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慶新
(遼寧省阜新蒙古族自治縣現代農業發展服務中心 遼寧 阜新 123100)
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是農村改革發展的重要成果,在農業生產、農民增收、農村就業等方面都起到了良好的帶動作用。發展設施農牧業是促進農業轉型升級的迫切需要,也是實現鄉村全面振興的有效途徑。
阜新市以培育種養大戶、家庭農場、農業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為重點,全面提升發展農業經營主體,形成了以企業為龍頭、合作社為骨干、高素質專業大戶為基礎、社會有生力量共同參與的新型農業生產隊伍,初步形成了“企業+合作社+種養大戶+普通農戶”的現代農業生產格局。如今大多數設施大戶不再靠傳統方式耕種、養殖,家庭農場主、農民合作社等一批有干勁、有知識、有夢想的新型職業農民正在深度改變農村面貌,新理念、新技術、新模式正在通過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創新引領,打造出了一批科技先進、設備齊全的奶牛養殖場、肉牛屠宰廠,芳香四溢的果疏采摘棚,色彩斑斕的特色農業產業園。實踐證明,由于農民專業合作社統一購買生產資料,統一技術操作,統一農產品銷售,能夠有效降低生產成本,提高農產品價格,從而增加了合作社農民的收入。
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如合作社)在促進農業產業發展、推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提升農業綜合效益和競爭力、促進農民脫貧增收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但發展設施農牧業的過程中還存在許多問題。
2.1 對設施農牧業的認識不足,農牧民發展設施農牧業的積極性不高。設施農牧業的可持續發展,需要鄉鎮領導、技術指導員及村兩委班子付出巨大的努力。
2.2 設施農牧業現代化水平不高。從事初加工的農民較多,而深加工、精加工的企業比較少,農業產業鏈較短,農業附加值和科技含量不高;另外農業機械化程度低,智慧農業程度較低。
2.3 設施農牧業科技含量低,品牌建設不強。農牧業的種養管理始終處于初級階段,高精尖產品極少,基本沒有差異化,品牌展示度不夠;市場競爭能力不強,市場占有率不高,產品多以供應中低端市場為主,經濟效益與山東壽光、遼寧凌海等地區有很大差距。
3.1 大力發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為發展設施農牧業奠定基礎。首先,加快調整產業升級步伐,重點發展設施蔬菜、食用菌、林果等特色主導產業;其次,實施設施農業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培育工程,利用村集體經濟組織帶動,形成一村一品格局;充分發揮設施農牧業的示范引領作用,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利用域外資金和技術孵化龍頭企業;最后,加強教育培訓。依托國家高素質農民培訓、農村實用人才培訓等工程,通過專家授課、現場教學、交流研討等多種形式,組織經營主體帶頭人進行學習培訓,并進行定期考核。
3.2 培育設施新型經營主體生產典型,開展示范引領。充分發揮典型的示范帶動作用,擴大典型的影響力和輻射面;深入開展生產標準化、產品品牌化、經營規模化、管理規范化“四化”創建活動,嚴格按照認定標準推薦上報市級以上的示范合作社和示范場,指導合作社健全規章制度、完善運行機制、強化財務管理,不斷提升管理水平和發展質量,支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參與設施農業園區建設。
3.3 強化設施農牧業生產的全程性服務。加強土地流轉服務平臺建設,成立服務中心,建立和完善縣、鎮、村三級服務和管理網絡,為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新型經營主體提供流轉信息溝通、政策咨詢、價格評估、合同簽訂、抵押擔保等服務,支持承包土地向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流轉,實現“讓更少的農民種更多的地”。
3.4 依靠科技創新因地制宜發展。按照農牧結合、種養循環的原則,鼓勵支持各類龍頭企業探索農林牧生態循環農業模式,引進適宜阜新市種養的設施果樹、藥材和草食畜牧業優良品種;積極與科研院所合作,引進外地技術型農事企業,應用新技術新模式發展智慧農業,開展標準化示范創建活動,提高標準化種養整體水平。實現從數量增長向規范發展轉變,從分散向聯合合作轉變,從生產流通服務向產后加工領域延伸。
3.5 加大政策扶持與融資力度。首先要加大政策激勵,整合各項涉農項目資金,納入統一建設規劃,優先向合作社、家庭農場和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等新型主體傾斜;其次要加強品牌建設。促進規模經營和農畜產品向精深加工,把阜新市打造成種養復合型的綠色有機食品基地。鼓勵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樹品牌、創名牌、奪金牌,增強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另外,要引導農商行、農行、郵儲銀行等金融機構把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作為支持重點,積極為其辦理產權抵押貸款,開展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社專項貸款業務,充分給予利率優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