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易剛

不斷發展的輔助生殖技術
在夫妻共同接受輔助生殖醫療服務期間,如果丈夫因故不幸離世,那么其遺孀能否要求醫院繼續實施胚胎移植手術?倘若醫院以“當事人已去世,無法明確其真實意思”為由拒絕推進后續程序,那么該女子該怎么辦?
隨著醫療科技的發展,不孕不育癥已不再是無法攻克的難題。人類輔助生殖技術作為一種現代化醫療手段,為那些無法自然受孕的夫婦提供了成為父母的可能性。然而,輔助生殖技術并非簡單的一次醫療服務就能達成的,在其實施過程中可能出現變數,從而引發糾紛,當事人只得尋求法律的支持和保護。近日,廣西壯族自治區柳州市家事和少年案件審理中心(隸屬于柳州市柳北區人民法院,下稱“家事審理中心”)審結了一起相關案件。
柳州市的蔣慧瑩與丈夫沈曉輝婚后感情和睦,但美中不足的是久婚不育。于是,夫妻倆決定利用人類輔助生殖技術來實現生兒育女的愿望。他們思考良久,最終決定去當地一家有名的三甲醫院(下稱“醫院”)接受醫療服務。
2021年至2022年2月間,沈曉輝、蔣慧瑩夫婦先后與醫院簽署《精子冷凍知情同意書》《自愿接受輔助生殖技術承諾書》等醫療服務合同文件。之后,醫院的醫師熱情地為這對夫妻服務,成功冷凍囊胚12個,為實施輔助生殖做好了準備。
然而,天有不測風云,人有旦夕禍福。在夫妻倆滿懷喜悅地等待醫院為他們實施胚胎移植手術期間,沈曉輝突發疾病,不幸離世。這突如其來的打擊對于蔣慧瑩來說無異于晴天霹靂,令她陷入深深的悲痛之中。
待情緒稍稍平復之后,蔣慧瑩想到與醫院簽署的醫療服務合同,認為這是不幸中的萬幸,于是感到些許安慰。她與沈曉輝感情甚篤,因此決定獨自完成后續輔助生殖程序,“讓兒子或女兒延續沈曉輝的生命”。
2022年國慶節后,蔣慧瑩懷著傷感和希望來到醫院,要求生殖健康助孕中心按照之前簽署的合同,繼續提供輔助生殖服務。
這個在蔣慧瑩看來完全合情合理的要求,卻被醫院拒絕了。其理由是:沈曉輝已離世,無法簽署后續實施胚胎移植手術所需的各類文件,故醫院無法明確其是否同意進行胚胎移植,從而導致實施胚胎移植手術的必備程序無法完成。另外,醫院方面指出,自沈曉輝離世起,蔣慧瑩即屬于單身女性。按相關文件中“不得給單身婦女實施人類輔助生殖技術”之規定,蔣慧瑩已不再享有輔助生殖權,故醫院拒絕為其實施胚胎移植手術。
對于醫院提出的理由,蔣慧瑩不以為然。她認為,沈曉輝在世時,就已明確表達了對生育子女的渴望,并在醫院實施了手術,醫院為他們夫婦培育并冷凍了胚胎。他們夫妻二人與醫院之間已經形成合法有效的醫療服務合同關系。自己作為遺孀,理應繼續享有輔助生殖權,沈曉輝的去世不能影響相關合同的履行。
雙方各執己見,無法達成共識。蔣慧瑩一氣之下,于2023年初將醫院起訴至家事審理中心,要求醫院繼續履約,為自己提供輔助生殖服務。她的訴求會得到支持嗎?
