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鳳珍
隨著立德樹人教育方針的提出及素質教育的不斷深化改革,國家對一線教師的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核心素養概念的提出,使教學內容與育人目標產生了更緊密的聯系,在小學英語教學中,教師不僅要教授學生基本的英語語言知識,使其識記單詞,掌握基本的語言技能,還要提升其英語學科核心素養,使其能夠在英語學習過程中不斷形成英語語言思維模式,強化跨文化理解能力,從而更好地運用英語溝通和交流。英語學科核心素養內容全面,兼顧學生的能力和素質發展,能夠滿足其適應終身發展能力的培養需求,尤其針對各方面能力快速發展、可塑性較強的小學生而言,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具有極其重要的現實意義。
英語學科核心素養主要包括語言能力、文化意識、思維品質及學習能力四個維度(教育部2022)。語言能力指學生運用英語進行聽、說、讀、寫、譯的能力。文化意識側重幫助學生理解不同國家的文化內涵,同時使其在文化差異中感受不同文化的魅力,增強其文化包容能力及民族文化認同感。思維品質指學生批判、辯證地看待問題的能力及創新性解決問題的能力。學習能力主要指學生的認知能力及認知策略,同時包含交際策略及情感策略,是其學習需要具備的基本能力。
英語學科素質教育的內容是通過聽、說、讀、寫、譯等方面的語言實踐活動,增強學生的英語綜合語言能力,培養其高尚的思想道德品質,幫助其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賈善濤2022)。小學生的可塑性強,處在各項能力培養和發展的黃金期,因此,在小學英語教學中培養其英語學科核心素養,對于其未來綜合能力與素質的提高具有積極的推動作用。
為全面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時代新人的要求,培養出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的時代新人,廣大一線教師必須在教學中積極踐行核心素養發展的要求,充分體現正確價值觀、必備品格及關鍵能力的培養。對于小學階段這一義務教育的重要起始階段,更應引起高度重視。在小學英語教學過程中,要想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教師應從他們的語言能力、文化意識、思維品質及學習能力四個方面著手。只有這樣,才能全面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使核心素養培養工作得到有效開展,取得理想的效果。
語言能力是學生學習英語需要提升的主要能力。英語作為一門語言,最重要的功能是溝通、交流。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積極為學生創造良好的語言交流環境,利用多元化的語言輸出方式,使其有更多鍛煉語言輸出能力的機會,從而提高其英語語言能力。
1.加強學生口語能力的鍛煉
口語輸出作為語言輸出的重要方式之一,在溝通、交流中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在實際教學中,部分教師過于看重學生的成績,對聽說能力不夠重視,這是導致我國學生存在“啞巴英語”狀況的原因之一。因此,小學英語教師應重視學生口語輸出能力的培養,利用多樣化的方式加強口語練習。
例如,在講授教科版小學《英語》五年級(上)Module 3 Daily life Unit 5 Where is Ben? 的Let’s talk 板塊時,教師在帶領學生熟悉對話文本內容后,組織多樣化的口語練習活動,如角色扮演、迷你小劇場、小組對練、師生對練等,給其留出足夠的時間進行口語交流練習。學生在濃厚的英語交流環境中能夠更加踴躍地參與口語輸出活動,并通過不斷的口語對話練習,提高英語表達積極性和運用英語口語溝通、交流的能力。
2.強化學生的書面輸出能力
英語語言輸出方式主要分為口語輸出和書面輸出,書面輸出能力即寫作能力。寫作能力作為學生英語學習必須掌握的語言技能之一,在具體交際中發揮著重要作用。然而,對于小學生而言,寫作是英語學習中的一個難點,因此,教師在提高其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的同時,要更加重視其寫作能力的提升。為更好地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注重培養其良好的語言輸入習慣,即閱讀習慣,對高頻使用的詞匯及句型要多進行操練,使其能夠完全掌握,并熟練地在寫作中運用。另外,教師還要通過以讀促寫的方式,使學生在閱讀過程中不斷探索和學習寫作技巧,從而更好地“反哺”在寫作中。
