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長流,司懷濤
(安徽大學 經濟學院,安徽 合肥 230601)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迅速發展,與此同時,民眾的生育意愿也在逐漸降低,人口出生率不斷下降,伴隨而來的則是人口老齡化水平快速提高。相關資料表明,中國在2001 年已進入老齡化社會;2020年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顯示,中國60 歲及以上人口占比為18.7%,65 歲及以上人口占比13.5%,已將進入深度老齡化社會,人口老齡化趨勢明顯。當前,我國正處于經濟動能轉換的關鍵時期,人口老齡化水平的提升無疑會對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造成復雜影響,人口老齡化一方面會帶來用工短缺、工資增加的問題;另一方面又會刺激勞動替代,促進技術創新,因此,有必要對人口老齡化、技術創新與經濟高質量發展之間的關系開展進一步研究。
梳理現有文獻可以發現,關于人口老齡化相關經濟影響的研究主要可分為兩個層面:一是人口老齡化對技術創新影響的研究;二是人口老齡化對經濟增長影響的研究。在人口老齡化對技術創新影響的研究方面,相關學者尚未達成一致。其中,楊校美[1]對G20國家人口老齡化與技術創新之間的關系進行考察后發現,人口老齡化與技術創新之間呈現出顯著的倒U型關系。當人口老齡化低于某臨界值時,人口老齡化可以促進技術創新,而當人口老齡化高于某臨界值后,人口老齡化會抑制技術創新。邵漢華、汪元盛[2]則對64個國家的人口年齡結構進行了分析,研究發現,勞動年齡人口占比與技術創新正相關,青少年與老年人口占比與技術創新負相關,提升勞動年齡人口占比有利于技術創新。張艾莉、尹夢蘭[3]利用省級面板數據,使用門檻回歸模型對人口老齡化與技術創新之間的關系進行了分析,結果發現,不同區域人口老齡化對技術創新存在異質性影響,老齡化發展速度與技術創新存在負向影響,而老齡化發展程度與社會質量對技術創新存在異質性影響。之后,樓永等人[4]運用雙向固定效應模型和系統GMM考察了人口老齡化對技術創新的影響,研究結果顯示,人口老齡化與技術創新之間存在顯著的倒U型關系。另外,孫倩倩[5]基于時空異質性視角,對人口老齡化的技術創新效應進行分析后認為,人口老齡化的技術創新效應在全國層面上不顯著,在東部地區表現為促進效應,在中西部地區則表現為抑制效應。
在人口老齡化與經濟增長之間關系的研究方面,薛繼亮等人[6]使用省級面板數據,運用系統GMM 方法對人口老齡化與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進行研究后認為,隨著老齡化水平加深,勞動因素對中國經濟的推動作用正在減弱,人口老齡化對中國經濟的負面影響正在凸顯。徐瑾、潘俊宇[7]則從產業結構優化視角對我國人口老齡化與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進行了實證研究,結果顯示人口老齡化一方面會直接抑制經濟增長,但另一方面又會通過優化產業結構間接促進經濟增長,人口老齡化對經濟增長的間接推動效應在不同地區間存在差異。之后,雎黨臣等人[8]基于中日兩國對比視角分析了少子高齡化對日本經濟的負面影響,并認為中國應采取多種措施應對人口老齡化。逯進、劉俊琦[9]則基于政府支出視角研究了人口老齡化與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發現人口老齡化會顯著抑制經濟增長,且不同地區之間存在影響差異,不同老齡化門檻下政府支出對經濟的影響呈現遞減趨勢。另外,馬蘭、馮劍鋒等人[10-11]亦認為人口老齡化會對我國經濟發展產生負向影響。不過一些學者也得出了與之相反的結論,如劉成坤、林明裕[12]在對人口老齡化、人力資本積累與經濟發展的關系進行考察后發現,人口老齡化與人力資本均可促進我國經濟的高質量發展,之后符建華、曹曉晨[13]亦得出類似結論。
除此之外,一些學者還對人口老齡化、技術創新與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進行了研究。其中,呂翠翠等人[14]基于技術創新視角對人口老齡化與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進行了考察,結果發現技術創新門檻水平下人口老齡化對經濟增長存在“駝峰”效應;另外,在以稟賦結構、人力資本以及人口老齡化作為門檻變量時,人口老齡化對經濟增長的影響也存在顯著差異。謝雪燕、朱曉陽[15]則使用省級面板數據,采用多種實證方法對三者之間的關系進行研究后發現,人口老齡化能夠促進經濟增長,當前階段人口老齡化的“創新效應”對于“勞動力效應”、人口老齡化對于經濟增長的負向影響正在日益凸顯。
綜上所述,相關學者基于多個視角,采用多種方法對人口老齡化的相關經濟影響進行了研究,但研究結論多有不同,對人口老齡化與經濟高質量發展之間影響的研究相對較少,而對人口老齡化、技術創新與經濟高質量發展之間的關系尚未有學者進行研究?;诖?,本文主要從以下三個方面對現有研究進行補充完善:一是對人口老齡化、技術創新與經濟高質量發展三者之間的關系進行了理論分析和實證研究;二是采用多種實證檢驗方法對人口老齡化、技術創新與經濟高質量發展之間的關系進行實證分析,對技術創新的中介效應在全國和地區層面進行考察研究;三是對技術創新采用多種數據指標進行檢驗,以增加論文結論穩健性。
人口老齡化會改變勞動供需結構,進而對經濟高質量發展產生影響。首先,人口老齡化意味著社會中非生產性人口占比增加,勞動人口占比下降,勞動供給數量會相對減少。另外,人口老齡化還說明社會生育水平下降,從長期來看,社會生育水平降低將導致勞動供給數量的絕對減少。其次,人口老齡化還意味著勞動供給者的年齡結構發生了改變,勞動人口的年齡結構老化可能會對勞動生產率的提升產生一定的負向影響。從勞動需求的角度來看,勞動供給相對和絕對減少會導致勞動供給相對稀缺,企業用工成本上升,利潤下降,企業產品競爭力降低,這對勞動密集型產業尤其不利。不僅如此,人口老齡化還會改變產品供需結構。由于社會中年輕人口的占比下降,中老年人口占比上升,針對年輕人的產品市場份額占比會相對下降,針對中老年人口的市場份額會相對上升,對產品需求的差異將導致產品供給結構發生變化。再次,由于老年人口生理機能減退等原因,老齡化人口在醫療保健產品方面的支出會相應增加,這將促進生物制藥等醫療保健產業發展。與此同時,老齡化人口也會更加注重周圍環境對自身健康的影響,其對優良環境的偏好還會推動生態文明建設,促進經濟的綠色發展。綜上所述,人口老齡化主要會在供給和需求兩個層面影響經濟高質量發展。
從勞動供需的角度來看,人口老齡化意味著勞動供給的相對和絕對減少,勞動供給的減少會導致企業用工成本增加、利潤減少,而利潤減少又會對企業原有的科技支出產生擠出效應。另外,Levin S G和Stephan P E[16]認為,勞動者富有創新的年齡在35~40 歲之間,而隨著年齡上升,勞動者的創新能力也會下降,因此,勞動者年齡結構老化同樣會對社會創新產生不利影響。從產品供需的角度來看,由于中老年生理機能、認知水平的減退,對創新型產品的接受度也會下降,市場中創新型產品的占比將會下降,而創新型產品市場占比下降又會對企業的科技研發產生不利影響。另外,人口老齡化還意味著社會撫養比增加,社會撫養比的增加會加重財政負擔[17],財政負擔的加重一方面會導致財政支出中科技支出的占比下降;另一方面也意味著企業稅負將會增加,使得企業利潤減少,企業利潤的減少同樣會對原有的研發投入產生不利影響。不過,盡管人口老齡化會導致企業稅負及用工成本增加,但在利潤最大化目標的驅使下,總會有一部分企業加大科技研發,以技術創新替代勞動,削減企業成本,增加利潤。不僅如此,由于中老年人口生理機能下降,老齡化人口的增加還會促進醫療保健行業的發展,推動生物制藥等科技型企業成長。除此之外,人口老齡化還表明父母養育的子女數量減少,子女數量的減少會對人力資本的提升產生正向影響,而人力資本水平的提升同樣會對技術創新產生積極的促進作用。綜上所述,人口老齡化所帶來的各種“創新擠出效應”與“創新補償效應”,亦會對經濟高質量發展產生重要影響。
近年來,隨著中國經濟進入新的歷史發展時期,使用GDP 實際增長率或全要素生產率等單一指標衡量經濟發展質量已無法滿足當前研究的需要,越來越多的學者采用多維指標對經濟高質量發展水平進行測度,測度指標也較為多樣?;谛掳l展理念并參考相關學者的研究成果,本文將經濟高質量發展劃分為經濟增長、創新發展、協調發展、綠色發展、開放發展、共享發展6個維度,使用熵權法進行測度賦值。
經濟持續穩定增長是經濟發展質量的重要體現[18],經濟增長缺乏穩定性、經濟波動過大或增速過低均會擾亂企業生產,降低居民消費預期對社會經濟運行存在不良影響。借鑒馬茹、楊耀武、蔣長流等人[19-21]的研究,本文從經濟增量、經濟增長效率兩個維度衡量經濟增長水平。
創新是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關鍵因素,也是衡量經濟高質量發展水平的重要標準[22]。參考史丹、司懷濤等人[23-24]的做法,本文選用國內專利授權量測度技術創新。
現階段,我國經濟發展存在突出的城鄉失衡問題,嚴重制約著我國經濟發展質量的提升。提高城鎮化水平,縮小城鄉收入差距,是推動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必經之路?;诖耍疚膹某青l發展及城鄉均衡兩個維度衡量協調發展[18][24]。
合理高效利用自然資源,積極主動進行生態文明建設,不僅是優化生活環境、提升民眾幸福感的重要舉措,也是促進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一環。據此,本文從綠化水平與生態治理兩個方面測度綠色發展[22]。
不斷擴大對外開放水平,不僅有益于提升我國的市場活力和經濟吸引力,還有利于增強國內企業產品的國際競爭力,是保持我國經濟繁榮發展的重要基礎。參考馬茹等人[18]的做法,本文采用外貿依賴度和對外開放度衡量開放發展。
共享發展就是要讓經濟發展成果惠及更多民眾,為民眾提供優質普惠的教育和醫療條件。據此,本文從教育普惠和醫療普惠兩個層面衡量共享發展水平[22]。
經濟高質量發展測度指標具體如表1所示。

