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章基于非英語專業大三學生在英語自主學習方面存在的問題,從高校英語教師角度提出提高非英語專業大三學生英語自主學習能力的具體措施:樹立正確的學習觀和教師觀,幫助學生“知己知彼”,通過導師制引導學生組建團隊進行學習,開設特色課程。
[關鍵詞]非英語專業;英語;自主學習能力;大三學生
[中圖分類號] G6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3437(2023)15-0081-03
大學英語教學目標是培養學生的英語應用能力,增強學生的跨文化交際意識和交際能力,同時發展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提高學生的綜合文化素養。在互聯網時代,教師要著力培養大學生查找信息、進行信息整合、創新思維和批判性思維等能力。英語自主學習(Self?Regulated English Learning, 簡稱SREL)是指學習者在英語學習方面有較強的目標意識,自覺確定學習目標,自主選擇學習內容,積極主動地調整自己的學習策略和努力程度,自主地學習英語知識、技能等的行為。
現階段本科院校已不再為非英語專業大三學生開設大學英語通識課程。相當一部分非英語專業大三學生在英語自主學習方面存在缺少教師指導、自主學習意識薄弱、執行力弱、缺乏自我認識且學習方法單一等問題。
要提高非英語專業大三學生英語自主學習能力,高校英語教師可從如下方面著手。
一、樹立正確的學習觀和教師觀
教師應該引導學生樹立終身學習、學會學習的觀念。在信息大爆炸的時代,學生的學習不能停留在對基礎知識以及基本技能的學習上,要學會利用網絡資源。埃利斯(Ellis)和辛克萊爾(Sinclair)早在1989年就提出學習是要掌握學習方法而非單純強調學習內容。那么,學生的學習觀應該是“學習就是學習方法+終身學習”。教師應重點培養大學生獨立自主學習英語的能力。
同時,教師需要應時代要求轉變自身的教師觀及學習觀。教師在自我定位方面要明確的是:教師要將知識傳播者、教導者的身份轉換為學生能力培養者的身份,最終成為角色多樣化的教育者。教師既可以是學生學習興趣的激發者和支持者,學習活動的組織者、監督者、評估者、參與者和促進者,挖掘學生潛力的引導者,學習氛圍的營造者,學習機會的提供者,也可以是擔任教學研究者、課程設計者、朋友等多角色的教育者。2020年底,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其中提到要推動高校開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必修課,在哲學社會科學以及相關學科專業和課程中增加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容。教師也應該是具有社會責任感、歷史使命感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者與發揚者。此外,教師要做到“充電不停歇”。育人者必先育己,立己者方能立人。教師還要注重提高自身的文化素養及政治覺悟,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及思政教育自然巧妙地融入日常外語教學過程中,做到“潤物細無聲”。
二、幫助學生“知己知彼”
(一)“知己”——幫助學生充分認識自我
為提高學習效率,學生不僅要清楚自己在英語學習中的薄弱項和強項,還要充分了解自己的特長和劣勢以及自己所屬的學習類型:是善于通過眼睛獲取信息的視覺型學習者、依賴耳朵的聽覺型學習者,還是喜歡通過肢體體驗的動覺型學習者;是喜歡團隊學習的團隊學習者,還是喜歡獨自學習的個體學習者;是依賴教師的學習者,還是喜歡獨立思考的學習者。教師應幫助學生發現自己的學習類型、挖掘潛在的學習能力,并幫助學生拓展其他方面的能力。教師可以通過多種不同類型的任務引導學生使用不同類型的學習方法,并鼓勵學生大膽嘗試不同類型的學習方式,幫助學生在面對不同學習任務時適時調整學習方式。
(二)“知彼”——幫助學生了解“航向標”
