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迎超
(河源職業技術學院工商管理學院,廣東 河源 517000)
近年來,國家高度重視大學生的創新創業教育工作,《國務院關于大力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見》(國發〔2015〕32 號),提出創新創業是發展的動力源泉,有利于經濟結構調整,有利于社會流動和社會公平,將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提高到了戰略層次。《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規劃綱要(2021—2035 年)》(國發〔2021〕9 號)指出,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需要進一步深化,應在訓練計劃、實踐項目等方面,大力開展各類創新創業活動。在國際貿易摩擦加劇、產業結構加快轉型升級的背景下,我國需要進一步提高公民的創新創業意識和能力素質,更好地服務于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國家戰略。教育關系國家和民族發展的未來,也是一個國家的立國之本,因此提高全民創新創業素質水平,歸根結底需要進一步加強、深化高校的創新創業教育,為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匹配的人才基礎。
近年來國內學者開展了大量的創新創業相關研究。李娜(2015)[1]基于現狀分析,提出我國創新創業教育應高度重視創新意識培養和基礎理論課程,需要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劉衛東和雷軼(2017)[2]認為,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應結合專業學習,提高二者契合度,在具體培養過程中將相關課程按照課程類型、課程級別分類實施,將相關教育融入整個人才培養過程,發揮各實施主體的反饋和協同效應。范峻彤(2019)[3]提出,應有機融合創新創業教育,用發展的理念探討人才培養模式與實踐路徑,提高教育的可行性。尹妮(2020)[4]基于從業崗位的工作內容需求等角度,對比了傳統與新型人才培養的不同,提出從就業需求路徑等方面入手,更新培養理念和培養方案,提升培養水平。王曉輝(2020)[5]認為,創新人才培養應從顯性和隱性知識兩個角度,注重創新意識和個性化因素,建立合適的教學體系及實踐渠道,通過多樣化方式開展教學。楊琴(2022)[6]提出,應從學科競賽的視角開展應用型高校創新創業人才培養改革,以理念轉變為前導,以競賽為支撐,打造專業創新人才培養核心。王棟(2021)[7]認為,產教融合是創新創業教育的新思路,應利用產教融合來完善人才培養體系。王衛華(2022)[8]在分析現有模式存在不足的基礎上,提出應將創新創業課程和實踐教學體系與培養目標相適應,教師應創新教學方式,進而提高培養成效。桂晶晶等(2022)[9]基于成果導向理論,提出應從市場需求出發,從“校行企”三方建立新型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搭建三方合作平臺和學生成果庫,建立多維實踐訓練模式。高潔(2022)[10]通過現存問題的分析,從產教融合角度,提出應從優化課程體系、改善師資力量、優化考核制度等方面,提升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
梳理現有研究文獻發現,學者們對我國高校創新創業教育開展了大量研究,但對商科類專業開展針對性研究較少,本文期望對現有研究給予拓展,為高職商科類專業開展相關教育教學提供參考。
