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紅軍長征勝利結束,特別是紅軍三大主力會師以后,選擇正確的戰略發展方向,讓紅軍主力迅速奔赴抗日前線,就成為縈繞在毛澤東等黨中央領導人心中的一個重大戰略問題。
毛澤東出人意料的戰略意圖
1935年12月17-25日,中共中央在陜北瓦窯堡鎮召開政治局會議。毛澤東提議與會同志發表一下關于紅軍戰略發展方向的意見。有的說應該向北或向西,毛澤東說,向北、向西都不可取,因為北面、西面都是沙漠;又有人說向南,毛澤東說,南面有張學良的重兵也不可取。最后,毛澤東闡明了自己關于紅軍主力戰略發展方向的意見。
他說,大軍應東渡黃河,毫不猶豫地向山西發展,要準備6個月后打到山西去,在那里建立根據地,這樣可以與陜北根據地相互呼應。紅軍主力進入山西后,首先要開辟山西西部靠近黃河的5個縣為根據地,要迅速擴大紅軍1.3萬人,陜北300名地方干部要認真作好準備,到山西去開展工作,還要準備300個排長充實到紅軍部隊的基層,準備在3個月后使用。要迅速擴大紅軍學校的辦學規模,要抓緊培訓干部,要培養出500個連長、300個指導員、50個營長、350個熟悉游擊戰爭的干部。原則上,要使陜甘支隊和紅二十五軍經過長征的戰士都成為紅軍的干部。他強調說,任何不重視培訓紅軍干部的觀點都是錯誤的。
毛澤東的話語驚四座,會場上一片寂靜。多數同志擔心紅軍主力去山西,會丟掉陜北根據地,蔣介石正在對陜北蘇區實施重兵圍攻,威脅著黨中央和根據地的安全。紅軍主力東征進入山西以后,國民黨的東北軍、西北軍進犯怎么辦?
其實,這些問題早已進入毛澤東戰略思維的范圍里。他解釋說,我們有的同志擔心紅軍主力東征會丟掉陜北根據地,這種擔心確實有一定道理,我們堅持陜北根據地的決心是堅定不移的。不過,我的看法是,我們可以在發展中求鞏固,我們去山西與閻錫山作戰,無論在政治上還是在軍事上都是對我們有利的。如果我們在山西建立了根據地,就會形成與陜北根據地相互配合的局面,就會保證紅軍部隊黃河渡口的來往自由,更重要的是能夠很好地解決紅軍的供應和擴紅問題,也能夠緩解陜北根據地土地貧瘠帶來的軍民生活過于艱苦等問題。
經毛澤東這樣透徹的解釋,與會者豁然開朗。1936年1月10日,中央政治局繼續在瓦窯堡的窯洞里開會,這次會議開始討論東征的軍事部署問題。1月17日,中央政治局再次討論東征的行動方針,決定采用穩扎穩打的軍事政策。會議決定,毛澤東、張聞天、彭德懷、張浩(林育英)、凱豐等政治局多數成員隨主力行動;留在陜北的周恩來、博古、鄧發組成中央局,周恩來任書記,主持后方工作。
指揮紅軍從容跳出蔣重兵包圍
1月19日,毛澤東、周恩來、彭德懷簽署《西北革命軍事委員會東進抗日及討伐賣國賊閻錫山的命令》,要求紅軍即刻出發,打到山西去,開通抗日前進道路,同日本直接開火;命令陜甘蘇區的抗日紅軍和游擊隊、赤衛軍、少先隊,堅決保衛陜甘蘇區,擴大陜甘蘇區這個抗日戰爭的根據地;命令黃河西岸的抗日紅軍、游擊隊和民眾,奮勇過河東去,在河東發展抗日根據地,配合紅軍主力打大勝仗。
1月31日,西北革命軍事委員會決定,參加東征的紅一方面軍使用“中國人民紅軍抗日先鋒軍”的番號,彭德懷任總司令,毛澤東任總政委,葉劍英任總參謀長。
毛澤東率領紅軍主力東渡黃河,進入山西,蔣介石便派中央軍一路5個師從潼關進入山西,要求張學良封鎖黃河,把紅軍堵在黃河以東,再分別圍殲各路紅軍主力于山西西部,要讓毛澤東回不去陜北。蔣介石和他的軍事參謀團隊都認為,這是十年不遇的好機會,一定要把紅軍消滅在呂梁山中。蔣介石調集了51個團的兵力,再加上東北軍和西北軍,對位于山西西部的紅軍主力進行重兵大包圍。
