敖 曈
(中南大學公共管理學院 湖南 長沙 410083)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以國家戰略需求為導向,積聚力量進行原創性引領性科技攻關。”校地共建新型研發機構,即高校與地方政府共建新型研發機構,一方面可以充分發揮高校作為理論創新先鋒隊、重大技術突破策源地的優勢地位,另一方面借助政府的政策扶持可以有效打破地域、資金、市場的限制,集中高校已有的科研體系,系統整合區域資源形成行業優勢,快速形成科學創新體制。其作為地區經濟發展的最大助力,校地共建新型研發機構對于解決科技與經濟“兩張皮”問題有很大的幫助。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創新是一個系統工程,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政策鏈相互交織、相互支撐,改革只在一個環節或幾個環節搞是不夠的,必須全面部署。”高校與地方政府共建新型研發機構是新發展格局下關鍵的推動力量,尤其對于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發展模式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通過校地共建新型研發機構,可以有效地打破專業領域壁壘和市場限制,實現高校理論成果與政策方向、市場需求的有機融合,將技術創新與社會經濟發展深度綁定,促進科研成果轉化,保證區域經濟的良性發展。有助于有效消除我國科技體制改革中的深層次矛盾,解決制約科技創新的關鍵問題。
高校作為國家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戰略科學家的聚集地和青年科技創新人才的培養地,校地共建的新型研發機構集政、產、學、研于一體,通過合理利用政府職能,將政策優勢轉化為科研優勢,借助先進研發團隊,提升區域科研實力,通過基礎性、關鍵性的技術研發,在市場競爭中獲得優勢。2022 年12 月湖南省舉行瀟湘、麓山、洞庭實驗室揭牌儀式。加上此前已揭牌的衡山實驗室,一起形成了岳麓山工業創新中心的4 個重要節點實驗室。這些實驗室的建設將為湖南省發展具有核心競爭力的先進制造業科技創新高地做出重要貢獻。在這些新型研發機構的幫助下,湖南可將區域性的科研優勢集中向產業優勢轉化。
國內最早的新型研發機構是1996 年成立的深圳清華大學研究院,該研究院是由深圳市政府與清華大學共同創建。該機構的建立,是對科研機構建設模式的一種創新嘗試。夏太壽等學者指出,校地共建新型研發機構是國家技術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開展基礎前沿研究及產業關鍵技術研發、孵化科技型企業加速科技成果轉化等多種功能。因此,這些新型研發機構不僅可以推動產業升級,還是支撐產業轉型升級的新動力和新平臺[1]。
有多位學者對新型研發機構進行了系統的研究和總結。章熙春分析了國內外主要科研機構發展的現狀、組建形式、管理機制和運行模式等,在此基礎上還總結了新型研發機構體制機制創新[2]。陳雪總結分析了廣東省59 家校地共建型新型研發機構的發展現狀、特征和存在的問題,并進一步提出了相關對策和建議[3]。丁珈則以華中科技大學無錫研究院為研究對象,提出了校地共建型新型研發機構“政產學研”深度融合的建設新模式[4]。此外,許多學者通過典型案例分析,研究新型研發機構的類別、特點、建設發展模式等。這些研究的成果已經形成了對于新型研發機構,特別是校地共建新型研發機構概念的基本認識。
伴隨著科技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化,根據不同時期發展需要的不同,政府對新型研發機構發布的相關政策變化如表1 所示。

表1 新型研發機構主要政策清單
何郁冰提出了從國家層面出發的協同創新初步理論框架,構建了“戰略—知識—組織”三重互動的產學研協同創新模式[5]。唐震結合歐洲各國的典型案例,將協同創新與平臺建設相融合,強調協同機制和平臺建設既需要相互支持,同時也需要相互推動發展,特別強調增強平臺資源的共享性,充分發揮各創新主體的創新能力[6]。董馨等則基于協同創新視角,從理論支撐、合作模式、實踐教學、科研協同創新等方面對校企合作的模式和內容進行了深入研究。此外,他們從宏觀、中觀、微觀等多個層次對校企合作模式的運行機制進行了分析,為新型研發機構協同創新提供了參考[7]。
戰略在優化組織內部環境、創造市場優勢方面發揮著決定性的作用。而組織核心能力的形成不僅需要定期制訂戰略、積累資源,更需要持續地學習、超越和創新。
首先,部分新型研發機構在建設時未考慮與本地產業的發展相匹配,未制訂明確的發展計劃和目標,缺乏系統的和長期的規劃,因此難以支撐本地產業的發展。這樣就可能出現研發機構與當地產業發展不相適應的情況,缺乏良好的市場環境,很難獲取持續穩定的政策和資金支持,從而導致自身發展的困境。
其次,部分新型研發機構核心功能定位不準,在實驗室研發、企業孵化、成果轉化、市場培訓等功能之間搖擺不定,造成新型研發機構發展困難,或陷入不適應本地發展需要的困局。
最后,由于戰略定位不清晰,新型研發機構在建設發展中難以將由學習創造的新知識轉化傳遞到組織層面進行制度化管理,其動態能力提升不足,導致新型研發機構難以快速形成穩定的發展機制。
新型研發機構的這種動態能力本應該是機構所積累的存在于成員或職能部門中完成某項工作的可能性,而新型研發機構其運行管理缺乏應有的激勵機制,人員缺乏工作及其創新的積極性,各項工作的運行效率低。