“航向標”指的是大學英語教學大綱或課程標準,包括教學目的、教學任務、教學內容的范圍、教學內容的深度和結構、參考書目、教學進度和教學法、宏觀規劃以及微觀規劃等方面的基本要求,它是編寫教科書和教師進行教學的主要依據,也是檢查、評定學生學業成績和衡量教師教學質量的重要標準,同時便于學生在自主學習英語的過程中進行自我監控。“航向標”對英語教與學有著宏觀和微觀的指導作用。宏觀的規劃包括學生對自己所學領域需要掌握哪些技能、對教科書以及整個大學階段的英語教學目標進行宏觀了解;微觀的規劃包括每個學年、每個學期以及每節課自己的所得及所學。如果大三學生有著明確的應試目標,如參加考研或雅思、托福等考試,那么了解相關考試大綱或考試說明,明確考查方向、考試形式和考點對學生增強自信、夯實基礎、靈活備考有著重要的指導作用。
三、通過導師制引導學生組建團隊進行學習
(一)團隊建設
針對有意向提高某方面能力的學生,教師可以組織、指導相關團體學習活動。例如,學校可以針對有意向提高英語口語、聽力技能的學生群體定期開展口語角、聽力訓練營等活動,學生可以開展每日打卡、小組任務等團隊活動。這種團隊式的學習方式,可以使學生在英語學習過程中相互激勵、相互依賴,在擁有歸屬感的同時獲得同伴及教師鼓勵,并能夠更加積極地進行自我激勵,從而更好地進行自主學習。
當團隊擴建速度較快、團隊人數較多時,教師可將現有團隊進一步分組,以保證學習效率及小組成員之間的互動。小組內學生可隨時交流,求同存異、共同進步,遇到問題一起解決。小組成員一定要有“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合作意識和參與精神。每組內還可設立一名小組長。小組長可組織小組成員進行自評、互評,監督每日學習情況,使小組成員在保持較高的學習熱情的同時還能提高自我糾錯、自我反思的能力。小組之間也可通過競爭加強內部團結并相互學習。比如,學校可以舉辦類型豐富的比賽,激發學生英語學習動機和學習熱情。以往校園英語類的比賽多針對大一和大二學生舉辦,現可擴展參賽選手至全校各年級學生,也可以針對非英語專業大三及大四學生的學習團隊組織比賽。
(二)幫助學生進行時間管理和目標設定
在時間管理及自控能力方面較差的學生很難堅持為其之前設定的學習目標而努力,因此教師應讓學生明白目標設定和時間管理的重要性,引導學生合理設定學習目標及妥善安排學習時間。
高校教師可以幫助學生明確自己的目標,制定長期、中期和短期規劃。中期和短期規劃可以具體到每個學期、每個月、每周及每日的計劃和安排,促使學生產生適當且必要的緊迫感。
在設定計劃后,學生需要做的就是提升自己的執行力。如果有額外的突發任務,就需要學生對事情的重要性進行排序,分清主次,使一切工作緊密圍繞自己的目標來開展。
此外,學生還要開展每日反思,建立個人學習檔案。教師幫助學生自我監控學習過程、學習進度,有助于學生掌握自己的知識、技能水平和學習動態。學習檔案的建立,還有助于學生增強自信心、體驗成就感、掌握并適時調整學習策略、增強學習能力。小組內每周定期舉行學習反思交流會,小組成員分享近期讀書所得以及遇到哪些困惑、采用何種解決方式等等。通過小組學習反思交流會,能夠營造同伴互助、相互鼓勵的氛圍,這也有助于學生合作精神、溝通能力以及相互間情感的培養。教師可幫助學生解決問題、疏導心理問題。
(三)引導學生學會學習
教師可引導學生學會使用學習策略。由于課堂時間有限、學習內容繁雜多樣,教師需要幫助學生掌握不同的學習方法,并學會使用不同的學習策略,包括記憶策略、認知策略、補償策略以及其他輔助策略,如元認知策略、情感策略和社交策略等。掌握這些策略對于個體的自主學習和小組的團隊學習都有重要的意義。比如在英語詞匯學習方面,教師可教學生做標記、描述與畫圖、找不同、找同義詞、找反義詞及上下義詞、進行詞性和詞義等分類,以及利用思維導圖聯想詞網,或是利用網絡資源來學習單詞。教師可以教授遺忘曲線,讓學生學會定時復習,并幫助學生合理安排時間進行復習,還可以幫助學生學會通過上下文的語境猜詞,掌握猜詞策略。教師在教導學生學會學習的同時,還需要幫助學生學會合理利用網絡資源。認知策略就包括接收和發送信息的策略。教師可幫助學生選取合適的手機學習軟件,倡導線上自主學習;鼓勵學生充分利用好網絡資源,如中國大學MOOC(慕課)等公開課平臺。
(四)優化評價手段
教師要引導學生形成開展“自我評價+同伴互評”的習慣。在評價過程中,堅持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相結合,全面評價學生的整個學習過程、學習習慣、學習態度和學習效果。同時,幫助學生進行合理的成敗歸因,建立合理的評價體系,使學生獲得成就感,激發并強化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