高職院校雖然重視創新創業教育,在課程設置、機構設立、師資建設等方面投入了大量的資源,但校園的創新創業氛圍營造不足,創新創業團隊數量不夠,學生群體中未能形成良性互動的創新創業氛圍。創新創業意識培養是創新創業教育成功的前導,是創新創業活動的精神力量,是激發創新創業活動的源頭。商科類專業具有抽象思維多,難以有效模擬實踐等特點,對洞察力和抽象邏輯思維能力要求較高。但高職院校在教育過程中,相對偏重創業知識和技能的訓練,對創新創業意識的培養不夠,進而限制了高職院校商科類專業創新創業教育的效果。
高職商科類專業的專職創新創業教師較少,存在行政人員甚至輔導員兼任的情況,學校層面對創新創業專職教師隊伍建設不夠重視。專業教師通常具有較高的學歷和扎實的創新創業理論知識,但具有創新創業實踐經驗或經歷的教師較少,教學過程中存在重理論輕實踐情況,難以對學生的創新創業實踐提供有效的專業咨詢和指導,難以保證教學效果,難以轉化為實踐。在兼職教師隊伍方面,很多高職院校仍以職稱作為聘任導師的課酬依據,存在課酬偏低,甚至難以彌補來往通勤費用的情況,無法吸引校外符合條件的兼職教師長期、穩定參與創新創業教育,缺少穩定的高素質兼職教師隊伍。
高職商科類專業目前的課程體系仍然是以專業技能培養為主,沒有有效融入創新創業素養教育,課程體系設計沒有體現層次性培養。在課程體系目標設置上,相對更加關注專業技能目標和綜合素質目標,缺少明確的創新創業培養目標,難以調動廣大師生的積極性和重視程度。在課程內容方面,當前的課程體系主要側重創新創業知識方面教育,以理論教學為主,缺少創新創業意識和實操技能的培養與實踐,難以達到期望的培養效果。在課程體系層次性方面,主要以理論教學為主,缺少前期的創新創業導入教育,缺失后期的創新創業實踐模擬,沒有體現前期引入、理論學習、實驗模擬、社會實踐逐層遞進的教學要求。
高職商科類專業學生的成績考核,沒有有效融入創新創業技能元素。在課程考核方面,多采用過程性考核與終結性考核相結合,過程性考核主要關注課堂表現、作業任務完成情況等,終結性考核多關注知識技能掌握情況,考核中缺少學生創新創業素養內容,難以形成多課程協同培養的局面。此外,按照現有考核要求,需要更多時間用來學習學科專業課程和完成項目任務,在無法用創新創業實踐置換相關學分的情況下,限制了有創新創業特長學生的發展。
創新創業教育不僅需要掌握理論知識,更需要實踐訓練,以便體驗創業的具體流程和技能要求。但高職商科類專業的創新創業教育,存在難以實驗室實驗,難以課堂模擬,校外缺乏實踐平臺的困境。在創新創業實踐中,高職院校校內缺乏合適的鍛煉訓練場地和平臺,而校外企業、園區等單位,缺乏提供創業實踐平臺的動力,因此,需要找到校企雙方合作共贏的著力點。
高職院校的創新類課程教學和實踐,一般歸屬于不同的部門,存在難以協同的問題。創新創業類課程授課,通常由具有相關技能的各專業學科老師兼任,課程考核歸二級學院管理;第二課堂或創新學分的考核與認定,通常歸教務部門負責;由共青團中央主辦的“挑戰杯”中國大學生創業計劃競賽,通常歸團委組織與管理;其他創新創業類比賽、創業孵化基地管理、創業資源整合等工作,通常由創新創業學院負責管理。雖然各高職創新創業教育分工存在自身合理性,但缺少學校層面的頂層設計,各主體之間專注于自身分管工作,協調溝通不夠,難以實現資源共享,沒有形成合力。
成果導向教育是依據學生所學專業、能力、興趣,制定成果目標,通過個人努力與團隊協作從而達到預期目標的過程。[11]高職商科類專業,應進一步分析創新創業型人才的知識和技能要求,分析學生主要面對的行業方向等,明確人才培養目標。在此基礎上,應進一步細化人才培養計劃,從終端需求出發,反推創新創業型人才培養所需導師的標準要求、課程設置要求、教學內容要求、實踐平臺要求和項目設計規劃要求等內容,精準發力,推動課堂教育、模擬實踐等活動,最終能落地轉化為實施的創新創業項目,實現學以致用。
為了豐富學生校園生活和校園文化,高職院校均有一些社團組織,社團組織內有大量具有相同興趣的成員,是校內各項活動的重要參與者與帶動者。高職院校應充分調動各社團的創新創業潛力,通過修訂社團管理辦法,融入創新創業要求條款,要求各社團參與重要的創新創業大賽、重要的創新創業模擬平臺建設等,以點帶面,利用校內社團這一抓手和著力點,通過積極參與各項創新創業活動,形成覆蓋全校的創新創業文化氛圍,進而達到廣泛滲透和培養學生的創新創業意識,訓練創新創業技能的目標。
