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 達 蔣兆英
關于湖北省節水型高校建設的對策研究
常 達 蔣兆英
[湖北省水利水電規劃勘測設計院]
湖北省是我國高等教育資源最集中的省份之一,在校人數眾多,用水量大,節水潛力巨大。本文通過梳理湖北省高校用水管理現狀和供用水現狀,系統分析各高校在節水領域存在的問題,針對性提出湖北省節水型高校建設的對策,以期為湖北省更好地開展和提升高校節水水平提供參考和借鑒。
節水型高校; 節約用水; 綠色校園; 湖北省
我國是一個水資源十分短缺的國家,隨著經濟社會不斷發展,水資源短缺、水生態損害、水環境污染等新問題十分突出。為應對水危機、保障水安全,首先要把節水擺在優先的位置上,在觀念、意識、措施、管理等方面的各個環節都要體現節約用水。高校作為城鎮重要用水戶之一,部分老舊校區用水設施陳舊、跑冒滴漏現象嚴重,節水潛力較大。同時,高校作為培養社會高端人才的搖籃,承載著為全社會教書育人的責任,發揮著推進經濟社會轉型發展的引領作用,在實現高質量發展中處于重要地位。
湖北省是我國高等教育資源最集中的省份之一,湖北省高校數僅次于江蘇、廣東、山東和河南,位列全國前五。本文通過對湖北省高校現狀進行分析,探討湖北省開展節水型高校建設的思路與方案。
近年來,關于高校的節約用水建設,國內學者開展了相關工作和研究,田青[1]從建設現狀、典型做法和措施、建設成效等方面,分析駐濟高校節水路徑,并結合創建經驗提出今后創建工作的建議;楊紹平等[2]探索了四川高校的合同節水模式,通過節水設備改造工程、非常規水利用工程、綠化節水工程、信息化建設和節水宣傳等建設途徑,并開展節水特色創新行動,發揮高校節水示范帶頭作用,建設節水型高校;陳良蕾等[3]以江蘇省某高校為例,比較了節水型高校建設前后用水方式和節水效果的變化,從多個方面提出了完善節水型高校建設的措施和建議;馮志祥等[4]通過分析江蘇省節水型高校建設中組織開展的各類活動和考評方案,提出了節水型高校建設創建的建議;李亮等[5]分析了創建節水型高校的必要性與可行性,對節水型高校創建的主要內容進行全面研究,包括制度建設、宣傳教育、用水規范、節水器具改造、水平衡測試、二三級計量系統和雨水收集系統等。這些研究大都有一定的地域性特征,而湖北省地處中部地區,長江中游水資源條件相對較豐富,用水水平和方式均有一定代表性,因此,針對湖北省高校用水的現狀和存在的節水問題進行研究,可為湖北省高校的節約用水建設提供借鑒和參考。
截至2020年底,教育部公布的湖北省普通高等學校共129所,其中本科院校68所,從在校師生人數來看,湖北省高校在校師生總人數超過170萬人,其中武漢大學、華中科技大學、武漢理工大學在校師生人數超過5萬人,中國地質大學、中南財經政法大學等9所高校超過3萬人。不同高校用水水平差異較大,人均用水量在70~360L/人*d。大部分高校用水集中在學生宿舍、食堂餐飲等生活用水,占比達50%-70%,高校管網漏損率相差較大,最高達30%,最低僅為3%。湖北省內高校節水型用水終端設施安裝較高,平均達到70%,目前高校安裝的節水型終端設施主要包括延遲沖洗閥、起泡型龍頭、宿舍熱水采用刷卡取水等。目前高校主要是通過利用已有景觀水體、池塘等對雨水進行收集利用,其他類別的非常規水利用較少。
1.管理機構職責不清。全省大部分高校都沒有建立從學校到基層的系統用水管理網絡。
2.管理制度不完善。節約用水的制度體系尚不完善,管理制度有待進一步健全。
3.用水管理粗放。主要用水單元用水計量設施不完善,日常用水原始記錄等管理資料無用水記錄臺賬,沒有建立考核機制等。
總體而言,全省高校普遍存在組織開展節水宣傳主動性不強,節水宣傳方式缺少多樣化,校園公共場所節水宣傳氛圍不夠濃厚,學生社團組織開展節水活動不夠,產學研結合不夠緊密,師生節水意識尚待進一步提高。
1.供水分區不合理,供水管網壓力負荷高。一些高校現狀供水分區不夠均勻,也不符合校區地勢特點。
2.供水管網陳舊老化且材質不合規。一些歷史悠久的高校供水管網建校年代早,供水管網陳舊老化且材質不合規,破損、滲漏現象較嚴重。
各高校目前普遍存在用水計量設施缺失、主要用水單元基本沒有安裝次級計量水表,一級水表和已安裝的部分次級計量水表設施老舊,無法滿足在線監控的需要。部分高校主要用水單元基本沒有安裝二級計量水表,或雖安裝二級計量水表,但損壞停用較多,造成事實上的計量缺失。大部分高校尚未建立智能化計量監控管理平臺。
1.節水器具普及率有待進一步提升。還存在部分終端用水設施(器具)為不節水產品,尚存在大便集中沖洗水箱,溝槽式小便槽等不節水的終端用水設施(器具),存在常流水現象,導致大量的自來水被浪費。
2.節水器具壞損嚴重,更新緩慢。教學樓、實驗樓、體育館等人流量較大的建筑物損壞程度較高,且存在維修不及時等現象,導致水量浪費。
基于湖北省高校現狀在節水用水方面存在的問題,我們提出從建立節水管理體系和節水工程技術體系兩個方面開展建設,從而推進高校的節水水平進一步提升。
節水管理體系主要包括:制度建設、宣傳教育以及用水管理等方面工作。