四、開設特色課程
教師可組隊建設多門英語相關的線上線下混合式課程及線上課程,為非英語專業的大三學生提供更多選擇。
(一)開設“學術英語+職業用途英語+實踐”的專門用途英語課程
普通高校應注重服務地方經濟, 并著力培養具有良好英語綜合應用能力的高層次應用型技術人才。為此,應該為非英語專業大三學生專門開設“學術英語+職業用途英語+實踐”的大學專門用途英語(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簡稱ESP)課程,包含學術用途英語(English for Academic Purposes,簡稱EAP)和職業用途英語(English for Occupational Purposes,簡稱EOP)。
學習學術用途英語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學科前沿動態, 掌握學術英語并進行英語學術論文寫作。職業用途英語是不同領域的英語,如科技英語、服務英語、旅游英語、藝術英語、職場英語、商務英語、法律英語、航空英語、醫療英語、護理英語等。
應用型本科院校的英語教師尤其應重視專門用途英語教學的實踐環節。 強化課程實踐既可發揮高校教育服務地方經濟的作用,也可強化學生的學習動機。 實踐環節可依托校企合作, 幫助學生做好從學校走上社會崗位的銜接與過渡,讓學生能夠切實體會到學習英語的現實意義,真正做到學以致用。
(二)開設“思政+中國文化+英語”的文化課程
思政教育應該貫穿大學教育始終,教師應將思政元素潛移默化地融入教學過程,適時開展愛國主義教育,同時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強學生的文化自信。高校可為非英語專業大三學生開設“思政+中國文化+英語”的文化課程。教師自身要堅定“四個自信”,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和正確的價值觀,開闊學生的國際視野,讓學生以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為己任,有擔當、有作為,肩負起向世界展現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的時代重任。
面對互聯網時代給高校教師帶來的機遇和挑戰,為進一步深化大學英語教學改革、提高教學質量,高校英語教師應不斷提高自身素質,全方位引導學生,同時針對非英語專業大三學生開設特色課程,幫助學生做到有目標、有行動力、“知己知彼”,全面提高學生的英語自主學習能力。
[ 參 考 文 獻 ]
[1] PALTRIDGE B, STARFIELD S. The handbook of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M].Malden, Ma.:Viley?Blackwell,2013.
[2] ELLIS G, SINCLAIR B. Learning to learn English: a course in learner training: teachers book[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9.
[3] REID J M. Understanding Learning Styles in the Second Language Classroom[M]. New Jersey: Prentice Hall Regents, 1998.
[4] 胡靜,王偉.網絡環境下非英語專業大學生英語自主學習能力培養策略研究[J].作家天地,2020(12):28-29.
[5] 李俊波,付大安.普通高校轉型期大學英語教學的轉型發展[J].北華航天工業學院學報,2021,31(1):24-26.
[6] 王薔.英語教學法教程[M].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7] 閆旭,郝強.非英語專業大三學生英語自主學習情況調查[J].大學教育,2020(4):127-129.
[責任編輯:吳雪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