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莉萍,姚奕歡
(中共湖州市南潯區委黨校)
農業是我國的第一產業,是國民經濟發展的基礎,隨著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我國農業發展也從農業大國逐步邁入農業強國,但在發展過程中,資源浪費、環境破壞和生態退化等一系列問題逐漸顯現。怎樣更好地將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集合在一起,發揮更多的疊加效應是擺在農業高質量發展道路上的一道新命題。
回顧歷史,生態農業這一概念最早產生于20 世紀20 年代的歐洲,70 年代末東南亞地區陸續開始研究生態農業。80年代初,我國部分地區陸續提出走“生態農業”道路的設想,并逐步在全國形成探索生態農業的高潮,進而可持續發展成為世界各國農業發展的共同目標。浙江作為人多地少的資源小省,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土地成為稀缺資源,制約著農業進一步發展。2003 年,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習近平作出了“八八戰略”部署,提出創建生態省,打造“綠色浙江”的號召,生態農業自此在浙江進入新的發展階段。黨的十九大提出鄉村振興戰略,明確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走鄉村綠色發展之路,這也為生態農業的發展指出了更明確的方向。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加快建設農業強國,扎實推動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振興,對生態農業發展提出了更高要求。
生態文明建設不僅關系著人民福祉和經濟發展大局,也關系著民族發展大計。農村生態文明建設是生態文明建設重要的一部分,生態農業發展又是農村生態文明建設至關重要的一部分。生態農業的發展,是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深入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重要舉措,有利于新時代美麗浙江建設,更好地向世界展示中國生態文明建設取得的成果。
眾所周知,部分傳統農業生產主體為追求經濟效益,大量使用化肥、除草劑、農藥等化學品,進而產生了一系列資源污染問題。基于對生態環境危機的反思,生態農業概念順勢而生。因地制宜推動新時期現代生態農業高質量發展不僅能兼顧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當代人利益與后代人利益的協調發展,更有利于農業現代化沿著可持續發展方向進一步走實走深。
生態農業是集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于一體的高質量發展模式,是我國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重要切入點。生態農業的發展有利于助推鄉村全面振興,從而實現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綠色發展。
農村基礎設施的完備性直接影響生態農業的建設進程,就目前而言,部分地區農村基礎設施與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需求尚有一定差距,主要表現在:農田水利、田間機耕路、農村電網、通信網絡等基礎設施有待提升,烘干設備、倉儲保鮮、冷鏈物流等現代農業設施裝備有所缺乏,道路、停車場、綠化等鄉村旅游配套設施不足,教育、醫療、養老、文化、娛樂等公共服務設施建設相對滯后,農村產業發展的環境保護設備配套和運行能力較弱,農村人居環境長效管護機制有待進一步健全。
農業產業仍以傳統種植養殖為主,精深加工、物流配送、創意農業、休閑農業、電子商務、鄉村旅游等新產業、新業態發展相對滯后,農業鏈條延伸和功能拓展不足,農業產業融合發展深度不夠,大部分地區仍缺少有較高影響力的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點、旅游產品。以湖州市南潯區為例,本土品牌“知味”自2019 年推出以來,共開設線下門店和網上商城108 個,截至2022 年年底,農產品銷售額達4 億元,但品牌農產品輻射范圍有限,知名度有待進一步提高,產品供給質量效益和綜合競爭力亟待提升。
農村公共服務體系尚不健全,尤其是勞動就業、文化教育、醫療衛生、社會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務與城市尚有一定的差距;新型農業服務主體培育、農業社會化服務能力建設、服務內容和方式創新方面尚需強化;病蟲害統防統治,科技成果組裝配套、推廣與轉化,農業政策性保險完善,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和監管以及農村創新創業等關鍵領域和環節的服務供給亟須進一步加強。
農村綜合改革的深層次矛盾有待解決,傳統城鄉二元體制并未從根本上消除,農村宅基地、承包地、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管理體制機制障礙尚未破除,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美麗資源向美麗經濟的轉化,“兩山”轉化通道有待進一步拓寬;農村人口和農村產業雙重“空心化”交織,集聚資源要素能力有限,各類要素向農村流動的渠道還存在通而不暢的現象;農民持續增收的機制尚未完全建立,低收入農戶增收相對緩慢且基礎仍不穩固;農村金融改革有待深化突破,相關貸款、融資和保險等模式有待進一步創新與提升。
