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 兵,徐 達
(江蘇海洋大學商學院,連云港 222005)
進入21 世紀以來,我國數字經濟發展迅速,達到了明顯的“后發先至”。根據《中國互聯網發展報告2022》,[1]2021 年我國數字經濟規模高達45.5 萬億元,占GDP 比重近40%,成為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產業。數字經濟的快速發展,推動了我國的對外貿易向數字化、信息化的方向轉型,對本科高校以傳統理論知識傳授為核心的人才培養模式提出了新挑戰。在數字經濟時代的大背景下,本科高校國際貿易人才培養存在以下典型問題并面臨挑戰。
新時代,國際貿易的對象已不單單是貨物,服務貿易的占比越來越大。伴隨貿易的數字化和信息化轉型,外貿領域也在不斷運用新技術、新工具。商業模式的不斷創新與改革,正在促使貿易分工更加細化和具體。而目前國際貿易專業的本科教育課程體系的研究對象仍以貨物貿易為主,以服務外包、跨境電商等數字貿易內容為主的課程相對缺乏。不僅如此,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等交叉學科內容更為匱乏,容易造成學生知識結構單一,無法適應新時代涉外貿易對知識及能力的系統化、跨界化的要求。因此,在數字經濟時代背景下,本科高校在國際貿易人才培養方面,要更加注重系統的專業知識與前沿的數字化技術和交叉學科內容的有機融合,強調知識結構的多元化對培養“復合型”國際貿易人才的重要性。
新時代,區塊鏈、人工智能等新興技術不斷推動創新,國際貿易新業態層出不窮,催生了對數字貿易人才創新創業能力的需求。伴隨著國際貿易的數字化轉型,涉外經貿部門、外資企業及政府機構等都亟須一大批既具有傳統意義上的國貿專業核心能力(如市場開拓、國際商務談判、跨文化交流等),又具有更強的分析解決問題能力和突出的創新能力(如數據挖掘及分析能力、數字貿易軟硬件設備操作能力)的高素質“雙創型”涉外經貿人才。目前,因創新創業教育能力較強且具有國際化學習和工作背景的教師數量不足,課程體系未與時俱進及缺乏真正的教育實踐基地等原因,學生的“雙創”能力提升遭遇瓶頸,難以適應數字經濟時代涉外企事業單位對“創新型”貿易人才的能力要求。
國際貿易屬于全方位、綜合性的業務體系,其從業人員不僅要掌握商務合作洽談、結匯退稅等專業技能,更要具備金融保險、商務英語及國際貿易法規等專業素質。數字經濟時代,跨國貿易更是要求從業者具備網絡技術、軟件操作、數據收集處理和圖片處理等相關技能。然而,當前的本科高校國際貿易人才培養更重視貿易專業理論知識,忽視實踐技能的鍛煉及對交叉學科技能的掌握。在數字經濟時代背景下,由于跨國貿易模式的革新及涉外貿易工具的升級,國際貿易對本科高校關于學生的國際商務綜合素養的培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大學生的國際商務素養難以滿足數字經濟時代對“綜合型”貿易人才的需求。
肖挺和蘇雅(2021)[2]指出,雖然信息技術蓬勃發展,目前在實際教學中的應用仍不充分。高校有必要對國貿專業學生培養模式和方法進行改革,將大數據、云計算等信息技術引入到日常教學中。設計基于學生的個性化教學系統和構建基于教學過程的智能化評估系統,以期通過提升專業教學效果促進學生綜合能力的提升。韋倩青和韋倩虹(2022)[3]強調,學科競賽模塊對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培養的重要性,為了適應國際市場的變化,高校對國際貿易人才的培養模式需要進行改革,要重點培養人才的思考能力和創新創業能力,相應的對培養方案和實踐課程建設也要進行改革。董展眉(2022)[4]指出,數字經濟的發展正在推動國際貿易向數字化轉型,國際貿易的主體、客體、貿易模式和競爭優勢都發生了改變,對國際貿易人才的培養提出了復合型、創新型和綜合型的新要求,高校有必要強化實踐和創新創業能力培養的實踐教學。
樊琦和祝舟航(2021)、[5]何兵和王紫凝(2022)、[6]李繼強(2022)[7]提出,“互聯網+”背景下跨國貿易不斷革新,對國貿專業人才的應用性、技術性、靈敏性和綜合性都提出了進一步的要求。本科高校在國貿專業人才綜合素質培養過程中,一定要結合自身的辦學定位和專業特色,從課程體系優化、加強實訓與實務操作能力、重視教學資源網絡共享的培養方式等入手,培養適應用人單位對數字經濟背景下國貿專業人才綜合素質的要求。郭彥麗和薛云(2020)、[8]叢海彬(2022)[9]等認為,在經濟全球化、數字經濟蓬勃發展、國際貿易形式不斷豐富的新時代,本科高校對于國際貿易專業人才的綜合素質培養,除了要重視品德修養和專業知識培養,還要注重數據收集與分析能力、實踐能力、創新能力與溝通表達能力的培養。鄭緒濤(2022)[10]指出,數字經濟時代背景下,國際貿易的方式及方法與時俱進,要求高校對國際貿易專業人才綜合素質培養體系要適當革新,以適應勞動力市場對國際貿易專業人才能力的新要求。
