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福芝
(山東省東平縣東平街道農技站 山東 東平 271500)
秋葵是1 年生草本植物,嫩莢脆嫩多汁、滑潤不膩,是人們生活中喜歡的蔬菜。秋葵營養豐富,口感鮮美,具有清熱解毒、潤肝順腸的功效,是一種理想的高檔綠色營養保健蔬菜。隨著人們生活條件的提高,人們越來越重視養生,具有一定保健功效的秋葵也受到青睞,市場需求量逐年增加。秋葵的品種很多,主要有紅秋葵和黃秋葵。紅秋葵在萌芽期呈紫紅色,果實也呈紫紅色,故名紅秋葵。秋葵的植物顏色是綠色的,花朵是黃色的,因此也叫黃秋葵。由于秋葵生長周期短,耐干熱,無論是在露地還是在棚室都可栽培。秋葵市場需求高,前景好,種植秋葵給菜農帶來了更好的經濟收入。
秋葵品種繁多,在溫室栽培時可選擇短稈品種或中稈品種。不同品種的秋葵具有不同的生物學特性,栽培時應根據生產目的選擇合適的品種。華北溫室常見栽培品種早熟五角、綠鹽、綠箭、優質、五福等。
2.1 選擇地塊。秋葵是一種短日照植物,耐熱性強,喜光照,因此需要選擇通風良好、陽光充足的地塊種植。直根深入土壤,側根發達,吸肥吸水能力強。地塊避免酸性土壤,土壤pH 值6 ~6.8 為佳。最好選擇土層深、土壤疏松肥沃、有機質豐富的壤土或砂質壤土。秋葵耐旱耐濕,但不耐澇,稍有積水,即葉黃根腐,種植土地需要地下水位低,排水良好。前茬種植秋葵地塊不能繼續種植,也不要與果菜類連作,以免發生根結線蟲。前茬為小麥、玉米等禾本科作物最好。
2.2 施足底肥。對于準備種植秋葵的地塊,在上一茬作物收獲后,應及時進行秋冬深耕,力爭耕至25 cm以上,然后充分曬壟、凍壟,加深熟土層,進一步疏松土壤,增強土壤蓄水保肥能力。每畝施充分腐熟的畜禽糞1 000 kg,在春季整地前鋪撒地面,然后翻入土中,耙細拌勻,使土壤與肥料充分混合,既能提高肥力,又能改良土壤,滿足其生長發育的需要。
2.3 開溝作畦。每畝撒施腐熟廄肥5 000 kg、氮磷鉀復合肥20 kg,混勻耙平作畦,要求達到細、平、松、軟,上虛下實。開溝作畦,一般畦面寬170 cm,畦溝寬50 cm,畦溝深20 cm 左右。有利于黃秋葵寬窄行種植和管理采收,并保證排水通暢,不積水,減少田間濕度。
3.1 培育壯苗。建議在10 月中旬~11 月初播種秋葵。棚室苗床每畝鋪三元復合肥20 kg,整細、整平,做成南北向的小低畦,床面寬1 m 左右,壟高4 ~6 cm,床面要求北高南低,落差10 cm,采光方便。播種前,種子應浸泡以加速發芽。方法是將種子在溫水中浸泡24 h,然后用布包好,置于25 ℃~30 ℃的環境中加速發芽。當種子的出芽超過70%時就可以播種了。播種后,保持白天溫度25 ℃~30 ℃,夜間溫度15 ℃~20 ℃,一般4 ~5 d 即可出苗。幼苗出土后,白天溫度降至22 ℃~25 ℃,夜間降至13 ℃~15 ℃。播種以穴播為宜,每穴3 粒,穴深2 ~3 cm。每畝用種量0.5 kg 左右,播種后覆蓋細土1 ~1.5 cm。有條件的情況下,最好選擇棚內營養袋、苗盤或營養碗育苗。
3.2 間苗移栽。播種后,苗床土壤溫度應保持在25 ℃,種子在4 ~5 d 內發芽出土。破心時即第1 次間苗,間去殘弱小苗。當真葉數為2 ~3 片時進行第2次疏苗,選育壯苗。3 ~4 片真葉時定苗,每穴留1株。苗床育苗,起苗時應多帶護根土,以保護根系免受損害。注意選擇大小相當的壯苗,淘汰弱苗。盆、缽及營養袋育苗的,要保持缽、盆、袋土不散開。每畝栽1 500 ~2 000 株,移栽后要澆透定根水,以利成活。秋葵幼苗生長緩慢,因此保持棚內溫度至少25 ℃。
3.3 套種間作。利用秋葵、草莓和大白菜的不同形態特征進行科學間作。仍以上述170 cm 條寬窄行種植4行秋葵為例,提前施用充足的有機基肥并整地作畦,第1 年在秋葵大行適當時期種植2 行草莓,并在今后種植秋葵的位置及時種植大白菜,待大白菜收獲后再種植秋葵;秋葵長大后,繁茂的枝葉可以遮住部分陽光,為草莓創造了優越的生態環境。這樣一來,一熟換三熟,提高經濟效益。
4.1 中耕除草。開首花前應加強中間耕作,適當蹲苗,促進根系發育。開花結果后,植株長得更快,每次追肥和澆水后都要翻耕。追肥澆水后要及時進行耕作除草,防止土壤板結。為了伸長根系,使植株健壯生長,防止倒伏,有必要將耕作、清溝與土丘栽培相結合。在封壟前中耕培土,防止植株倒伏。
