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秋實 賈雪莉 劉大為 劉自峻
(三河市農業農村局 河北 三河 065200)
黨的十九大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十九屆五中全會進一步強調要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這是黨中央作出的重大決策,是“十四五”時期“三農”工作的主題主線。河北省三河市地處首都東大門,綜合經濟實力先后躋身“全國百強”和“河北十強”。地理位置優越,與北京僅一河之隔。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開啟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進程中,三河市在面臨難得的歷史機遇的同時也面臨很多挑戰。本文旨在通過分析三河市特色種植產業發展現狀,提出未來三河市特色種植產業發展的主要目標和重點任務,推進特色種植業發展。
1.1 自然條件。三河市位于河北省廊坊市北部,鑲嵌在京津兩市之間,東臨天津市薊州區,西與北京市通州區隔河相望,南接大廠、香河、寶坻三縣(區),北與平谷、順義毗鄰。交通十分便利,102 國道和京秦、大秦兩條電氣化鐵路穿腹而過,京秦高速和首都環線高速在市域十字交叉,京通快速公路直達燕郊,北京公交930 路直達三河市區。目前,三河市的主要國道有102 國道、230 國道;主要省道有平香線、遷大線、密三線;主要縣道有蔣譚線、順興線、李大線、馬皇線、蔣渠線。四通八達、方便快捷的交通網絡為三河市特色農產品運銷打下了良好基礎。三河市屬于暖溫帶半干旱半濕潤大陸性季風氣候,春季干旱多風,氣溫多變;夏季多偏南風,濕潤多雨;秋季風和日麗,秋高氣爽;冬季多西北風,寒冷干燥。具有四季分明、寒暑交錯、干濕界限明顯的氣候特點。
1.2 社會經濟條件。三河市現轄10 個鎮、3 個園區、6 個街道辦事處,395 個行政村街。常住人口近100 萬人,糧食作物播種面積30.8 萬畝,總產量13.0 萬t;油料播種面積528 畝,總產量147.75 t;蔬菜及食用菌播種面積9.78 萬畝,總產量38.5 萬t。農業產業化經營率達77.6%,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49 636 元,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22 321 元,分別高出全國平均水平5 802 元和5 190 元。
1.3 取得的主要成績。“十三五”期間,三河市在穩定糧食播種面積的基礎上,優化種植結構,按照“東部果,中部菜,南部鄉村振興示范帶”的空間布局,依托龍頭企業帶動、專業市場拉動,優勢特色種植業規模化、專業化、市場化水平明顯提高,生產能力不斷增強。已培育蔣福山大桃、大石莊梨、福成果、錯橋蘿卜、“三禾綠源”綠色蔬菜、“山清”食用菌等一批特色農產品區域品牌和產品品牌。“十三五”期間,全市有2 家蔬菜合作社的10 個蔬菜品種通過了綠色食品認證,2 家奶牛企業新產品通過了有機農產品認證。三河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鼓勵農民合作社和家庭農場發展優勢特色種植產業,以標準化生產基地為載體,在優勢特色種植業主產區培育壯大龍頭企業,形成“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專業大戶)+龍頭企業”的新型經營組織發展格局。截至目前,全市辦理注冊登記的農民專業合作社199 家,其中省級示范社和廊坊市級示范社各3 家。已辦理注冊登記并在主管部門備案的家庭農場36 家,其中省級示范農場2 家、市級示范農場5 家、縣級示范農場14 家。