商科類專業的創新創業教育,具有理論性較強、實踐性要求較高等特點,需要開展創新創業的教師具有一定的社會實踐經驗。為更好地完善商科類專業的師資隊伍,高職院校應從兼職教師隊伍和專職教師隊伍兩個方面努力。
在兼職教師隊伍建設方面,高職院校應從隊伍來源和教師薪酬兩個方面改善:一是在邀請傳統成熟企業中高層管理人員的同時,密切關注區域創新創業產業及初創成功企業,主動邀請具有創新創業經驗的校外企業中高層管理人員和創業者講課,拓寬創新創業兼職教師隊伍來源;二是在允許的范圍內,制定靈活的兼職教師薪酬標準,針對企業人員具有職稱者較少的現狀,可以采用職稱與職位并行的薪酬標準,提高兼職創新創業教師兼課的積極性。兼職教師職位和頭銜可能較多,為保障兼職教師薪酬發放的公平性和準確性,高職院校應建立兼職教師聘任評價機制,成立兼職教師聘任評價小組,由評價小組評估兼職教師的創新創業能力及薪酬,通過制度保障兼職教師素質水平及薪酬公平,提高兼職教師兼課積極性。
在專職教師隊伍建設方面,應進一步完善教師下企業鍛煉制度,持續提高教師創新創業素質。首先高職院校可與區域內的高新技術企業、創業孵化基地深化合作,簽訂創新創業人才培養協議,為專職教師提供穩定的創新創業實踐平臺。其次,通過學校層面密切社會服務,攜手創新創業孵化基地等外部平臺,共建創新創業服務項目,以項目為抓手,使專職教師帶著具體任務下企業鍛煉,提高專職教師創新創業鍛煉成效。最后,完善教師下企業鍛煉考核內容,將個人創新創業鍛煉成效融入考核總體要求之中,激勵教師不斷總結反思,持續提高個人創新創業素養和技能。
高職商科類專業創新創業教育,應從創新創業意識、課程設置、考核方式、以賽促學等多維度推進。第一,在新生初入校園階段,學校就要充分挖掘資源,組織創業成功的校友、成功創業者等專家進入校園開展創業類講座,傳遞創業經驗和教訓,培養學生的創新創業意識,植入創新創業萌芽;創新創業意識教育應與課程思政有機融合,將創新創業精神潛移默化融入各類課程教學之中,在專業課程教育中滲透堅忍不拔、吃苦耐勞、敢為人先等創新創業素養。第二,高職商科類專業應將創新創業教育納入專業課程體系,將創新創業課程作為一門必修課與畢業資格掛鉤,提高學生對創新創業素養的重視程度。此外,還應該提供豐富的在線創新創業課程資源,允許學生將在線創新創業課程學時置換選修課程,鼓勵學生接觸豐富的創新創業知識。第三,優化創新創業課程的考核方式,實現過程考核與終結性考核結合,將學生完成創新創業項目訓練、模擬創業實踐等作業或任務納入課程過程考核內容,提高過程考核比例,降低終結性考核比重,引導學生積極開展實踐。第四,以賽促學,鼓勵學生參加“互聯網+”和“挑戰杯”等各類創新創業大賽,對大賽獲獎的同學,可沖抵創新創業課程學分,或計入過程性考核之中,通過競賽不斷提升學生創新創業素養。高職院校應廣泛宣傳創業扶持政策,特別是本地的支持性政策,告知學生獲取政策支持的條件及獲取渠道,緩解大學生創業資金困難,降低創業風險,助力創業實踐。
學校應從校級層面頂層設計創新創業教育工作,成立校級創新創業領導小組,由校長或副校長任組長,負責統籌協調全校性的創新創業教育工作。各二級部門分工方面,建議創新創業課程設置、課程資源篩選、課程考核和學分置換等工作由教務處牽頭負責;創業導師、創業校友、創業園區、創新創業類大賽、校外創業孵化園區及其他平臺資源的組織和管理,建議由創新創業學院負責開發和統籌;二級學院負責創新創業素養教育的植入與引導,配合創新創業大賽等活動的宣傳和組織工作,提供校友等創新創業資源給創新創業學院,實現資源互通,信息共享,工作協同。
高職院校應建立大學生創業園區,鼓勵在校生以團隊的形式運營創業園區,通過創業實踐提高創新創業技能水平;學生活動層面,應每學期舉行一次工商模擬市場活動,以成本價提供較大數量的攤位,鼓勵學生以團隊形式分析校園商機,自行籌備采購、備貨、銷售、退換貨等流程,以工商模擬市場帶動學生創業熱情,訓練創業實操技能。此外,高職院校應充分發揮校企合作平臺、科技館、地方創業孵化基地等渠道,挖掘校外合作平臺潛力,通過搭建校外實習實踐平臺,鼓勵高職商科類專業走出校園,了解企業創新創業環境,吸收創新創業知識,通過校外頂崗實踐等活動,提高創新創業知識及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