陽春三月,家事審理中心開庭審理了此案。
蔣慧瑩指出,沈曉輝在世時,已明確表達了對生育子女的渴望,并在醫院實施了相關手術——將胚胎冷凍在醫院內。夫妻二人與醫院之間已經形成醫療服務合同關系,無論丈夫是否在世,自己都享有輔助生殖權。該合同的履行不受沈曉輝離世的影響。
醫院方面辯稱:案涉醫療程序的每個階段都有對應的文件,均須當事人簽署。沈曉輝已經離世,無法簽署后續的文件,導致醫院無法明確沈曉輝的真實意思,也就無法完成實施胚胎移植手術的必備程序。另外,按照“不得給單身婦女實施人類輔助生殖技術”的相關規定,醫院認為蔣慧瑩已不再享有輔助生殖權,故拒絕實施手術。
綜上,家事審理中心認為,本案的爭議焦點有兩個:一是對喪偶的女性實施胚胎移植手術,是否符合合同的約定及法律規定;二是醫患雙方簽訂的相關醫療服務合同,能否繼續履行。
家事審理中心認為,這起民事糾紛案的案由比較特殊,與常見的民事糾紛案不同。雖然這一涉及人類輔助生殖技術醫療服務的糾紛,是喪偶的妻子要求繼續接受胚胎移植手術,遭到醫院拒絕所引起的,但其本質上是醫療服務合同糾紛。要化解雙方之間的矛盾,就必須厘清沈曉輝去世之后,蔣慧瑩要求繼續實施胚胎移植手術,是否符合合同的約定和相關法律規定。在此基礎上,才能進一步明確,醫患之間的相關醫療服務合同是否應當繼續履行。
沈曉輝和蔣慧瑩是合法夫妻,沒有生育過子女,也沒有收養他人的子女。他們想要生育,不違反有關人口和計劃生育的法律法規。
人類輔助生殖技術并非簡單的一次醫療服務就能達成的,而是需要當事人接受長時間、多階段的醫療服務。蔣沈二人在簽署合同時為合法夫妻,沈曉輝是在醫院推進人類輔助生殖醫療程序期間因病去世的。因此,蔣慧瑩屬于(在合同履行期間)喪偶女性,而不是相關規定所指的單身女性。所以,醫院以“不得給單身婦女實施人類輔助生殖技術”為由,拒絕給蔣慧瑩實施胚胎移植手術,顯然是不能成立的。
沈曉輝已經去世,后續進行胚胎移植手術需要夫妻共同簽署的各種文件,他當然無法簽署。但醫院不能以此為由直接拒絕實施胚胎移植手術。因為蔣慧瑩作為遺孀,仍享有輔助生殖權。手術是否能夠按照合同的約定實施,關鍵要明確沈曉輝生前的真實意愿。
蔣慧瑩、沈曉輝與醫院簽訂人類輔助生殖技術醫療服務合同的最終目的,就是生育子女。雖然醫院在每一階段的治療活動前,都需要蔣慧瑩和沈曉輝共同簽字確認,但簽字行為并不影響該醫療服務合同的整體性。沈曉輝雖然已經去世,但綜合整個醫療服務合同的履行過程來看,他在生前接受每一階段的醫療服務前,均表示同意并簽字。由此可以推斷,沈曉輝對于整個醫療服務完全認同,不會有任何異議。蔣慧瑩要求醫院繼續履行該醫療服務合同,為她進行胚胎移植手術,可視為沈曉輝和蔣慧瑩兩人共同的真實意思表示,且具備可履行的內容。
根據《民法典》第四百六十五條之規定:依法成立的合同,受法律保護;第五百零九條之規定:當事人應當按照約定全面履行自己的義務;以及第一千零九條之規定:從事與人體基因、人體胚胎等有關的醫學和科研活動,應當遵守法律、行政法規和國家有關規定,不得危害人體健康,不得違背倫理道德,不得損害公共利益,家事審理中心于今年7月上旬依法作出判決:醫院繼續履行與蔣慧瑩之間的人類輔助生殖技術醫療服務合同,為蔣慧瑩實施胚胎移植手術……
醫院在法律規定的時限內未提出異議,判決隨即生效。
(文中人名均為化名)
法官點評
蔣慧瑩在痛失丈夫之后,經過慎重考慮,決定接受胚胎移植手術——為亡夫留下后代。這樣的行為不僅符合公眾普遍認同的傳統觀念和人之常情,而且沒有違背法律倡導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及現行法律的規定。因此,蔣慧瑩的訴求應該得到尊重和保護。
法律不外乎人情——這句話指的是法律的制定和執行不能脫離人類共同的道德情感。如果執法者在執行法律的過程中,只是機械地適用法律條文,而沒有尊重并呵護人們共同的道德情感,那就違背了立法精神和司法為民的根本宗旨。
在辦理此類案件時,要充分考慮保障醫學技術服務民生“軟著陸”,依法維護人們的生育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