生態農業發展有其共性,但也具有較為明顯的地域性特征,不同地區的發展基礎不同,主要農業產業不同,農業產業化發展模式也會有所差異。因此,各地區在推進生態農業發展、助力鄉村振興的過程中,對自身發展環境的分析是確定生態農業發展路徑的重要前提。結合湖州市南潯區生態農業發展的實際提出四點建議,以期為相同產業特征地區提供樣本方案。
緊緊圍繞國土空間發展新格局,按照統籌優化生態、農業、城鎮三大功能空間布局的原則,加強與新一輪國土空間規劃的銜接,科學劃定城鎮開發邊界,優先保護生態空間,嚴格落實分區管控制度,集約利用農業空間,為鄉村產業發展、村莊建設、村民生活、自然生態等保留足夠空間。以湖州市南潯區為例,進一步完善“東果、西漁、南旅、北蔬”農業發展空間布局,嚴格執行耕地占補平衡制度,嚴格落實永久基本農田保護制度,加強對糧食生產功能區、重要農產品生產功能區與漁業資源保護區的保護利用。系統推進城鄉空間布局優化、要素平等交換、公共服務均等化和基礎設施建管一體化,充分挖掘農村宅基地、集體經營性用地等建設用地的潛力,加快農村城鎮化步伐,提升農村人口的空間聚集度;加強農業資源保護利用,強化農用地資源空間共享、集約利用,積極拓展農業的休閑觀光、生態景觀、文化教育、就業增收等功能,全面重構農業生產方式、農村生態環境和農民生活方式,切實保障農業農村生產、生活、生態空間和農民合法權益,實現城鄉聯動發展、融合發展。
突破傳統農業發展瓶頸,加快綠色生態農業發展,以國家、省、市級產業園和示范園區為主要載體,整體規模化推進產業新舊動能轉型升級發展,優化全產業鏈效率和效能。以湖州市南潯區為例,要搶抓長三角一體化國家戰略帶來的機遇,以產業集聚化、產能綠色化、管理數字化、三產融合化、體制創新化、利益聯結化為方向,積極推進省級現代農業園區、國家級農業產業強鎮、省級特色農業強鎮、農業現代化示范區、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園和萬畝園區、萬畝“紅美人”柑橘、萬畝跑道魚、萬頭湖羊、十萬畝稻蝦“五個萬”產業平臺建設,全力爭創國家級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合作共建長三角現代農業園區,著力建設特色農產品優勢區,形成具有湖州市南潯區域特色的農業產業主產區,引導鄉村產業集聚發展。依托練市高新技術產業園區、烏鎮互聯網國際會展中心等平臺,積極招引國內外農業大、好、高項目,培育種子種苗、智慧農業、數字漁業、精深加工、高端裝備、物流配送、文創體驗等現代化鄉村產業,建設一批現代農業引領性標桿工程,完善公共服務體系,加快農業農村高質量融合發展,打造實施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國家戰略的示范區。
實施糧食生豬綜合生產能力提升工程,持續鞏固糧食、生豬穩產(增產)保供,不斷夯實農業農村“壓艙石”。以湖州市南潯區為例,要嚴格落實糧食安全黨政同責,筑牢糧食安全底線、嚴守耕地保護紅線,堅決遏制新增耕地“非農化”、防止“非糧化”,全面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深入推廣“優糧優產、優糧優購、優糧優儲、優糧優加、優糧優銷”聯動模式,加強全區20.23 萬畝糧食生產功能區管護利用、提標改造和1.1 萬畝高標準農田建設,大力發展鮮食大豆、玉米、馬鈴薯、油菜等旱糧和油料作物,推廣應用“千斤糧、萬元錢”高效生態循環種養模式,創新“耕、種、管、收、儲、碾”機械化一站式“全程解決方案”,打造10 個以上萬畝高品質糧油基地,確保糧食播種面積和總產量只增不減。深入抓好生豬增產保供,加快推進現有養殖場的標準化、生態化和技術裝備改造,引進大型養殖企業建設高標準、高科技、高智能的現代化豬場,保護生豬基礎產能,實現生豬存欄7 萬頭,促進生豬產業平穩發展。
推進生態農業綠色發展,要創新有利于增加綠色優質農產品供給、降低資源環境利用強度、促進農民就業增收的體制機制,形成同環境資源承載能力相匹配、生產生活生態相協調的農業發展格局,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以湖州市南潯區為例,要以創建省級“肥藥兩制”改革綜合試點縣為抓手,深入推進化肥農藥實名制購買、定額制施用“肥藥兩制”改革,全程加強農業投入品數字化精準管控。建設一批農業綠色發展先行區、先行示范主體,建立綠色防控融合示范區,推廣應用新型高效、低殘留農藥和緩控釋肥、配方肥、商品有機肥,集成示范綠色防控融合技術,建設農田生態攔截溝渠系統,全面開展安全利用類項目土壤治理,打造生態優美田園;完善農業投入品廢棄包裝物的回收、分類、規范化處置機制,合理調整農業廢棄包裝物回收點布局建設,提高農業廢棄物回收處置率;鼓勵秸稈綜合利用企業建立秸稈收儲網點,逐步建立政府推動、企業和合作社組織牽頭、農戶參與、市場化運作的秸稈收儲服務體系,推進秸稈資源臺賬建設。持續推進養殖污染治理,積極推廣養殖污染治理新技術和農牧漁結合生態循環養殖模式,強化病死動物無害化監管。
農業是國之根基,鄉村振興背景下生態農業的發展需要不斷豐富理論和實踐研究,通過生態模式、生態技術、生態手段的不斷完善和升級,才能促進農業的生態化轉型,才能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促進共同富裕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作出更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