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鳳標
(河池市宜州博物館,廣西 河池 546300)
我國歷史文化悠久,文物數量眾多。文物是文化的載體,是不可再生的歷史文化資源,保護文物就是傳承和發揚中華文明,保護工作任重道遠。近年來,人們的文物保護意識日趨增強,文物保護不僅是文化領域的問題,也是全社會的事業。只有讓更多的人增強文物保護意識和責任感,才能更好地保護和傳承文物,讓文物為人類做出更大的貢獻。河池市宜州博物館(下文簡稱宜州博物館)作為地方性博物館,一直致力于文物的保護、研究和傳承工作,在實際的文物保護工作中也遇到了諸多問題,其中如何提高公眾對文物保護的認知和意識仍是重中之重,對文物保護宣傳教育已成為宜州博物館工作的當務之急。
河池是我國廣西壯族自治區下轄的一個地級市,歷史悠久,地處廣西北部山區,擁有得天獨厚的自然風景和人文資源。河池作為我國著名的革命老區,曾經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重要革命根據地之一,有著豐富的革命文物和歷史遺跡,如紅軍長征的重要標志性地點—銅鼓山、鄧小平同志舊居等。除革命文物以外,河池還有獨特的傳統民族文物,民族文化也是河池的一大特色。河池境內居住著壯族、瑤族、仫佬族等17個少數民族,是廣西壯族自治區少數民族聚居最多的地區之一。河池境內地形多樣,結構復雜,風景秀美,民族文化歷史悠久,各具特色,市內文化活力十足,如水族的傳統服飾和民居建筑以及壯族的舞蹈、歌曲、竹編手工藝品等。
河池作為當今仍保留著使用銅鼓習俗的地區之一,是世界上已知的民間傳世銅鼓分布最為密集的地區,被譽為“世界銅鼓之鄉”和“中國銅鼓之鄉”。河池的特色民居、東蘭木偶戲等文化元素也吸引著眾多游客前來觀光。河池市的革命文物和傳統少數民族文化是中華民族寶貴的歷史和文化遺產,對于維護地方文化的多樣性、促進文化交流、提高文化自信、推動文化傳承和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宜州作為廣西歷史上的八大重鎮之一,是有2100多年歷史的文化古城,現有文物點111個,包括古遺址14處、古墓葬20處、古建筑35處、石窟及石刻36處、近現代主要史跡6處。為傳承弘揚優秀歷史文化,宜州市自2011年5月開工建設博物館,2013年4月12日宜州博物館正式開館,累計投入資金4500多萬元。宜州博物館綜合運用實物、文字、圖片、塑雕和現代媒體信息技術生動立體地展示了黃庭堅、徐霞客、石達開等歷史名人眷戀宜州的足跡,展示了浙江大學西遷宜州辦學的悲壯歷史,還呈現了壯族歌仙劉三姐演繹的多姿多彩的民俗風情,更有30年前河池宜州市合寨村村民投票民主選舉產生的“中國第一個村民委員會”,開創了村民自治的壯舉。館內陳列著馮京祖父墓碑、壽星藍祥(1669—1813)御賜碑匾、黃庭堅書法和漢代銅鼓等700多件珍貴館藏文物,復原了慶遠古城全貌、土司衙門立體三維影像等。
宜州博物館肩負著保護和傳承宜州地區豐富文化遺產的責任。館內收藏的大量反映宜州歷史、文化、民俗的珍貴文物不僅是宜州地區的珍貴文化遺產,也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能深化人們對中華文化多元性的認識。宜州博物館是人們深入了解宜州地區歷史和文化的窗口,館內收藏的文物具有獨特的地域特色和文化魅力,通過展覽和交流,可以更好地促進該地區與國內外的文化交流,增進該地區民眾對歷史文化的認知和了解。文化是城市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宜州博物館開展文物保護和傳承工作不僅可以引領當地文化風潮,更可以營造全民參與的文化氛圍,提升整個城市的文化品位和軟實力。此外,博物館作為旅游景點之一,也能吸引大量的游客前來參觀,為游客提供了解該地區文化歷史的途徑,增強游客對當地文化的認知和體驗,推動文化旅游業的發展。
一是文化遺產保護意識不強。宜州地區的文化遺產大多位于農村和山區,由于村民缺乏文化遺產保護意識,一些重要的文化遺產被破壞或遺失,如古建筑、石刻和古碑等。此外,由于文物保護涉及復雜的歷史、文化和科技等領域知識,民眾的文物保護意識薄弱,甚至缺乏文物保護的基本常識,目前,宜州地區的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有待加強。
二是宣傳教育形式單一、主題單調。在數字化時代,傳統的博物館宣傳教育方式已經無法滿足社會大眾的需求。宜州地區目前的宣傳教育活動主要依靠傳統的媒體、講座、展覽等形式開展,模式單一,主題單調。沒有針對不同年齡層次、受眾特點采取多樣化的宣教方式。此外,宣傳教育內容多集中在古建筑、文物保護的知識介紹和相關政策法規的宣傳,缺少多元話題和實踐案例,難以吸引受眾,引起共鳴。