毛澤東最擅長調動敵人。他認為,蔣介石把能夠調動的部隊已經調到了山西,在陜西、甘肅留下了空隙,紅軍主力可以到這一帶去活動。根據毛澤東的指示,彭德懷率領部隊揮師西進,在敵人最為薄弱的地區,突破了封鎖線,向西過了黃河,朝著敵人兵力空虛的陜甘方向,向西又向西。
1936年5月,毛澤東指揮紅軍主力開始西征,意在調動山西的國民黨中央軍,但這時山西在他的心目中仍然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以后,又經歷了紅軍三大主力會師,“西安事變”“盧溝橋事變”,日本發動了全面的侵華戰爭。這時,蔣介石在山西阻擋紅軍奔赴抗日最前線的勢頭明顯減弱了。
1937年8月9日,中共中央在延安召開各單位負責人會議。在會上,毛澤東告誡各大單位負責人,蔣介石包藏禍心,想利用紅軍改編的機會消滅我們;他們的陰謀是把紅軍全部送上前線,借日本人之手把紅軍消滅掉;所以,我們必須分兵出動,不能集中。毛澤東對全面抗戰初期山西的國民黨軍進行了分析,他指出,在山西,國民黨的根本弱點是軍隊太雜,無主力軍;蔣介石、閻錫山在山西推行片面抗戰路線,不發動群眾,戰略部署是單純的軍事防御,北面的忻口靠不住,東面的娘子關也靠不住。毛澤東認為,華北大局的樞紐是恒山山脈和正太鐵路,山西對華北的抗戰極為重要,所以要把八路軍的主力和總部機關放在山西。
實現了建設三大根據地的構想
毛澤東考慮最多的還是紅軍的戰略戰術問題,他與張聞天等中央領導同志討論最多的也是這個問題。他認為,紅軍與日寇作戰,作戰對象變了,從實力對比上講,紅軍沒有山炮,迫擊炮也少得可憐,步槍非常落后,所以,紅軍不能與日軍正面作戰,不能硬性攻打城鎮,必須是依傍山地兩翼或對日軍實施地面包圍,裝口袋,四面伏擊,側擊、腰斬尾擊等。根據毛澤東的這個戰略構想,八路軍第一一五師成功地進行了平型關戰役。
1937年10月23日,毛澤東給已經轉移到陽泉北部山區上社鎮的朱德等八路軍總部領導發出指示,第一次明確地提出了以山西為中心建立四大抗日游擊根據地的戰略設想。他說,我軍在山西開展游擊戰爭主要應處于敵之翼側及后方,我八路軍主力在山西應分為晉西北、晉東北、晉西南、晉東南四個區域,八路軍各部要以此為游擊根據地進入中心城市及交通要道,側擊敵人。
毛澤東強調,我們開展游擊戰爭除軍事部署外,最重要的是要緊密地依靠鄉村的廣大人民群眾,才能奪取抗戰的最后勝利。這樣,我八路軍主力以山西為主要依托,建立晉冀魯豫、晉察冀和晉綏抗日根據地的戰略意圖就基本成熟了。稍后,毛澤東對我軍以山西為戰略依托建立抗日游擊根據地作了一系列具體指導。11月5日,毛澤東電示八路軍總部朱德、彭德懷,不要靠近閻錫山、衛立煌,如果我們靠近他們,我們將沒有獨立自主的權力。
11月8日,毛澤東發出太原失守后華北我軍軍事部署的指示。他指出,太原失守后,閻錫山將無力再過多干涉我山西八路軍之地方工作,所以,八路軍將成為整個山西抗日游擊戰爭的主體。他要求朱德、彭德懷等,在山西積極發動群眾,擴大自己,征集給養,收編散兵,應照每師擴大3個團的方針,不靠國民黨發餉,要自己籌集供應。
在日寇向山西腹地全面進攻的情況下,毛澤東作出了若干重大戰略部署及應對方針和極具操作性的辦法。至此,毛澤東在山西部署八路軍持久抗戰的藍圖已經開始卓有成效地實施,并形成了不斷向敵后縱深發展之態勢。
(摘自《黨史文苑》李新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