表1 經濟高質量發展指標
為了對人口老齡化、技術創新與經濟高質量發展之間的關系進行考察,本文設定如下實證模型:
其中,t代表年份;i代表地區;HQ表示經濟高質量發展;AGE表示人口老齡化;TI表示技術創新水平,先用專利授權數量來表示,之后再加入其他測度指標進行對比分析。另外,控制變量中,W表示工資水平;STR表示產業結構;UR表示城鎮化水平;GDPS表示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FA表示固定資產投資;INTE表示互聯網發展水平;ROAD表示交通發展水平;FDI表示對外開放水平;GTFP表示綠色全要素生產率;ε表示隨機誤差項。
1.被解釋變量
經濟高質量發展水平:使用2008—2019 年全國31 個省、自治區及直轄市(除港澳臺地區)面板數據,其中的數據均來源于《中國科技統計年鑒》《中國教育統計年鑒》《中國環境統計年鑒》等,具體測度賦值方法見前文。
2.解釋變量
(1)人口老齡化:指65歲及以上人口在總人口中所占比重,其中數據均來源于《中國人口統計年鑒》;(2)技術創新:本文首先采用專利授權數量表示技術創新,在之后的實證檢驗中再引入單位GDP 研發資金投入進行對比分析,技術創新數據來源于《中國科技統計年鑒》。
3.控制變量
(1)城鎮化水平:即城鎮常住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2)工資水平:用城鎮居民人均工資水平表示;(3)產業結構:指第三產業增加值與第二產業增加值之比;(4)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即當年國內人均生產總值相對上年人均生產總值的增長速率;(5)固定資產投資:指全社會固定投資額;(6)互聯網發展水平:用寬帶接入端口數表示;(7)交通發展水平:即省內公路里程數;(8)對外開放水平:指外商直接投資額。
各變量的描述性統計結果如表2所示。