在貿易數字化轉型的大背景下,學者們對國際貿易專業人才培養的研究呈三大趨勢:其一,從注重專業人才培養數量的增長轉向強調人才培養質量的提高,重視信息化知識體系的構建;其二,從“豎一字型”專業技術人才向“十字形”創新型人才培養發展,注重培養學生的雙創能力;其三,從教師的“教”轉向聚焦學生的“學”,重視國際化視野的培養,強化體驗式教學和實踐學習。總而言之,學術界對國際貿易專業人才綜合素質培養體系的研究正向素質化、國際化、綜合化的方向發展。
數字經濟時代,關于國際貿易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實踐研究,主要是采用以下幾種研究方法:一是文獻研究法。通過文獻分析法整合國內外相關研究資料,為當今國際貿易人才培養模式創新的研究提供理論與現實經驗支持。二是實地調查研究法。深入涉外企業進行實地調研,充分了解國際市場對國際貿易專業人才的需求現狀。三是項目驅動式教學法。通過推行本科生導師制等形式,讓學生充分參與到教師的科研項目。支持學生獨立主持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參與POCIB 等學科競賽項目等,探索出一條國際貿易專業人才培養的有效路徑。
1.推動國際貿易、信息技術、國際文化等多學科知識的融合
考慮到本科生從高中到大學的轉變過程需要實踐引導,將專業性強的課程設置到本科階段的后兩年進行學習,而前兩年通過通識課教育以及平臺課的學習,培養學生堅實的學科基礎。本科階段的后兩年,通過國際貿易類專業知識的學習(如國際貿易理論與實務、國際金融、外貿函電、海關實務等),外加伴隨著信息技術發展而新增加的數字貿易、跨境電商等課程知識,逐步打通經濟學、貿易學、電子商務的知識界限,搭建多(跨)學科的知識體系。除了讓學生學到國際貿易類的專業知識,也拓展了開展數字貿易所需要的專業知識,實現跨學科知識融合和培育“一專多能”的涉外貿易人才。另外,涉及跨文化溝通與交流的課程也可包含在課程體系的選修科目中,以拓展學生的國際化思維。
2.促進線上線下“混合教學”、境內境外融合的教學模式升級
首先,充分利用互聯網信息技術的優勢,實現線上與線下“混合教學”。例如,充分運用“中國大學MOOC”等在線平臺教學資源,結合“雨課堂”、騰訊會議、釘釘等網絡教學工具,有序開展線上線下融合的新型教學模式,充分發揮線上課程及線下課程的各自優勢,以調動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和積極性,全面提升教學質量。其次,實現境內與境外教學的深度融合。國際貿易專業的學生需要有國際化視野和國際化思維,離不開開放的教學模式,一方面要逐步擴大國貿專業面向“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留學生的招生規模;另一方面通過積極申請國際化品牌項目,同美國、加拿大等國家聯合開設線上課程,拓展本專業學生與國外學生和教師交流的機會等。[11]
3.“翻轉課堂”以及“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的整合
靈活使用“翻轉課堂”,讓學生課前預習任課教師提供的資料,在課堂上討論和解決問題,實現“教”與“學”的翻轉;利用信息技術和個性化的培養模式,充分激發學生的創新能力;積極開展“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的整合,鼓勵指導大學生參加實踐創新項目、“互聯網+”創新創業大賽及其他學科競賽。另外,在企業認識實習等實踐類課程中,除了深入企業了解企業的運行模式,還可以結合邀請當地商務局、海關、涉外企業等企事業單位的有關專家不定期到校開展相關專題講座,進一步達成理論與實踐相融合的教學目標。[12]
4.打造相關實訓操作平臺,實現課程與實踐相結合
為實現課程理論與實踐內容相結合,可以通過構建與課上學習知識相關的實訓操作系統,如國際貿易磋商、銷售合同簽訂、信用證匯票申請、正確填寫裝箱單等商業發票及其他單據、出口商多種交貨方式報價計算、進出口商根據不同種類商品進行海關報關等知識,提高學生的外貿業務單證識別和操作能力,加強學生對專業知識的掌握和運用程度。綜上,普通本科院校必須緊抓專業建設、學科建設的機遇,積極打造與更新實訓操作平臺,促進課程知識與實踐相結合,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與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本文在現有的國際貿易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基礎上,結合數字經濟背景下國際貿易的發展現狀及發展趨勢,明確了新時代數字經濟發展對國貿專業人才培養提出的新要求。通過重新審視本科高校國貿專業的人才培養模式,從知識結構、“雙創能力”及國際商務素養三方面出發,提出優化培養模式以推動提升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提升學生的雙創能力與綜合素質的若干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