首先,部分高校由于認知問題,簡單地將學校的管理制度進行移植,特別是事業單位型的新型研發機構,其冗長的決策流程和繁雜的審批程序嚴重制約了本應擁有的靈動創新特質,導致工作運行效率低,人員缺乏工作積極性和創新積極性。
其次,新型研發機構在人才引進和人員激勵方面依然存在制度障礙,在經費使用、人才評聘、成果轉化等方面突破性的創新有限,在用人和薪酬制度上仍受到傳統事業單位制度的約束,難以發揮其對創新人才的激勵作用。
由于新型研發機構戰略定位不清晰而導致其難以快速形成穩定的發展機制,加之運行管理缺乏激勵機制難以激發自身的創新活力,高質量科研成果產出困難,已有科研成果不能迅速轉化為生產力,自身造血能力嚴重不足,僅僅依靠政府的科研經費支持,難以實現高質量可持續發展。
首先,大部分新型研發機構都缺乏專職科研隊伍,其研發實力依靠高校專家團隊,而高校的專家團隊受到學校用人制度和評價體系的約束,難以全力、全程、持續為新型研發機構服務,導致新型研發機構自身核心研發能力不足,在發展的過程中喪失市場競爭力,逐漸淪為人員培訓機構或者中介服務機構。
其次,新型研發機構可持續盈利模式模糊,不少中小型新型研發機構依賴財政投入維持運轉,缺乏自身持續營運的能力,喪失了新型研發機構的本質功能和應有的效果。
綜上,新型研發機構高質量發展新路徑的核心為“孵化機構—研發機構—加速器”運行模式,即符合“問題導向—科技成果—轉化應用”思想,通過形成加速新型研發機構成長的孵化鏈,以保證新型研發機構高質量可持續發展,其要點闡述如下。
岳麓山工業創新中心是湖南省政府和中國工程院總體合作框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一個開放的協同創新平臺,旨在促進創新資源共建共享,推動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和市場應用。作為一個集政產學研于一體的綜合性平臺,該中心具備理論創新、技術創新、成果轉化、企業孵化、市場開拓等功能,為行業的上下游運轉和產品全生命周期的管理提供支持和服務。
為了實現該類新型研發機構的高質量發展,首先需要構建完整的創新體系,在該合作模式下,地方的產業優勢和高校的創新資源緊密結合,在推進新技術的產業化和新產品開發、促進地方產業升級發展、解決產業關鍵技術問題和共性技術難點、吸引和培養創新人才方面具有很大的優勢。通過政府搭橋,將地方發展的優勢行業與高校的優勢學科相結合,地方產業借助高校智力資源解決實際問題,高校也能夠通過地方產業提供的與產業發展緊密相關的項目與企業聯合培養學生,反哺自身優勢學科發展,最終實現多方共贏。
為了有效破解上下游錯配以及科技、應用“兩張皮”問題,新型研發機構要構建科學研究、成果轉化、產業應用、企業孵化的完整創新鏈。此外,新型研發機構的管理模式要企業化,即實行“投管分離”,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積極參與市場競爭,靈活配置創新資源。人才機制也要彈性化,建立機構自身的專職科研隊伍,引進和培育頂尖科研人才,并采用績效考核、股權激勵等市場方式進行激勵。特別是人才使用不應再按照“論資排輩”的僵化形式,應避免將論文和專利作為主要考核指標。此外,新型研發機構還要引入職業經理人和專業化運營團隊,減輕科研人員的行政負擔,提高成果轉化率和產業化水平。
“政產學研”深度融合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要求各要素的互相匹配、有機結合。新型研發機構作為創新平臺,匯聚了各創新主體和創新資源,打通了創新鏈和產業鏈的關鍵連接點,其以市場為導向,產業化為目標,通過將科研開發、市場需求有效結合,將源頭性技術創新與產業發展需求相融合,推動產業升級和區域經濟發展。
為保證新型研發機構體系持續高質量發揮其功效,其首要任務就是創新與完善體制機制,特別是收益分配機制,要保證各方投入得到公平的回報,形成長期持續的投入。此外,新型研發機構還需要注重其非營利性并承擔相應的公共服務功能,這是需要突破的重點。新型研發機構需要同時兼顧收益分配、成果轉化、人才引進、激勵考核等方面的同步創新。在實踐中,獨立決策權與支配權也非常重要,新型研發機構在人、財、物的管理方面必須具有相對獨立的支配與決策權,只有這樣才能實現真正的可持續發展。此外,新型研發機構應完善獎勵和評價機制、加快成果轉化、避免人才儲備下降和科技成果積壓,將技術創新、科技成果轉化、產業升級相結合,共同發揮各自的功能,實現資源和利益的共享,只有這樣,新型研發機構體系才能發揮最大的作用。
新型研發機構的活力主要來自完整的科技創新鏈條、市場化的資源配置方式、機動靈活的項目組織形式以及有效的評價激勵機制。然而,其在建設過程中,普遍存在重行政化、輕市場化的問題。此外,校地共建新型研發機構的建設主體,通常都有體制內背景,因此極易沿襲建設主體單位的運行方式和管理風格,難以扭轉管理弊端。目前,許多高校僅將新型研發機構作為加強學科建設的一個途徑,未能從根本上考慮新型研發機構自身的發展,也沒有根據當地產業的實際需求布局科研力量,導致科學研究與產業應用之間缺乏契合點和共贏點,新型研發機構無法與產業發展形成有效連接,自然也就無法得到產業的有力支持。
深入開展戰略研究,明確新型研發機構在國家創新體系中的定位,將“研發創新與成果轉化”作為其兩大核心功能。首先通過成果轉化快速形成自我造血功能,以獲取穩定資金開展長期研發創新。其次加強對高校與地方政府共建新型研究機構的引導,鼓勵地方不斷加強新型研發機構建設,合作雙方應對具體的發展規劃和發展目標進行明確規定,從而約束機構切實發展壯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