表2 變量的描述性統計
表3 靜態面板估計結果顯示,使用混合OLS及RE 方法時,人口老齡化系數顯著為正,表明在當前階段,人口老齡化并未對經濟高質量發展產生抑制作用,人口老齡化可以促進中國經濟的高質量發展,不過雙向固定FE 中人口老齡化系數并不顯著,表明在控制時間和地區效應后,人口老齡化對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正向影響減弱,人口老齡化與經濟高質量發展之間存在較強的空間異質性,人口老齡化對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影響有待進一步考察。另外,無論是混合OLS、RE,還是雙向固定FE,技術創新的實證結果都顯著為正,表明技術創新可以顯著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對于控制變量,雙向固定FE 中,城鎮化水平與經濟高質量發展顯著正相關,表明各地區可通過提升城鎮化水平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另外,混合OLS 以及RE 中,工資水平系數為正,表明工資水平整體與經濟高質量發展呈現出正向關系。互聯網發展水平系數在各模型中均顯著為負,表明互聯網經濟發展會對經濟高質量發展產生抑制性影響,原因可能有以下五點:一是互聯網發展所帶來的勞動替代;二是互聯網發展所帶來的過度娛樂化;三是數字經濟平臺壟斷;四是互聯網經濟對線下實體經濟造成了不利沖擊;五是互聯網發展可能加大了地區經濟發展差距及貧富差距。除此之外,混合OLS 及RE 中,對外開放水平與經濟高質量發展呈現出正向關系,表明加大對外開放力度可以促進我國經濟的高質量發展。OLS 中交通發展水平系數顯著為負,而雙向固定FE 中顯著為正,表明各地區交通建設存在顯著差異。綠色全要素生產率顯著為正,表明通過促進綠色發展可有效提升經濟發展質量。