例如,在講授教科版小學《英語》六年級(上)Module 1 Country life Unit 2 A country life is a healthy life 時,教師在帶領學生閱讀完Let’s read板塊的文本內容后進行仿寫。學生在仿寫的過程中能夠更靈活地運用所學詞匯和句型,并學習寫作構思技巧。在不斷的仿寫、擴寫、續寫等練習中,學生的書面輸出能力和英語綜合運用能力能夠得到大幅度提升。
英語作為一門語言,除了具有溝通、交流的工具屬性外,還具有文化屬性。英語在國際社會交流的過程中不斷傳遞著各種文化,因此,在以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為目標的現代教育中,要加強對其文化意識的培養,引導其傳承和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使其在對比中西文化的過程中感受文化差異,提高跨文化理解意識和思維能力,增強民族文化認同感,成長為具備家國情懷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人才(李小剛2022)。小學英語教師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文化素材,進行拓展、延伸,不斷擴大學生的文化知識面,使其充分感受中西文化差異,領略不同文化的獨特魅力。
例如,在講授教科版小學《英語》三年級(上)Module 4 Family Unit 8 Who’s that lady?時,教師講解家庭成員及相互之間的關系,由此對比中西文化中的稱呼,如在英語中簡單的一個詞匯aunt,在漢語中能夠代替姑姑、阿姨、嬸嬸、舅媽等稱呼,使學生在對比中明顯感受到中西文化的差異。
再如,在講授教科版小學《英語》三年級(下)Module 3 Personal information Unit 5 Happy birthday!時,教師講解如何詢問別人的年齡。在英語中,面對任何年齡段的人,都可以使用“How old are you?”在中國文化中,面對不同年齡階段的群體,詢問用詞有較大的差異,如面對高齡老人,通常會問“您今年高壽?”;詢問孩童則是“你今年幾歲啦?”;面對年輕的女士,則問“您今年芳齡多少?”;面對中老年人群,則可以用“您今年貴庚?”通過文化拓展,學生能夠收獲更多文化和交際禮儀知識,同時培養文化意識。英語教學不僅能夠使學生收獲語言技能,還能使其學習文化知識,從而體現英語學科的育人功能。
思維品質作為學生成長、發展的關鍵要素,不僅關系他們的學習行為習慣、學習方法技巧,還關系其創新能力的發展。小學階段是學生思維能力發展的重要階段,而這一階段的學生可塑性較強,教師應充分利用這一階段學生的成長、發展規律,進行正確的引導,使其對英語學習產生正確的認知,培養其英語學習興趣。在具體的教學中,教師要有意識地采取具有啟發性的教學模式,不斷提升學生的思維品質。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學習興趣高漲,思維訓練的效果才會更好、更明顯,教師可采用思維導圖、問題鏈或益智游戲等方式,使學生在英語課堂學習中充分煥發思維活力,提高思維的靈敏度及創新性。
例如,在講授教科版小學《英語》三年級(下)Module 4 Fruit Unit 7 May I have some grapes?中的水果類詞匯時,教師采用思維導圖的方式,讓學生圍繞中心詞fruit 進行發散。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會不斷說出與水果相關的詞匯,如apple、grape、pear、banana、peach、orange、strawberry 等。教師還可以提示學生不同的水果顏色各不相同,使學生根據自己的認知及詞匯積累,描述相關水果的顏色,如red、purple、green、yellow、orange 等。英語啟蒙早且英語水平高的學生還可以就水果的體積大小、形狀、數量等進行更深層次的思維發散。學生在繪制思維導圖的過程中,能夠不斷提升思維廣度與深度。學生的思維能力決定其解決問題的策略性、技巧性及創新性,從而影響學習效率與效果。因此,教師在小學英語教學過程中要重視學生思維品質的培養,發展他們的思維認知能力,使其對事物的理解更準確、透徹。