“十三五”期間,全市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年經營收入約234 億元,共帶動農戶總數24 萬戶次,帶動合作社327 個次、家庭農場1 105 個次。依托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服務主體,支持種糧大戶、農機大戶和農民合作社開展全程托管或主要生產環節托管,總面積達3.07 萬畝次,引領小農戶銜接現代農業。新型經營主體的發展,有力推動了土地流轉和規?;洜I。目前,全市土地流轉總面積達到13.87 萬畝,土地流轉率達36.8%;土地規模經營主體共計372 個,規模經營面積11.12 萬畝。
2.1 產業化發展不平衡,品牌效應不突出?!笆濉逼陂g,雖然三河市種植業產業化水平有了很大提升,但依然存在產業鏈條短、龍頭企業帶動能力弱等問題。全市龍頭企業、合作社與農戶之間平等、規范的利益分配機制尚未完全建立?!皟善芬粯恕鞭r產品種類和規模均有擴大,但缺乏知名的、有較大影響力的農產品品牌,品牌整合力度、規模效應不夠強,難以形成合力。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的理念尚未普及,品牌建設尚未整體規劃。
2.2 環境保護仍需加強,發展空間受局限。三河市所有村街已完成“五清三建一改”,實現了城鄉清掃保潔全覆蓋,建成了2 條超過20 km 的“美麗公路”精品環線,農業生態環境保護和治理成果明顯。但與此同時,農業生態環境綜合治理能力仍相對薄弱,面對突發性事故的應急能力、環境監管設備和手段等不足。土地資源既是農業的基礎性資源,也是城市化過程中極為重要的稀缺資源。三河市處于京津冀中心區域,面臨比全國其他地區更為嚴峻的耕地保護問題,城鄉建設用地壓力逐漸增大,受政策影響限制了一些高效農林業項目的實施,在很大程度上壓縮了優勢特色種植產業的發展空間。
2.3 休閑農業開發落后,整體品位待提高。三河市擁有豐富的歷史、文化和生態旅游資源,但同周邊地區及國內知名旅游城市相比,影響力還有待提升,尤其是休閑農業產品競爭力較弱。長期以來,三河市休閑觀光資源沒有得到很好的開發和利用,缺乏統一規劃和科學管理。一些農業觀光園區生產布局單一,沒有突出兼具多種功能的“生態農業旅游”特色和“綠色產業”優勢,主題不突出、特色不明顯,導致吸引力不夠,競爭力不強。在開發休閑農業旅游產品時盲目追求“大而全”,缺乏拳頭產品和特色農產品,亟需深度開發,提高休閑農業整體品位。
3.1 發展方向?!笆奈濉逼陂g,擬選擇一批優勢特色農林業產業進行重點培育、優先發展,主要選擇標準如下:①品質特色。擬選擇產業具有突出的品質特色、功能特色、季節特色和地方特色,有一定認知度,可以滿足市場的多樣化、優質化、動態化需求。②區位特色。擬選擇產業十分適合在三河市生產發展,使區域資源得到高效合理利用,比較優勢得到進一步發揮。產業可延伸性強,通過產業鏈條延伸拓展,產品附加值明顯提升,帶動農民增收作用顯著。③市場前景。擬選擇產業目標市場相對明確,市場半徑和市場份額大,具有擴大生產規模、形成品牌生產的潛力。
3.2 總體規劃。根據三河市資源特點、特色種植業發展現狀和農業產業發展政策,綜合農業結構調整、美麗鄉村建設以及與上層規劃銜接的需要,以“五區、三帶、多園、多點”布局為主體,著力構建三河市優勢特色種植產業發展新格局。
3.2.1 五區。①西北田園農業示范區。依托西北部燕郊鎮、高樓鎮毗鄰北京的地緣優勢,京秦、京平高速的交通優勢,已形成的傳統種植、生態種植、民俗旅游康養基礎優勢,打造以果樹(梨、櫻桃、葡萄、榛子)、花卉(一二年生草本和宿根花卉)等特色種植業為基礎的田園農業示范區。②南部林下經濟與森林功能提升區。依托皇莊鎮和新集鎮林地面積大且集中的優勢,大力發展林下經濟產業,發展林藥、林菌、林花、林蜂等林下種養模式。有針對性開展森林多功能提升改造、樹種更新,對低效工程林進行結構調整或物種多樣性調整,實現森林多種功能的協調發展。