表3 靜態面板估計結果
由于經濟高質量發展存在一定的慣性,即上一期經濟高質量發展會對當期經濟高質量發展產生影響,因此,本文將靜態面板模型進一步擴展為動態面板模型。擴展后的動態面板模型如下:
動態面板模型中各變量與上文中各變量含義一致。本文分別采用一階DIFF-GMM 和一階SYS-GMM兩種方法進行了動態面板檢驗,動態面板的估計結果如表4所示。

表4 動態面板估計結果
表中,DIFF-GMM和SYS-GMM的擾動項一階和二階差分的結果表明,擾動項的一階差分存在自相關,二階差分不存在自相關,表明可以使用GMM模型。從Sargan過度識別檢驗的結果可知工具變量有效,不存在過度識別。另外,由于一般情況下SYS-GMM 相對DIFF-GMM 具有更優的估計效率,因此只對動態面板的SYS-GMM估計結果進行解釋。動態面板SYS-GMM的估計結果顯示,經濟高質量發展一階滯后項系數顯著為正,說明經濟高質量發展存在一定的傳導慣性或路徑依賴,上一期經濟發展水平會對當期經濟發展質量產生正向影響。人口老齡化系數顯著為正,技術創新系數也顯著為正,說明人口老齡化與技術創新均能有效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這與前文靜態面板中的檢驗結果一致,從側面反映了本文實證檢驗結果具有相對穩健性。
前文中靜態與動態面板的檢驗結果顯示,人口老齡化、技術創新對經濟高質量發展存在顯著影響。為了對人口老齡化、技術創新與經濟高質量發展之間的關系進行進一步的深入研究,考察在不同人口老齡化水平下技術創新對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異質性影響和變動趨勢,本文采用門檻回歸模型對人口老齡化、技術創新與經濟高質量發展之間的關系進行研究分析,門檻回歸模型設定如下:
其中,I()· 表示指示函數,其他各變量含義與前文一致。為增強實證結果穩健性并考察比較不同維度技術創新對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影響差異,本文對模型一和模型二技術創新采用不同數據指標進行測度,其中,模型一技術創新用專利授權數量表示,模型二則用單位GDP研發投入衡量。
人口老齡化的門檻效應估計結果顯示(見表5),模型一存在單一門檻,而模型二存在雙重門檻,說明在不同人口老齡化門檻水平下,技術創新與經濟高質量發展之間存在顯著的非線性關系。