學習能力是學生需要具備的最基本的能力,也是最容易被忽視的一種能力。“學”與“會學”有根本區別,“學”是被動地接收知識,不得已而為之;“會學”則是具有學習策略與技巧地習得知識,因此,教師必須注重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教會其學習的技巧與策略,這與葉圣陶先生提出的“教是為了不教”的教育思想不謀而合。只有學生掌握了學習的策略與技巧,其獨立自主學習的能力才能有所提升,即便沒有教師的指導與監督,也能很好地開展學習活動。小學英語教師可以通過靈活、有趣的教學方式,不斷強化學生的學習能力,從而更好地提升英語教與學的整體質量與效果。
1.采用學講模式
學講模式是一種堅持“學生主體”原則,使學生能夠“學進去,講出來”的課堂教學模式。這種模式顛覆了傳統的沉悶“填鴨式”的課堂教學模式,使學生在課堂學習中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動腦、動手、動口,積極地進行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學生只有真正進入學習狀態,全員、全程、全身心參與學習活動,才能有效解決學習問題,才能明顯提升學習能力。
例如,在講授教科版小學《英語》五年級(上)Module 1 Hobbies Unit 1 What’s your hobby?的Sound family 板塊時,教師要求學生先對字母組合pl、bl、cl、fl、gl 及相關詞例進行自主學習,然后總結字母組合的發音規律。通過一系列學習和內化,學生對相關字母組合的詞例進行拓展,如pl-相關詞例,除了課本中的play、please、plane、plant 等外,還有place(地點)、plate(盤子)、plain(平原,普通的)、pleasure(快樂,滿足)等。在這樣的課堂學習模式下,學生能夠有效提升學習能力。同時,“學進去,講出來”使學生更好地內化英語語言知識,提升整體學習效果,從而達成“教是為了不教”的教學目標。
2.采用支架式教學法
支架式教學法是在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基礎上提出的一種“以學生為中心”,以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與解決問題的能力為目標的一種教學方法。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不斷地為學生的學習提供線索或者提示,使其以線索和提示為“支架”,深入學習語言知識,并在其中不斷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掌握規律,習得新知,從而提高學習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成為具有獨立學習能力的人。
例如,在講授教科版小學《英語》五年級(上)Module 2 Abilities Unit 4 Can you do my homework的Let’s read 板塊時,其主要內容是關于家明過生日時,爸爸媽媽送了一個機器人給他,機器人可以做很多事情。在教學導入環節,教師搭建“腳手架”,讓學生交流:“假如自己有一個機器人,會讓機器人做什么?”這一話題能夠極大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興趣。然后,教師圍繞學習主題,創設學習情境。學習情境作為學生探索知識的支點,對其后續的學習、探索具有重要作用。針對文本最后機器人說“Of course I can,but I won’t.”,教師讓學生進行開放式的討論、交流:“Why the robot won’t help Jiaming do his homework?”并分享各自的想法。最后,教師對學生的學習行為和學習想法進行總結和評價。支架式教學法能夠凸顯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使其在學習上有更多的自由空間。學生自主發揮的空間越大,其學習能力才能得到更多的鍛煉與提升。
核心素養作為現代教育的重要領航標桿,備受廣大教師的關注。教師在教學中應積極貫徹落實核心素養的要求,將教學與育人有機結合,在不斷培養學生的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的過程中,使其心智得到發展,思想境界得到提高,綜合能力得到發展。英語學科核心素養對學生的成長與學習的發展具有長遠影響,因此,教師要不斷提升自身對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的認知,在教學中不斷創新教學方法,使學生能夠在英語學習過程中提升語言能力、文化意識、思維品質及學習能力,立志成為有志向、有夢想,愛學習、愛勞動,懂感恩、懂友善,敢創新、敢奮斗,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好兒童。