三是缺乏有效的監管機制和相關法規。宜州地區文化遺產比較分散,監管困難,也缺乏專業的管理人員和有效的監管措施,導致部分文物在移動、保存、保護方面出現問題,容易被人為破壞和盜竊。此外,由于一些重要的文化遺產位于商業區域或城市發展的重點地段,要保護文化遺產可能需要限制經濟發展,使文化遺產保護與地方政府和商業利益之間存在矛盾,導致文化遺產保護工作難度加大。
四是資金及技術人才不足。文物保護是一項復雜、長期的任務,需要投入大量的資金。以《河池市宜州博物館2021年部門預算及“三公”經費預算編制說明》為例,2021年宜州博物館獲得財政撥款收入65.81萬元,占部門預算總收入的100%,用于保證博物館免費開放發生的項目支出21.96萬元,用于保證博物館日常運轉發生的基本支出28.71萬元。由此,可知當地政府的資金有限,難以滿足文化遺產保護的需要。另外,一些私人投資的文化遺產保護的項目在經濟收益方面不明顯,很難吸引社會資金的投入。目前宜州地區文化遺產保護設施落后、老化嚴重,無法滿足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需要。再者文化遺產保護還需要在專業技術人才的配合下才能取得高質量的保護成果,目前宜州缺少經驗豐富的文化遺產保護專家和技術人員,這也給優秀文化遺產的保護帶來了困難。
公眾文物保護意識對于維護國家文化自信、保護國家文物財富、傳承文化與歷史、發展文化旅游產業等方面都有重要的作用。公眾文物保護意識的強弱直接影響著一個國家文物保護工作的成效和成就,因此,我們應當積極培育公眾的文物保護意識。具體而言,可遵循以下方法。
一是開展文化遺產知識普及活動。宜州博物館以舉辦文化遺產展覽、文物保護知識講座等形式,向社會公眾普及文物保護的方法、常識等,提高公眾對文物保護的認識和重視程度。
二是加強傳統文化教育。在宜州中小學教育中,應將文物保護納入歷史和文化等相關課程,培養學生的文物保護意識和文化自信心,積極開展研學活動,落實“第二課堂”的職責。同時,在社會場所也應開展傳統文化教育活動,普及文物保護的相關知識,宜州博物館開展了“文博知識進校園活動—走進劉三姐小學”活動。
三是開展志愿者文物保護宣傳活動。宜州博物館可以組織文物保護志愿者團隊,通過社區巡查、講解等形式,向市民普及文物保護知識,發揮志愿者在社會中的積極作用。
四是加強文物保護宣傳媒體建設。宜州博物館通過申請官方網站、微博、微信公眾號等,不斷加大文物保護的宣傳力度,讓更多的人關注、了解和參與文物保護,形成強大的輿論氛圍。
五是開展文物保護主題活動。可開展文物保護宣傳周、文物保護日、文物保護志愿行動等主題活動,宜州博物館舉辦慶祝5·18國際博物館日主題活動,通過主題活動推動文物保護工作。
六是加強文物保護法律法規宣傳。在宜州地區深入開展文物保護法律法規宣傳教育工作,培養公眾的文物保護意識和法律意識,提高公眾的法律素養。
宜州博物館為了提高人民群眾文物保護意識,舉辦了“宜州博物館的文物保護與修復”主題知識講座,邀請專家、學者進行講解,通過宜州博物館官網、微信公眾號、當地新聞媒體等途徑面向全市公眾宣傳和發布講座信息,吸引了廣大市民的積極參與。專家、學者通過視頻、圖片、聲音等多種形式展示館藏文物以及文物保護工作的歷史和現狀等。如以館內的三級文物宋代殘陶魂瓶的修復過程為實例,向觀眾介紹文物保護的意義以及文物保護的基本知識、文物修復的原則和方法等,講座為公眾提供了充足的互動和提問時間。通過此次講座,公眾能夠更加深入地了解文物保護的基本知識和方法,增強自身對文物保護的重視,有效提高館內的文物保護工作。
隨著時代的發展,文物保護工作日益重要,宣傳教育是文物保護工作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要創新文物保護宣傳工作,我們就需結合時代特征進行策略性的優化,做到與時俱進。隨著新媒體的興起,人們獲取信息的方式發生了變化,傳統的宣傳教育方式已經無法滿足人們的需求。需要采用多樣化的傳播渠道,包括新媒體平臺、公共媒體、社區宣傳欄等,將文物保護知識和保護理念傳遞給更廣泛的受眾。宜州博物館利用虛擬現實技術等手段復原了慶遠古城、土司衙門三維模型,讓觀眾身臨其境,深入了解文化遺產的歷史背景和價值。還可以利用時下流行的短視頻和微電影平臺,如抖音、快手、騰訊微視等,制作一些文物保護主題的小視頻或微電影,來傳達文物保護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吸引更多年輕人和文藝愛好者參與到文物保護中。
