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學校體育的發展同樣需要根據新時代提出的新要求,積極推進學校體育改革。本研究主要采用文獻資料法、邏輯分析法等方法,以課后體育服務存在的問題為切入點,尋找走出現有困境的路徑,通過提高校園課后體育服務質量來增進學生健康成長,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經研究發現主要存在以下問題:課后體育服務內容單一、形式枯燥;缺少場地資源,多種必備器材缺失;相關國家政策及法律法規不完善;師資力量不足,開展相關運動的教學捉襟見肘。解決途徑為:增設新興體育項目;著重培養新興項目體育師資力量,大力引進社會專業師資;引進符合相關資質的機構;建立起完備的監督機制、評價機制;合理利用社會體育俱樂部的閑置場地、器材。
關鍵詞:學校體育;課后體育服務;體育俱樂部
自2017年進入了新時代以來,學校體育的發展同樣需要根據新時代提出的新要求,積極推進學校體育改革。長期以來,我們的教育一直因為片面追求升學率而為人所詬病。學生升學壓力大,導致課外培訓異化,學生被作業、課外培訓雙重負擔壓得苦不堪言。致使學生學習效率下降、身體及心理健康水平每況愈下,違背了教育立德樹人的初衷。于是乎,2021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1]要求“提升學校課后服務水平,滿足學生多樣化需求。”建國以來黨和國家一直有通過文體活動給學生減壓減負的歷史傳統,此次“雙減”政策的出臺更是一個機遇,但毛振明[2]教授認為:“雙減政策對于學校體育的發展是危機并存的,體育活動時間和體育課時的增加會使本就不充足的教師資源、場地器材資源變得更加緊張,參與運動安全隱患增加。”因此本文以課后體育服務存在的問題為切入點,以現有問題的癥結所在為主要研究內容,旨在尋找走出現有困境的路徑,切實解決課后體育服務存在的問題,提升校園課后體育服務水平,以求增進學生體質健康,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1課后體育服務的內涵
課后服務最初是為了解決家長因工作時間與學生放學時間沖突而無法及時接送學生的問題,其中體育服務是其中的一種形式。課后體育服務是指常規的體育課教學結束后,學校利用現有的場地器材等各種體育資源,為學生提供課后體育項目服務,以滿足學生的體育需求,最終促進學生全面健康成長[3]。在學者[4]研究的基礎上,課后體育服務引申出以下三方面內涵:第一,課后體育服務是面向全體中小學生下學后的校內體育教育;第二,課后體育服務是滿足家長和學生現實需求的校內體育教育;第三,課后體育服務是能促進學生體育學習、培養學生體育興趣、促進其全面發展的校內體育教育。課后體育服務是學校教育的延伸和家庭教養的補充,服務理念推崇“以生為本”,和傳統的“灌輸式”教育不同的是,課后體育服務重視學生的主動參與,其服務內容可依據學生的興趣自由選擇。不同于體育課時間的固定性,課后體育服務的時間是有選擇性的,可以為放學后、寒暑假、臨時一段時間。課后體育服務的服務人員兼顧體育教育與生活照顧的雙重職責,需要具備一定專業素養和能力才能勝任[5]。與“課后托管”不同的是課后體育服務目的并非盈利,而是一種公益性普惠政策,時間根據彈性離校政策而定,內容也更加多樣化、個性化。
2我國課后體育服務的現實困境
2.1課后體育服務內容單一、形式枯燥
目前我國大部分學校的課后體育服務內容過于單一,大多數學校開展的課后體育服務還局限于傳統體育課上教授的體育運動,本質上說只是體育課堂教學的延伸。主要組織形式為訓練隊、興趣班,練習手段也缺乏趣味性,缺少體育競賽。據丁倩[6]的調查:“天津市小學的課后體育服務活動內容及形式有待豐富,活動內容主要由學校決定,老師沒有充分的自主權,學生們的意見也沒被充分采納,有些體育項目并不是學生真正感興趣和需要的。”有研究[7]指出:“學生參與體育活動的積極性與學校的運動項目多樣性相關聯,學校的運動項目類型越多,學生們參與體育運動的積極性越高。”學校提供課后體育服務的初衷是為了給學生減壓減負,但由于其內容和形式的枯燥無味,會使學生產生厭學情緒,那么學校體育服務的效果會適得其反。
2.2師資力量不足,開展相關運動的教學捉襟見肘
目前來看體育師資力量的不足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首先是體育教師數量的不足。《中國學校體育發展報告》[8]中指出:“十八大以來我國仍存在師資力量緊張的問題,在其調研的26個省(自治區、直轄市)中,體育教師缺額數目達154690人,其中專職體育教師和兼職體育教師數量占應有體育教師總數的百分比分別為48.23%和33.39%。”據教育部教師工作司司長任友群[9]介紹:“我國專任教師總量從2012年的1462.9萬人增長到2021年的1844.4萬人,增幅達到26%。”但是這并不意味著體育師資緊張問題得以緩解,由于“重文輕體”的固有認識,體育教師和文化課教師增幅比例是不可比擬的。近些年我國體育教師隊伍人數雖然也在增加,但教師數量增幅明顯趕不上需求增幅,尤其在“雙減”政策出臺后更加雪上加霜。體育師資數量的緊張會降低課后體育服務水平。