其中制度建設主要通過建立節水管理機構,制定并頒布《關于建設節水型高校的實施意見》《校園節約用水管理辦法》《校園用水計劃管理與考核制度》《節水宣傳教育管理辦法》《校園用水行為守則》《用水設施運維管理辦法》《用水管理技術崗位人員及流動巡檢員規定》等節水目標管理與考核獎勵制度等加強節水工作制度保障。
宣傳教育包括開展節水教育、節水培訓、節水實踐等活動;高校作為高等教育的基地,需要在節水宣傳教育過程中充分發揮學生自主性,因材施教,創新節水教育的形式和內容。充分發揮課堂主渠道作用,將節水知識納入思德課內容,充分發揮課堂主渠道作用,重視學生節水知識和行為習慣的培養。對新生上好節水第一課,將節水與新生入學教育相結合,邀請節水專家走進課堂進行授課,講解節水知識、案例等,使得來自五湖四海的新生,在步入高校第一天就深刻認識節水的重要性,規范在高校讀書期間用水行為,使其畢業后進入社會成為良好用水習慣的代言者。
用水管理主要通過規范、建設用水記錄臺賬,完善供排水管網、用水設施分布圖等圖文資料,定期開展水平衡測試、巡檢和維護,實施用水精細化管理。在校園節水領導小組帶領下,相關部門嚴格按照分工要求認真履行各自職責,劃分關鍵用水部門用水計劃,按照節水考核獎懲辦法,分別對主要用水單元用水情況獨立計量,根據各用戶的用水計劃,進行用水分析考核。
1.基于地球物理探測技術,建立全校區供水管網地理信息系統(GIS系統)、建立管網分區、方便日常供水管理以及設計全校區地下管網三維可視化信息系統奠定基礎。構建學校DMA分區,建立檢漏監控平臺,實現供水管網長期檢漏管理。對校區管道的漏損區域根據是否適宜開挖路面,分別采取局部常規開挖修復和通過非開挖修復技術進行處理,依據現場實際,采用內襯法、噴涂法和灌漿法。對于重點漏損區域,可采取分區節水的方式,逐步開展管網的改造升級。在管材的選擇上,根據經濟合理、安全耐用、施工和維護方便的原則,選用球墨鑄鐵管、鋼管、聚乙烯管(PE)管道材料。
2.梳理各高校現狀,摸清主要用水戶和計量設施計量率,通過本次用水計量設施建設,對全校建設范圍內的一級、二級取水實現100%計量,對已有計量設施進行升級,實現自動化計量和遠程傳輸。并根據管網監測和DMA分區要求,在管網上布設帶壓力監測的分區計量水表和配套的自動控制閥門。通過計量設施改造為實現節約用水信息化、精細化管理奠定基礎。遠傳水表的選型應滿足湖北省自然環境條件要求,耐高溫、耐潮濕、抗震、防磁,非常規水計量水表應耐腐蝕。同時在電池使用壽命、無線通訊距離等方面具有較優性能。
3.調查整理各高校主要終端用水設施現狀,對不滿足《節水型衛生潔具》(GB/T31436-2015)要求的終端設施全部進行更新改造。對于景觀綠化、食堂餐飲、洗浴、游泳池、洗車、中央空調冷卻水、鍋爐冷凝水等重點用水環節參照《服務業節水型單位評價導則》(GB/T 26922-2011)不能達到節水要求的,全部進行節水更新改造。重點改造以下用水器具:存在跑冒滴漏,損毀、超過使用年限的用水器具;不符合水效標識的高耗水終端;容易損環及質量不可靠的產品。
4.非常規水源是指天然地表水和地下水以外的其他水源,在我國高校中,通常主要利用形式有中水(即污水處理回用的水)、雨水、雜排水、濃水等。各地不同高校結合自身特點,因地制宜分別開展了一定非常規水利用,在一定程度上替代常規水資源,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考慮到目前湖北省內高校中自建污水處理廠較少,建設中水回用系統對地面擾動較大,實施起來難度大且投資較大,建議遵循投資省、效果好、易實施、好落地的原則,結合高校實際情況,針對性提出對高校主要采用雨水、雜排水、濃水等非常水利用措施。
5.按照《節水型高校評價標準》要求,建設智能監管系統,實施用水精細化管理。通過遠程自動化監測設施和軟件系統建設,采用物聯網、大數據、移動互聯網等新技術,對高校供水終端取水量、管網水壓數據進行快速采集、傳輸、存儲、分析和運用;根據學校節水管理需求,實現對學校用水情況和管網運行情況的整體掌握和智能化、精細化管理。
加快開展湖北省節水型高校建設,對提升高校供水安全保障,實現節約用水,提高用水效率,減少用水費用,帶動全社會節約用水,都有著巨大的作用,這不僅是高校管理方的責任,更需要全社會共同的參與,從政策、制度、科技創新、資金支持等多個方面,共同促進高校節水水平的提升。
[1]田青.濟南市節水型高校建設做法與成效[J]. 山東水利, 2022(04): 61-63.
[2]楊紹平,鄭煒,陳萬林,牟江天.合同節水模式下節水型高校建設探索與實踐[J]. 四川水利, 2022(01): 43-46,94.
[3]陳良蕾,朱奕蓉.蘇南地區節水型高校建設芻議[J]. 水利發展研究, 2011(12): 66-70.
[4]馮志祥.江蘇省節水型高校創建的實踐和成效[J]. 江蘇水利, 2012(02): 34,38.
[5]李亮.新形勢下節水工作路徑探究與思考[J]. 科技資訊, 2022(14): 112-114.
(責任編輯:趙相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