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紅旭
開始工作的頭六年,我非常在意每一個獎項,我認為那是一個年輕教師工作能力和業績的外在表現。直到我遇到了陳曉燕。
站在人群中,陳曉燕絕對是“路人甲”。但是一到運動場上,她小麥色的皮膚、敏捷的身姿,便成為全場的焦點,她像一只靈動的燕子在飛舞。她被同學們推薦做了體育委員,負責早練、課間操以及體育比賽項目。特別是健美操團體賽,她簡直能帶著全班同學快樂地飛起來,每次我們班都能獲得一等獎。可是這么機靈的燕子,也有“飛”不起來的時候。
兩年一度的學校藝術節,合唱是必選項目。我請聲樂老師高老師根據我班學生的特點選好歌曲,認真排練,爭取拿下全校一等獎。而且,據可靠消息,獲得一等獎的班級可以參加市級合唱比賽。
我志在必得,每回排練都到現場監督。排練了十次之后,高老師悄悄對我說:“大多數學生都掌握了要領,唱得不錯了。但是總有一點點不和諧的聲音拖了拍子。等會兒我再彈鋼琴,你走到隊伍里面一個一個聽。”
音樂聲起,孩子們不知道我在干什么,唱得十分投入。我站在一個學生的旁邊聽了幾秒鐘,做個笑臉提示她注意表情,再接著走到下一個學生身邊……
陳曉燕站得特別直,她目不轉睛地看著前方,跟著旋律唱著歌:“海風你輕輕地吹,海浪你輕輕地搖……”我聽了好幾句,發現每一句歌詞她都會慢半拍。我又聽完了其他學生,確定了那個不和諧的聲音就是她。高老師也走到人群中聽了一遍,證實了我的想法。她把幾個聲音小的學生叫出來訓練了幾遍,就留下陳曉燕單獨“補課”了。
一周過后,高老師跟我表示:“還有三周就要表演了,陳曉燕除了慢半拍,還略微走調。不過走調在合唱中聽得不太明顯,但慢半拍就……”
我問:“‘惡補一下能否解決問題?”
高老師嘆了一口氣:“都訓練一周了,效果不明顯。”
看到我憂心忡忡的樣子,高老師說:“隊形都排好了,如果你想完美一點,可以不讓她上場,或者,讓她假唱。”
全班學生都上場,就落她一個?這個針對性太強,不行。
隊形已經排好,假唱既不會把她落下,也不會影響整體效果,這看似是一個完美的方法。
可是,表演完之后呢?她還敢唱歌嗎?
我不由得想起我最喜歡的作家畢淑敏的故事。童年的畢淑敏因為唱歌跑調,被音樂老師從合唱隊中“除名”;后來考慮到聲部平衡,老師讓畢淑敏又回到合唱隊,但要求她不能發出聲音。畢淑敏這樣說:“在無言的委屈中,我默默地站到了隊伍之中,從此隨著器樂的節奏,口形翕動,卻不得發出任何聲音。長辮子老師還是不放心,只要一聽到不和諧音,錐子般的目光第一個就刺到我身上……”這一幕成為畢淑敏永遠的恐懼和痛苦。后來,她再也沒有唱過歌,就連當眾演講和發言都會抗拒。幾十年后,畢淑敏已經是注冊心理咨詢師、國家一級作家了,面對主持人的采訪說起這一段經歷,她仍然淚光盈盈。可見這位老師粗暴的做法對畢淑敏的傷害有多深!
我真的也要為了名次,給一個孩子帶來永久的痛嗎?正當我猶豫不決時,陳曉燕找到我,說:“老師,我是不是唱歌跑調?你知道嗎?我從小唱歌就跑調,一到合唱,老師就把我‘踢出隊伍……我討厭那些老師!可是你不一樣,你是我心中最優秀的班主任。我知道這個榮譽對我們班特別重要,我愿意退出合唱,為大家做‘后勤服務!這也代表我參加了嘛!”說完,她擠出一絲不在乎的笑容。
她都給我鋪好了臺階,我只要點點頭,這個一等獎就唾手可得了。可是,看著她真誠的眼神,我十分慚愧,我真的配得上陳曉燕嘴里的“最優秀”嗎?懂事的陳曉燕啊,你總是為別人考慮,難道你真的就不想參加一次合唱比賽嗎?
想到這里,我眼眶一熱,下定決心,哪怕不能得獎,也不讓一個孩子掉隊。我狡黠一笑:“曉燕,你這跑調算什么?我跑調才是找不到北呢!你看我不是照樣成為你們眼里‘優秀的老師嗎?”說完,我假裝跑調唱了一段《軍港之夜》,把她笑得眼淚都出來了。我接著說:“你看,上帝給我關了‘唱歌的門,卻給我打開了其他的窗,我不是也活得很精彩嗎?”
然后,我故意把陳曉燕說自己唱得不好、想退出比賽的事透露給學生們,他們個個都不同意,稱合唱的意義就是“要上一起上,要退一起退”。
那次比賽,我們班最終獲得了二等獎,比一等獎只少0.1分。領獎臺上,全班學生手牽手,每個人的眼里都是笑意。個子最高的陳曉燕站在中間,站在她的同學身邊,就像那晚舞臺上最亮的星!這是我經歷的最完美的一次比賽!
蘇霍姆林斯基說:“每個瞬間,你看到孩子,也就看到了自己;你教育孩子,也是在教育自己,并檢驗自己的人格。”我很慶幸,沒有為了榮譽而放棄這個難得的推動陳曉燕成長的機會。她一定不會再害怕唱歌,她一定會努力打開她生命中其他一扇扇窗,自信滿滿地迎接廣闊的世界。
這對于我,又何嘗不是一次重要的成長呢?名次或榮譽或許在某個時刻比較重要,但讓一個學生感受到集體的團結進而成長為一個心中有愛、眼里有光的青少年,才應該是教育該有的樣子!
自那以后,我不再把名次或榮譽當作工作目標,開始更在意每堂課能給學生積淀什么、每場活動能讓學生收獲什么。當教育的信念改變,丟掉的初心好像又找回來了。教育名家李鎮西追求的人生境界是:“讓人們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我將不斷修煉內功,向外突破,成長為一束溫暖但不刺眼的光,讓每一個學生因為與我的相遇,生命變得更美好。
(作者單位:廣東省湛江市教師發展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