表5 人口老齡化的門檻效應檢驗
表6 模型一的估計結果顯示,當人口老齡化低于門檻值0.132 5 時,技術創新對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影響系數為0.005 8;而當人口老齡化水平高于門檻值0.132 5 時,技術創新對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影響系數降低為0.002 7。這說明隨著人口老齡化水平的提升,技術創新對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正向影響在逐漸降低,原因可能有以下三點:一是人口老齡化導致企業用工成本以及稅負增加,對企業研發投入產生了擠出效應;二是勞動人口年齡老化導致創新效率降低;三是人口老齡化引發了產品供需結構變化,導致創新型產品在市場銷售中的占比降低。這或許說明,人口老齡化水平過高會導致技術創新水平下降,并會降低技術創新對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貢獻。另外,模型二的實證結果也顯示,隨著人口老齡化水平的提升,技術創新對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正向影響在逐漸減弱。

表6 人口老齡化門檻效應模型檢驗結果
根據模型一和模型二中人口老齡化門檻值,我們對全國31 個省、自治區及直轄市進行了分組。表7的分組結果顯示,多數省份的人口老齡化水平處于較低門檻值區間,但上海、重慶、江蘇、遼寧以及四川的人口老齡化水平處于最高門檻值區間,說明上述5個?。ㄖ陛犑校┑娜丝诶淆g化問題嚴重,雖然從短期來看,人口老齡化能夠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但是從長期來看,人口老齡化將會直接或通過抑制技術創新對地區經濟發展產生負向影響,人口老齡化問題亟需解決。

表7 門檻值的樣本分組結果
前文通過使用門檻回歸模型初步考察了在不同人口老齡化水平下技術創新對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影響,并對人口老齡化與技術創新之間的關系進行了分析,但由于地區間勞動力流動、技術創新的空間溢出等原因,需要使用其他檢驗方法從全國和地區層面對技術創新的中介效應進行進一步考察,并在此過程中對人口老齡化、技術創新與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混合影響進行研究。本文采用“三步法”對技術創新的中介效應從全國和地區層面進行檢驗,并對人口老齡化、技術創新與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混合影響進行分析。
首先,運用混合效應模型對模型1 進行回歸,β1顯著時進行下一步,β1表示人口老齡化影響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總效應;β1不顯著則不存在中介效應,停止檢驗。在模型2 中,對人口老齡化與技術創新進行檢驗,觀察γ1的顯著性。其次,對模型3進行檢驗,觀察λ1與λ2顯著性及大小,如γ1、λ2均顯著,但λ1不顯著,則說明存在完全中介效應;如λ1也顯著但系數變小或顯著性減弱,則說明存在部分中介效應;如γ1、λ2其中一個不顯著則采用Bootstrap法進行檢驗。此外,中介效應模型中采用專利授權數量表示技術創新。表8、表9和表10中的數據均來源于2008—2019年《中國統計年鑒》。

表8 中介效應模型1檢驗結果

表9 中介效應模型2檢驗結果

表10 中介效應模型3檢驗結果
從中介效應模型的檢驗結果來看,全國和中西部地區的技術創新存在部分中介效應,即人口老齡化可以通過促進技術創新來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另外,雖然從全國層面人口老齡化能夠促進經濟發展,但是對于中西部地區來說,人口老齡化會對經濟高質量發展產生抑制作用,中西部地區需要加大技術創新以彌補人口老齡化對經濟發展的負向影響。除此之外,由于東部地區γ1系數不顯著,因此對其進行Bootstrap 檢驗。表11 的檢驗結果顯示,東部地區技術創新不存在中介效應,東部地區的人口老齡化不能通過促進技術創新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