針對政府造林工程較為集中、造林面積較大的楊莊鎮、皇莊鎮、新集鎮,根據相關技術規范,采取間伐、輪伐以及調整林分結構等技術手段,進行政府指導、統一規劃、統一實施,打造林下經濟優質示范區。③東北山區精品林果種植區。發揮段甲嶺鎮、黃土莊鎮山地多、林果資源豐富的優勢,重點發展以榛子、蘋果、櫻桃、大桃為主的林果產業,形成特色優新林果產品加工集散地。大力開發森林康養產業,建成集生產、觀光、體驗、康養、民宿于一體的萬畝觀光區,打造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京東樣本。④中北部高端果菜設施種植區。依托泃陽鎮、齊心莊鎮、高樓鎮傳統的果菜(番茄、黃瓜、辣椒、茄子、西瓜、甜瓜等)種植優勢,重點發展設施蔬菜高效種植,完善基礎設施,推進設施裝備規范及配套,加快科技創新和科技成果普及推廣,強化工程、環境、生物及信息技術集成,融入采摘、休閑觀光、農事體驗、科普教育等內容,建成一批高端、精品果菜高效生產基地。⑤中部種植觀光示范區。以楊莊鎮、李旗莊鎮為重點,以三河市鄉村振興示范區建設為契機,依托密涿高速南連接線兩側現已形成的優勢特色種植產業觀光區和河北三河國家農業科技園區,大力發展高效生產、觀光展示、農業科普、采摘體驗等農文旅融合項目,重點推廣帶動品質生活、品質消費的驛站式一日游體驗模式。
3.2.2 三帶。①綠色農業示范帶。依托京秦高速作為主要交通樞紐軸線,通過建立串聯五大特色產業的無縫對接快速通道,發揮交通軸對沿線產業組團的引導作用,使特色產業沿示范帶兩側集聚發展。綠色農業示范帶西段(高樓鎮、齊心莊鎮、泃陽鎮)以發展設施綠色蔬菜產業為主,結合燕趙園林進行開發。東段(泃陽鎮、黃土莊鎮、段甲嶺鎮)以發展果樹產業(蘋果、櫻桃、桃、葡萄、榛子等)為主。②休閑農業觀光帶。以102國道為軸線,以燕郊鎮、李旗莊鎮、泃陽鎮、黃土莊鎮、段甲嶺鎮為重點,依托璞然生態園、京東百年梨園文化產業基地、金天地采摘園、松凰圃櫻桃基地等,推進休閑農業觀光帶建設,打造一條“生產+休閑+康養+加工流通”的聯動發展軸。③高效種植示范帶。以密涿高速南連接線建設工程為依托,以創建鄉村振興示范區為目標,帶動沿線民宿經濟、鄉村旅游等新產業、新業態發展,宜果則果、宜菜則菜、宜花則花,大力發展林下經濟,促進森林多功能提升,實現道路交通、鄉村、農業、林業、休閑旅游等深度融合。
3.2.3 多園、多點。依托三河現有果園、菜園、花園、休閑觀光園,以改造提升為主,新建為輔,發展50 ~70 個200 畝以上的現代農業園區,建設成集特色種植和休閑觀光于一體的農旅融合示范園。在全市范圍內建設一批小規模的采摘基地、體驗點以及以戶為單元的種植示范點,開展多元化種植。
4.1 強化科技服務及風險防范。整合建設功能多元、場所固定、設施配套、人員精干、服務優質和運行規范的基層農業技術推廣服務體系,為農業生產和農民群眾提供多樣化優質服務。支持高等學校、科研院所和職業院校通過在三河市設立現代農業發展研究機構、咨詢服務機構、農業綜合服務示范基地開展特色產業技術推廣服務。
4.2 強化生產風險防范。建立臺風、干旱等自然災害和重大病蟲害應急預案,完善信息報告、發布制度和應急救援機制。建立重大農業生產事故補償儲備金和農業救災專項資金,加大對災區恢復生產和災后重建的支持力度,提高特色產業災后恢復生產能力。建立農業氣象災害指標體系,開展農業氣象災害監測評估和預警。
4.3 加強土地保障。堅決遏制耕地“非農化”、防止耕地“非糧化”,在穩定糧食播種面積、確保糧食安全的前提下,充分開發利用現有農林產業用地,如改造低產低效的綠化林地、失去市場的果蔬用地,開發境內可利用的荒山荒坡、廢棄礦山治理地、溝坡荒地、“四旁”地等,以此來解決特色產業發展用地問題。建立全市統一、規范的土地經營權流轉交易中心和信息平臺,規范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和二級市場交易行為,依法推進集體土地經營權流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