宜州博物館以清代粉彩瓷碟藏品為主題制作了文物保護宣傳視頻,視頻從清代粉彩瓷碟的起源、制作工藝、流傳歷史等方面講解了瓷器文物的獨特之處,并強調它的歷史文化價值和珍貴性,向觀眾展示文物保護的必要性,通過實例說明保護文物對于傳承文化的意義和重要性。視頻還從室內環境控制、運輸保護、展示和觀賞等方面向觀眾普及文物保護的相關知識,在視頻的結尾通過文字和圖像強調文物保護人人有責,強化觀眾文物保護意識。目前,該短視頻被發布至宜州博物館官方網站、抖音、快手、微博、微信公眾號上,呼吁不同觀眾群體共同參與文物保護,成為文物保護的守護者。
文物保護事業需要社會力量的廣泛參與和支持,還需不斷加強與公眾的溝通交流,堅持開展文物保護志愿者活動,讓文物保護的重要性深入人心,增強公眾的文物保護意識。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文化的交流與融合越來越緊密,文物保護也成了國際合作的重要領域。還要注重國際交流,不斷學習、內化世界文物保護的經驗和先進技術,以更加開放和包容的態度來推進文物保護宣傳教育工作。
加強文物保護宣傳教育離不開相關文保部門的宏觀調控作用。這需要各級政府文保部門加強對文物保護的關注和重視,采取一系列積極措施來推進落實文物保護工作。
首先需要政策的引導,政府文保部門可以加大對文物保護宣傳教育的投入,推動各行業對文物保護的重視和支持。出臺相關法律法規、政策文件和行業標準,向企事業單位、社會組織和公眾落實文物保護政策,建立文物保護宣傳教育平臺,積極宣傳文化遺產的價值和意義,引導公眾形成正確的文物保護意識。
其次,各個文保部門應加強合作,積極聯動調配,建立跨部門協同機制,共同開展文物保護宣傳教育、監管執法等工作,增強民眾文物保護意識。
再次,需要積極營造文化氛圍,在城市規劃建設中充分考慮文化遺產保護,注重文化遺產與城市環境、社會生活的融合,讓文物成為社區和市民文化活動的核心和支撐。引導公眾參與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挖掘文化遺產的歷史內涵,營造全民關注文化遺產的氛圍。
最后,應當積極深化文化產業發展。文化產業是發展文化遺產保護的重要手段,也是文物保護意識的重要載體。鼓勵文化企業開發同文物保護相關的權益性產品與服務,使文物保護適度商業化、市場化,培養更多的文物保護人才,使文物保護成為一種新型的經濟增長點,推動文物保護工作邁上新臺階。
目前,宜州博物館與其他文物保護部門已經形成了緊密的合作關系,共同開展文物保護、修繕和研究等工作。此外,宜州博物館還積極配合政府部門開展文化遺產保護和宣傳教育工作,參加各種文化活動和展覽,并通過互聯網等新媒體手段不斷擴大自身的文化影響力。另外,宜州博物館還實施了數字化戰略,將館內的珍品數字化,并在網站和社交媒體平臺上開辟虛擬展廳,將大量數字珍品和展覽免費向公眾開放。這種數字化戰略不僅提高了宜州博物館的社會影響力,還能為公眾提供更多的文化體驗。
一是完善文物保護設施。文物保護設施是保護文物的重要條件之一,只有文物保護設施完善,才能更好地保護文物。對于保護級別高的文物應該提高保護標準,設置安保措施,如傳感器、硬件限制系統等,并確保設施良好運行,或在文物保護區域內增設文物保護標志、文物保護警示牌等,讓公眾能夠更加直觀地了解文物保護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從而提高他們對文物價值的認知,并增強保護意識。
二是加強科技創新。通過應用新技術、新材料等手段保護文物,助力文物保護工作的創新。此外,加強文物保護技術的研發和應用,可以避免文物受到環境污染和自然風化的侵害,提升文物保護工作水平,提高公眾對文物保護的重視和認知。
三是發揮文物保護的經濟價值。加強對文物保護區域文化旅游開發,開展相應的宣傳教育活動,使公眾在游覽、觀賞文物的同時,增強文物保護意識。通過展覽、文化旅游、文創商品銷售等形式,可以將文物保護與經濟發展相結合,提高經濟效益,從而吸引更多人關注、參與文物保護。
四是加大文物保護資金的投入。通過捐贈、專項資金、文化產業等多種渠道積極籌集資金,提高文物保護的資金投入,提高文物保護意識宣傳和推廣的資金預算。
我國擁有悠久的歷史文化和豐富的文物資源,保護好這些文物對于傳承歷史文化、弘揚民族精神、增強國家軟實力等方面都有重要的意義。加強文物保護宣傳教育,增強文物保護意識,是我們每個人的責任和義務。對于宜州博物館而言,應采取一系列措施來引導公眾了解文物的價值和保護意義,增強文物保護的主動性和自覺性,促進廣大市民的文化素養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