表11 東部地區Bootstrap中介效應檢驗結果
文章首先對人口老齡化、技術創新影響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理論機理進行了分析,然后基于2008—2019 年全國31 個省、自治區及直轄市的面板數據,使用熵權法對經濟高質量發展指數進行了測度賦值,之后對人口老齡化、技術創新與經濟高質量發展之間的靜態與動態、線性與非線性關系進行了實證檢驗,研究分析了不同計量模型、不同數據指標下人口老齡化、技術創新對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異質性影響。除此之外,本文還對技術創新在人口老齡化影響經濟高質量發展過程中所起的部分中介作用進行了考察。實證結果顯示,人口老齡化對經濟高質量發展存在促進作用,不過在控制時間和地區效應后,人口老齡化對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正向影響減弱,表明人口老齡化對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影響存在較強的空間異質性。技術創新能夠顯著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但在不同人口老齡化門檻水平下,技術創新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邊際效應降低,即隨著人口老齡化水平的提高,技術創新對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正向推動作用減弱。另外,中介效應模型的結果表明,東部地區人口老齡化對經濟高質量發展存在促進作用,中西部地區人口老齡化則對經濟高質量發展存在抑制作用。全國和中西部地區的技術創新存在部分中介效應,即人口老齡化可以通過促進技術創新來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但就東部地區而言,技術創新的中介效應并不存在。
基于以上分析及結論,本文提出以下政策建議:第一,適度鼓勵生育,穩定人口增長。實證結果顯示,在全國層面上,人口老齡化系數顯著為正。不過門檻回歸的結果表明,隨著人口老齡化水平的提升,人口老齡化對技術創新的正向影響逐漸減弱。此外,盡管人口老齡化暫未抑制中國經濟的高質量發展,但從長期來說,人口老齡化必然也會對經濟高質量發展產生不利影響。因此,有必要未雨綢繆,加強前瞻性戰略部署,適度鼓勵生育,穩定人口增長。適度鼓勵生育就是要放寬生育政策,減輕民眾生育負擔,加強教育、醫療和住房保障,完善以生育為導向的社會公共服務體系,加強相關基礎設施建設,扭轉我國生育率逐漸降低的頹勢。就不同地區來說,由于東部地區人口老齡化對經濟高質量發展具有促進作用,因此,東部地區應著重優化人力資本結構,削減影響人口流動的制度性障礙,降低落戶門檻,促進人才往來,增加人力資本存量,提升人力資本水平,不斷增強科技創新對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影響力和驅動力。中西部地區人口老齡化對經濟高質量發展具有抑制作用,因此,中西部地區應著重優化人口年齡結構,積極出臺一系列促進生育的政策措施,進一步刺激和鼓勵生育,努力降低人口老齡化對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抑制性影響。第二,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發展趨勢,努力發展“銀發”產業。隨著人口老齡化程度的不斷加深,我國中老年人口會越來越多,老齡人口的增加會刺激生物制藥、養老保健等行業發展。抓住人口老齡化發展機遇,需要我們完善社會養老保障體系,充分挖掘老年人口的產品需求,長遠規劃,促進生物制藥、養老保健等產業投資,大力推動“銀發”產業發展。各地區應因地制宜,結合本地區人口老齡化現實狀況及未來人口流動趨勢,利用本地區比較優勢,發展與人口老齡化相匹配的特色產業,加快產業結構的優化調整。第三,增加研發投入,推動技術進步,不斷提升全要素生產率。本文實證結果顯示,不論在全國層面還是地區層面,技術創新對經濟高質量發展都存在顯著的正向影響。因此,增加研發投入可以增強技術創新對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推動作用。政府可以出臺激勵企業創新的相關政策措施,增加基礎研究投入,提升研發人員工資收入和科研環境,推動科研院所與企業之間的協同創新,促進科研成果轉化,進而實現地區經濟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