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清明 周 倩 任曉華
從國外來看,奧爾多·利奧波德的“大地倫理”“像山一樣思考”“荒野的價值”“大地共同體”等生態思想,對人類建構世界生態文明有一定的思考意義。縱觀國內,自黨的十八大以來,生態文明教育越來越受到重視,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基于歷史、立足當下、面向全球、著眼未來。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因此,必須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而要想響應時代的號召,要想青年在人與自然和諧中成長,其根本就在于青年須有生態認知、生態智慧、生態行為,轉變價值觀,擔負起生態文明建設的重任。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 年版2020 年修訂)》(以下簡稱“新課標”)指出:“加強……生態文明和海洋權益等方面的教育,培養良好的政治素質、道德品質和健全人格……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可見,應將生態文明教育與高中語文教學有機結合。高中語文學科中的生態文明教育旨在引導青年學生樹立生態文明意識,形成正確的“三觀”,增強保護生態環境的責任感與使命感。新課標也強調,“結合學生年齡特點和學科特征,課程內容落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有機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堅持反映時代要求……關注學生個性化、多樣化的學習和發展需求……著力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可見,生態文明教育與高中語文學科的融合契合時代的發展,符合新課標的要求,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途徑。
高中語文課程是人文性與工具性統一的綜合實踐課程。人文性是通過工具性(聽、說、讀、寫)更好地體現的。將生態文明教育融入高中語文學科,是解決現實問題的有效方法。該方法既強調社會價值,又能增強高中語文學科的教育效果,并在實施過程中讓學生體會到學科之間的關系,有助于其正確生態觀的形成。
本課例選取了《邊城》《一個消逝了的山村》《歸去來兮辭(并序)》三篇文章,其中前兩篇課文出自部編高中《語文》選擇性必修下冊的第二單元,單元主題是“時代鏡像”;后一篇出自第三單元,單元主題是“至情至性”。根據生態文明教育需求以及為確保語文學科的學科性,本課例嘗試以“生態情懷與生命思考”為議題進行群文教學,旨在打破傳統單篇教學的壁壘,引導學生把其他學科中碎片化的生態文明知識進行歸納、融會貫通,從而培養學生駕馭跨學科知識的能力,促使其樹立生態意識,培養生態行為,從而達到將生態文明教育融入高中語文學科的效果。
本課例落實素質教育,更新教育理念,有利于教師樹立正確的教育理念,增強研究意識,吸收先進的教育理念。高二的學生已具備思辨能力,將生態思想融入語文教學,符合高中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與語文學習特點。
學科核心素養是學科育人價值的集中體現,培養的是學生正確的價值觀、美好的品質、關鍵的能力。“語言建構與運用”“思維發展與提升”“審美鑒賞與創造”“文化傳承與理解”等核心素養在本課例中都有所涉及。
課例共2 課時,適用于高二年級學生,由1個主任務和6 個子任務構成。
主任務:撰寫以“生態情懷與生命思考”為主題的作品評論。(這要求學生在深入理解作品的基礎上深度挖掘每篇作品中的“生態情懷”與“生命思考”,同時結合當下的生態問題進行思考,從而撰寫出作品評論)
子任務:6 個活動,每個活動都蘊含“生態情懷與生命思考”“學科核心知識”等教學內容。(下面用A 表示“生態情懷與生命思考”內容;用B表示“學科核心知識”內容)
①閱讀作品,梳理探究。(A:初步整體感受作品中關于自然景物的描寫;B:分辨不同體裁,初步感受群文閱讀)
②劃分層次,擬定標題。(A:進一步加強對自然景物描寫的印象,圈點勾畫體現自然生命的句子,并做批注;B:快速閱讀,劃分層次,把握全文結構,梳理脈絡,初步整體理解課文內容)
③融入生態,賞析形象。(A:找出具體描寫自然、體現生態觀的語句、段落,并做批注;B:分析文本表現手法、藝術特色、謀篇布局,掌握文本鑒賞能力)
④比較閱讀,理解生態。(A:對生態文明相關內容做延伸,對生態現象、生命進行思考;B:分析文本中隱藏的社會價值,促進思維發展)
