉村振興甚至毫無關聯,但2017 年起,2 個區域鄉村旅游與鄉村振興之間關聯密切,始終維持較高的耦合度。駐馬店市和桐柏縣自2016 年起,鄉村旅游與鄉村振興一直呈較高的關聯度,但2020 年桐柏縣鄉村旅游發展出現嚴重倒退,與鄉村振興的耦合度降為0,旅游經濟韌性很差。
2016—2019 年,信陽市、桐柏縣鄉村旅游與鄉村振興漸趨協調,信陽市從嚴重失調狀態逐年調整為優質協調狀態,桐柏縣從初級協調狀態逐年調整為良好協調狀態,但2020 年2 個區域鄉村旅游與鄉村振興的聯動發展態勢減弱,耦合協調度分別降至中級協調水平和極度失調水平,疫情對桐柏縣鄉村旅游的沖擊更大。駐馬店市鄉村旅游與鄉村振興始終維持在協調狀態,但二者互動發展程度不高,最高僅停留在中級協調水平。唐河縣鄉村旅游與鄉村振興的耦合協調度從2016 年的0.001 1 升高至2020 年的0.942 9,二者從極度失調狀態逐年調整為優質協調協調,維持了良好的聯動發展態勢。
整體來看,河南省大別山區各區域鄉村旅游發展水平、鄉村振興水平、鄉村旅游與鄉村振興的關聯程度和協調發展程度都不均衡,各區域之間差異較大,其中唐河縣鄉村旅游韌性強且發展迅速,與鄉村振興之間協調互動、相輔相成,體現出較好的聯動效應。信陽市、駐馬店市鄉村旅游發展水平整體低于鄉村振興水平,鄉村旅游資源優勢未充分轉化為鄉村振興的推力,鄉村旅游與鄉村振興協調發展程度不夠高且不穩定。桐柏縣鄉村旅游韌性很差,受疫情等突發事件影響而與鄉村振興出現極度失調狀態。
河南省大別山區鄉村旅游與鄉村振興的整體協調程度不高,二者韌性不夠,易受外部環境變化的沖擊,且各區域鄉村旅游與鄉村振興的聯動發展水平差異較大。為進一步促進河南省大別山區鄉村旅游與鄉村振興的融合發展,提出以下建議。
持續推進國家級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縣(點)、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中國美麗休閑鄉村、省級鄉村旅游特色村、省級特色景觀旅游名鎮(村)、鄉村康養旅游示范村等鄉村旅游景區評價認定工作,以評促建,逐步打造一批高質量的鄉村旅游景區,以此促進鄉村基礎設施的完善、生態環境的改善、農民收入的提升、鄉村治理的規范化及鄉風的文明化。同時,對信陽市的郝堂村、睡仙橋村、何家沖村、車云山村、丁李灣村、西河村、田鋪大灣村、里羅城村、九華山茶葉生態農業觀光園,駐馬店的紅石崖村、嵖岈山村、蘆廟村、大王寨村、竹溝村、老樂山休閑農業產業園,桐柏縣的磨溝村,唐河縣的張心一村等初具規模的鄉村旅游景區進行重點打造,市、縣、景區三級聯動,組辦以“春賞花、夏納涼、秋摘果、冬品宴”為主線的鄉風民俗、農事節會、鄉村旅游商品展銷會等系列活動,利用現代新媒體技術,加大旅游宣傳推廣力度,提高這些村落的知名度和美譽度。
加強對河南省大別山區“三農”資源的摸底排查,深入挖掘“三農”資源潛力,推動“三農”資源向鄉村旅游產品轉化。優化片區化布局,打造一批鄉村旅游片區和鄉村旅游帶,創造規模效應。依托山地、丘陵、森林、古木、池塘、水庫、山泉、瀑布、峽谷、農田、果園、菜園、茶園、牧場、民居、民俗等特色資源,構建多點支撐、產業聯動、全域延伸的鄉村旅游發展格局,開辟農事活動體驗、民俗體驗館、農業文化研學館、鄉村博物館、市民農園、鄉村民宿、農家樂、鄉村茶館、家庭農場、鄉村旅游紀念品、藝術村等鄉村旅游新業態,構建特色鮮明、布局合理、多樣化發展的鄉村旅游產品體系和跨行業融合發展的產業體系,延伸鄉村旅游產業鏈,形成農業、工業、服務業一體化的全產業鏈結構,提高了鄉村旅游的抗風險能力。
做好鄉村旅游村交通規劃,拓寬交通干道,解決旅游村道路過于狹窄導致的會車困難及交通擁堵問題,提高景區可達性。合理規劃和修建景區徒步步道、騎行步道等,完善交通標識標牌體系,提高標識標牌布局密度。改善鄉村旅游景區及所在村鎮的水電供應系統、旅游廁所、旅游指示牌等基礎設施,大力推廣清潔能源,做好垃圾污水處理,加大村容村貌治理力度。調動當地農戶參與統一規劃農家樂和旅游民宿,因地制宜增設游樂設施。擴大旅游村寬帶和有線電視覆蓋范圍,建設旅游村游客服務中心,增設游客自助購票系統、自助導覽系統、語音解說系統等,提高旅游村的智慧化水平。
順應區域經濟一體化的趨勢,暢通河南省大別山區區域內部鄉村旅游各服務管理機構、企事業單位的溝通渠道,交流互鑒,共享鄉村旅游與鄉村振興融合發展的優秀案例與經驗,同心共建。完善內部各區域合作機制,明確鄉村旅游發展目標,統一規劃鄉村旅游地建設方向、鄉村旅游形象系統、鄉村旅游特色商品、鄉村道路等,構建特色鄉村旅游帶,同時與區域內部其他景區聯動設計精品旅游線路,提高鄉村旅游的集群效應和游客的旅游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