4.2 水肥管理。栽植秋葵前除要充分施足底肥外,還應及時追肥,不可偏施氮肥。幼苗移栽成活后,每畝追施1 次提苗肥,用尿素5 kg 兌清水500 kg 按棵澆入。進入花期后,每畝追施1 次促花肥,每畝用腐熟人糞尿加清水混合1 500 kg 左右,澆施于行間。進入采果期后再追施1 ~2 次壯果肥,每畝用三元復合肥20 kg,穴施于株間或行間,施后覆土。整個生長期要保持土壤濕潤,特別是收獲期和高溫干旱時,如遇干旱,一定要及時澆水,以提高嫩果的產量和品質。當冬季溫度較低時,可用番茄靈50 ~60 mg/kg 液體涂抹柱頭,提高坐果率。在結莢高峰期,每15 d 噴施600~800 倍液體高美施或其他葉面肥。
4.3 溫度管理。定植后封閉棚室增溫促進幼苗生長,白天溫度維持在28 ℃~32 ℃,夜間溫度維持在18 ℃~20 ℃。緩苗后降溫,溫度白天降至25 ℃~28 ℃,夜間降至15 ℃~18 ℃。溫度調節主要靠及時揭蓋草苫和通風調節。秋葵結莢后,白天溫度維持在25 ℃~30 ℃,夜間溫度維持在13 ℃~15 ℃。當夜間最低溫度低于8 ℃時,溫室內設置火爐架煙筒加溫。雨雪天應及時在中午遮陽,為增加采光,室外溫度過低不宜揭早蓋晚。
4.4 整枝摘葉。正常情況下,秋葵植株生長旺盛,主側枝粗壯,葉片肥厚,影響開花結果。對種植密度過大、苗全苗旺的,側枝過多會影響結果,應及時抹去側芽,以免消耗養分。在生長中后期及時去除嫩果下方的老葉,不僅可以改善通風透光條件,減少養分消耗,還可以防止病蟲傳播。如果植株密度不足時,只需剪掉一些弱小分枝,留下粗壯的,以增加結果枝。進入盛果期后,植株葉片加速生長,應及時去除無效老葉和殘葉,便于通風透光。在合適的時間采摘嫩果,可以促進附帶結果和提高早期產量。秋葵果莢作為留種時,要及時摘心,可促進果實老熟,以豐富籽粒,提高種子品質。遇到植物倒伏和折斷情況下,應插枝或插竹,并將主莖系緊,防止損失。
5.1 病害防治。秋葵病害主要有疫病、病毒病和炭疽病。根據無公害蔬菜生產要求要采用物理防治為主、化學防治為輔的防治原則。發病時可采用以下方法進行防治:
5.1.1 及時清除田間病葉、病果等病株殘體,帶出田外,集中銷毀,減少菌源。
5.1.2 藥劑噴霧防治。發病初期選用化學藥劑進行噴霧防治。藥劑可選用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800 倍液,或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800 倍液,或45%咪鮮胺水乳劑1 000 倍液,或15%植病靈乳劑1 000 倍液,或5%菌毒清水劑400 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1 000倍液,或70%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800 倍液等藥劑兌水噴霧。根據病害情況每隔5 ~7 d 噴藥1 次,連續防治2 ~3 次。
5.2 蟲害防治。秋葵蟲害主要是蚜蟲和飛蛾類的害蟲,害蟲將秋葵大部分嫩葉吃掉,嚴重影響秋葵的質量,所以在田間發現蟲害,可選用10%的吡蟲啉可濕性粉劑2 000 倍液,或10%蚜虱凈可濕性粉劑2 000倍液,或5%銳勁特懸浮劑1 000 倍液兌水,噴灑在葉面上來進行防治,采收前1 周停止用藥。也可以采用懸掛黃板、殺蟲燈誘捕器來誘捕,這樣也不會使秋葵受到污染。
秋葵可在播種60 ~80 d 內收獲,從第4 節~第8 節開始開花結果。在適宜的溫度條件下,花枯萎后2 ~4 d 即可收獲嫩果。一般來說,當果實長到6 ~8 cm 長(約12 g)時就可以收獲了。早收的秋葵產量低,采收過遲容易纖維化,品質下降,不能食用。從12月到次年2 月,由于氣溫較低,每隔3 ~4 d 采摘1 次,在元旦和春節期間就可以供應到市場上。在結莢高峰期(3 月初后),每1 ~2 d 收獲1 次,直至晚霜結束。采收應在上午或下午晚些時候進行,采收時在果柄處剪下,以免傷害枝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