⑤聚焦主題,撰寫評論。(A:撰寫作品評論,樹立生態意識,明確發展生態文明的責任與使命;B:掌握文學評論寫法,提升學科核心素養,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⑥完成評價量表。
教師需準備課件、三位作者的相關資料、生態文明教育相關資料和文學評論相關資料。
(1)閱讀作品,梳理探究。
第一,導入。教師以余秋雨散文集《千年一嘆》中的“大自然的景物有百分之一能寫進歷史,千分之一能成為景觀,萬分之一能激發詩情。這就是我們賴以生存的大自然的神奇瑰麗之處。她繁富繽紛,延往續來,既孕育了萬物生靈,又滋潤了人類靈魂”進行導入。
第二,介紹任務。①自由閱讀,整體感知。教師讀任務,引導學生關注三篇文章的體裁,使學生對群文的體裁有一定的了解,為誦讀打下基礎。②疏通文義,小組討論。學生進行小組討論,疏通三篇文章的內容,把作者的生平以及經歷整理成個人簡歷或個人檔案。
設計意圖:讀是理解文本的基礎。針對古文,學生通過誦讀能較好地理解文章內容;針對現代文,課堂上快速閱讀時,學生的注意力更集中。而小組合作則更有利于學生開展自主、合作、探究學習。
(2)劃分層次,擬定標題。
第一,劃分層次,小組交流。在疏通文義的基礎上,學生給課文劃分層次,并討論不同分層方法的合理性,選擇最佳劃分方案。
第二,擬定標題,深入理解。學生為各層次內容擬小標題,以便深入理解。
設計意圖:此活動旨在借助劃分層次、擬小標題的方式,幫助學生培養概括提煉內容的能力,為生態情懷教學做準備。
(3)融入生態,賞析形象。
學生進行小組討論,找到描寫自然環境、自然風物、山水風光的段落與句子,分析人物在自然中的形象,思考自然與生命的關系,并以表格的形式展示成果。
設計意圖:本活動旨在讓學生通過對文中自然景物的有序整理,理清邏輯,初步形成生態意識。
(4)比較閱讀,理解生態。
第一,獨立思考,探析風格。讓學生思考以下問題。①汪曾祺在《又讀〈邊城〉》中說“《邊城》的生活是真實的,同時又是理想化了的,這是一種理想化了的現實”,又說“《邊城》是一個溫暖的作品,但是后面隱伏著作者很深的悲劇感”。這矛盾嗎?②馮至說:“我不能研究這個山村的歷史,也不愿用想象來裝飾它。”作者在行文中只是描寫與思考而拒絕想象嗎?小組討論思考,派代表匯報結論。
設計意圖:此活動中教師引導學生獨立思考,發表對小說人物和“生態情懷與生命思考”主題的看法,旨在落實“審美與鑒賞”能力培養,并為下一個研習活動作鋪墊,構成由淺入深的思維梯度。
第二,深研作品,認識價值。小組合作探究《邊城》《一個消逝了的山村》《歸去來兮辭(并序)》的不同,可從人生、自然、歷史、生命等方面思考。
第三,拓展延伸,感悟生態。小組利用表格,合作梳理三篇文章中體現作者生態觀的句子,挖掘作者所表達的生態倫理觀。
設計意圖:該活動旨在梯度式地引導學生深度理解文本中的語文知識,任務式地引導學生梳理文本體現的生態觀內容,并思考與其他學科相關的生態知識。這利于學生深入理解作品中隱含的社會價值,也可提升學生的思維品質,又可為下一環節的撰寫作品評論做準備。
(5)聚焦主題,撰寫評論。
第一,自由發揮,不同角度。學生總結、評價不同作家的創作風格,選擇一位作家或作品,從多角度寫作品評論。
第二,給定主題,撰寫評論。學生圍繞三篇課文,結合當下的生態文明建設(可涉及其他學科知識),以“生態情懷與生命思考”為話題,寫一篇不少于800 字的作品評論。完成以后,學生自評,同學之間互評,教師再評。
設計意圖:撰寫作品評論有利于學生對文本進行深度與多元解讀,可以促使學生樹立生態意識,形成正確的價值觀,養成生態行為。此外,學科的融合開闊了學生的眼界,拓寬了學生的思考方式,使其更多地關注到人與自然、生態、生命等問題,落實了“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提升了學生的綜合素質。
(6)完成評價量表。
評價量表分為評價標準、等級(分為優秀、良好、一般)、自評得分、他評得分四部分。評價標準從五個方面擬定:聽課認真度、課堂實際參與度、學科知識掌握情況、文學評論寫作情況(結合生態情懷)、核心素養(語言建構與運用、思維發展與提升、審美鑒賞與創造)。
設計意圖:通過評價量表的形式對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評價及反饋,有利于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激發學生的內驅力。同時,借助評價量表,教師可以對教學中的不足之處及時進行改進。
由于知識與經驗的問題,本課例施行的過程中存在不足之處,比如學生從傳統的單篇目學習到群文學習,從單一學科學習到多學科融合學習,對跨時代的現代文與古文結合學習的方式會感到困惑。當然,從傳統的課堂到自主學習、合作探究課堂的轉變,從單學科到融合課程,都需要一個過程,需要教師不斷探索,引導學生適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