其次是體育教師專業能力的不足。2022年,國家三部委聯合發布的《關于提升學校體育課后服務水平·促進中小學生健康成長的通知》[10]中指出:“要豐富拓展活動課程門類,應設置足球、籃球、排球、田徑等項目;鼓勵設置中國式摔跤、龍舟、舞龍舞獅等中華傳統體育項目;有條件的設置橄欖球、輪滑、定向越野等項目。”由于我國的課后體育服務主要由學校的在職體育教師承擔,我國學校目前招聘教師還是主要圍繞足球、籃球、排球、田徑、健美操等常見體育項目,而如今面對國家的要求和學生的多樣化需求時,由于體育教師專項技術單一,對相關項目缺乏專業訓練經驗,因此難以拓展學生專項練習需求,從事新興體育項目教學時就顯得捉襟見肘。
2.3缺少場地資源,多種必備器材缺失
據教育部2021年公布的《2020年全國教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11]顯示:我國教育如期完成“十三五”時期的主要目標,普通小學體育運動場(館)面積達標比例高達92.04%,體育器材供給達標比例高達96.67%。但是馬克思唯物辯證法指出一切事物都處于永不停息的運動之中。如今我國已經處于“十四五”時期,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也在不斷提升,以往常見的運動項目已經不能再滿足學生的多樣化需求。例如:《“十四五”體育發展規劃》[12]中鼓勵學校建立冰雪項目社團,高校建立冰雪高水平運動隊,建設冰雪運動特色學校。但在實際的執行過程中困難重重,這類運動對場地設施要求較高,而且其后續的維護費用昂貴。楊曼麗[13]指出:“我國不同地域的學校體育場地(館)擴建都受到限制,市區內學校因為土地資源珍貴無法擴建體育場地,郊區村鎮的學校土地資源相對豐富但是缺少擴建場地所需要的資金。《小學體育器材設施配備標準》中規定必有的木啞鈴、攀登架、攀巖墻等器材并未實際投入使用。”
2.4相關政策法規不完善,難以形成相應的監管策略
完善的頂層設計是保證各項工作有序展開的前提,我國目前關于課后體育服務的政策法規還不夠完善,無論是宏觀層面的國家、省市政策法規,還是微觀層面的校方實施細則都基本處于空白[14]。學校實施課后體育服務的過程中難以受到有效的監管,這就導致了一些學校故步自封,仍未對課后體育服務有清醒的認識,存在走過場這樣的形式主義錯誤,少部分學校甚至利用課后體育服務的時間組織學生在班里上自習、寫作業。政策法規的不完善還會導致體育教師參與課后體育服務的合法勞動津貼得不到保障,體育教師在進行課后體育服務工作的過程中積極性不高,出現敷衍了事等現象。沒有有效的監管策略,同樣會導致學生、家長對課后體育服務的反饋途徑有限,學校難以發現課后體育服務的不足之處,制約了課后體育服務體系的優化升級。
3提升課后體育服務水平的路徑
3.1加強校園體育俱樂部建設,增設新興項目,豐富活動門類
課后體育服務的組織形式不應該過于單一,要因人而異,根據不同學段、不同水平分別設計不同的組織形式并教授相應的內容。
第一,學校應推進校園體育俱樂部建設工作,俱樂部建設工作不再局限于傳統的田徑球類俱樂部,還應根據學校自身條件建設國家近幾年倡導的輪滑、定向越野、橄欖球等新興項目,北方有條件的學校俱樂部應積極建設冰雪項目的俱樂部。地方學校應充分利用當地資源,建設如套馬、摔跤、射箭等具有本地特色的傳統體育項目俱樂部,傳承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學校還應該定期聘請相關領域的專家、專業運動員、教練給學生傳授如何進行科學鍛煉,以求培養學生們的體育精神,積淀學校的體育文化。
第二,學校應該以俱樂部為依托,組織班賽、年級賽、校賽等多個級別的賽事活動,實現“競賽常態化”。鼓勵全員參與,讓學生們在比賽的過程中體會運動的快樂,領悟體育精神,潛移默化中幫助學生養成自主鍛煉的習慣,進而培養終身體育的人生理念。
3.2擴大招聘數量,培養新興項目師資力量
師資力量的補充主要圍繞兩個方面進行:
首先是提升教師的數量。我國雖然在逐年增大教師的招聘數量,但音體美老師的數量還是無法滿足學校的教學要求,很多學校的體育教師往往還兼職行政崗位。這就使得本就不充裕的精力還得分心于繁雜的瑣事。因此學校應該擴大專職體育教師的招聘數量,配齊配足體育教師是課后體育服務能夠卓見成效的基礎。也可以聘請剛退休的體育教師發揮余溫余熱,緩解教師數量不足的困境。
其次是提升教師的專業能力。要提升教師專業能力的根本是加大對新興體育項目師資力量的培養力度,提高對教師專業化的要求。但是“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積土成山,非斯須之作。”培養新型體育項目師資力量是一項費時費力的工作,需要較長的時間周期。要想在短時間內搞好新興體育項目,緩解暫時的窘境,可以和社會體育組織謀求合作。
3.3積極引進社會資源,保證資金準確落位,引進社會俱樂部入校園
2016年的《關于強化學校體育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全面發展的意見》、2020年的《關于深化體教融合·促進青少年健康發展的意見》及2022年的《關于提升學校體育課后服務水平·促進中小學生健康成長的通知》接連強調社會力量應當助力學校體育發展,證明積極引進社會資源來提升課后體育服務乃至學校體育的發展是符合政策導向的。引進社會資源主要分為兩個方面:
第一是場地資源。社會閑置場地、器材可成為校園體育資源的有益補充,社會成員在學生的課后體育服務時段往往處于工作狀態,這樣就會致使公共體育場地、器材出于閑置狀態,因此可合理利用這個時間差,避免公共資源的浪費。新興項目的體育場地問題可通過向地方社會俱樂部通過租賃解決。
第二是師資力量。可以通過政府購買的形式,招募、遴選符合資質的社會俱樂部、少體校、體育服務中心等社會體育組織將其引入校園,為學生提供專業的體育服務[13]。政府調撥的專項資金確保準確落位,遵循“快、準、嚴”的原則,保證資金用到實處。以《青少年體育培訓機構設置規范》、《青少年體育培訓機構等級評定規范》及《課外體育培訓行為規范》等相關政策要求為依據,制定社會俱樂部進校園的準入標準,引進俱樂部時需要個遵循準入標準,以求減少后續隱患、提高服務效率[15]。
3.4完善相關政策法規,建立起完備的監督、評價機制
完善的法律法規是課后體育服務高質量發展的基礎,離開了政策法規的支持,課后體育服務就猶如。第一,國家和政府制定相應的政策制度以求完善頂層設計,特別是針對發展模式和目標出臺相應的指導性意見。第二,應完善相關政策細則,主要包括對體育教師專業水平評價標準、社會俱樂部入校園的準入標準、社會培訓機構合作模式等。第三,應完善基層學校的監督制度。應以政府監督為主導,學校實施管理主責,政府監督內容首先為課后體育服務是否進行及其內容是否讓孩子們體驗到樂趣,其次應定期審計檢查經費使用情況,避免出現“卷錢跑路”“人財兩空”的混亂局面。學校則應明確服務教師和相關人員補助標準,提高教師參與積極性,確保課后延時服務質量[13]。
教師應根據每個學生的特點制定每個學生個性化的課后體育服務內容,過程中需要記錄學生的肺活量、心率、運動量、運動時間等指標,要注重過程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根據學生的實時狀態更改內容和計劃。成立專門的體質檢測組,注重內外兼修,使學生的運動能力和品德修養協同發展。
參考文獻:
[1]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Z].國務院公報〔2021〕22號,2021-08-10.
[2]專家組.“雙減”政策與學校體育發展[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21,45(11):1-15.
[3]陸俊堂. 廣東省鄉鎮小學課后體育服務實踐運用研究[D].南昌:江西師范大學,2021,12.
[4]游莎,周先進.彈性離校背景下中小學生課后服務的內涵、價值與目標[J].教學與管理,2020,No.802(09):31-35.
[5]崔晴.小學生課后服務的目標、內容與特點[J].教學與管理,2018,No.747(26):7-9.
[6]丁倩.“雙減”背景下小學“5+2”延時課后服務現狀調查[D].天津:天津師范大學,2021,34-36.
[7]Hirsch B J ,Mekinda M A,Stawicki J A.More Than Attendance:The Importance of After-School Program Quality[J]. American Journal of Community Psychology,2010,45(s3-4):447-452.
[8]《中國學校體育發展報告》編寫組.中國學校體育發展報告(2016)[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238.
[9]教育部:我國專任教師總數達1844.4萬人 量質齊升.[EB/OL].[9-6].http://www.moe.gov.cn/fbh/live/2022/54805/ mtbd/202209/t20220906_658903.html
[10]關于提升學校體育課后服務水平 促進中小學生健康成長的通知[Z].體辦字〔2022〕88號,2022-06-14.
[11]2020年全國教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EB/OL].[8-27].http://www.moe.gov.cn/jyb_sjzl/sjzl_fztjgb/202108/ t20210827_555004.html
[12]“十四五”體育發展規劃[Z].體發〔2021〕2號,2021-10-25.
[13]楊曼麗,張吾龍,胡德剛,宗波波,王寶森.“雙減”政策下我國中小學課后延時體育服務的演進歷程、機遇挑戰及實現路徑[J].體育學研究,2022,36(02):21-32.
[14]張麗峰,章碧玉,張學兵.“雙減”政策下課后延時體育服務高質量發展問題與對策[J].體育文化導刊,2022(05):104-110.
[15]范雨晨. 社會青少年體育俱樂部進中小學校園的準入標準研究[D].開封:河南大學,2022,3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